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分类【教材分析】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义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在分一分,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有序条理,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按指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教学难点】感受分类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天早晨上学,他差一点迟到了。

原来因为他们家的衣服放得很乱,校服好不容易才找到。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让他能很快找到衣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交流:谁想把你的主意告诉全班同学?预设1:他可以把衣服叠好了放在衣橱里。

谁还有别的方法?预设2:他可以把妈妈的衣服放一起,把爸爸的衣服放一起,把小明的衣服放一起。

谁还想说?预设3:他可以把衣服分开放,晚上就把要穿的衣服拿出来准备好。

……教师评价: 同学们的主意真好。

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刚才同学们说把衣服按爸爸、妈妈、小明的分开来放,这就叫做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按照“爸爸、妈妈、小明的方法”把衣服分开就是一个分类标准。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理解分类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校长点评: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物体的分类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

(2)物体的比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比较方法,如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具体的物品,如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的多样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分类》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分类》 ︳青岛版

《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类的相关知识点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在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感受分类的作用1、师: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位位神秘的嘉宾,看,她是谁?(出示喜羊羊、懒羊羊的图片)生:(齐答)喜羊羊、懒羊羊。

师:前几天老师她们家参观,看,这是他们的房间(出示它们的房间图)你喜欢谁的房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喜羊羊的房间,因为她的房间很整齐,而懒羊羊的房间很乱。

生2:喜羊羊的房间更整洁一些,所以我喜欢喜羊羊的房间。

生3:喜羊羊的房间,因为它把房间收拾得特别整洁。

师:同意吗?(同意)让我们来看看喜羊羊是怎么摆得这么整齐的啊?生4:因为她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了一起。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喜羊羊啊把同类的物品都摆在了一起,那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摆在一起就叫做分类。

(出示分类的含义)那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生5:这样摆的话,更方便我们找东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全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说课稿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说课稿

《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分类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两位小朋友、两个装满文具的展柜及学生的学具等。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部分的多媒体进行演示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性教学将整体设计为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二、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法)(一)“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超市啊?我想通过一般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对说的好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

“老师平时很喜欢逛文具店,听说:开心阿姨和好心情阿姨都开了一家文具店,老师这节课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文具店,好吗?(出示两个摆满实物的展柜,并邀请两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阿姨,请小朋友上演到阿姨这里来购买学具的情境)。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1、海底世界-- 数数2、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1)1-10各数的认识(2)0的认识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0以内数的加法(2)10以内数的减法(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探索规律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1)11-20各数的认识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5、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二)空间与图形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2、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三)统计与概率1、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2、我又换牙了--统计(1)简单的数据整理(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四)实践与综合应用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2、教学广场找规律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5、雪山乐园 --总复习二、教学目标:1、数与代数(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教案.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教案.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并能正确地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数字卡片(每组 9 张),三角形,圆片、小正方体、小棒每组各 10 个。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上课,看到你们可爱的笑脸老师真高兴。

听说咱班的同学上课特别爱发言,而且都很聪明,可爱。

真的是?好,那老在就要考考你,看,找一找,填一填,愿意到前面来一。

其他同学察,看他填的不。

复一片,(有三角形 2 个,正方形 5 个, 3 个)你真棒,我他鼓下掌。

:大家看些片放是不是有点乱?不好找呢?能把些片重新排列一下,它看起来更清楚更好找呢?像把一的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

(板,),我就来学分。

那什么要分呢?怎分呢?你想知道?好!那就跟着老一起出吧!二、学一准下分的方法1、件播放超市,:你看,是什么地方啊?明!仔察,你都看到了什么?里的西都是怎么放的?:你看到了什么?(要解哪个区域)生:随便:你察得真仔!我再到大商里逛逛去!(件)注意看,些西都是怎放的?生:一的西放在了一起。

:同学的些都非常好,那就用一句来就是把什么的西放在了一起⋯⋯?(把一的西或者是同的西在了一起):好极了!下一站老要你到文具店去看看。

看次你又能发现什么?(播放课件)师:说说这次你们看到什么了?(生略)师:有没有发现什么呀?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课件)师:无论是超市、商场还是文具店它们是把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了啊?师:一样的东西也就是同类的东西,2、进一步明确分类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了一起就叫做分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上册数学“2分类”,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能识别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分类活动中,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

3. 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具:彩色卡片、小物品(如扣子、石头、豆子等)、分类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分类的概念。

2. 新课: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讲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应用: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2. 板书内容:分类的概念、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分类练习题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类知识。

2. 实践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分类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建议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建议

《分类》教学建议信息窗1——帮妈妈整理衣服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场景。

主要信息是散放在床上的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衣服中有上衣、下衣等。

同时,图中还表现出衣服的颜色、厚薄、面料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分类的含义,在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中,能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因为衣服乱放,小明早晨找不到衣服而耽误上学了。

通过这样的事例,学生感悟衣服乱放会导致很多不便,自觉地产生分类整理衣服的需求。

教师适时通过多媒体或挂图出示该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就是图中提出的问题。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进而引入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探究。

“你说我讲”共两个问题: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学习按照指定标准分类,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按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怎样整理呢?”教材出示了“把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分开放”,即按照衣服的所属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图中找出衣服分别是谁的,进而呈现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床上都有什么衣服、都是谁的衣服等,再让学生想一想:在家里妈妈一般是怎样整理衣服的?当学生说出一般是把不同的人的衣服分开叠放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告诉学生这种整理方法就是先把衣服分类,我们学习数学也要常常用到分类,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然后让学生二次观察情境图:妈妈已经叠好了几摞衣服?分别是谁的?剩下的几件衣服应该分别放到哪一摞上?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弄明白剩下的几件衣服叠放的位置。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刚才整理衣服的过程就是将衣服分类的过程,分类的依据就是衣服的所属,让学生初步感悟分类的标准一定,结果也一定。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法与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总结与反思•七、板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了解和理解物品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分析的认识。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分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分类知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正确分类物品。

2.掌握如何根据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分类物品。

2.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课程采用了“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示范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形象理解领域初步认识分类。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逐渐从直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抽象的认识。

学法本节课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物品的色、形、大小进行分类,并运用分类的原则,最终确定物品的类别。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对不同物品的比较和分析,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并通过名师讲解,温故知新。

2. 感性认识利用幼儿园的物品进行分类操作,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通过对物品的一一比较,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从直觉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客观化的分类意识。

4. 游戏互动利用课堂卡片筛选游戏,让学生互相配合,完成分类任务,并巩固课堂所学难点。

5. 讲评点拨在游戏完成后,教师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客观化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了实际操作、探究启发、知识建构的统一体,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得到了凸显,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本质,并且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思考,学生在分类问题上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分类》,是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是数学学科基础理论的核心。

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点:1.了解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掌握数字、图形以及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并取得初步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1.分类的基本概念。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将分类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达到初步的进步。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普遍缺乏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所以掌握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结合课堂教学,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2. 教学方法1.语言教学(口头解释)。

2.教学演示和观察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过程设计1. 教师引入(5分钟)1.课堂前引入,教师可以先引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分类。

2. 学生探究(30分钟)1.教师先通过教学素材(三个数字,五个几何图形,其他物品,例如:玩具等)让学生自己对素材进行初步分类。

2.在分类过程当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类方法,对于同种类的物品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对它们进行分类。

3. 学生交流(15分钟)1.学生两两排队进行交流,两个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对答案、评论和更正。

2.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4. 教师总结(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2.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协作讨论,互帮互助。

八、教学评估1. 评价方式:收集学生个人分类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记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思维、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介绍我在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这一章节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分类》。

该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品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分类的规则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和规则,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规则,能够对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

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分类的方法和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各种物品、分类卡片、分类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2. 讲解分类概念:通过示例,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

3. 分类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实践,运用所学的方法和规则对物品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分类的规则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对物品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6. 板书设计:板书分类的定义、方法和规则,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布置分类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类的定义、方法和规则,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用图片或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答案:根据家里的物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书籍、文具、玩具、日用品等类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进行分类实践,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概念,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概念2. 分类的方法与步骤3. 比较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的过程。

讲解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练习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将一些物品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较是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过程。

讲解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方法。

5. 练习比较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比较一些物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2024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堂总结

2024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堂总结

2024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堂总结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掌握1-10的数字及其加减法。

2.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学会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1-10的数字认识及其加减法。

2.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1.数字的加减法运算。

2.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数字卡片、几何图形模型、计数器。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学具准备:1.学生用的数字卡片、几何图形模型。

2.练习本、铅笔、橡皮。

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数字和几何图形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数字和图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新课讲解(20分钟)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1.通过数字卡片,逐一介绍1-10的数字。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数字的加减法,如“2+3=5”、“7-4=3”。

3.组织学生进行数字加减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几何图形的认识:4.通过几何图形模型,介绍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5.讲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如圆形没有边和角,正方形有四条相等的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6.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练习。

课堂活动(15分钟)数字游戏:7.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接龙游戏,增强对数字的认识和记忆。

8.通过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完成数字加减法题目。

几何图形拼图:9.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拼图游戏,增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0.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指定的几何图形拼图任务。

课堂总结(5分钟)1.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篇一: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新版《分类》《分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分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的衣服都是谁整理的?你会整理自己的衣服吗?你帮妈妈整理过衣服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小明要帮妈妈整理衣服,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板书课题:妈妈的小帮手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1.课件出示主题图,衣服零乱的堆放着。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明家的衣服这样放着好看吗?生:不好看,应该整理整理。

师:怎么整理呢?你们能帮帮他吗?小组合作,探究分类方法。

小组汇报分类方法。

生: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师:这个办法真好,我们一起来分一分。

(师通过课件进行操作分类)生:还可以把上衣和下衣分开。

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课件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帮小明按爸爸的、妈妈的和小明的分类整理了,也按上衣和下衣分类了,还可以怎样整理呢?引导学生:还可以根据内衣和外衣来分,也可以按厚的和薄的来分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帮小明整理衣服一共有几种方法。

通过课件将几种分法放到大屏幕上。

师:第一种,我们按爸爸的妈妈的和小明的分的;第二种,我们按上衣和下衣分的;第三种,我们按内衣和外衣分的;第四种,我们按厚的和薄的来分的。

师小结:这四种整理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一样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理解分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分类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意义。

2. 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3. 分类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类的概念、分类方法及分类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妈妈是如何将商品进行分类的。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1) 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4. 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妈妈的小帮手——分类2. 板书内容:(1) 分类概念(2) 分类方法(3) 分类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分类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分类 ︳青岛版

分类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按照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分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学习分类: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在家会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吗?会干哪些家务活呢?会帮妈妈整理衣服吗?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②按上衣和下衣分;③按颜色不同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1、教师引导:既然分类有这么大的好处,同学门看一下我们教室内哪些地方应用了分类?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①、自己的书包②、教室内图书的摆放③、教室内水杯卫生工具等的摆放;…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2、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垃圾分类、超市水果分类、图书馆图书分类分类的好处:更方便、更清楚(三)巩固练习(1)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哪些是动物哪些是花。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提示: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经历按人物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衣服穿在身体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的分类过程。

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

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二)探究新知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课题: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新授课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难点:按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关键:创设情境,结合活动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纸盒、各种衣服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
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问:怎样才能使这些不乱呢?(整理)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看图:
1.独自看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整理衣服。

4.让学生按小组,用一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以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①按指定标准:板书:分类方法。

把爸爸、妈妈与小明的不同衣服分类。

②让学生充分讨论,确定自己的分类标准:按上衣、下衣;单衣和夹衣;按四个季节来分类等。

5.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分类物品。

(纸箱里)
(1)一组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观看,看其对否?
(2)评价:(大家评)看哪组的物品分类好,把物品摆放得整齐美观。

(二)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1.自己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看谁积极发言。

3.指名交流。

(谈一谈,你帮妈妈做了些什么?)
4.师引导学生小结:对照板书,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错,在我们的自主活动中,大家学会了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同一种类别的东西放在一起,即分类。

有的同学还能帮妈妈做一点小事情,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做得更好。

三、巩固知识:
做游戏:找朋友(把班级里的同学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四、作业设置:今天回家帮妈妈整理房间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一下。

第2课时
课题:自主练习(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2.复习巩固按一定标准分一分物品,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分类练习题。

培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难点:按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关键:创设情境,结合活动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
6 8 5
2.送卡片。

(放在合适的位置。


0 ( ) 2 ( )( ) 5 ( ) ( ) 8 ( ) 10
二、巩固练习:
1题:哪些是水果?用“0”圈出来。

(1) 出示挂图,学生看图上都有什么?
(2) 指名说图上有什么?(从左到右)
(3)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把水果用“0”圈出来。

(4) 指名回答,订正。

2题:哪些是动物?用“0”圈出来。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上都有什么?
指名说图上有什么?(从左到右)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把动物用“0”圈出来。

指名回答,订正。

(2)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说出这些动物中哪些是我们的朋友,并
3题:交通工具图。

(1)指名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

(2)分类(不同标准)天上飞的,地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按颜色分。

(3)指名交流,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

(4)空中的、陆地的、水里的交通工具还有哪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题:树叶。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是什么样的树叶?(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

形状;颜色等。

(3)指名说(答案多样),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补充练习。

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或东西,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设置:
回家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分一分类,让家长检查是否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