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物质的构成

合集下载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基本概念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物质的物质量,物质量是一个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大小。

二、原子结构1.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微小粒子。

2.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是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

3.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原子量是指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三、元素与化合物1.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类别。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由其组成元素和元素组成的比例决定。

3.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符号,元素周期表是将所有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四、分子结构1.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2.同一种元素的分子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不同种元素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

五、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基本类型。

2.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无化学反应。

3.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过滤、蒸发、沉淀等方法。

六、物质的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是原有物质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新的化合物。

2.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放热、放光、变色、起泡等。

3.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七、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转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固体变液态、气体变液态等。

2.物质的性质不仅与其组成有关,还与其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这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八、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可通过实验进行检测和观察,从而了解其组成和结构特征。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1. 物质组成和分类
- 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 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2. 基本粒子和原子
- 基本粒子: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微观粒子。

- 原子:具有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基本粒子。

3.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4. 变化和反应
- 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

-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5. 空气和氧气
- 空气: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

- 氧气:空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燃烧的气体。

6. 溶液和浓度
- 溶液:固体、液体或气体在另一个液体或气体中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相对数量。

7. 火焰和燃烧
- 火焰:具有光、热和化学反应的火焰区域。

- 燃烧:物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简要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和理解周围世界非常重要。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结构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结构
1、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2、原子的结构 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什么决定? 质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微粒的特点:
A、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证据:扩散现象等
B、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证据: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缩小
C、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A、两者的根本区别: 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B、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C、两者的实质:
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等等
证据:固体很难压缩,很难分割
1、将“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 “中子”、“电子”分别填在下列空格中。
分子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一定条 氧____ 分子 分解为 件下,当它和碳原子起化学变化时,氧____ 原子 ;氧_____ 原子 跟碳______ 原子 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 氧_____ 原子核 和______ 电子 构成,核内有8 分子 。氧原子由______ ______ 质子 和8个不带电的______ 个带正电的______ 中子 ;核外有8 电子 做高速运动。 个______
1、物质是有元素所组成。 元素:具有相同荷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拉丁文
A、书写原则: 大写或一大一小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教案:4.1 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教案:4.1 物质的构成

课题 4.1 物质的构成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应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能列举反应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从宇宙到细胞,让学生闭眼想象回顾,老师引导。

得出:所有这些占有空间的东西,都叫物质。

学生分六人为一组,每组定组长一人。

分组实验器材:水、酒精、注射器、玻璃棒,烧杯,红墨水,滴定管,漏斗引入一、学生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不是消失了?如没有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

结论: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想一想:你最想了解关于分子的哪些信息?说说给大家听。

视频观看分子.分子很小,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

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

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得出结论观看演示100+100=200?演示一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沙粒。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食盐、糖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3. 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食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答案:①水:由水分子(H2O)组成,是一种液态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CO2)组成,是一种气态物质。

③铁:由铁原子(Fe)组成,是一种固态金属。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共23张PPT)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共23张PPT)
再将锥形瓶平放在桌面上,待液面静止。
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模拟实验)
用黄豆模拟酒精分子, 用芝麻模拟水分子。
类比黄豆芝麻混合实验的结论,现在你能回 答为什么酒精和水混合之后体积会变小吗?
因为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当水和酒精混合时,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 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3、将碾碎后的一小部分蔗糖放入较小烧杯中,用放大镜 观察糖水,我们发现蔗糖的粉末——?
蔗糖粉末消失了
蔗糖有没有消失? 什么现象可以证明?
糖水有甜味,这说明蔗糖并没有在水中消失。
蔗糖是以一种被称为蔗糖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
中。 看得见的蔗糖是由看不见的蔗糖分子构成的。
除了蔗糖,酒精、水、氧气、甲烷、二氧化碳 等
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我们说分 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 大镜看不见,即使用 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 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 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拍摄到 的放大几百万倍的分子
氧气分子模型
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酒精分子模型
水分子模型
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 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彼此 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蔗糖究竟变成了什么东西? 它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实验
P123页
蔗糖小颗粒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我们可以看到——?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可以看 到——? 蔗糖小颗粒变成了蔗糖粉末 (注意:用研杵先压碎一小部分蔗糖再进行研磨,不要直 接捣碎,以免损坏研钵和研杵)
当时那杯糖水中看不见却一定存在 的东西是什么?
它跑哪里去了吗?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七年级上科学_物质的构成_ppt实用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_物质的构成_ppt实用课件浙教版

把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铅柱上挂一个重物,看重物能否将两块铅块拉开。
固体扩散现象
有人曾经 把磨的很 光的金和 铅紧压在 一起,室 温放置5 年后发现 他们结合 在一起了
思考与讨论:
问题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 但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分子性质3:
分子之间存在 着引力和斥力。
糖水有甜味,说明蔗糖在水中并没有消失。
沙雕作品都是由大量细小的(
)构成的
➢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物质能有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用现代比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
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蔗糖由 构成
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近一半的清水,再沿内管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5厘米,标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物质能有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1物质的构成
沙雕作品都是由大量细小的(
)构成的
液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在相同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按图示方式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中.
沙雕作品都是由大量细小的(
)构成的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物质的构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物质的构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2.物体中大量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跟下列因素有关 的是( A) A.物体温度的高低 B.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C.物体密度的大小 D.物体机械能的大小
3.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 的读数。如图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 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 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B ) A.摩擦力 B.分子引力 C.分子斥力 D.大气压力
据估算,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数大约是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共 21个零)。这些分子如果让人去数,每 秒钟数1个,大约需要数30万亿年。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0 × 10-26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活动:视察蔗糖
方糖里有很多糖颗粒! 糖粒里有很多糖粉末! 糖水里什么都看不到!
蔗糖在水中消失了吗?
思考
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蔗糖以一种更小的微粒溶解在水中了
蔗糖 分子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 还有些和蔼体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小。
固体
液体
气体
同一种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隙: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路过一片花田,为什么 远远就能闻到花香?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活动
气体之间产生扩散
液体之间产生扩散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的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

2. 火的种类及使用- 火是一种产生光和热的化学反应。

- 火焰的颜色和温度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种类。

- 火焰的使用有照明、加热和烹饪等方面。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等。

-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但其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4.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 空气的性质包括可压缩性、有质量、占据空间等。

- 空气的重要性在于维持生物呼吸和支持燃烧等方面。

5. 溶液与溶解-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 溶解是指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

6. 酸、碱和中性物质- 酸具有酸性,能够与碱中和产生盐和水。

- 碱具有碱性,能够与酸中和产生盐和水。

- 中性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

7.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 非金属在常温下大多数是固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8. 磁性物质和电的基本知识- 磁性物质可以被磁铁吸引或排斥。

- 电是由带电粒子带来的物理现象。

-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同电荷相互排斥,异电荷相互吸引。

9.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传播和反射的特性。

- 光的传播是指光在空气、水等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 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改变方向的现象。

10. 热的传递和扩散- 热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 导热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的方式。

- 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的方式。

- 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电磁波传递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