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2b9f3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e.png)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f75f5b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f.png)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b903d877232f60dccca15f.png)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第一学时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eed5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1.png)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aec0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1.png)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材料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4b24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5.png)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能够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孟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标记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并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重点句子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4c172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2.png)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a4c7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e.png)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f5e5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8.png)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f10464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c.png)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一、作家作品填空。
1.孟子名,字,时期人(国家),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共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3.《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______,采纳“____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二、为下列字注音。
1.齐桓.()2.胡龁.()3.衅.()钟4.觳.()觫.()5.褊.()小6.庖.()厨7.忖度.()8.舆.()薪9.挟.()太山 10.便.()嬖.() 11.莅.()中国 12.商贾.()13.吾惛.() 14.邪侈.() 15.衣.()帛 16.狗彘.()17.庠.()序 18.孝悌.()三、解释重点实词。
1.保民..()而王 2.将以衅钟..()3.吾不忍其觳觫..() 4.若无罪而就.()死地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9.王若隐.()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焉?11.是乃仁术..也()12.于我心有戚戚..()焉13.有复.()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17.则王许.()之乎?” 18.百姓之不见.()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20.何以异.()21.挟太山以超.()北海 22.为长者折枝..()23.老.()吾老.() 24.幼.()吾幼.()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27.权.(),然后知轻重 28.度.(),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之 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 32构怨..()于诸侯33.便嬖..() 34.莅.()中国35.缘.()木而求鱼 36.殆.()有甚焉37.方.()千里者九 38.齐集.()有其一39.发政施仁....() 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41.吾惛.() 42.我虽不敏.()43.恒产..() 44.惟士.()为能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47.是罔.()民也 48.明君制.()民之产49.仰足以事.()父母 50.俯足以畜.()妻子51.乐岁..()终身饱 52.凶年..()免于死亡53.故民之从之也轻.()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55.奚暇治.()礼义哉 56.树.()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58.鸡豚.()狗彘.()之畜59.勿夺.()其时 60.谨庠序..()之教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四、解释重点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e4f27b27284b73f24250d6.png)
寡人之于国也梁宏坤20120601明确学习方向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导读:一、孟子与《孟子》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2024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学案25 《齐桓晋文之事》
![2024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学案25 《齐桓晋文之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fcffa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4.png)
学案25《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__________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________。
(2)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________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3)中国:古代指__________地区。
(4)四夷:四方的__________民族。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________代称庠,________代称序。
(6)黎民:黎,古通“黧”,黑色。
古国名,姓。
民,民众,百姓。
后泛指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巩固(一)语句翻译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双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81424181c758f5f61f67fa.png)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自测】一、诵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的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3、王说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盖亦反其本矣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危士臣3、朝秦楚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轻暖不足于体与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寡固不可以敌众9、弱固不可以敌强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13、刑于寡妻:14、然后从而刑之15、是罔民也(三)特殊句式1.百姓之不见保2.臣未之闻也3、莫之能御也4、未之有也5、何由知吾可也6、牛何之7、何以异8、夫子之谓也9、然则一羽之不举10、舆薪之不见10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四)重要虚词1、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夫子之谓也(5)牛何之?(6)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以(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挟太山以超北海……(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8)以羊易之。
(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3、而(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齐桓晋文之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2ef15fa417866fb84a8e2b.png)
(3)
,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二、 重点实虚词
1、实词
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一般
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复习的过程应该由面到点。: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3、若无罪而就死地
4、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5、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6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
地,则牛羊何择焉?
此非孟德之田于周郎
者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
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
更,示天下不信
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⑥二臣无与,乞罪臣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
1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18、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1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一词多义:
之、为”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媒体:回归文本、落实文言点、 学案、拓展延伸、多媒体
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度、明、易、道”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等的 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重点文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 作手法。 4.熟读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重难点分析】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度、明、易、道”和文言虚词“若、之、 为”等的意义和用法。
必修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必修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1be3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a.png)
必修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案:必修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了解他们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了解他们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复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2.讲解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重点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分析他们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3.分析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问题,例如作者为何要引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来论述君子之道。
4.讨论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分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总结: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概括齐桓晋文之事的核心内容,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六、课堂作业1.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总结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
2.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齐桓晋文之事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并通过分析问题的方式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的作业设计旨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分析和讨论。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701e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1.png)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和善于雄辩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的“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具体内容。
2、难点:本文比喻和辩论的方法。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具体内容。
3、开展辩论赛,提高论辩能力。
一、背景知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是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其主张除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外,还有发展,如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著作有《孟子》七篇。
2、本文的出处及写作目的:本文出自《孟子》,齐宣王曾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本文是孟子对齐宣王的一番答问,目的是希望齐宣王能实行“王道”,达到“天下无敌”的境地。
3、本文的体裁:本文是一篇对话式的论说文。
4、本文的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是叙事,第二部分(4—6)是论理,第三部分(7)是结论。
5、本文的线索:本文以“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为线索来论述,第一部分讲“王道之始”,第二部分讲“王道之成”。
6、有关资料: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中的第一篇,这一章在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孟子政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二、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曰:“可得闻。
”齐桓晋文:春秋时两位霸主的名字;可:可以;得闻:可以听到。
他日又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他日:另一天;德:道德;何如:怎样;保:保护;莫之能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御住它。
之:指“德”。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寡人:我;保民:保护人民;可:可以。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例句:无以则王乎无以:没有用来……的;则:就;王:成就王业。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精品)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附答案)
![(精品)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f010fa417866fb94a8e39.png)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e01a6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a.png)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两节连上)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正音。
二、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
见中学语文网中网对译。
①“齐宣王问曰”至“可”。
②“无伤也”至“君子远庖厨也”。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至“王请度之”。
④“五亩之宅”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思考以下问题(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明确: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
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
明确: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https://img.taocdn.com/s3/m/406567b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03.png)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闻”“舍”“辟”“制”。 2.翻译重通假字 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王说,曰:…… “_说___”同“_悦___”,_高__兴___ ②为长者折枝 “_枝___”同“_肢___”,_肢__体__ ③刑于寡妻 “_刑___”同“_型___”,_典__范__、__榜__样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做__榜__样__
3.多义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1)闻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听__说__,__得__知___ 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_使__上__闻__、__报__告___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知__道__,__懂__得___ 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_学__识___ ⑤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名声,声誉
④盖亦反其本矣 a.“_盖___”同“__盍__”,_何__不___ b.“_反___”同“_返___”,_回__到___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__涂__”同“_途___”,_道__路___ 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_罔___”同“_网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张__网__捕__捉__,__比__喻__陷__害___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颁___”同“__斑__”,_斑__白__、__花__白___
活 动 二 重点巩固
1.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举__不__起__一__根__羽__毛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力__气__;__看__不__见__整__ 车__的__柴___火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目__力__;__老__百__姓__没__有__受__到__爱__护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肯__布__ 施__恩__德__。__(_得__分__点__:__“__然__则__”__,_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_一__羽__之__不__举__”__“__舆__薪__ 之__不__见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百__姓__之__不__见__保__”__,__被__动__句__;__“__为__”__,__因__为__;__ “__明__”__,__视__力__、__目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一、作者视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
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
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
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
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
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2)王说. 通___________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抑⎩⎪⎨⎪⎧ 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2)若⎩⎪⎨⎪⎧ 以若.所为若.是其甚与其若.是(3)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不识有诸.(4)之⎩⎪⎨⎪⎧ 未之.有也王之.诸臣以羊易之.舆薪之.不见(5)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王⎩⎪⎨⎪⎧ 王.之所大欲然而不王.者(8)为⎩⎪⎨⎪⎧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9)是⎩⎪⎨⎪⎧ 是.不为也吾不为是.也(10)爱⎩⎪⎨⎪⎧ 我非爱.其财吴广素爱.人3.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有百姓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王兴甲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莅中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不为是.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朝.秦楚(5)危.士臣(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特殊句式(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
”(6)欲辟土地6.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四、文本助读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结构图示】五、小组合作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答: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答: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答:4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考点链接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③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你是问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齐桓晋文之事答案1答案(1)“已”,读yǐ(2)“悦”,读yuè(3)“肢”,读zhī(4)“彩”,读cǎi(5)“盍”,读hé(6)“途”,读tú(7)“诉”,读sù(8)“型”,读xínɡ(9)“矣”,读yǐ(10)“斑”,读bān(11)“网”,读wǎnɡ2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3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2)古义:的确,确实。
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
(3)古义:怜悯,痛惜。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
(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向下按;压制。
(5)古义:中原。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6)古义:代词,“这些”。
今义:常作判断词。
4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