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篇章结构
古诗文之篇章结构
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PowerPoint
凌性
风应
7、抑扬
绮轻 一菡 端萏
。,
稍根
宜本
经是
宿琅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雨玕 ,。 偏夺
觉目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
耐霞 春千
寒片
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PowerPoint
PowerPoint
凌性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
风应 绮轻 一菡
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
端 。 稍
萏 , 根
宜本
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
经 宿
是 琅
雨玕
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
, 偏 觉
。 夺 目
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耐霞 春千 寒片
。,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宿雨,琅玕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偏,。夺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觉耐目霞
们称道。
春千 寒片
。,
PowerPoint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凌性
风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绮轻 一菡
端萏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稍根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宜经、本是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凌性
风应
题(8分)
绮轻 一菡
出关① 徐兰
端萏 。, 稍根
诗歌结构
写景转而抒情,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一、诗歌的开头 二、诗歌承转句 三、诗歌的结尾
一、常见诗歌的开头样式:
古诗的章法结构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的基本章法(结构)。 2.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3.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首句:有统帅全诗、点明题旨、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 托物起兴,提供背景、设置悬念、提示下文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三、诗歌的结尾
从感情的抒发或主题的表达来讲,诗歌 的结尾常见的有两种:
1.以景结情式
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作用:含蓄委婉,激发联想和想象,留不尽之意 于言外。
2.直抒胸臆式(议论抒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作用:感情真挚自然,不可遏抑,深化主旨。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 如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 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湖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篇章结构
卒章显志
知识梳理
赏析诗歌结构特征的常用术语
欲扬先抑、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重章叠句、对比等
例题探究2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 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片写的 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 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 时。
关注局部
篇章结构,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考查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直接以篇章结构为考 点命题的省市多了起来,并且基本上是从局部 或整体角度命制。复习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所侧 重进行备考:
(1)明辨诗歌的章法结构特征
(2)分析关键语句的结构作用
一、明辨诗歌的章法结构特征
例题探究1
春 草
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对比 的形式。
二、分析关键语句的结构作用
例题探究3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请赏析。(6分) 答案: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是全诗的铺垫,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答案: (1)这首诗构思上运用了对比。 (步骤一:指出巧妙处,准确使用术语。)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 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步骤二:立足文本,结合术语分析。) (3)诗歌借画眉鸟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 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步骤三:点明情感主旨。)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篇章结构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篇章结构(一)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角度:1、这首词(诗)开篇(结尾)有何特色?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何不同?6、XX句与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7、XX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对比、层层深入、抑扬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对比、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三、具体结构解析】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9、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 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
总结点评:分析诗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时,依然首先抓具体的内 容,由内容点出结构中的作用。
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
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 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 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 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六、变式训练】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六、典型例题】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内 容),照应诗题,并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点明中心 “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结构主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一、定义】
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
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 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 度等等。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 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高考复习古典诗词艺术手法:篇章结构 PPT优秀课件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 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概念辨析
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 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 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铺垫照应、一句 一景、卒章显志、层层深入、以景结情
概 念 起 承 转 合
说
明
例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
概 念
说
明
例句
就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 铺 情节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 垫 酿。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 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
重 章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叠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句
以 景 结 情
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 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 和抱负,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 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总结: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 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
古典诗词
艺术手法
篇章结构
比喻比拟 夸张对比 借代双关 对偶反复 互文顶真 开门见山 首尾照应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伏笔铺垫 线索层递 抑扬手法 承上启下 篇 章 结 构
古诗结构技巧-ppt课件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欲济无舟楫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补充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8(
古诗词主旨表现
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对比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大境界、大主题,
9、以小见大
赤壁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
铜雀春深锁二乔yǐ后人的质疑
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
照应
铺垫、伏笔
抑扬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山 行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仅摄取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乌衣巷 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
10、对比
过华清宫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诗词的六种结构技法
来源于醉月诗苑。
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景(物)情(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
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
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古诗文之篇章结构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 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 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 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1()1)诗诗的的前前两两句句,,有有版版本作本“作将“军将此去军必此 去封 欢必侯 哪, 一封士种侯卒?,何请士心简肯 要卒逗 说何留 明心” 理肯, 由与 。逗本留诗”相,比你与更本喜 诗(相2比)“你马更后喜桃欢花马哪前一雪种”?一句请在简艺要术说表明现 理上由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 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 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 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 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 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 官。②局:指棋盘。
88分..诗诗析的。的第(二第5分联二)对第联一对联的第句一意起联了什的么句作用意?起请简了要什 么9么.作样作者的用为情什怀?么?要请(写6简分琴)棋要二分物?析他。想借(琴棋5分抒发)一种什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w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1)诗诗的的前前两两句句,,有有版版本作本“作将“军将此去军必此 去封 欢必侯 哪, 一封士种侯卒?,何请士心简肯 要卒逗 说何留 明心” 理肯, 由与 。逗本留诗”相,比你与更本喜 诗(相2比)“你马更后喜桃欢花马哪前一雪种”?一句请在简艺要术说表明现 理上由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 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和思念 之情。(点明情感)
课堂演练1
(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 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 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总结(共54张PPT )
1、先景后情
诗歌的结构
绝句“结”的几种方法
• 1 以理结。纯粹以理结束不易动人,多半是伴随 抒情、议论,寓理于事。
•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 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LOREM IPSUM
• 2 以情结。由景及情,或是情的深 化。
3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 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试题有三层意思: • 一、“左迁”,即遭贬谪。 • 二、“至蓝关”,在今陕西蓝
田东南,秦岭的北麓。 • 三、“示侄孙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 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关注 “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 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 “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 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 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 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比如
•
过杨村 杨万里
• 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 (起)远,全貌,
•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 功夫全在三句,若于此转变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 矣。”
诗词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长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体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上下阕的概念
上下阕的概念上下阕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用于古体诗的写作。
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阕。
上下阕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如五言、七言等。
上下阕的概念源自《诗经》中的《小雅·车舝》:“斯言兮白云云,维風行兮天柱。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遵化被严兮愿周宣。
”在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四个句子,共八个句子,称为一阕。
在上下阕这种结构形式中,上下两个阕彼此呼应,构成完整的篇章。
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可以相似或相反,形成对照或补充。
同时,上下阕的音调和韵律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和谐,既要表达诗意,又要符合声律要求。
上下阕的结构为:1. 上阕:一般由四句组成,有时也可以是二句或六句,但数量一般不超过八句。
上阕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外部或表面现象,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思想。
在上阕中,诗人通常会通过形象、比喻、对比等手法来展示诗意。
2. 下阕:和上阕相对应,一般也由四句组成,数量要与上阕相等。
下阕可以是对上阕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也可以是对上阕的反衬或补充。
下阕通常表达诗人的情感、思考或得出的结论。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上下阕的应用非常广泛。
诗人们通过上下阕的结构形式,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有机的组织,使诗歌更加丰富、韵味深长。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中就应用了上下阕的结构,上阕以描绘景色为主,下阕通过景色的反衬,表达了杜甫对于时势的感慨和思考。
另外,上下阕的结构形式也常见于古代词曲中。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芙蓉楼送辛渐》:“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词也采用了上下阕的结构,上阕描绘菩萨和女子的美丽形象,下阕通过菩萨和女子的对比,表达了辛弃疾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慨。
总而言之,上下阕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篇章结构
略谈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严重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密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壮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开朗而悲惨,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抑扬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青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戚”。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开朗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婉转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促、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松懈、严格。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凄凉心情。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格,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欢乐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开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刚正,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