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问题理解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一、教材分析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
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揭题之后,教师一边指名读题,一边带着学生解读课题。
第一名学生起立读题之后,教师依据该生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既肯定学生朗读直觉的准确,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一一《诫子书》一一读懂题中之“书”的含义,随后,教师依据第二名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在学生猜测“谢中书”乃为人名之后,教师联系“杜甫曾任工部检校员外郎,因而世称杜工部”的文学常识,进一步了解古人以官职代人名的传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
(8)歇:消散。 (9)乱:此起彼伏。 (10)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 坠落。 (11)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 出水面。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竞跃:竞 相跳跃。
(12)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 人间仙境。 (13)复:又。 (14)与(yù):参与,“欣赏”“领悟” 之意。 (15)奇:奇丽景色。 (16)者:-----的人。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 美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 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 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的 议论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修辞 (1)借代:沉鳞竞跃——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
11.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 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 现山水相映之美)
17.问题探究 (1)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 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 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 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 变化。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 有,间用整齐向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 人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16.词语和含义和妙处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凡才《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一、重要词句: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季节)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二、文章理解:1、课文中从视线的角度写的句子:仰视的为高峰入云;俯视的为清流见底;平视的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从时间的角度写的句子:写四季的句子是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早晚角度写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3、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夜游过程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儿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喜悦”(复习此处时,大家应对应找出文中的句子证明)。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准备:1.读准字音,准确诵读: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的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程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____今义:_____(2)夕日欲颓古义:_____今义:_____2.其他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_____(2)沉鳞竞跃沉鳞: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___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3.虚词意义及用法(1)之:山川之美__(2)以:自康乐以来_____(3)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2.实是欲界之仙都。
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文笔记
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文笔记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一、文章思路:
文章第一句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从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具体描述山川之美,最后由衷地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主要内容:
1. 文章开头六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从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具体描述山川之美,最后由衷地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是山川。
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从俯视的角度写山之高耸、之翠绿,水之清澈。
4.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从仰视的角度写山之高耸、之翠绿,水之清澈。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从平视的角度写山林晨昏景色。
6. “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用比喻手法总括以上描写,并表达了自己对山川之
美的赞美。
7.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点明自己与谢灵运一样的爱好自然景物,也含有只有自己与谢灵运志趣相投之意。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描写细腻、生动形象。
文中既有宏观描写又有微观描写。
宏观上,作者用简洁传神的笔触勾勒出山川景物的轮廓,写出山水相映之美;微观上,作者用工笔细描生动描绘了山川景物的细致动态和色彩变化。
2. 文章结构清晰。
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具体描述山川之美——由衷感叹。
3.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性。
4. 文章融情于景。
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答谢中书书》重点问题梳理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 绘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瞰
了 秀 美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平视
的 青林翠竹,
山 四时俱备。
川
景 晓雾将歇, 听觉
色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视觉
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视角多变 色彩配合 晨夕变化 动静相衬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 “实是欲界之仙都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 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 滔急流,泻入大海。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自己隐居之地的秀美景色的?
答:形态、色彩、声音。
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化 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③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 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的声音此 起彼伏,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传达了生命气 息。
④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
修辞:拟人;
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⑤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 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 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 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 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007《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笔记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注释:答:回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注释:①山川:山河。
之:的。
②共谈:共同谈赏的。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注释: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注释: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注释:①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②四时:四季。
俱:都。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注释:①歇:消。
②乱:此起彼伏。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注释: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翻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7.实是欲界之仙都。
注释:①实:确实,的确。
②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②复:又。
③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④奇:指山水之奇异。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一、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就答谢中书书(动作名,书信)二、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三、一词多义:夕: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乱: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四、重点句子的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五、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文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
2. 文体。
- 这是一篇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字词梳理。
1. 重点字词。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共谈:共同谈论。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入:耸入。
见:看见,这里是“看见的清澈的水底”的意思。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交辉: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四时:四季。
俱:都。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鱼。
竞:争着。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 古今异义。
-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虽本文未涉及,但可作为知识拓展对比)3. 一词多义。
- 与。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书。
- 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是“书信”;第二个“书”指“中书”,官名)三、内容分析。
1. 山川之美。
-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山川景色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赞赏的。
- 然后具体描绘山川景色。
先写山“高峰入云”,写出山的高峻;再写水“清流见底”,写出水的清澈。
接着写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四季常青的画面。
- 从时间的角度,写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时,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充满生机;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天之内景色的变化。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笔记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笔记《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美不胜收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中国古典山水散文的精品。
文章以感慨开头,以四字句式道出了作者与古人的共鸣,流露出作者自身的归隐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脱俗,意境空灵又富有情趣,令人叹服。
一、整体感知文章先写山水景色之美,再写作者内心的感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从古人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景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高雅情怀和美学追求。
二、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共色、交横、清流、急湍、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2.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消散;今:休息)(2)夕日欲颓(古:坠落;今:颓废)(3)实是欲界之仙都(古:确实;今:想要)三、翻译课文清晨的薄雾弥漫着山林,猿啼鸟鸣一派生机;夕阳将要落下,猿啼鸟鸣声更显杂乱。
青翠的树木交相辉映,清澈见底的溪流中飞溅的水花。
苍青的苔藓布满台阶,树木葱茏繁茂得遮蔽了石径。
山峰各异,峭壁陡峭;泉水丁冬,像在演奏一曲优美的乐曲;风声飒飒,仿佛在呼唤远方的仙客。
这是一处多么令人向往的仙境!它处在人间,却有仙界山峦的情趣。
四、内容探究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表达了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文章中的“山川之美”有什么特点?山川景物的秀丽多姿。
有色彩的配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有音乐的烘托:猿鸟乱鸣,水声回荡;有动静的对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作者为何不把谢中书引为知己?从作者的情怀中可见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知音难求,贤愚难辨。
“康乐”或许早已为名利所累,与世俗同流合污,或许早已不赏识真知己的清高和洁身自好。
作者不汲汲于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可见一斑。
五、写作特点1.骈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流利畅达。
文章兼顾四字句、六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铿锵有力。
同时四字句使得语言更具有散文的特点;不骈则散,不散则板。
第11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玄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第二个“书”即书信。
二、三行对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字词解释】之:的共:共同。
【译文】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字词解释】交辉,指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俱,都。
译文】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字词解释】将:将要。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译文】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字词解释】是:表判断。
欲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秀居住的美好世界。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原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词解释】自:从。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奇山异水。
【译文】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三、朗读节奏停顿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欲-----夕日欲颓:副词,快要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三)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附答案)
十一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二、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整体把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短文两篇一般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是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答谢中书书》1. 内容概括: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结构梳理:- 第一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 中间两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 最后三句:感慨收束,点明中心。
3. 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 问题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记承天寺夜游》1. 内容概括:这篇小品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前三句):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
-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描写月下庭中景色。
-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3. 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
- 相与:共同,一起。
- 中庭:院子里。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澈。
-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比喻。
- 交横:交错纵横。
4. 问题探究:-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庭院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以及作者的高超的写景艺术。
《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
《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景物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雅士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也醉心于山水之间,他将自己所领略到的山川之美以书信的形式与友人交流,于是写下了这篇《答谢中书书》。
3.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字词积累1. 字音-颓(tuí):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的意思。
-歇(xiē):消散。
-沉鳞(lín):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jìng):争着。
-欲界之仙都(yù jiè zhī xiān dū):人间仙境。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2. 字形- “颓”字左边是“秃”,右边是“页”,要注意书写规范。
- “鳞”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鱼”,右边是“粦”,不要写错。
- “竞”字上面是“立”,下面是“兄”,与“竟”字要区分开来。
3. 重点实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常存。
四时,四季。
俱,都。
-晓雾将歇: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
晓,早晨。
歇,消散。
-猿鸟乱鸣: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仙境。
实,确实,实在。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
《答谢中书书》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注音:答(dá)谢中(zhōng)书(shū)书(shū)2.解释词语:【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因人飞黄腾达,猜忌旧友,为避祸全身而隐居上虞山中,朝廷曾下诏征用他,书信札翰往来不断,只是不曾交人与见面。
【俱】全,都。
【共】一起。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对山峰的雄奇惊奇。
【轩】高。
【敝】谦词,我的。
【俗韵】流俗的音韵。
【山川之美】山河的美丽。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翠的树林和竹林。
【四时俱备】四季常存。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人。
【古今之变】古今变化。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复得】又得到。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晓雾将歇】晓雾即将消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日即将落下。
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竞跃:争着跳跃。
【实是】确实,的确是。
【欲界之仙都】欲界仙都,意思是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指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复得返自然】能够返回自然潇洒自如。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一美】美的一种。
与“奇”相对。
【二美】美的一种。
与“奇”相对。
【三美】美的一种。
与“奇”相对。
【四美】美的一种。
与“奇”相对。
【五美】美的一种。
与“奇”相对。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山川美景。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的笔记
答谢中书书的笔记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描绘了作者所欣赏的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笔记:
1.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南朝时期的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名为陶弘景。
陶弘景是个隐士,长期隐居于茅山,喜欢游历山水,欣赏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
2. 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作者所欣赏的山水之美,然后分述山、水之景,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慨。
3. 描绘山水的手法:文章采用了多种描绘山水的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山高水清,“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则用排比的手法描绘了石壁的五彩斑斓,“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则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早晨的生机勃勃。
4. 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尘世的淡泊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结尾处,作者用“自非人间之人,亦自非人间之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强调了自己与世俗的疏离感。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笔记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笔记总而言之,我们往往会感到感激的东西是我们得到的东西。
很少有人会想要回答你是否感激你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我们学到的东西有多宝贵。
然而,我的一位老师给了我一本我值得感激的东西,它就是中书书的笔记。
这本笔记让我进一步了解并精通了中书书的知识点和理念,我要写这篇文章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并为那些想要学习中书书知识点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我想讲一下中书书的知识点对我的意义。
我是一个对中文感到困惑的学生,经常被古汉语的特殊用法和词义搞得很疯狂。
然而,中书书的笔记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古汉语的知识,使我更容易理解它们。
在这些笔记中,中书书讲解了诸如“平仄”、“押韵”、“状元词”、“排比句”、“夹叙夹议”这些常见的词汇。
他讲述每个概念的定义和用法,使我能够在我的写作和阅读中灵活使用这些知识点。
此外,中书书的知识点帮助我深入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
例如,他讨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古代文学的意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这些讨论深入并具体,使我深入思考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他不仅讨论了这些议题,而且还教会了我如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认识它们。
例如,他提供了一些“中华礼仪”方案来指导我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我们卓越的文化传统。
此外,中书书的知识点也帮助我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和实践中书书的知识点需要我提高我的读写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供的经典文献和问题给我提供了考验我的能力的机会。
这些机会使我更加了解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写作,更好地管理时间,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我想向那些打算学习中书书知识点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我要强调的是,阅读中书书的知识点是学习古代中国文化的好方法。
如果你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不仅仅是了解很多名词或概念,那么中书书知识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他的笔记不仅涵盖了具体的概念,而且包含了这些概念对文化及文化威力的普遍纵向和横向分析。
短文二篇课堂笔记八上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1.课文背景:《短文二篇》收录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古代散文。
这两篇文章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答谢中书书》1.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2.猿鸟乱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
3.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
2.《记承天寺夜游》1.解衣欲睡: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2.欣然起行:高兴地起来走动。
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主题思想1.《答谢中书书》以书信形式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以月夜游赏为线索,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共赏月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点1.《答谢中书书》采用书信体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以山川之美抒发情感。
2.《记承天寺夜游》以月夜游赏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短文二篇》,我们了解了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两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悟生活的真谛,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答谢中书书》笔记整理
《答谢中书书》笔记整理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所写的一篇骈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针对中书省的一封感谢信,表达了他对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感激之情,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为官经历和辞官原因。
以下是《答谢中书书》的笔记整理: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梁文学家,曾任中书舍人、太子中庶子、永嘉太守等职。
写作背景:梁武帝萧衍命令中书省写信给陶弘景,表彰他在永嘉太守任内的政绩,并赐给他一些财物。
陶弘景收到信后,回信表达感谢之情。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感激之情;第二部分是作者简要介绍自己的为官经历和辞官原因;第三部分是作者再次表达感谢之情,并表示愿意为朝廷效力。
文学特点:文章语言华丽,用词精准,结构严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恩之情。
名句名篇:文章中的“山川之美,钟于人事”是其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历史意义:这篇文章反映了南朝时期士人的为官心态和人生观,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感恩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赏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竞”字
• “竞”:争相、争着,运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的时候,潜在水中 的鱼争相跳出水面的情景,表现鱼儿的自 由自在,表现了山水的热烈欢快、富有生 机。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喜 爱、赞美之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全文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样的美感的? • 运用修辞 • 动静结合 • 视角变化 • 用词生动
2、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字
• “乱”:纷乱,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清晨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表现猿、鸟的自由自在,表现山 水的热烈欢快、富有生机。抒发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喜爱、 赞美之情。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竹林,四 季常青,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 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 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乱”字写出鸣叫声的此起彼伏, “竞”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鱼儿竞相 嬉戏的景象。表现出十足的灵动感和蓬勃 的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 答:回复; • 中书:官职; • 谢中书:谢征,字玄度,南北朝时期南朝
梁陈郡 阳夏(jiǎ)人,曾任中书舍人。 • 书:书信。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
信
课文这部分文字写了什么内容呢?
• 探讨“山川之美” • 文章开头就写到:“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作者将谢中书当作有高 雅情趣的、能够和自己谈山论水的 朋友。
• 对奇特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 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之情, • 对世人在秀美山水前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 • 作者能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也溢于言 表。
1、作者认为山川美在何处呢?
非常秀美,山高水净, 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手法(不需笔记,理解即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字这一 动词,极力描写山之高,“见底”一词极 力表现水之净;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描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 新。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石壁五彩斑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