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有趣的小东西》教案
示范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有趣的小东西
示范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有趣的小东西一、教学背景针对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学,需要有趣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基础数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2.能根据数量和兴趣完成简单的数学活动;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4.能够使用简单数学符号和图形进行计数和表示。
三、教学内容1. 数字和数量的概念通过数学卡片、数字图形等工具向幼儿表达数字和数量的概念,引导他们理解数字的意义,增加实物展示,丰富思维的多样性。
2. 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利用教学工具和游戏进行练习,让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帮助孩子更好完成扩大数值范围的挑战。
3. 使用数学符号和图形如“+”、“-”、“<”、“>”等符号,矩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运用小物品、卡片等示范工具完成计数和表示的操练。
四、教学过程1. 数字和数量的概念1.让幼儿数和分类卡片,边数对数,并说出数量;2.通过“猜一猜”游戏向幼儿展示不同的数字卡片,让幼儿猜出数字的大小及意义;3.通过“点数竞赛”游戏展示不同数量的果汁盒,让孩子猜出数量。
2. 简单的加法和减法1.通过“数棍运算”游戏进行加减法练习;2.利用教学工具和游戏进行加法练习;3.利用教学工具和游戏进行减法练习。
3. 使用数学符号和图形1.利用卡片展示“+”、“-”、“<”、“>”等符号,让幼儿理解其简单的意义;2.利用教学卡片展示不同的矩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幼儿进行形状区分练习和图形分类练习;3.利用小物品,卡片等示范工具完成计数和表示的操练,让幼儿进行计数和表示的练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不断的测验和游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考核,让幼儿对于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系统性的运用评价,通过交互式学习,检验教学成果。
六、小结本次数学教学的设计,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数字和数量的基本概念,完成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并使用数学符号和图形进行计数和表示。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数目的多少、大小、排列顺序等,初步认识数字和简单的数学符号。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形状: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
2.数字:1-10。
3.大小顺序。
教学准备1.中班幼儿的座位和玩具。
2.用于教学的小道具和图片。
3.贴有1到10数字的牌子。
4.帐篷形状的小室内帐篷。
5.九个小盒子,分别装有不同形状的玩具。
教学过程自由活动老师在进入教室前进行自由活动,孩子们自由玩耍,如果有新的玩具或游戏,可以介绍给大家,让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时老师进行观察,了解孩子们对于玩具和游戏的喜好。
热身游戏老师通过轻松的热身游戏让孩子们进入状态,例如:“捉迷藏”或“跳绳游戏”。
导入新知1.老师向孩子展示图片或用小道具展示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形状,并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名称。
2.老师介绍数字,并让孩子们一起数到10,然后让每个孩子说出他们年龄的数字。
3.老师用一些玩具展示大小的概念,比如用大石头和小石头来让孩子们比较大小,或者用一个大玩具和一个小玩具来比较大小。
活动一:抓小动物1.将帐篷放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围坐在帐篷前面。
2.老师将九个盒子摆放在帐篷中央,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拿出里面的东西。
3.告诉孩子们,每一个小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动物,它们都不会跑,孩子们需要用手从盒子里面抓住它们。
4.听到老师的指令,孩子们要马上抓住动物,同时将动物放到旁边的桶里面,最后数一数有多少只小动物被抓住了。
活动二:找一组1.从所有玩具中挑选5种相同形状的玩具,并将它们放在五个方框内。
2.让孩子们在其他不同形状的玩具中找到与方框里的玩具相同形状的玩具,并放到相应的方框中。
3.教师鼓励孩子们一起来完成任务,并讲解一组中玩具的相同之处。
反思本节课程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让幼儿们体验数学,其中包括形状、数字和大小顺序等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有趣的小东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有趣的小东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数学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如何设计一堂优质的数学课程,让幼儿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乐趣,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探索的问题。
本篇文档将分享我在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各位同行有所启发。
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幼儿了解比大小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计数与比较方法。
2.教学内容1)数字认识:通过数数,文章介绍 0 至 9 这十个数字,让幼儿通过图形认识数字的大小及大小的顺序。
2)比较智力训练: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用火柴棒表示选择符号的任务,培养幼儿对数量比较的感知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1)首先,老师通过数前来教授数字认识。
数前是一种组织创新,主要为数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认识的教学平台。
首先,老师会展示给幼儿看数字,让幼儿通过数数的方式了解数字的大小及大小的顺序。
接下来,老师将用数前介绍数字 0 至9,课堂中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并通过对课堂互动的统计来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数字的含义。
2)接下来,老师会开展比较智力训练环节。
在此环节中,老师会用介绍和示范的方式向幼儿教授如何用火柴棒表示选择符号(比如“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
在鼓励幼儿参与的同时,老师也会通过回答幼儿的提问来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选择符号的含义。
3)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之后,老师会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开展一些选择或填空题目,在检验一次幼儿的理解、记忆和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在考试的压力下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4.教学工具为了让幼儿在课堂上更加投入,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单调,教师还准备了一些可爱的小工具,如火柴棍和三色练习书。
这些小工具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比较智力训练环节中,通过使用三色练习书,能够让幼儿根据需要从中选择“大于”、“小于”或“等于”的符号,可以起到更好地培养幼儿数量比较感知力和思维能力的效果。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教案一、活动简介在幼儿教学中,对于数学教学,应该突出“玩中学”、“学中玩”的特点,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本次的数学活动以“有趣的小东西” 为主题,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询问,发现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趣小东西的本质特征,切实地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和认知能力。
二、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让幼儿了解“有趣的小东西”的特征和分类。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提高幼儿对周围物品的注意力。
3.在对“有趣的小东西”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
4.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活动准备3.1 材料准备1.颜色纸若干2.写有各种小东西名称的卡片3.盘子、篮子等容器4.直尺、计数器等小工具3.2 教学环境1.教室墙上可贴上不同颜色的画板,每块画板上标上对应的颜色名字。
2.教室中准备一张让幼儿沿顺序排队的记录表。
四、活动具体流程4.1 热身活动 - 有趣小东西的名称1.让每个幼儿都拿一个卡片,背面写有不同的“有趣小东西”的名称。
2.让幼儿以自己的卡片名称,在学习记录表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组成一排。
3.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卡片上的“有趣小东西”,以及自己喜欢的“有趣小东西”。
4.2 活动1 - 观察纸条的长短1.教师将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准备好,放在篮子里。
2.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纸条,识别并说出短长不同的纸条。
3.让几位幼儿逐一从篮子里取出一张纸条,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短的和长的纸条放在相应的画板上。
4.3 活动2 - 排序小东西1.将一些“有趣小东西”放在盘子里,每种小东西数量相同。
2.引导幼儿根据小东西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放在相应的画板上。
3.让幼儿尝试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小东西的分类。
4.4 活动3 - 数数有趣小东西1.教师随机摆放一些小东西,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小东西数量和位置不一。
2.引导幼儿对这些小东西进行数数,用计数器记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小东西》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小东西》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排序不同形状的小东西。
2.学生能够理解“大、小、长、短”等基本量词。
3.学生能够通过对小东西的操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1.不同形状的小东西,如积木、拼图等。
2.图表、绘画纸、颜料等材料。
3.数学学习的语言,例如“大、小、长、短”。
教学过程1.准备阶段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小东西,教学之前需充分准备好材料和图表,做好准备工作。
2.感性认识教师将不同形状的小东西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自由观察、抚摸、拿起来看。
教师可以一边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少边?一边让学生用手摸,询问感受,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等基本量词。
3.排序教师让学生按照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等分类排列小东西。
4.操作训练将小东西放在桌子上,要求学生按照大小、长短等量词把小东西组合成不同的形状。
例如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房子,由三角形和圆形组成太阳和云。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基本量词。
5.艺术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将不同形状的小东西进行组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画出他们自己的小世界。
例如用方块组成大楼、用圆形搭配三角形做成冰棒车等。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
让学生带着心得回家,分享给父母或者同学。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授课效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
2.教学过程中,需要牢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扩展1.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可以带着学生到自然界去寻找不同形状的小东西,如叶子、花、石头等,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开拓孩子的思维。
2.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练习,如积木搭建、拼图辨认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兴趣,还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通过关注小朋友们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在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小朋友们的潜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幼儿园数学教案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 幼儿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互动让幼儿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趣味。
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引入数学元素,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数学。
•主要内容包括数字、计数、形状、颜色等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流程第一节课导入环节•在教室里把幼儿围成一个圈,在中间放一桶小球。
•由教师轮流点名,一次点名一个幼儿为中心,其他幼儿为围成的圆圈周围。
•被点名的幼儿要跑到桶边,选三个不同颜色的小球,颜色要大声说出来,放在手上。
•其他幼儿则开始数数,数到 5 后快速喊出停顿的数字,停顿后被点名的幼儿从手上放一颗小球到桶里,接着其他幼儿继续数数,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幼儿都有机会放手上的小球到桶里。
活动环节•在导入的基础上,让幼儿按颜色、形状、数量等分类放入桶中。
•教师会引导幼儿讨论小球的颜色、形状、数量,通过游戏让幼儿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课导入环节•在教室里把幼儿围成一个圈,让每个幼儿手中握住不同颜色的小球。
•由教师给出一个颜色,例如“红色”,所有手上拿着红小球的幼儿可以选择交换到左手(或是右手、交给旁边的幼儿),其他颜色的小球则不变。
•在交换后,教师再指定另一个颜色,如“蓝色”,同样的进行交换,最终可能会出现有些幼儿左手上的小球比右手上的更多或更少。
活动环节•在导入的基础上,让幼儿互相数数对方左手上和右手上的小球个数,谁的多谁的少。
•教师会引导幼儿讨论大小、多少等量概念。
第三节课导入环节•在教室里,教师布置不同数量的玩具到讲台上,并让幼儿观察、数数这些玩具。
•过一会儿,教师拿走了一些玩具,再让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说出教师拿走了多少玩具。
活动环节•在导入的基础上,让幼儿分别说出之前布置的数量、现在剩余的数量以及中间拿取的数量。
•教师会引导幼儿理解数量增加、减少的概念。
总结•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数字、计数、形状、颜色等基本数学概念,发现数学的趣味。
•在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数学,不仅能增加其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经验、观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幼儿园数学教案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幼儿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儿童了解简单数学概念;
2.提高儿童观察能力;
3.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数学知识的引导;
2.细节管理的把握;
3.与儿童良好互动的建立。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各种小玩具,例如积木、图案积木、小车等;
2.准备好定向小故事,包括小人走路、车开得快等;
3.准备好白色底纸,有文具、颜色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数学概念引导
老师通过引导儿童数各种形状、颜色的积木,介绍概念,让儿童互相认识各种
形状,增强儿童观察能力,让儿童通过各种引导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步:小车赛跑
老师提供小车、积木图案,通过各种小道具等板子搭建出一个小道,让儿童手
动操作其中的小车跑动,加深对跑步长度的认识,通过一次次尝试,寻找出速度最快的小车,引导儿童运用数学规律,熟练使用颜色、尺寸等概念。
第三步:自主创新
老师让儿童对自己想象中的图案进行创意设计,然后在白色底纸上画出各种有
趣图案,通过简单的教学展现数学知识应用,引导儿童开发创新意识,扩大创新思维空间。
教学反思
本堂数学课从根本上培养儿童想象力,锻炼儿童观察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在过程中提高了儿童的学习能力。
最后,
老师会对学生所画的图案进行全面的剖析,让儿童实现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创作热情。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教案:《有趣的小东西》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应用有关“数量比较”的概念;2. 能够能够掌握有关“最小数”和“最大数”的概念;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数量比较的概念;2. 最小数和最大数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备好教学笔记、黑板、白板、彩色粉笔;2. 准备一些有趣的小东西用于数量比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小明有一些水果,他想知道他有几个苹果、几个梨子和几个香蕉。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将水果分别放在几个小盒子里,然后比较一下每个小盒子里的水果数量,这样就知道了。
第二步:观察活动(10分钟)1. 将教师准备好的一些有趣的小东西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自由观察;2. 让学生根据观察情况回答以下问题:a. 这些小东西中,哪个是最多的?b. 这些小东西中,哪个是最少的?c. 相差最大的两个小东西分别是什么?d. 相差最小的两个小东西分别是什么?3. 组织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将小东西进行分类。
第三步:概念引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黑板、白板,引入“数量比较”和“最小数”、“最大数”的概念:a. 数量比较:比较两个或多个数的多少关系;b. 最小数:一组数中最小的数;c. 最大数: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2.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第四步:数学游戏(15分钟)1.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挑选一种有趣的小东西,进行数量比较的游戏。
2. 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根据小东西的数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记录下来。
3. 游戏结束后,教师指名一些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排序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五步:巩固练习(15分钟)1. 将一些有关“数量比较”的题目写在黑板或白板上,让学生上台回答。
2. 提供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分析比较数量,并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中班数学有趣的小东西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有趣的小东西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认数字 0~5;2.学生能够分辨大小,使用“大”和“小”这两个概念;3.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4.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掌握数学概念。
二、教学内容2.1 数字识别采用图表辅助教学,使学生认识数字 0~5,并能熟练地写出数字。
教师可使用卡片、纸牌等辅助物品,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2 大小概念使用游戏和实物进行教学,巩固学生对大小概念的认识。
教师可使用玩具、果子或糖果等实物,让学生辨别大小,并运用“大”和“小”这两个概念进行描述。
2.3 简单加减法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进行教学。
教师可使用多种辅助工具,如橡皮擦、计数器、珠子、蛋糕等,通过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教学方法3.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记住知识点。
教师可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了解、认知、记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操作实物,帮助学生更加认真地理解概念,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教师通过操作教学法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概念,明白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案例4.1 数字识别游戏教师将数字 0~5 的卡片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卡片的样式和图标,来分辨和认识数字。
4.2 大小关系游戏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不同大小的果子或蛋糕,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巩固大小概念的认知能力。
4.3 简单加减法教师可使用橡皮擦作为数字,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来计算橡皮擦的数量和数量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取了游戏和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幼儿需要通过具体实物来学习概念,需要多触与自主体验,才能达到更好的掌握。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规则,防止学生出现盲目操作和不理解概念的现象。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幼儿园数学教案
有趣的小东西(数学)- 幼儿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2.学习用手指头、石头等小物品的数量表示数字;3.学习数数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等提高数学能力;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1.1 圆形圆形可以拿手指头比划,模拟出它的外形。
1.2 正方形拿两根手指头比划,形成一个长的正方形,或让孩子看一看书或玩具中的正方形。
1.3 长方形比划出两个短手指头,组成一个长方形形状,或可以找到类似的物品。
1.4 三角形可以用三个手指头或三块砖头比划成一个三角形。
2. 用小物品表示数字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小物品,如小石头、小卡片等等,来帮助孩子学习数字。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用小石头来数数:老师:这里有 4 块小石头,我们可以怎么数呢?学生: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老师:再来一块,现在有多少块了?学生:五块。
数数也可以很有趣,以下是一些活动和游戏:3.1 找出不同利用一些有趣的图片,让孩子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观察力和注意力,同时学习数数。
3.2 数糖果让孩子拿到一些小糖果,然后叫孩子依次点数,数到最后一个糖果时停下来,看看孩子能不能数清楚。
如果孩子数错了,可以再来一次,直到孩子能够正确地数出糖果的数量为止。
3.3 数形状将不同形状的卡片放在一起,例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然后让孩子数数几个。
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你还可以在卡片上画上一些小动物或图片,让孩子更好地记住每个形状。
三、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法2.体验式教学法3.游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1.1 圆形 - 孩子们围在老师旁边,老师会用手指头的方法展示圆形。
- 让孩子在地上或黑板上画一个圆形。
1.2 正方形 - 孩子们围在老师旁边,老师会模拟出正方形的外边界。
- 让孩子在地上或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
1.3 长方形 - 孩子们围在老师旁边,老师会使用两个短手指头来组成一个长方形。
示范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有趣的小东西
示范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有趣的小东西一、教学背景本教学适用于幼儿园中班,主要针对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幼儿往往对抽象概念缺乏理解,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
本教案以“有趣的小东西”为主题,旨在通过幼儿喜欢的小玩具激发幼儿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和认知。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了解小东西的数量和形状特征;•通过小东西的分类和计数,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通过小东西的排列组合,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2. 要求•能够根据颜色、形状和数量将小东西进行分类;•能够进行正确的计数;•能够通过排列组合得到不同的结果。
三、教学内容1. 教学流程•引入:带着幼儿看一些小玩具(如积木、磁铁、乐高等),询问幼儿是否了解这些玩具,引发幼儿的兴趣;•导入:将小玩具分成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幼儿帮忙纠正,让幼儿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进行数字的认知和计数,让幼儿体验数学是很有趣的;•练习:以小玩具为道具,通过小组合作、游戏助教、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合作,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在游戏中加入比重的概念,让幼儿学习比较信息与数量信息的联系。
2. 教学设计•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游戏助教、角色扮演等多个形式进行教学;•教具准备: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小玩具和颜色石子,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挥;•教学环节:引入、导入、讲解、练习、拓展。
四、教学评估1. 定义教学评估是一种检测幼儿业务技能的有效手段。
它是一种评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程度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整合的途径。
2. 实施本次教学评估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通过游戏和任务分别进行数学知识竞赛,检测幼儿掌握的程度,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和互动,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数学知识。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小东西》教案: 有趣的小东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认和描述不同形状的小东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与小东西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彩色砖块、魔方、拼图等小玩具;表格、画纸、笔等。
2. 教材预习:学生预习课本P13-16的内容,了解不同形状的小东西。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创设情境老师拿出一些有趣的小东西,比如彩色砖块、魔方、拼图等,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学生试着描述一下这些小东西都有什么特点。
2. 提问导入老师发问学生:“你们观察了这些小东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或现象呢?”引导学生发表观点。
Step 2 系列活动1. 观察形状老师让学生观察所给小东西的形状,并请学生尽量用形容词来描述不同形状的小东西。
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形状图形,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和描述。
2. 形状分类老师将不同形状的小东西分类,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给小东西进行分类。
老师可以利用表格和画纸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并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讨论。
3. 形状游戏老师设计形状游戏,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判断给出的小东西属于哪一类形状,加深学生对不同形状的认识和理解。
Step 3 问题探究1. 提出问题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相同形状的小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 探索解答老师让学生尝试摆弄一些相同形状的小东西,观察并发现它们是否有相同的边数、相同的角度等特点。
鼓励学生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总结结论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相同形状的小东西有相同的边数和角度,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小东西》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小东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小东西》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应用“多少”的概念,认识数字0-5。
2.认识一些日常生活小东西的形状,并能进行比较大小。
3.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术语,如大、小、多、少等。
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包、盒子、小球、积木等一些小东西。
2.图片、卡片等资源。
3.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小东西,如小球、积木等,并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些小东西吗?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一些小东西的形状、大小等特点。
2.呈现:教师为每位学生分发一个盒子和一些小东西,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放入自己的盒子内,然后请学生将盒子放在桌上。
3.观察:教师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盒子,并指导他们发现盒子中小东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这个小球是红色的,小木块是方形的”等。
4.分类:教师让学生根据小东西的形状或颜色等特点进行分类,如将所有球放在一起,将所有方形的放在一起等。
5.比较:教师提出问题:“谁的盒子里有最多的小东西?”让学生先自己比较一下,然后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盒子,进行讨论和判断。
6.数数: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取出盒子里的小东西,一边取一边数数,并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对应的数字。
7.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让学生尝试用盒子装不同数量的小东西,或者通过抽象的图示或卡片来比较大小多少等。
通过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数学术语和概念,如大、小、多、少等。
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和数量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了一些日常生活小东西的形状、大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和参与游戏等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游戏的设计,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数学优质课《有趣的小东西》教案反思
2.培养幼儿空间想象力,通过图形组合与分解,激发幼儿对空间关系的探索。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会思考、发现和创造。
4.培养幼儿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学会倾听、表达和分享。
5.培养幼儿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面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图形关系探索环节,强调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如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四个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等,使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学难点
(1)图形关系的理解: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2)创意拼图的运用:幼儿在运用基本图形进行拼图时,可能存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3)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图形: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中图形的存在,提高幼儿对几何图形的敏感度。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东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4. 引导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小东西,如蚂蚁、蜜蜂、树叶、石头等。
2. 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小东西的特点和作用。
3. 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东西(如蚂蚁、蜜蜂、树叶、石头等)。
2. 观察和操作的材料(如放大镜、画纸、彩笔等)。
3. 教学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实物小东西,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2. 认识小东西:教师介绍小东西的特点和作用,让幼儿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3. 观察和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小东西,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画小东西、制作小东西的手工作品等。
5. 分享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成果,总结小东西的特点和作用。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评价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关注幼儿在分享和总结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小东西的认识和理解。
4. 收集和分析幼儿的作品,评估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小东西,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2. 主题活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小东西知识竞赛、小东西手工作品展等。
3. 环境创设:教师可在教室环境中布置小东西的主题展示区,让幼儿随时观察和欣赏。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物小东西的来源安全,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2. 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泥于形式。
4. 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和需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小东西,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让幼儿了解小东西的特征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小东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小虫子观察小虫子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大小、颜色、触角等。
让幼儿触摸小虫子,感受小虫子的触感。
观察小虫子的行动方式,如爬行、跳跃等。
2. 第二课时:小石头观察小石头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让幼儿触摸小石头,感受小石头的硬度和质感。
探讨小石头的来源和作用,如河床上的小石头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3. 第三课时:小树枝观察小树枝的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
让幼儿触摸小树枝,感受小树枝的柔韧性和质感。
探讨小树枝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作为动物的栖息地。
4. 第四课时:小贝壳观察小贝壳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征。
让幼儿触摸小贝壳,感受小贝壳的硬度和质感。
探讨小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如作为海洋生物的保护壳。
5. 第五课时: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颜色、质地、图案等特征。
让幼儿触摸小纸片,感受小纸片的柔软和轻盈。
探讨小纸片的使用价值,如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三、教学资源:1. 小虫子、小石头、小树枝、小贝壳、小纸片等实物。
2. 观察卡片或图片。
3. 触摸材料板。
4. 纸张和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小虫子、小石头、小树枝、小贝壳、小纸片等实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观察与描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让幼儿描述小东西的特征和特点。
3. 触摸与感受:教师让幼儿触摸实物,感受小东西的触感和质地。
4. 探讨与交流:教师引导幼儿探讨小东西的来源、作用和价值,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5. 创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创意活动,如画出自己喜欢的小东西,或者用小东西进行拼贴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观察、描述、触摸、探讨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
幼儿园《有趣的小东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东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分享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小东西,如蚂蚁、蜗牛、蜜蜂等。
2. 了解小东西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发现小东西的有趣之处。
4. 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小东西图片、实物模型、操作材料等。
3. 材料: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教师展示小东西的图片和实物模型,介绍小东西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操作活动:教师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小东西的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探索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发现的小东西的有趣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东西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听取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分享,评价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评价他们的自主约束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活动:1. 观察小东西: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蚂蚁、蜗牛等小动物,让幼儿亲身体验和观察小东西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制作小东西的手工作品:教师发放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小东西的手工作品,如蚂蚁的家、蜗牛的爬行路径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小东西知识竞赛:组织幼儿进行小东西知识竞赛,让幼儿通过问答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数学《有趣的小东西》教案一、设计思路: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来自我班国庆节后--11月底开展的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
在广××区编教材中秋天主题可选择的内容很多,有“昆虫音乐会”,“有趣的螃蟹”、“雁南飞”等。
经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教材后,我感觉大雁这一北方常见的鸟类,我们××市的孩子极少见到。
活动不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就很难激发,因此我放弃了这一小主题。
如果只选择昆虫来开展,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又不能讲得太深,局限了主题发展生成的空间。
而螃蟹是南方小朋友常见又喜欢的秋天小生物,在南方,秋季的螃蟹是最肥壮的,螃蟹有怪异的体态、独特的行走姿势,加之肥美可口,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小主题活动--《可爱的小东西》,昆虫是小小的、可爱的、有趣的小东西,螃蟹是小东西,小动物也是可爱的小东西,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包罗较多的点开展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发现的空间。
这样的活动安排既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又切实可行的,还注重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是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原则的。
我们班的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望强烈,对所接触的新事物有尝试的愿望。
有一定的求异思维,但创造力不算强。
幼儿观察力的特点,仍属于具体而不是整体的,零星而不全面的。
所以,他们还不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现代课程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将游戏、教学、娱乐等活动相互配合,把对幼儿的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活动本身的乐趣,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观察、操作、表达与表演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活动的发展及提高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这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体会探索的乐趣,激发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点数的能力和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3.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大胆尝试,用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想法。
三、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昆虫、动物等小东西的一些常识。
2.教材的准备:A.较大的螃蟹两、三只B.图画纸、彩笔C.录音机、伴奏带D.昆虫、动物的图片、头饰、标本E.数字卡片四、活动过程: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教师:小朋友们,在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和许多可爱的小东西交上了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是谁吗?(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
)2.出示螃蟹,让幼儿认识新的小东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地与螃蟹“交朋友”,观察螃蟹怪异的体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等探索活动感知螃蟹的特征和习性。
(重点在数一数有几只螃蟹、每只螃蟹有几只脚。
)4.模仿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在探索活动中随着音乐艺术地再现小螃蟹的动态特征。
5.让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一下螃蟹的脚和小朋友知道的其他小东西的脚有什么不同。
6.延伸活动幼儿自主选择进行观察活动,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在活动中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
五、活动建议1.为了安全,螃蟹可用绳子绑住蟹壳,方便教幼儿观察。
2.活动建议采取分组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有利于教师指导,帮助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
3.有条件的话可提供一些活的昆虫和小动物给幼儿观察。
六、活动记录与反思《有趣的小东西》活动实质是一个促进幼儿语言、艺术、认知和情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活动。
活动选材投幼儿所好,把握住幼儿喜欢“小东西”的兴趣点,给幼儿提供探索与发现的平台。
组织活动的过程坚持《纲要》中所提出的在教育与发展之间“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原则。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使幼儿尽情地与同伴、教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一开始请出螃蟹让孩子们“交朋友”时,孩子们的反应是兴奋而又带着害怕的。
虽然螃蟹是小朋友们经常看到的,但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对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
孩子们一边高兴地尖叫着,一边吓得往后躲,设计活动时我并没有预料到的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时我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教训那些尖叫的小朋友,而是笑着说:“你们叫什么呀!会把小螃蟹吓坏的,小螃蟹想和大家做朋友,只要你不碰它的大钳子,它就不会伤害你,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简单的几句话,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孩子们不再尖叫了,小心翼翼地走近了螃蟹。
这时,我让孩子们自己牵着绳子看螃蟹走路,与螃蟹“交朋友”,一边观察,一边让孩子们议论和模仿,再自然、巧妙的把小朋友的观察结果编成一首趣怪的儿歌--“一只螃蟹这么大呀,八只脚呀爬呀爬,两支钳子像剪刀,咔嚓咔嚓真吓人!”简练的几句话勾画出螃蟹趣怪的外形特征,让幼儿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形象性。
这一环节中,我又自然的渗透了认知领域中的数学,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寻找儿歌中出现的数字。
轻松、欢快的气氛,激起了幼儿的表演欲望,伴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模仿起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这样又巧妙地整合了音乐技能。
活动的过程安排精巧,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游戏的氛围中学习。
我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
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分类、记录。
这一设想来自小主题活动“益虫与害虫”中,孩子们对不同昆虫的小脚丫产生了兴趣,我让孩子们点数时又让孩子们进行数字配对的操作认知活动。
会写数字的孩子自己数清楚后就直接写上了数字,不会写数字的小朋友有的也聪明的把小数字卡片放在旁边。
孩子们到底还有什么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呢?这一要求对中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于是,我在设计《有趣的小东西》这个活动时,就不断地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探索。
果然,孩子们又有更多的惊喜送给我:陈澳小朋友在记录牛有四条腿时,他不会画牛,但是他画了一个牛角来表示;寻思淇小朋友干脆就拿着小动物的头饰印在画纸上,我有意放在桌子上的放大镜,没有人提醒,就有孩子拿起来观察小昆虫标本;没有脚的“小东西”,经过幼儿自己的发现探索后找出了“鱼”、“蛇”等,他们会在旁边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想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可以使表象活跃起来,调动幼儿的表象,丰富想象内容。
如果缺乏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相象就不能充分展开。
组织活动启发幼儿时,我注意运用开放性提问,利用生动性、浅显而有趣的语言提示,激发幼儿想象兴趣。
在幼儿记录的时候我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
天宁小朋友画了一个维妙维俏的小猫,我问他:小猫有几只脚?我以为他会用肯定的答案告诉我:四只脚。
谁知道,他回答“我不知道”,哎呀,我没有准备小猫的实物、标本、仿真玩具和图片,如果直接告诉他,怎么能达到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呢?周围还围观了许多幼教同行看着我怎么解决呢?情急之下,我发现他的旁边有一个牛的玩具,灵机一动,对孩子说:“黄教师仔细观察过了,小猫的脚和小牛的脚是一样的,请你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小猫有几只脚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很快找到了答案。
提问方式的不同,就会有极为不同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孩子更广东阔的思考空间,诱导孩子积极尝试探索。
孩子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自主探索的答案。
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孩子是最开心的。
他的探究欲望才会更强烈。
活动后最大的感触是,深深感受到自身对知识获取的强烈需要。
因为幼儿在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活动进行时,观摩的老师问一个孩子:有没有一只脚的动物。
孩子很聪明,他回答:我知道的还没有。
确实是一只脚的动物大家都没有见过,要是见过的一只脚的动物一般都是生病的。
那位老师又问他:你想知道什么是一只脚的,请你去问黄老师,她把问题丢给了我,我是这样回答的:一只脚的小东西是有的,请你去找一找,看一看、问问爸爸、妈妈,再回来告诉大家好吗?其实,一只脚的小东西,动物中没有,植物中有,现在时兴吃的健康食品--“蘑菇”不就是吗?活动过程是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活动真正引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和体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并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一次由语言、艺术、观察、实践等几方面交叉、综合来完成教学活动。
对于一个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
也许孩子最终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七、活动点评:教师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有她的独到之处,能注意开发和利用那些可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
较好地掌握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性原则,即活动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益。
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幼儿乐活动过程,同时幼儿在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有关的知识及时地更新,对有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地收集,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探究欲望,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
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能灵活、及时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幼儿适度的回应,作为组织者,能让幼儿大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
为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快乐的情感沟通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这些无不体现了组织者的教育思想已由陈旧的老师带着幼儿活动、老师教幼儿学习向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转变;由传统的老师是权威、课堂严肃的教育观念向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充分的自主、轻松的气氛中探索学习的观念转变。
教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和对新《纲要》的理解。
善于吸取新的理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创新且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