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1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附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2
2020年最新
点释疑 1.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深 受 时 代 的 影 响 。 鸦 片 战 争 至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是 社 会 生 活 变 迁 的 第 一 阶 段 ,中 西 合 璧 、不 土 不 洋 成 为 这 一 阶 段 物 质 生 活 与 社 会 习 俗 的 突 出 特 征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尤 其 是 20 世 纪 50 年 代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面 貌 焕 然 一 新 ,但 也 受 到 政 治 生 活 的 影 响 。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的 新 时 期 ,特 别 是 科 技 在 民 众 生 活 中的影 响逐渐增强。
(1) 一 条 主 线 : 随外国 资本主义入侵和近 代中 国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 变迁。
4
2020年最新
(2) 关 键 时 期 : 鸦 片 战 争 , 洋 务 运 动 , 辛 亥 革 命 , 新 文 化 运 动
(3) 两 个 方 面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 二是生 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
(5) 四 大 表 现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方面, 即服 饰、 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 会风俗和思想观念 方面 ,即 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 三是交 通、通讯工具的变 化; 四是大 众传媒的变化。
(6) 五 大 特 点
5
2020年最新 ① 受 西 方 文 明 影 响 深 刻 ,经 历 了 由 被 动 接 受 到 主 动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过 程 ,具 有半殖 民地化色彩。 ②随着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思 想的 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 在着 严重 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 明显 , 在 偏远 农村和 内地则变化不大。 ④实质上是中 西文 化的 激烈碰撞, 结果 是中 西文化 逐渐 融合 ,并且保留 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 于封建因素的消弭 和促 进中 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7) 结 论 :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是 伴 随 着 西 方 入 侵 、西 方 的 社 会 生 活 思 潮 和 生 活 方式的 涌入而变化的,带 有半 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考历史易错点解析 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易错点解析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内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默写、背诵提示】(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西装的传人、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出现和特点;西餐馆的出现、西式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变化的原因)。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衣、食、住。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一定要围绕大纲来进行,注意化繁为简,同时要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吃饭穿衣,人之常事,但其中也包含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
如“衣”——“断发易服”就具有革命的意义。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服饰习俗看,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从饮食习俗看,值得提及的重要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西餐、西式调味品、洋酒、啤酒、汽水和咖啡等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中逐渐流行。
从婚姻习俗看,婚礼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日益简化或新式化,结婚和离婚都趋向自由,包办婚减少,自主婚增多,离婚主动权由男子单方向男女双方转化,离婚率有所上升。
从丧葬习俗看,新式丧礼虽已出现,但大多数地区和阶层中仍实行旧式丧礼。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是:①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传人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
③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自由等。
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政策等。
影响是:①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
要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 传播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 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随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和中国民主发 展程度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 (5)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居住条件和环 境大为改善安 居工程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 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经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济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 有识之士推动和思想解放运动(A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向 想: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 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 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测试内容近五年来考查频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2012(11)、2014(11)、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2016(9)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2012(32)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2013(10)、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新增)、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开始受到国人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①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多次改革和创新,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②男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姻自由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在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⑴水运:19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⑵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许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⑶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2)内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3.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经济发展。
(2)内容: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至今)(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xx·湖州模拟)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选C。
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重难点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1、封建自然经济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3、洋务企业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6、新民主主义经济(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⑴相互关系是: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
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现代中国经济(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1、过渡时期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
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
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五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易混易错]1.1872年,中国留美幼童深感穿着长袍马褂和青缎瓜皮帽的“国服”大为不便,对头上拖着的发辫尤觉尴尬,他们于是鼓起勇气和“学监”斗争,终于改服西装,有的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剪掉辫子,揭开了“剪辫易服”运动的序幕。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祟洋媚外败坏了社会风气B.传统生活习俗受到西方文明冲击C.社会生活已经完全西方化D.中西方文明发生激烈碰撞与冲突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祟洋媚外败坏了社会风气,排除A项;中国留美幼童揭开了“剪辫易服”运动的序幕,这说明当时传统生活习俗受到西方文明冲击,B项正确;“完全西方化”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传统生活习俗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不能表明中西方文明发生激烈碰撞和冲突,排除D项。
2.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上述剪辫与留辫之争说明( ) A.树立社会新风尚的曲折性B.政府的变革意识普遍不强C.辛亥革命的影响十分有限D.社会习俗与政治变革无关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剪辫与留辫之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革除旧俗树立新风尚并没有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说明具有曲折性,故A项正确。
政府主张剪辫,说明政府具有变革意识,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社会习俗与政治变革无关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3.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程序:“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
”这一报道,主要反映了( )A.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规矩改变B.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C.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所费俭朴D.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答案 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体现不出是否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的特征,体现不出是否反对包办婚姻,排除B项;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婚礼的仪式是比较简单朴实的,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020-2021版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C.长袍D.马褂【解析】选A。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
2.(2020·池州高一检测)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解析】选A。
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已经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故选A。
3.(2020·舟山高一检测)《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选 B。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
【深化点拨】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
4.(2020·衡水高一检测)民国时期,西菜、西点、西式酒水饮料大量充斥中国市场,与中国菜肴、中式糕点、传统酒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
据此可知,近代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古为今用D.土洋并存【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中西餐并行于世,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土洋并存的特征,因此D正确。
【补偿训练】西餐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餐文化,下列关于西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传入中国B.烹饪方式和就餐礼节与中餐有明显差异C.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摆上百姓的饭桌D.西餐馆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主要是归国华侨【解析】选D。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四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总结提升(四)主题一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主题二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
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主题三近代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产生的多种影响1.便于列强侵略。
铁路伸到哪里,列强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掠夺那里的资源,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变其地为它的“势力范围”,巩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突破含解析20210506123
专题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 )预测:本专题仍是 (高|考 )的重点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试题以图片、材料为依托 ,创设新情景 ,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 ,重点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对生物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试题中会渗透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史观 ,从微观角度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原因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 群众传媒的开展 (高|考 )真题回忆:1. (2021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 )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 ,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以下列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 表达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 说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 ,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 ,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 ,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 ,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而年画中并没有 ,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 ,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 ,有马车、有人力车 ,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故D项正确 .2.(2021·海南 (高|考)·8 )1903年 ,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 ,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 ,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 ,覆于额头 ,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 ,故得名 "前刘海〞 .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 ,官府仍视为大害 ,严令禁止 .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认的发式只是 "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 ,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 ,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 "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 ,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 ,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 "在发辫四围留短发 ,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 ,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 ,故C 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开展 ,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 ,带来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 ,故D项正确 .3. (2021.4·浙江 (高|考)·9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 (女 )鞋制造甚精工 ,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 (1900年 )已过尚依旧 ,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 "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应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 4. (2021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 ,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说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阔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群众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表格信息 ,谜底的 "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 , "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 , "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 , "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 "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 ,A最||全面 .B说法不全面 .C说法不符合表格 .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5. (2021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 )29.1913年 ,?申|报?登载的 "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 ,领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 ,思想日新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 ,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的成功 ,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群众的心理 ,号召 "思想日新〞 "谋卫生〞 ,追求国|家进步 ,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 .故答案为B项 .6. (2021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9 )20世纪30年代 ,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 ,喜字纱灯引导 ,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 ,新娘穿粉色旗袍 ,头披白纱 ,手持鲜花 ,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 ,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故A项错误; "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 , "演奏钢琴曲〞、 "头披白纱 ,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 ,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 ,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 ,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 ,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故D项错误 .7. (2021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 ,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 (流行的男式发型 ) ,实属有伤风俗 ,应予以禁止 ,以挽颓风……如敢固违 ,定以妇女坐法并处分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分措施表达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 ,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 ,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 ,故B项错误;材料中 "实属有伤风俗 ,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 ,表达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 ,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进行处分 ,提现不出法治精神 ,故D项错误 .8. (202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 )1899年初 ,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 ,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 ,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 ,在同一年 ,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 ,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根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开展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 "在同一年 ,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得出①正确; "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②错误; "1899年初〞说明是在戊戌变法之后 ,所以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 ,而不是器物 ,③错误;答案是C9.(2021.4·浙江 (高|考)·15 )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 ,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 ,家庭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 ,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的普及 ,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开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电信成为 "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与邮政并没有合一 ,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电信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 ,但没有表达出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 ,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新的交流方式 ,没有表达出城市化进程加速 ,故C项错误;电信成为 "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通信网络开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故D项正确 .11.(2021.4·浙江 (高|考)·28 )【加试题】阅读下表 ,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①中|国电影在开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 "有声电影黑白时代〞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开展历程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开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电影在开展初期有戏剧电影 ,如京剧?定军山? ,但不能推断戏剧电影的地位 ,故①错误;表中20世纪20 -40年代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 "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故②正确;中|国电影事业初期以进口片为主 ,到中后期以国产片为主 ,故③正确;材料 "?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开展 ,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 (2021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 )以下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答案】C【解析】 "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 ,材料仅反映医学 ,A错误 . "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 ,材料仅反映统治者 ,B错误 .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 ,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 ,C正确 . "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 ,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 ,D错误 .12. (2021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 ,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开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 ,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 ,故A项错误 .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 ,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 ,故C项错误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开展 ,其数量越来越多 ,这说明随着社会开展 ,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故D项正确 .13. (2021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4 )1949年12月 ,(中|央 )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 )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 ,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 ,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所以此题答案为D项 .材料表达不出新闻宣传网络 ,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表达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 .预测押题1.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 ,将?吴淞火轮车? (如以下列图所示 )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 ,并认为 "维车之利 ,无间华夷 ,使人使马各有所宜 .自通泰西 ,独出其奇 ,以电运轮 ,其捷难羁〞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可知 ,该评论感慨:中|国传统上也有使用人力或马力牵引的车 ,但自与西方相通后 , "以电运轮〞的火轮车传入中|国 ,快速便捷 ,尤为奇特 ,这反映了当时新文明与旧传统的碰撞交流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 ,材料表达的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并未涉及经济结构;B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表达火车对当时中|国民众出行的影响;C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表达上海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图是水下考古图片 ,这说明A.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B.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C.通商口岸出现西式餐饮D.军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经全盘西化【答案】A【解析】1894年甲午海战中 ,致远号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 (爆|炸 )漂浮 ,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因此考古发现的致远舰上的餐盘标有英语 ,说明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 ,故答案为A项 .这一餐盘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 ,排除B项;从致远舰上发现的餐盘不能反映当时通商口岸的状况 ,排除C 项;D项中的 "全盘西化〞说法绝||对 ,排除 .3.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 (单位:种 ) .此图反映了A.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B.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C.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开展D. "双百〞方针促进新闻业持续开展【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中|国的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而1958年后随着 "左〞倾错误的严重 ,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文革开始后又呈严重下降趋势 ,这说明文化事业受社会环境影响 ,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群众的精神生活 "不断〞丰富 ,故A错误;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变化也不能说明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故B错误;从图中可知 , "双百〞方针在一些阶段是遭到破坏的 ,故D错误 .3.1906年7月 ,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 "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 ,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 ,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 ,故此特行出示声明 .此后假设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 ,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 ,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开展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C.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答案】C【解析】材料 "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 ,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 ,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 ,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故C正确;材料未表达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开展 ,故A排除; "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 ,故B错误;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 ,故D错误 .4.以下列图为1872年?申|报?刊登的一那么图文广告 (成衣机器出售 )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答案】B【解析】成衣机器出售反映出西方的缝纫机在中|国市场上开始流通 ,这说明西方文明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活 ,故B项正确;材料表达不出社会价值观的更新 ,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且材料表达不出耕织别离 ,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服装业还未实现西方化 ,故D项错误 . 5.在南京 ,1912年2月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 " (浙军 )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 ,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怒 .〞同期 ,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 ,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 ,甚至||发生了血案 .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 ,没有革|命军的强迫 ,剪辫者更少 .〞材料主要想说明A.(政|治)革|命导致社会习俗迅速改变B.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C.社会革|命比上层(政|治)革|命更困难D.临时政府不尊重人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 "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 ,没有革|命军的强迫 ,剪辫者更少〞可知乡村剪辫的人很少 ,说明辛亥革|命对乡村影响弱 ,社会革|命比较困难 ,故C正确;习俗并未迅速改变 ,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底层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关心 ,特别是剪辫 ,不是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不尊重人权 ,故BD错误 .6.民国成立后 , "一时|报纸风起云涌 ,蔚为大观〞 ,但其内容大多是流于外表甚至||错误的政论 ,很大程度上导致 "学术荒废〞 ,且无助于民生 ,从而引发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 .这说明当时A.传媒业开展超出社会需求B.有识之士已开始理性反思C.(政|治)思想大多不符合国情D.学术研究已经陷入了困境【答案】B【解析】由于|报纸内容流于外表甚至||错误的政论 ,导致了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 ,说明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理性反思 ,应选B .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因果关系 .7.1882年 ,沪上富商张叔和在上海购得地 ,将其命名为 "张园〞 .张叔和仿照西洋园林风格筑园 ,并在园内设茶室、戏台 ,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 .不久 ,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 .这说明张园A.促进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B.表达了西方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C.满足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D.导致了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答案】C【解析】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 ,这与资本主义的开展没有必然关联 ,A项排除;B项与材料 "园内设茶室、戏台 ,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相冲突 ,排除;张园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迎合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 ,故而才会成为各界集体场所 ,C项正确;张园一地推动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 ,显然过于牵强 ,D项排除 .8.社会风气打上时代烙印 .以下社会风气不属于新中|国初期的是①盛行西装革履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④传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歌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落后 ,人生生活水平不高 ,中|国实行 "一边倒〞 ,倒向 (社|会|主|义 )阵营 ,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 ,传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皆为俄国歌曲 ,反映了当时的中苏关系 .盛行西装革履现象出现于民国初年 ,港台电视剧引入在改革开放之后 ,根据题干所问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 .9.20世纪50年代初 ,春节期间各地|报纸上出现更多的|报道是有关过春节稳固农村速成识字学习 ,宣传婚姻法、努力生产、简省节约等内容 .这说明当时A.人民政权注重改良社会习俗B.(政|治)变革效劳于习俗变革C.传统习俗带有意识形态色彩D.春节习俗呈现新旧交织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各地|报纸|报道过春节稳固农村速成识字学习 ,宣传婚姻法、努力生产、简省节约等内容 ,这些都是新风俗的表达 ,说明人民政权注重社会风俗的改良 ,注重树立新风俗 ,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和习俗变革的关系 ,无法推断出(政|治)变革效劳于习俗变革 ,B项错误 .农村速成识字与新中|国的扫盲教育有关、宣传新婚姻法等都是改良社会风俗的表达 ,而不是传统习俗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C项错误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 ,且材料也没有表达春节习俗的新旧交织的特点 ,故错误 . 10. "百货商店频打折 ,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 ,鼠标一点廉价美 !〞材料突出反映了互联网具有A.传播信息的功能B.学习、办公的功能C.娱乐的功能D.生产、生活的功能【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互联网具有网上购物的功能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应选D .选项A、B、C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故排除 .11.近年来社会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如4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 ,根本原因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大量新事物涌现C.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D.人们追求时尚【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BCD四个选项都是这些新词汇出现的原因 ,但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应是应从经济角度分析归纳 ,应选C项 .ABD属于次要原因 ,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 .12.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2021年全球互联网开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 ,2021年用户花在各媒体上面的时间份额和各媒体获得的广告费份额情况如下表 ,这反映出A.网络的广告影响被低估B.用户最||喜欢纸质媒体广告C.电视广告的性价比最||高D.网购成为零售业开展趋势【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群众传媒 .用户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最||多 ,所以用户最||喜欢的应该是网络广告 ,故排除B项;用户在纸媒上花的时间最||少 ,但纸媒得到的广告收入份额最||多 ,所以最||有性价比的应该是纸媒广告 ,故排除C项;表格内容与网购无关 ,故排除D项 .虽然网络没有得到最||多的广告收入份额 ,但用户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最||多 ,所以网络广告影响是被低估的 ,应选A .13.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在收回路矿权的反帝声浪中 ,官办铁路也有了较大开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于1905至||1909年主持设计修筑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 ,全长201公里 ,地形复杂 ,有相当长的地段需劈山、架桥、挖洞才能通过 .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 ,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 "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 .〞詹天佑不畏艰险 ,亲自勘查线路 ,设计线路图纸 ,制定施工方案 ,终于以四年的时间 ,比原方案提前了两年 ,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 ,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 .京张铁路共开凿了总长为1645米的隧道 ,架设了125座桥梁 ,开挖了200多个涵洞 ,动用的土石方约200万立方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评论说: "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 ,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 ,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铁路开展的案例 ,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 ,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言之成理 . )【答案】要求:启示 (论题 )明确 ,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 ,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 ,表达清晰 .学生可以从(政|治)层面分析提炼:收回路权的反帝斗争为中|国近代铁路开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证 (主权与现代化的角度 );学生也可以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分析提炼:既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又注重自主创新;学生还可以从思想 (精神 )文化层面分析提炼:如不要崇洋媚外 ,要自力更生 (观念的现代化 );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此外 ,从人物角度 (人的现代化等 )等方面谈启示 .进行分析时应注意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铁路开展或经济开展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和新时期 )的相关史实加以具体说明 .【解析】此题共包含2个步骤 .步骤一 ,写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 .从材料中 "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 ,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 ,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 .〞可以得出的启示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步骤二 ,说明有关现代化的启示 .按照问题要求 ,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首||先 ,材料优先使用 .从材料中 "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 ,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 . ,詹天佑不畏艰险 ,亲自勘查线路 ,设计线路图纸 ,制定施工方案 ,终于以四年的时间 ,比原方案提前了两年 ,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 ,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 .〞可以得出:清末 ,面对外国媒体的讥讽 ,詹天佑等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发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克服技术封锁和地形复杂等不利条件 ,顽强拼搏 ,以极强的毅力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工程 ,为国争光 ,为中|国交通现代化做出重大奉献 .其次 ,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可知 ,建国初期 ,面对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胁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发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恢复和开展国民经济 ,超额完成一五方案和如期实现三大改造 .鹰厦铁路等一批交通工程相继建成 ,为中|国交通现代化奠基;最||后 ,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可知 ,新时期 ,中共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交通建设成就显著 ,高铁自主研发和技术领先世|界 ,成为中|国名片之一 ,进一步推进中|国交通现代化 .1.鸦片战争后 ,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 ,从|报纸广告开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开展B.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 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错因概括:分不清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释疑解惑期间历史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洋货” 等大批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此后都市兴起辛亥革命颠覆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前后中华人民因为政府的强迫行动,一些社会落伍现共和国成象被取消立此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改革开放放的伟大决议,确实关注民生,调换了此后各方面的踊跃性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域,人们的生活与从前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民主看法人心所向,带有民主同等色彩的衣饰、称号、婚丧仪式渐渐推行物质生活获得改良,社会民风有了根天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饱暖问题还没有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来愈小,衣食住行发生排山倒海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题打破1.( 2019.4 ·浙江高考· 12)察看右边两图(绘制时间:1924 年)。
联合所学,判断以下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 20 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突显等级身份④女性衣饰趋势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分析】依据图片信息联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往常衣饰,在20 世纪上半叶依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一般女子着装宽松肥大,掩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依据图片信息不可以表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依据图片信息,女性衣饰开始适合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 A 项切合题意。
2.(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代末年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述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情景。
该年画()A.连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表现追求时髦的公民共鸣C.反应世界交通的最新成就D.表示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分析】顾恺之专注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着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述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情景,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 A 项错误;图中人物有许多很传统的妆扮,公民共鸣夸张其词,故 B 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代末年”的最新成就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代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整体上表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衣饰、西式马车等符合,故 D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错因归纳:分不清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释疑解惑时期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题突破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 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
3.(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 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5.(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6.(2014·北京文综·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
8.(2014·江苏单科·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9.(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 【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A 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 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C 、D 项错误。
10.(2014·上海单科·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 .19世纪初期B .19世纪中期C .20世纪初期D .20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国时期,在20世纪初期,故C 项正确,A 、B 、D 项错误。
11.(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
故答案D符合题意。
12.(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3.(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表2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答案】C【解析】从表2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表2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项题干无从反映。
14.(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