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物体的分类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
(2)物体的比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比较方法,如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具体的物品,如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的多样性。
分类(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分类(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类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分类的基本概念。
2.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 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可以怎么分类呢?”2. 新课:讲解分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分享分类结果。
4. 总结: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
5.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类2. 板书内容:- 分类的基本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将家里的物品进行更好的分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说课稿
《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分类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两位小朋友、两个装满文具的展柜及学生的学具等。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部分的多媒体进行演示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性教学将整体设计为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二、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法)(一)“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超市啊?我想通过一般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对说的好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
“老师平时很喜欢逛文具店,听说:开心阿姨和好心情阿姨都开了一家文具店,老师这节课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文具店,好吗?(出示两个摆满实物的展柜,并邀请两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阿姨,请小朋友上演到阿姨这里来购买学具的情境)。
青岛版_一年级数学(上)册_全册教案
青岛版_一年级数学(上)册_全册教案一、快乐的校园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各数。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掌握2~5的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2~5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
今天,操场上正在进行科技小组活动,同学们有兴趣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新授出示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也想和图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们玩的很开心。
生2:我数出了天上有5架飞机。
生3:我知道了天上有1个太阳……师:你们真了不起。
想一想,能看着图提出你喜欢的问题吗?生:放火箭的有几个同学?师:这个同学真棒,能大胆发言,提得问题又好。
同桌互相找一找,看发射火箭的有几个同学?(学生认真而有趣的看图)生1:一个。
生2:1、2、3、4,四个。
师: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一样呢?生1:我数的是正在发射火箭的同学。
生2:我数的是所有发射火箭的同学。
(下面的同学意见不一致,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已发射火箭的上一个同学,但如果看所有发射火箭的就是4个同学。
你们看得范围不同,数的人数也不同,说得都很有道理。
生:1、2、3……可以表示什么呢?师:谁愿意回答?生:1可以表示1个太阳,2可以表示2架火箭,3可以表示3个小朋友,4可以表示4棵树,5可以表示5架飞机……生:这些数怎么写呢?师:谁能教教大家?生:1像……,2像……,3像……,4像……,5像……三、巩固练习1、写1~5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可引导学生先让学生独立的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上册数学“2分类”,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能识别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分类活动中,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
3. 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具:彩色卡片、小物品(如扣子、石头、豆子等)、分类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分类的概念。
2. 新课: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讲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应用: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2. 板书内容:分类的概念、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分类练习题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类知识。
2. 实践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分类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法与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总结与反思•七、板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了解和理解物品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分析的认识。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分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分类知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正确分类物品。
2.掌握如何根据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分类物品。
2.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课程采用了“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示范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形象理解领域初步认识分类。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逐渐从直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抽象的认识。
学法本节课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物品的色、形、大小进行分类,并运用分类的原则,最终确定物品的类别。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对不同物品的比较和分析,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并通过名师讲解,温故知新。
2. 感性认识利用幼儿园的物品进行分类操作,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通过对物品的一一比较,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从直觉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客观化的分类意识。
4. 游戏互动利用课堂卡片筛选游戏,让学生互相配合,完成分类任务,并巩固课堂所学难点。
5. 讲评点拨在游戏完成后,教师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客观化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了实际操作、探究启发、知识建构的统一体,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得到了凸显,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本质,并且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思考,学生在分类问题上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概念,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概念2. 分类的方法与步骤3. 比较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的过程。
讲解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练习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将一些物品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较是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过程。
讲解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方法。
5. 练习比较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比较一些物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1分类 优质教案
分类教学目标:1. 借助情景图和生活经验,学习按指定的标准分类。
2. 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练习,知道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不同。
3.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按指定的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录像吗?老师先放一段录像给大家看看,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衣服在床上,玩具到处扔,学习用品乱等)师问:怎样才能使这些不乱呢?(整理)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1. 活动一教师指桌上凌乱的放着各种书、本子、粉笔等物品,问:桌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说,我来做,好吗?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经验一边说,一边和老师合作,把桌子上的东西分类整理好。
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揭示课题——分类。
2. 活动二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小朋友和妈妈正在干什么?找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分组讨论:怎样帮妈妈整理衣服?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把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衣服分开放。
按上衣、下衣分。
按颜色分。
按季节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3. 拓展延伸,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这两天,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的书包有些乱了,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交流一下,你想怎样给书包里的东西分类?指名交流(例如: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好吗?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小结:大家真能干,一会儿就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这么好,真棒!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三)解决问题:自主练习:1. 哪些是蔬菜?用圆圈圈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读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数学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城南镇第一小学一年级贾宝伟5855136第三单元29——45页单元备课本单元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它是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在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真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课时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 讲授法学法 :练习法尝试法四、课前准备:课件圆片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生:也就是1和1组成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学生看图回答.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建立加法概念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生:是2.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学生练习读算式.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说,并且要让学生说熟练一些。
2024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教学准备情境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与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方位:东西南北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二、观察情境图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2、根据要求涂颜色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三、本单元的收获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整时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红什么时刻起床了呢?生:7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分类》(信息窗1)教案 青岛版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
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
”(揭示课题)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女)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理解分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分类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意义。
2. 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3. 分类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类的概念、分类方法及分类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妈妈是如何将商品进行分类的。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1) 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4. 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妈妈的小帮手——分类2. 板书内容:(1) 分类概念(2) 分类方法(3) 分类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介绍我在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这一章节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分类》。
该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品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分类的规则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和规则,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规则,能够对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
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分类的方法和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各种物品、分类卡片、分类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2. 讲解分类概念:通过示例,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
3. 分类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实践,运用所学的方法和规则对物品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分类的规则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对物品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6. 板书设计:板书分类的定义、方法和规则,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布置分类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类的定义、方法和规则,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用图片或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答案:根据家里的物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书籍、文具、玩具、日用品等类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进行分类实践,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类》(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4.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类的方法: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 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标准,并运用这些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3)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可以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尺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吗?(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将这些物品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
(4)教师总结分类的方法: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衣服、鞋子、帽子、手套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图片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吗?(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将这些图片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
4. 总结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按照它们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分类》,是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是数学学科基础理论的核心。
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点:1.了解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掌握数字、图形以及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并取得初步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1.分类的基本概念。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将分类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达到初步的进步。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普遍缺乏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所以掌握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结合课堂教学,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2. 教学方法1.语言教学(口头解释)。
2.教学演示和观察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过程设计1. 教师引入(5分钟)1.课堂前引入,教师可以先引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分类。
2. 学生探究(30分钟)1.教师先通过教学素材(三个数字,五个几何图形,其他物品,例如:玩具等)让学生自己对素材进行初步分类。
2.在分类过程当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类方法,对于同种类的物品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对它们进行分类。
3. 学生交流(15分钟)1.学生两两排队进行交流,两个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对答案、评论和更正。
2.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4. 教师总结(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2.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协作讨论,互帮互助。
八、教学评估1. 评价方式:收集学生个人分类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记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思维、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数的名称和数的大小次序;2.认识数字0-9,能用这些数列出整数;3.大数和小数的概念;4.掌握加法口诀和简单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0-9;2.掌握加法口诀,完成简单加减法操作。
三、教学难点1.大数和小数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知识点。
2.操作演示法:老师进行实际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讲解法:通过直接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识点讲解1.认识数字0-9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卡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字0-9,并告诉学生每个数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数字。
2.大数和小数的概念通过实际的物品或图片,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导学生理解大数和小数的概念。
3.加法口诀和简单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口诀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练习1.数的大小顺序排序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进行大小排列。
2.求和练习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让他们进行求和练习。
4.作业布置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合适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评分的方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2.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时间,保持班级的纪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点。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教案.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并能正确地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数字卡片(每组 9 张),三角形,圆片、小正方体、小棒每组各 10 个。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上课,看到你们可爱的笑脸老师真高兴。
听说咱班的同学上课特别爱发言,而且都很聪明,可爱。
真的是?好,那老在就要考考你,看,找一找,填一填,愿意到前面来一。
其他同学察,看他填的不。
复一片,(有三角形 2 个,正方形 5 个, 3 个)你真棒,我他鼓下掌。
:大家看些片放是不是有点乱?不好找呢?能把些片重新排列一下,它看起来更清楚更好找呢?像把一的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
(板,),我就来学分。
那什么要分呢?怎分呢?你想知道?好!那就跟着老一起出吧!二、学一准下分的方法1、件播放超市,:你看,是什么地方啊?明!仔察,你都看到了什么?里的西都是怎么放的?:你看到了什么?(要解哪个区域)生:随便:你察得真仔!我再到大商里逛逛去!(件)注意看,些西都是怎放的?生:一的西放在了一起。
:同学的些都非常好,那就用一句来就是把什么的西放在了一起⋯⋯?(把一的西或者是同的西在了一起):好极了!下一站老要你到文具店去看看。
看次你又能发现什么?(播放课件)师:说说这次你们看到什么了?(生略)师:有没有发现什么呀?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课件)师:无论是超市、商场还是文具店它们是把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了啊?师:一样的东西也就是同类的东西,2、进一步明确分类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了一起就叫做分类。
青岛版数学低年级新授课《分类》
《分类》教学案例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能力目标:1、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在操作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在教师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突破措施: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在超市我们是不是可以选购很多东西啊,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看大屏幕你看看超市都有什么?这些东西是怎样摆放的呢?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摆放?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今天我们就学习分类。
学习用品区逛完了,我们去逛逛蔬菜水果,售货员叔叔阿姨还没来的及给他们分类呢?这样我们找起来麻烦不麻烦,那我们一起帮他们分分类整理整理好吗?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板书:分类二、参与活动,探索问题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
你看,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呢!”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出示例题图片。
)[“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呢”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以此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②按上衣和下衣分;③按颜色不同分……2、教师总结:“同学们想了各种方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分析方法,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类结果就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表述上有不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2.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的数学问题。
3. 经历分类的过程,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合理地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磁性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摆乱的平面图形。
提问:这样摆放图形好吗?为什么?那应该怎样摆放?(学生自由说)
谁能帮老师重新摆一摆?(指名到台前来摆,其他同学观察)
师:这样分类摆放就整齐多了,看来,分类的作用真不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
出示课题:分类。
2. 学习情境图
师: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小明的帮助呢。
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仔细看,妈妈和小明在干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片刻)
看后学生汇报。
3. 解决问题
师:小明怎样帮妈妈整理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把爸爸的衣服放在一起,妈妈的衣服放在一起……
(看图按指定标准分类,教学第一个红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否讨论一下,还可以怎样整理?(按自定标准分类,教学绿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类。
学生发表见解:按上衣和下衣分;按不同颜色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4. 谈一谈
师:妈妈很辛苦,你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
学生谈后,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一个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好孩子。
5. 自主练习
(1)哪些是鸟类?用О圈出来。
先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动物,再分,分后再进行鸟类与昆虫的区别。
(2)分一分,说一说
观察这些是谁的脚印,再讨论怎样分类。
(3)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先认识交通工具,再按自定标准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