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
各行业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
各行业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蓬勃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在法律范围内对其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使用控制,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然而,在各行业中,仍然存在许多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行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科技行业1. 创新被窃取:在科技领域,创新是非常重要且非常珍贵的资产。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猛,在这个数字时代,很容易发生他人窃取创意和商业秘密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采取加强内部安全措施,并实施合理规定限制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
此外,在与合作伙伴进行谈判和交流时也需要签署保密协议。
2. 专利侵权:科技行业最常见的知识产权问题之一是专利侵权。
由于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时常窃取他人的专利用于自己的产品。
-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技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身所拥有专利权益的保护和监管,并在发现侵犯行为时立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娱乐产业1. 盗版问题:影视、音乐、游戏等娱乐产业经历着严重的盗版问题。
非法下载和共享阻碍了正版内容创造者获取应有收入,并损害整个行业生态系统。
- 解决方案: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版权保护政策,并执法机构应加大力度打击盗版行为。
此外,数字化水印和数学模型可以被用来追踪未经授权共享或传播其他受保护作品。
2. 演艺人员肖像权:随着社交媒体和相片分享日趋普及,娱乐明星面临肖像被滥用或商业化使用而未经许可以牟利的问题。
- 解决方案:明星和他们的团队可以加强对肖像权的维护,与恶意使用者进行法律诉讼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
三、制造业1. 产品复制与仿冒:制造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产品复制和仿冒现象,导致品牌价值下降,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健康安全等隐患。
- 解决方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积极参与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同时政府需要增加相应力度,并提供更好地法律保护措施。
浅谈商业方法专利论
浅谈商业方法专利论商业方法专利是指对商业活动中运用的商业模式、商业方法等进行专利保护的一种专利类型。
商业方法专利一度备受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实现商业竞争优势、推动商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商业方法专利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不仅在国际上,也在国内产生了很多讨论和争议。
首先,商业方法专利对商业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
商业方法专利鼓励了企业对商业模式、商业方法进行创新,并保护了创新者的利益,激励了创新者进行更多的商业创新。
商业方法专利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商业竞争优势,保护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防止他人抄袭并复制企业的商业方法。
商业方法专利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其次,商业方法专利对于商业互联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商业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商业方法专利愈发重要。
商业互联网中的许多创新都是以商业方法为基础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出现和保护使得创新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活动,并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商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方法,商业方法专利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护创新成果,推动商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商业方法专利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方面,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范围较为模糊,容易引发滥用和骚扰诉讼。
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范围通常是基于抽象的商业思想,而非具体的技术实施。
这导致了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范围不明确,容易被滥用,形成专利悖论。
许多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申请商业方法专利来封锁市场,限制竞争,从而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商业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方法专利制度与商业活动的本质不相符。
商业方法是指商业活动中的一种经营方式,它与科学技术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
商业方法专利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专利制度的初衷,将专利保护的重点从科学技术创新转向了商业创新,与传统的专利制度相比,商业方法专利在技术含量、创新程度等方面具有较低的要求。
这导致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商业创新和发展。
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可 以 获 得 专 利 权 。美 国是 最 早 对 商 业 方 法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国 家 ,其 对 “ 业 方 法 ” 的 界 定 通 常 以 美 商 国专利 分类第 7 5 ,即 “ 动 化 0类 自 财 务或 管 理 资 料 处 理 方 法 ” 为 参 考 。美 国专利 与商标 局对商 业方 法 发 明是 否 授 权 ,主 要 依 据 美 国 联 邦 最 高 法 院 、 联 邦 巡 回上 诉 法 院 和 海 关 与 专 利 上 诉 法 院 的判 决 而 定 。在 19 年 的 美 国道 富 银行 信 98
是 要 求 所 申请 的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是
一
个 技术 方案 ,符合 专利 法规定 的
方法审 查指南 中强调 : 对单 纯的 商业方 法不应授 予专利 ,而应把 专
利 授予 有 “ 技术构 思 ” 的商 业方法 。
定义 和专 利的新 颖性 、创 造性 、实 用性 等 “ 三性 ” ,就 有可 能 被 授 予 专 利 权 。 例 如 ,20 年 4月 , 国 03 家 专 利 局 通 过 了对 中 国工 商 银 行 的牡 丹 国际卡 “ 一卡双 账 户银行卡 处理 装 置 ” 的 实用 新 型 专利 审 查 , 这 是 国 内银 行 卡 首 次 获 得 的 国 家
的发 明创造 ,商 业方 法领域 的发 明 创造也 应该受 到专利 权的 保护 。创
身 ,必 须是 一 种 “ 术 方案 ” 关 技 。
于 “ 术 ” 的概 念 ,在 专 利 法 技 及其 实施 细则》 中并无 明确的规 定, 根据 现代 汉语词 典 的解释 , “ 术 ”是 指 “ 关生 产 劳动 的 经 技 有
审批程序。在美 国,专利商标 局
( P O) 通 常 会 对 6 % ~ 7% US T 5 0 的 申请授 予专利 权 ,而在 75 目 0类 中 ,该 比率下 降约 4%,这 是 因为 5
知识产权保护的商业模式
知识产权保护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商业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本文将探讨几种商业模式,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其知识产权。
一、专利授权模式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企业保护其发明创造。
专利授权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授权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从中获得收入并保护其知识产权。
在专利授权模式中,企业可以选择将专利技术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
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取额外的收益,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技术的使用范围,避免知识产权被滥用。
二、技术许可模式技术许可模式是另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和专有技术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以换取许可费或使用费。
与专利授权模式类似,技术许可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额外的收入,并保护其知识产权。
企业通过技术许可模式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技术。
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技术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市场,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品牌经营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品牌经营模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知名品牌和注册商标,企业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品牌经营模式的关键是通过市场推广和品牌定位来树立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通过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技术保密模式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技术保密模式可能更适合它们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其核心技术保密,并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其保密性。
这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建立内部保密制度等方式实现。
技术保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知识产权被侵犯,同时企业也可以保持竞争优势。
然而,技术保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技术泄露和员工流失等问题。
五、联合创新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联合创新模式也被广泛采用。
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
电子商务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研究
电子 商务 是 计 算机 网络技 术 从 文 字领 域 向商
新 颖性 、 造性 和 实 用 性 3 条 件 , 能 授 予 专利 创 个 才 权 。 因此 , 授予 电子 商 务商 业 方 法 专利 时 , 应 在 也 当从 这 3个方 面进 行衡 量 。 ( ) 电子商务 商业 方 法的新 颖性 一
大利 亚 专利法 》 定 : 规 当发 生下列 各项 情形 时 , 商业
护 , 维护其 合法权 益 。 由于 电子商务 的全球化 特 以
点, 使得 在该 领域 的竞 争 日趋 激 烈。作 为 电子商 务 主体 的商 家 出于对 自身 利益 的考 虑 , 希望 自己在 均 电子 商务领 域 的创新 成果 受到 法律 的保 护 , 而将 自
业领 域 的根本 性 转变 , 对人 类社 会造 成 了不 可估量 的影 响¨ 。 电子 商 务商 业方 法 是全 部 或 部 分 利 用
电子 计算 机技 术完 成 的商 业方法 。 在 电子 商务 中,
一
个 好 的商业 方法 不仅 能为公 司带来 良好 的收益 ,
由于 电子商 务 的特点 , 导致对 其新颖 性 的判 断
方法 是 不 具有 新 颖 性 的 : 在 先技 术 信 息 在单 独 的 “
文件 或通过 应 用技术 已为公 众所 知 ; 两种 或更多 在 文 件上 , 通过 两种 或 以上相 关行 为 , 信息 公开 ; 或 使 在 先 信 息 包括 在 单 独 的说 明 书 中。 从 以上 的立 法 ” 可 以看 出, 对 电子商 务商 业方 法新 颖性 的判 断 问 在 题上, 应根 据 电子 商务 的特 点将新 颖性 的 审查 范围
一
、
电子 商务方 法 的可专 利性 研究
商业方法专利概论及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现状
创新实践商业方法专利概论及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现状涂洪文卫志远(腾讯公司知识产权部,广东深圳518064)摘要:本文简述了商业方法发展演进的情况以及与专利制度的结合,探讨了世界主要国家对待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策略及中国商业方法审查沿革及概况。
关键词:商业方法;专利;审查策略;演进;现状一、商业方法概述(一)商业方法的初始形态商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体现。
从狭义上讲,商业是指有关商品交换的活动。
所谓的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步骤、手段或模式等。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方法是指一切有关商品交换活动的步骤、手段和模式等。
由于体现商业方法的这种约定仅作用于人,所以商业方法的初始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方法。
(二)商业方法的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商业模式也不断在更新演化。
商业活动进化到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模式。
互联网对于销售环节的改变是巨大的,在现代模式的商业活动中,商品交换不再是简单地以物易物,而很可能是采取B2B(Business-to-Eusiness)、E2C(Eusiness-to-Customer)或C2C(Customer-to-Cus-tomer)等现代电子商务形式。
商业活动的内容也不限于商品的提供,还可能包括市场调查、金融支付和物流管理等服务。
商业活动的现代模式不同于其初始形态。
从参与的实体来讲,通常不再是仅有买卖双方和互换的商品,还包括数量众多的服务器、通信网络和用户终端等。
从参与的过程来讲,人的活动在全部商业活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甚至几乎没有人的活动,而全部是机器的活动。
可见,在这些现代商业活动中,商业方法所采用的步骤或手段通常主要是针对机器,而不是针对自然人,即商业方法的内容主要是限定服务器、通信网络或客户终端进行何种动作或者进行何种交互。
(三)商业方法的趋利性商业是企业从事的主要活动,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造利润,商业方法是企业运营模式的一种体现,商业方法的目的也必然体现企业的目的,即商业方法具有追逐利润的特点,具有逐利性;追求利润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源动力,也是企业持续为人们创造幸福的物质基础。
中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论文
中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被排除在专利门外的商业方法在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之后,被纳入到专利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中来。
我国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美国和中国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方法专利计算机技术对策建议美国作为高新技术及电子商务的领先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积极推进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领域还处在发展阶段,如果过度的给予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但作为wto成员国之一,商业方法受到专利保护已经是大势所趋,故我国应当顺应趋势,及时的调整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策略,以谋求长远的发展。
一、商业方法专利的定义美国目前尚没有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明确定义,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就商业方法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由技术审查分类的class705对申请商业方法的专利进行归属审查。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7月公布了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白皮书,审查分类的class705作了以下的定义:“有关数据是为了实行有意变化数据处理的活动,或者为实行计算活动的装置及对应方法,及为企业的业务、运营或者管理,或者财务数据的处理而独特的设计或被利用的装置或者方法的类别。
这一类别,也规定有关决定数据处理活动或物品、服务的价格计算活动而实行的装置和对应方法”[1]。
我国目前对商业方法专利尚未形成共识,现行的专利法并没有正面规定商业方法专利,但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实际行动起来,于2004年出台了《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已于2008年4月废止),于2009年出台了内部的《审查操作规程》,在《实质审查分册》第九章第4部分专门阐述涉及商业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其中对商业方法的定义为:商业方法是指实现各种商业活动和事务活动的方法,是一种对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规则和方法的广义解释,例如包括证券、保险、租赁、拍卖、广告、服务、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事物安排等。
专利法的商业模式专利
专利法的商业模式专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专利是一项非常独特的知识产权,它可以保护创新和发明,并提供一定的商业优势。
但是,有一种被称为“商业模式专利”的专利确实独立于创新技术之外,它可以保护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或商业方法。
商业模式专利是一种特殊的专利,它被设计用于保护商业模式或商业方法的创新。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专利与技术专利不同,因为它们涉及的不是产品或技术,而是商业上的创新或方法。
商业模式专利最初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当时在线商务和电子商务开始兴起,需要一种适用于数字业务的知识产权保护。
商业模式专利可以为公司带来商业优势。
这种专利可以防止其他公司在商业模式方面模仿或复制。
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公司复制,商业模式专利可以起到强有力的防御作用。
商业模式专利还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家拥有商业模式专利的公司可以向其他公司授权或出售此专利,从而获得利润。
这种专利也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投资和风险资本。
然而,商业模式专利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商业模式专利可以帮助一些公司滥用专利制度,从而限制其他公司的竞争。
其结果可能导致一家公司控制某个特定市场或领域的垄断地位,从而损害其他公司的发展。
此外,商业模式专利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
商业模式专利可以帮助公司保护自己的商业领域,但有时也会违反反垄断法。
因此,专利法和反垄断法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以确保专利制度不会阻碍公平竞争。
总的来说,商业模式专利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产权,其商业优势被广泛认可,但也需要谨慎对待。
商业模式专利可以保护商业模式和商业方法的创新,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但如果滥用此专利,可能会导致其他公司的竞争受到限制,并引起一些法律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这种专利,制定更加严格和透明的专利法规,以保证公平竞争。
“商业方法”专利的处理方法
三要 素进 行 ,即是否 解决技术 1 、 司题 采 用技术 手段并且获得 技术效果 。然而 , 要 准确 判断一 个 商业 方 法是否 可专 利
并不容易 ,这是因为实际 的商业方法 中
①安 全库存模 块 , 来依据每一 单 用 位时 段 后的 预 定数 目个 连续 单 位时 段
的需 求 量来 计 算每 一单 位时 段 结束 时
采用技术手段 , 也未解决技 术1 和产 司题 生技术效果 ,因而不 构成技术 方案 , 因
此组织 、 生产 、 商业实施 和 经济 管理 的
应用 “ 术性”判断 商业 方法 是否 技 专利 法的保护客体 , 以通过技术 方案 可
方法及制度 , 仅仅涉及智 力活动 的规则
和方法本身 ,则不 应 当被授 予专利权 。 由于 中 国国家 知识 产权 局对智 力活动 的规则和方法不授 予专利权 , 因此应 当
利 申请 的审 查原 则和基 准 同样适 用 于 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 利申请 的审查 。因
此 ,商 业方法 相关 发明 专 利 申请 的 审 查, “ 以 涉及计 算机程序 的 发明 专 利 申 Βιβλιοθήκη 请 的审查原则” 为基础 。
利法 第 2 条 第 1 第 2 5 款 项所 列的智 力
活动的规 则和 方法 , 不是专 利法保护 的 客体 ”。例如 :
上 述 方案 对现 有 技 术 的贡 献仅 仅 在 于在 公 知 的计 算机 中运 行一 种特 定 的计 算方法。由于该方法解决的是生产 管 理问 题 , 不是技 术 1 , 此带来 的 司题 由 效 果也不 是遵 循 自然 规律 的技 术效果 , 因此 该 方案 不 是专 利 法 实 施细 则第 2 条第 1 规定的技 术方案 , 款 而属 于专 利
商业方法的专利法保护问题探讨
[ 关键词 】 商业方法 专利保护
要考虑 国际立法趋势 , 又要立足于我 国相 关产业 处于起 步阶段 , 与发达 国家存在差距 的现实 , 保护 民族利益 。对 于商业方法专 利的保 护 , 笔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l在《 、 专利法》 中对商业方 法专利 进行专 门规定 在专 利法 中明确规 定符合 一定条 件 的商业方法 可以被 授予专利 权 , 以从根本上解决商业方法能否得到专利保护 的问题 , 可 使商业方法 的专利保护有法律依据 ,商业方法专利与其 它专利一样就成为受 专利 法律制度规范和调整的专有权。实际 的商业方法专利并不必然 与商业 有直接联系 , 可能也不只是 一种方法而 已, 它可 以是一个利用商业方法 开发 出的系统 , 从专 利的类别来论 , 以基于方法 , 可以基于机器来 可 也 进行专利授权。 在立法上必须严格遵守新颖性 、 创造性和实用性 的标准, 特别是新 颖性和创造性 , 纯粹的或者单 纯的商业方法专利 申请, 对 因其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用 来解决 技术问题的,也没有采用任何技术手段, 面 目出 现 。 更没有获得任何技 术效果 , 因而它不 满足“ 为解决技术 问题, 采用技术手 二、 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在 的问题 我 段并获得技术效果 ” 的发 明专利 审查 基本原则, 也不符 合授 予专利的实 质条件即新颖性 、 创造性 、 实用性 标准 , 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 不 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 在一些 问题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是国内法律法规不明确。我国专利法没有直接涉及与商业方法 能授予专利权。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批准上, 明确可授 予专利 的商业 有关的发明是否给予保护的问题 , 也没有直接排除对商业方法 的保护 , 方法的范围。对 于那些 明显属于某一特定行业所必需的商业方法, 无论 其有多大 的新颖性 、 创造性 和实用性 , 都必须在立法上严格 限制专利的 只是在第二十五条做出规定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列入不授予专利 权的情形 。 而且 , 专利法并没有对什么是“ 智力活动的规则 和方法” 进行 授予, 以防止在特定行业 中造成合法垄断,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 , 我 明确的解释。根据我 国 2 0 年版 《 利审查 指南》 出的审查 标准, 01 专 给 对 国《 专利法》 规定 的发明专利权 的期 限为 2 O年 , 实用新型专利权 和外观 “ 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的发 明专利 申请 ” 的审查原则是 :如果一 设计权 的期 限为 1 年 , 自申请 日 “ O 均 起计 算。鉴于商业方法有其 自身特 项发明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亦即智力 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本 点, 比如与软件有关, 更新速度 比较快, 因此应 当在专 利权的期 限方面进 身, 则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 。 该指南采用 了列举 的方式, 出了属于“ ” 给 智 行 调整 。 商业方法发 明专利, 可能不用 2 O年就已经更新换代 了。 0年的 2 力 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本身 ” 的例子, 中涉及商业 方法方 面的例子有 : 其 组 期 限太长, 会给权利 人带来 因维持权 利而产生 的经 济负担, 而其他企业 织、 生产 商业实施和经 济管理等的方法及 制度 ; 计算机的语 言及 计算 则 可能找 出另外的方法来实现相关商业 方法 的突破,以求得殊途同归 。 规则; 计算机程 序本身等 。随着 电子商务 、 网络技术及机械 自动化 技术 在 此情况下, 申请人 在 申请发 明专利 的时候会有 所顾 虑, 或者在专利权 而不会维持 2 0年, 这就使得 2 0年 的发展 , 商业方法已经 不再仅 以原有 的形式 发挥作 用, 而是 通过软件和 取得 后只在一定 时间内维持该权利 , 硬件的结合形成一个新 的系统 ,此时 的商业方法就不再是单 纯的方法 的专利权期限形同虚置。美国 A ao 司首席执行官 Jf・eo 都有 m zn公 e B zs 或者规则 , 而是一个全新的智力成果。2 0 0 4年 1 国家知识产权 局发 感于商业方法软件保护期太长产生的负 面影响 而呼 吁美 国国会修改 国 0月 布 的《 商业方法相关 发明专利 申请 的审查 规则( 试行)对商业方法做 出 》 家 的专利制度 。他说 : 国专利商标局应该将软件专 利的有效期设为 “ 美 的解释是 : 商业方法是涉及商业活动和事务 的方法 , 这里商业 的含义是 3 5年 , - 而不是现在的 1 7年。特别是在 网络时代, 软件 在 3 5年就会有 — 包括金融 、 保险 、 证券 、 赁 、 租 拍卖 、 投资 、 营销 、 广告 、 旅游 、 娱乐 、 服务 、 很 大的更新。” 因此专利立法应 当在专利权的期限规定上体现出一定 的 房地产 、 医疗 、 、 教育 出版 、 经营管理 、 企业管理 、 行政管理 、 事务安排等 。 灵活性, 于商业方法 软件专利 权的期限不宜过长 , 以参考实用新型 对 可 试行中规定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的商业方法是可 以授予专利 和外观设计的保 护期 限定 得短 一些 ,这样更有利于发 明专利 的申请和 权的。我们注意到该试行是国家知识 产权局对现行《 专利审查指南》 的 相关商业方法的推 陈出新, 促进社会发展 。 补充 , 二者具有 同等的法律效 力 , 然而现行的《 专利审查指南》 提到涉及 2对 商业方法 的“ 、 创造性” 进行更明确具体的界定 组织、 生产 、 商业实施和经济管理等的方法及制度属于商业方法不授予 为了适应商业方法 专利审查 的需 要 , 需要为商业 方法的“ 创造性 ” 专利权 , 两个法律文件存在 矛盾 , 的法律规定让专利 申请人无所适 界定更加 明确 而具体的要求。在现有环境下, 这样 如果创造性判断 的原则过 从 。出现这种情况 , 笔者认 为 , 国家知识 产权 局在是否授予商业方法的 于宽松, 就有可能对商业服务 中的一些公用性 的 、 普遍性 的方 法授予 专 专利上 尚存忧虑 , 对授 予商业 专利 的范围还 没有最 后定 论。但 是 , 国家 利, 从而使商业方法专利成为排挤竞争 、 扼杀创新 的工具 。 因此确定判断 在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上 没有 一个明确的态度 ,实难 推动广大国内企 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的原则就具有 了重要 的现实 意义。欧盟的实践 业对商业方法的重 视, 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促进 科技 的进步 。 值 得我国借鉴。欧洲专利局( P ) E O 把有关商业 方法的问题作为技术 问 二是 国内企业漠视商业方法专利 。中国已经成 为 WT O的成员 , 无 题来对待 , 在判断 申请的主题是否具备创造性 时 , 要求 审查员 采用 三步 论是银行业 还是软件产业, 无论其 发展水平如何 , 都要面对同样 的国际 法进行判断 :1 () 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 术: 最接 近的现有技术是 , 比如 : ) ( a 竞争 。逐渐进入 中国市场 的外 国银行 以及 已经进入 中国市场 的计算 机 在有关揭示的技术效果 、目的和预期 的使用方 面与权利要求 的发 明最 软件和网络公 司都会给 国内企业设置一 道道知识产权的壁垒, 花旗银 行 相似 的技术领域的已知结合 或() }具有与该发 明拥有最大数量 的共 同技 ) 的专利更有 可能成为银行业务的“ 事实标准” 而对 国内银行形成更 为严 术特征并且能够完成该 发明的功 能的结 合。f) 2确定专利 的区别技术特 峻的技术性 贸易壁垒。现在商业方法专利向着专利技术标准化和标准 征和其实际解决的技 术问题 ;要使 用客观的方法确定需要解决的技术 许可化的方 向发展 , 如果我国企业不重视商业方法专利问题 , 当其他 国 问题。这个 需要研究最接 近的现有 技术以及该专利与最相近 的已有技 家的商业方法专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 就会制定出行业的专利标准 , 我 术之间在特征方面或者在结 构上 或者功能上存在区别 ,然后 明确地阐 国企业要进入该领域 ,使用 相关 技术就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许可使用费 明这一技术 问题 。 对技术问题的表达应当做广义的解释, 它不必然意味 用 , 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相 当的不利 。 对 中国联通 C MA手机在 国内闷 D 0 着这种解决方法是对 已有技术的技术改进 。因此 , �
谈我国电子商务的专利保护问题
谈我 国电子商务的专利保护 问题 三 、对 计算 机软 件 的专 利保 护 问题
周蝶飞 郑远 民 湖南 师范大学 4 0 1 1 8 0
【 文章 摘 要 】 电子 商 务和 网络 技 术 的 发展 对 我 国
专利 法保 护 的客 体提 出 了 战 ,本 文 分 挑
二 、我 国 电子 商务 商 业 方法 的专 利 保 护 问题
电子 商务 中 的商 业 方 法 是 商 业经 营 方 法在 电子商务 中结 合特 定网络技术进行延 申的 结 果 ,是 依 赖 计 算 机 技 术 辅 助 实 施 的 种新型的商业方法 ,是技术与方法相结 合 的 产 物 。根 据 我 国 专 利 法 第 2 条 的 5 规 定 ,智 力活 动 的 规 则 和 方 法 不 授 予 专 利 权 。智 力 活 动 ,是 指 人 的思 维运 动 ,它 源 于 人 的 思 维 ,经 过 推 理 、分 析 和 判 断 产生 出抽象的结果或者 必须 以人的思维运动作 为 媒 介 才 能 间 接 地 作 用 于 自然 产 生 的 结 果 ,它仅是指导人们对其表达 的信息进行 思 维 、识 别 、判 断 和记 忆 ,而不 需 要 采用 技术手段或者遵守 自然法则 ,不具备 专利 性 。因此指导 人们进行这类活动 的规则和 方 法 不 能 被 授 予 专 利 权 。另 外 ,在 我 国 专
析 了我 国对 于 电子 商 务商 业 方 法 和 计 算 机 软件 专利 保 护 的现 状 ,提 出 了对 其 进 行 专利 保 护 的必 要 性 和 具 体 措 施 。 【 关键 词 】 电子 商 务的提 出
所 谓 电子 商务 , 照 联 合 国 贸易 与 发 按 展 会 议 及 经 济 合 作 和 发 展 组 织 的 权 威 定 义,就是指通过计算机 网络和远程通信技 术 进 行 的 经 济 贸易 活 动 ,它 是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和 网络 技 术 的 发展 而产 生 的一 种 新 的经 济形式 。在这其 中 ,专利法律制度对于促 进 电子商 务 的发展 起 到 了极 为重 要 的作 用 。与传统的商业 活动 不同 ,电子商务 完 全依 赖 计 算 机 和 网络 技 术 的 支持 。众 多 电 子商 务 经 营 者 凭 借 新 技 术 的 优势 在 市 场 上 取得 了成功 。许多 关键 的电子商务技术获 得 了 专利 , 如 图形 压 缩 技术 、 页 技 术 、 例 网 在 线专 家技 术 、数字 化产 品销 售技 术等 等 。但 是 ,电子 商 务 的 发 展 也 给 专 利 制 度 带 来 了前 所 未 有 的 问题 。最 突 出 的 问题 是 电子 商 务 商 业 方 法 的专 利 权 保 护 问题 、计 算 机 软 件 的专 利 权 保护 问题 以及 针 对 电子 商务 侵权的执法问题 。
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争议与启示
不 受 专 利 法 保 护 。然 而 , 随 着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 传 统 商
业 方 法 与 计 算 机 软 件 及 硬 件 日益 紧 密 结 合 , 人 们 开 始
们视 线 , 而 雅 虎 公 司 打 响 的 专 利 战 又 一 次 让 它 成 为 了
争 论 焦 点 。本 文 试 图 对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的 可 专 利 性 、 质 量 与价 值 、 创新激励等争 议问题进 行梳理 , 希 望 能 为 我 国相 关 领 域 的学 术 研 究 及 政 策 制 订 提 供 借 鉴 。
梁玲 玲 , 陈 松
( 同济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 上海 2 0 0 0 9 2 )
摘 要 : 自2 0世 纪 末 , 传统 的商业 方法 与信息 网络技 术 、 计 算 机 软 件 及 硬 件 日益 紧 密结 合 , 技 术 化 的 商业 方
法创 新逐 步成 为专利保 护 的客体 。为 了鼓励 商业领 域的 创新 , 美 国于 1 9 9 8年率 先 为商 业方 法专 利 敞开 了
大 门, 由此 引发 了商 业方 法领域 的 专利竞 赛 , 但是 商 业方 法专利 的 可专利 性 、 专利 质量 、 专 利 价 值 以 及 创 新 激 励 等 问题 始 终 存 在 诸 多争 议 。运 用 文 献 研 究 的 方 法 对 上 述 争 议 问 题 进 行 了 梳 理 , 以期 为 后 续 研 究 及 相 关政 策制 定者提供 借鉴 。
0 引 言
传 统 意 义 上 的商 业 方 法 是 指 为处 理 或 解 决 商 业 经 济活动或事务 而 由人类 智力 创造 的方 法或 规则 , 通 常
我国网络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网络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通常来说,我们将在实际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同时又能很好的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符合,又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我们将这样的商业活动基本规则和实现方式称之为商业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把客体以商业方法为主所形成的专利权称之为商业方法专利。
近年来,由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商业方法方面进行大量的创新工作,这就需要对其投入许多的物力和人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人们对其专利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就目前来说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金融机构申请专利保护的一个热点是商业方法;然而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说,就商业方法专利发展前景而言,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不是那么的乐观。
怎样去进一步面对这一不利局面,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快速推进,国内金融业发展进入网络金融时代。
而基于网络的金融业务创新,往往创造出大量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方法,这些商业方法在技术水平较为接近的情况下,这就很难避免出现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现象。
所以说,对商业方法专利的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亟需得到解决,但国内金融业在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与申请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加以改善。
(一)不完善的法律法规,金融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就当前的国内情况而言,仍然缺乏专门针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就商业方法专利来说,“一行三会”等金融管理部门的文件也很少对其进行涉及。
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主要由于目前明显存在着较为缺乏的相关技术人员以及检索资料、对国内金融企业利益重视不足所致。
(二)金融商业方法数量少、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涉及商业方法的专利只有105项,具体来说这105项专利主要分为防伪造防涂改用的安全印刷墨、识别人民币券的方法和装置、pc跨越2000年世纪过渡问题的方法等比较简单的发明上,“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的份量较多,在这其中没有出现具备明显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发明专利。
商业方法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兼析功能性限定特征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影响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权 的 保 护 范 围
— —
兼析 功能性 限定特征 对专利权保护 范围的影响
张 弘
( 恩大学 法学系 , 仰 福建 泉州 3 2 1 ) 6 0 4
[ 摘
一
要 ]如何 为商业方法专利确定 一个适 度的保 护 范 围, 是我 国接 纳 商业方 法专利后 面临的新 课题 之
( e at n f a ,Y ne nvrt,Q azo 6 04, hn ) D p r t w agnU i sy unh u32 1 C ia me o L ei
Abtat Ii anwo ct b u o e r n napo r t poet nsoefr u i s to a n u o n y ae ntecaa— src : e he o t wt dt miea p rp ae rt i p s es hdpt tnor ut .B sdo hrc ts a h o e i co c o b n me e i c r h
。
结 合 商业 方 法 专 利 的 特 性 , 保 护 范 围确 定 的 原 则 及 其 适 用 、 利 要 求 书 的 解 释 , 及 在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权 从 权 以
利要 求书撰 写中难 以回避的 功能性 限定特征对保护范 围确 定的影响 等 方面 。 为我 国确定商业 方法 专利保 护范
“ 中心 限定 原则 ” 。这 两 种原 则 都 存 在 局 限性 , 周
的商业 方法 的可专 利 性并不 断 探讨 其专 利 审查 标
准 以来 , 国对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保 护 的态 度 一 直 都 我 在 强调 适度 , 保 护 的适 度 既 可 以体 现 在 授 权 标 而
知识产权法中的商业模式保护
知识产权法中的商业模式保护一、引言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然而,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法对商业模式的保护,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二、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创造和交换价值而设计并运营的方式。
它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盈利模式等。
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
三、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机密。
因此,保护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知识产权法提供了以下几种保护机制:1.专利保护商业模式中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专利来保护。
尤其是对于某些独特的商业方法、商业流程或商业模型而言,专利保护可以帮助企业确保其独占性。
2.商业秘密保护商业模式中的关键信息可以通过商业秘密保护来防止被竞争对手获取。
企业可以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如签署保密协议、限制知识的获取和使用范围。
3.商标保护商业模式的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商标保护来保护。
企业可以注册商标,确保其商业模式在市场上的独特识别性和辨识度。
4.著作权保护商业模式中的文字、图像、音频等作品可以通过著作权来保护。
企业可以在发表商业模式相关的文章、广告宣传和网站设计时主张著作权保护。
四、商业模式保护中的挑战尽管知识产权法提供了上述保护机制,但在商业模式保护中仍存在着一些挑战。
1.可行性问题商业模式往往包含多种元素的组合,这使得专利保护变得困难。
因为商业模式通常是由数个创新部分组成,而且每个部分可能都不满足专利的新颖性和非显性要求。
2.保密性问题商业模式的保护依赖于维持商业秘密的机制,但在数字化时代,商业秘密很容易受到泄露和盗用的威胁。
企业面临着如何保持商业秘密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3.边界问题商业模式的保护通常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交叉和重叠。
例如,一个商业模式可能涉及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多个方面的保护,这增加了保护的复杂性。
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现状及战略分析
一
、
引 言
家认可。
利
识产权保护能防止 同业激烈竞争 ,保持创 新银行 的竞 争优势 ,有助于其巩 固并扩大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和 份额 。商业方法专利属于知识产权 的一种 。传统的商 业方法通常被认 为是 智力活动 的规则或方法”而不 受专利法保 护。然而 ,对于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金融 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 ,商业方法是 一个 系统 工程 ,构 成了金融活动的主要 内容 ,是商业思想、商业运行模 式 、计算机软硬件的集合体 ,其专利性逐步被各个 国
“ 商业 方 法 专 利 ” (ui s Me o a n.B P Bs es t d Pt t M ) n h e
从字面 上可 以理解 为对商业方法授予 的专利权 ,是指
为推动 中资银行对科技与法律的重视 中国人 民 银行先后颁布 《 金融系统科技成果登记办法 ( 暂行 ) 》 (0 2年 ) 关于银 行业科技成果鉴 定管理 有关事项 20 、《 的通知》 20 年 ) 银行科技发展奖管理办法》 2 0 (0 3 及《 (04 年 ) 。在此政策环境 下 .20 04年 以来 ,中资银行逐渐 意识到了商业方法专利对银 行长远发展 的意义 ,加大 了在专利开发 、管理和经营方面的投 入 ,专利数量和
中 国银 行 业 商 业 方 法 专 利 保 护 现 状 及 战 略 分 析
C re t u ie smeh dp t n r tcini hn ’ u r n sn s to ae t oe t C iaS b p o n b n igid sr n s tae is a kn u ty di rt ge n a ts
Chn se c m mer al n s s oud s rt c l aie h ra ie o ci ba k h l taegial r s t ei war e s o sn sm e h d p t tprt c i nd e en I y en s fbu ies t o aen o e t on a v PRs p oeci , rt t on i mpr e te sr t gy f m ulto ov h ta e or a in,i pemena in an s e smen ,a m prv t r alen i m en y esa i ig s sem s an m l tto d a s s t nd i o e exe n vr on tb t bl n y t sh d sr gt ni e hn o c nn v in s pp t. ten he ngt c olgial o at u or i o
从知识产权法哲学视角谈商业方法专利的正当性
发者智力劳动 的产物 ,因此 ,从保护开发
者进行智力劳动 的积极性和有利于整个社
包括办公设备 、资金等 物化劳动。如果创 造商业方法的人既得不到其他 方式的保 护 , 也得不到 专利保护 则必将极 大地抑制人们 创造 的积极性 ,从 而妨碍经 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有 其 理 论 基 础 。 本 文 运 用 知 识 产 权 劳
外 溢 性而 使社 会也 从 中得 到 收益 ,并 且 社 会 收益 要远 远 高于 个人 收益 。 智 力创 造 者从 其 智 力成 果 中得到 利 益 ,一般 是 有 时间和范 围限制 的。 一旦 超越 了法律对 智 力成果进 行保护 的 时间和范 围的限制 ,
会需要 的基础之上 ,即知识产 品的生产者 能 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 品自然也是知识产 权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之一。 就商业方法专利来说 ,创造商业 方法 专利的人付 出了一定 的劳动 ,有些是非 常
造 ,在这 些 智力 创造 者个 人 得到 物 质利
益 和 精神 利益 的 同 时 ,由于 知识 产 品的
性
激励理论 的主要观 点是:著作权 、 专利 、 商
标 、商业秘 密法律 制度的建立会导致一个
理 想的社会 智力产 品的总 量被 生产 出来 , 相应地会 有一个理 想的社会效用总量。要 促进有价值 的智力产品的生产 ,智力创造 者在他们 的智 力创造物 中就 应被 赋予财产 权。授予智力创造者 以知识产权 对于激励
商业 方 法专 利 劳
利 益 平衡
当
知 识 产 权 激 励 理 论
激励理论是从激励智力创造 的角度看 待知识产权的正 当性的 。激励理论在有 关 法律 和司法实践 中得到 了确认。知识产权
商业模式商业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吗怎么申请
商业模式商业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吗怎么申请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如何创造和交付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式。
与传统的产品或技术创新不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注重于如何通过利用资源和能力来满足市场需求,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
因此,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和管理资源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商业目标。
然而,商业模式往往涉及到一些商业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或者创新的销售模式等。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商业方法是不能申请专利的,因为商业方法被认为是抽象的、不属于技术领域的。
这意味着商业模式本身不具备专利保护的可行性。
然而,商业模式中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创新可能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如果商业模式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发明或技术,那么可以考虑申请相应的专利。
例如,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涉及到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该系统通过创新的技术解决了传统支付系统中的安全和效率问题,这样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要申请商业模式相关的专利,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创新点:首先,需要明确商业模式中的一些方面是否是可以被专利保护的。
这可能需要了解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以及目标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要求。
2.完善技术方面的创新:如果商业模式中涉及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并确保其符合专利法的相关要求。
这可能需要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和实验。
3.撰写专利申请:根据专利法的要求,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这需要清晰地描述创新点所在,明确商业模式的技术方面以及其与现有技术的差异。
4.提交专利申请:将专利申请文件提交给所在地的专利局。
申请者需要支付相应的申请费用并遵守专利局的相关规定。
5.专利审查与授权:在申请提交后,专利局将进行审查,并可能需要进一步沟通与调整申请文件。
如果专利局认为商业模式相关的技术方面是符合专利保护的要求,那么可以授权专利。
总结起来,商业模式本身通常不具备可申请专利的资格,但商业模式中的技术方面创新可能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彭霞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电子商务基本支撑点的各种商业方法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一般商业方法所不同的是,它不仅是通过人类智力创造的方法,还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创建出网络中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的系统工程,是商业思想、商业产品、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案、商业运行模式等内容的集合体.简言之,此类商业方法就是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媒介实施的用于经营活动或处理财经信息的系统性技术方法.这类技术化的商业方法逐步成为各国专利保护的客体.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彭霞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商业方法类程序专利保护的处理方法 [J], 逯长明
2.物联网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探析 [J], 苑野
3.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路径探讨 [J], 李晶晶
4.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探析 [J], 师莹莹
5.美国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之动态平衡变迁与启示 [J], 宣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一)我国的实践商业方法软件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柱, 而虚拟空间地域性的淡化会使这些专利比以往任何时间发挥的独占性都要大, 开放与电子商务有关发明的专利保护对于专利大国来说绝对是利益获得者。
可以说,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的问题, 国家利益和经济扩张是目前专利大国扩大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的深层原因。
(二)专利保护立法问题互联网的发展给专利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同时也使专利制度原有的矛盾更加突出, 产生出了一些新的专利保护问题。
欧洲专利局对于与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授予专利一直是非常严格的, 发明的技术性质是欧洲专利法关于专利性主题的基石。
而《欧洲专利公约》、《欧洲专利授权的实施细则》以及《欧洲专利审查指南》是专利保护的依据。
欧洲专利局认为, 存在技术性质的商业方法可以授予专利。
并在2001 年的10 月公布了修改后的审查指南。
欧洲专利局将开放保护政策在这一指南中给予了肯定,这一审查指南将软件专利申请合法化, 由于商业方法与执行商业方法的软件之间界限并不明显, 商业方法专利也随之合法化。
我国至今尚无商业方法专利。
我国专利局的《审查指南》明确规定: 涉及计算机程序本身或者数学方法本身的发明专利申请是不能授予专利的。
笔者认为, 一个国家选择专利保护的范围是与该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有关。
当前是我国电子商务急需发展的时候, 我国应该大力支持网络的发展, 而且应当看到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不足, 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先拒绝赋予商业方法专利,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 目前仍然是美国主导发展趋势, 在对待商业方法专利问题上, 美国更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 欧洲虽然持保守态度, 但也开始调整策略, 跟进这一趋势。
而中国已经成为WTO 的成员, 对商业方法应该提供什么程度的保护, 这是学者和方法者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来, 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了知识产权法的发展, 这种影响可能在某些方面只需要对知识产权法作出技术处理, 或是通过司法解释可以加以解决。
但在某些领域就要对于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和具体规定予以重建。
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管瑞哲【关键词】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刑法保护立法完善【全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它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伴随的是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进一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网络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日益泛滥猖獗,严重的影响了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侵害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
以网络为技术支撑和时空条件的知识产权犯罪给刑事法律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挑战、切实保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进入信息社会,知识产权的数量与类型都在急剧增长。
而随着网络技术运用的日益深入,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呈现如下新的变化:(一)互联网的便捷性,致使犯罪主体更加广泛在前数字时代,以印刷方式为主的复制发行技术决定了人们获得侵权作品不得不依赖于专业机构。
而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把获取作品变成不需要特殊技术能力的简单操作。
成本低、速度快,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在网上获取或向他人传送信息包括侵犯知识产权内容的信息,专门的盗版者与最终用户中的复制者的分界线变得模糊。
另外,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开店的普及是互联网便捷的又一体现,它使得市场行为更加便捷。
网络环境新的经济模式,在增长主体行为能力的同时实际上也提高了主体的侵权、犯罪的行为能力。
使得更多的主体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去,从而存在犯罪的可能。
(二)互联网的技术性,致使犯罪目的更易得逞就复制品来说,利用传统技术所产生的复制品质量不如原件并且会随着复制品再次复制而每况愈下。
因此,传统技术使得侵权行为人目的的实现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能抑制侵权动机的产生,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先进的数字技术是网络的一大特点。
数字技术可以将内容转换成数字代码,其本质上与原有内容具有相同的属性和存在形态。
只要将作品转换成数字形式就可依赖该数字版本进行后续复制,制作出无限个与原件相同的复制品。
同时,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安全”而无损耗。
这意味着,数字化及网络技术大大降低了知识产权侵害的自然障碍,侵权行为人的目的更易得逞。
(三)互联网的无地域性,致使犯罪后果更加严重传统环境下,侵权行为的后果受到实施范围的局限。
网络环境的无地域性,使得行为人的行为对象、行为相对人均得以从具体的场所限制中解放出来。
犯罪的对象、受害人更为广泛,其危害结果也更为深远。
就P2P软件在网络上运用的危害而言,根据调查,使用P2P 软件在网上传递的文件电影占31.9%,MP3 歌曲竟超过10亿首。
美国的唱片销量2002年下降8%,2003年下降6%,使用P2P软件交换MP3歌曲是一个主要原因。
[1]网络技术对知识产权的侵害显然远甚于前数字时代其他技术。
综上而言,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带来的新问题来看,知识产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任务艰巨。
同时,现行法律,包括刑法,还面临着如何调整、修正以适应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挑战的难题。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危害行为,概念要重新理解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是指“被刑法所明文禁止,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或者言辞”。
[2]它是刑法规制的对象,给刑事归责划定了最外在的界限。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时间、空间和身体动静或者言辞与现实空间的行为都存在重大差别。
如通过网络盗版的行为,行为人的“身体活动”往往只有“敲键盘”、“按鼠标”这些操作活动,通过复制、粘贴、上传等等就能完成侵权行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们在赋予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以刑法意义的同时,需要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予以新的理解,对犯罪构成中的行为以新的诠释。
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实现刑法的行为规制、秩序维护与自由保障机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传统刑法理论与体系的完整。
(二)犯罪目的,要件要重新取舍保护知识产权,最终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是在版权领域,立法、司法的过程就是利益上平衡的过程。
所以,对构成犯罪的部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认定上,除主观上有故意要求外,刑法明确要求行为人具有营利目的,如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但是许多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受竞争意识、声望和销售盗版商品的娱乐价值的驱动。
这在互联网上,情况特别突出。
凭借网络的迅速传递,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非法传播行为带来的后果却与以营利为目的同样严重。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事实上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网络环境下,需要重新审视部分知识产权犯罪的目的犯立法模式,对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犯罪主观要件作出取舍。
(三)客体对象,范围要继续扩充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从印刷版权、电子版权时代发展过渡到网络版权时代,网络数字化多媒体作品、网络数据库和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成为版权保护的新内容。
在专利法领域,世界各国正在计算机软件程序、电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进行分析和探索。
在商标法领域,域名成为新的保护对象。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外延。
互联网上有些信息本身构成知识产权的客体。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涵,如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互联网对知识产权内涵与外延的影响,决定了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面临着范围的扩充问题。
(四)危害后果,形式要多样判断刑法只处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传统情况下,我们对于行为危害后果的判断主要以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等来判断。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非法出版物解释》)对于侵犯著作权犯罪危害后果的解释主要限于对数额的确定。
2 网络环境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仅仅从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来判断远不足够。
很多情况下虽然行为人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很少,但其社会危害性却非常严重,这可以从其它方式如侵权规模上得到体现。
3另外,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并非均为贪利型犯罪,网络犯罪动机的多元化决定更多的经济之外的社会后果的考量,将成为判断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的重要依据。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体现形式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丰富危害后果的判断标准。
具备网络特征的标准是否可量化,进而成为情节标准需要进一步探讨,如网络点击率、网络链接等等。
二、问题的展开——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的解构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至少涉及了“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这几个可以自由组合的动态名词以及它们的变异体,如“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等。
对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称谓,对于内涵的认识也不同。
有的学者主张“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称谓,认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指以互联网为工具而实施的严重危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也包括以承载知识产权的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活动。
并认为其通俗的提法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或者说是网上知识产权犯罪。
[3]有的学者主张“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称谓,认为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指通过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但同时行文中对“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与“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称谓不作区分。
[4]也有的学者在研究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之时并没有阐述概念含义,但分别使用了“网络时代知识产权犯罪”、“网络上知识产权犯罪”。
[5]更有学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网络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刑事法保护”等概念。
4 [6] 笔者认为,上述概念与定义在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问题上具有共通性。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其直接的法律依据来源于刑法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规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3条规定:“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