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措施
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措施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
一、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一)习惯影响。
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二)观念模糊,任性执拗。
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
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
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三)明知故犯。
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
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
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
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等。
(四)品质不良。
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
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一)在养成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智育习惯的忽视德育习惯。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学生的智育显得过于重视,侧重学生的成绩。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初中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因而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要想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教育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围绕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坚持以德育为首。
在初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首。
德育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一方面,要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
要通过讲解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主动向优秀的人学习,亲近美德、亲近真善美。
让他们懂得鸿鹄之志、卓尔不群,自然不愿意做坏事,更不愿意做奇耻大辱的事情。
二、积极营造家校和谐的教育氛围。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家庭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温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和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家校合作的活动,如户外拓展、亲子运动会等,强化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但是很多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对金钱、权力、名誉等物质方面表现出过分的追求和渴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利用德育课、心理辅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和权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也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念,引导孩子欣赏真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让他们懂得忍耐、吃苦耐劳、奉献等精神,从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推动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培训内容可包括心理学知识、青少年行为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建立健全学校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学校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要建立健全学校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明确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奖惩措施。
在奖励方面,可以设置成绩奖励、表彰先进个人、班级、集体等形式,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惩罚方面,要依法依规,严肃执法,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如班会、主题班级会议、讲座、学科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爱学习、团结互助、守纪守法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两个重要场所,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措施。
五、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监督在校园内,可以建立学生自律组织,由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对学校内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
学生自律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学生代表大会、设立学生咨询处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监督,并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监督和指导。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性总结。
第一阶段: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初中阶段是孩子们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主见。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我们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定时规律的学习、复习和预习,准时完成作业等。
在学习上,他们要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整洁、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如班级管理、校园文明等项目来进行培养。
第二阶段: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机会和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包括对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尊重。
他们要学会倾听和包容不同意见,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
在班级中,可以设置小组合作项目,让他们有机会和不同的同学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其次,我们还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冲突的方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沟通训练等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素养初中阶段是孩子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首先,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教育他们正直、诚实、宽容、友善等基本道德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道德训练等方式进行。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学会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在班级中,可以组织义工活动、实践教育等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们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的关键时期。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生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和思考能力正处于成长期。
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将是孩子们未来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对社会道德和礼仪的尊重和遵守。
这些习惯是生活中每个人抽象的自我调节行为,它充满足智慧性、自我掌控和自我改造的意义。
初中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更加顺利和成功。
首先,家庭教育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始终引导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对和错,鼓励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们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应该清晰明确,在孩子们遵守规则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此外,父母还应该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让他们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型。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机构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好事情的意识。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第三,社会教育也可以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支持。
在社会教育中,各种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和文化素质培训都对学生的道德和素质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
综上所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初中生成功的关键。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初中生才会变得更加自信、负责任、成熟、和谐,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成就。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初中生期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刻苦学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问题不容忽视。
为了使初中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
一、加强学校管理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管理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校规校纪。
在晨会、班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规范的宣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学会合理调节心情。
在生活中,学校应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问题,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通过活动,学生将更容易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家校合作家长是孩子行为养成的重要引导者,加强家校合作是提高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一起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学生行为养成。
学校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参与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觉行为习惯。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初中生是一个年龄层次比较敏感的阶段,此时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1. 以身作则:老师要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模范,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表现出热情、耐心、负责、礼貌等优秀品质,以此荡涤不良行为的影响,影响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2. 建立规章制度:制定校规校纪,明确行为规范,让学生自觉遵守,认识到不能践踏规矩的严肃性和关键性,从而自觉遵守纪律和法规。
3. 强化道德教育:加强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学生的道德常识和意识,纠正其错误思想及行为。
4.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觉察能力,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行为,用时间清单记录自己每天浪费的时间、作业完成的情况,自我检查、纠错,进一步压力和动力两重激励。
5. 提高学生严格自律的精神:树立自觉守纪律、严格自律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谦虚、诚信、自律、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良好行为的习惯。
6. 加强家校联系:教育和家庭要加强沟通,构建全面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体系。
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反馈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7. 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对于表现出积极行为习惯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优秀行为;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其认识错误,自觉改正。
总之,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多种多样,需要教育方面、学生本人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增值发展,成为品行优良的未来精英。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下是一些措施:1.建立积极的养成目标:初中生应该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行为上保持积极性。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例如坚持每天读书30分钟、按时完成作业等。
鼓励学生定期评估自己的进展,并对他们取得的成就进行认可和奖励。
2.加强规则意识:初中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确保学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
校园内应该设立明显的标识和指示,以提醒学生遵守规则。
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规范宣传活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规则违反的后果。
3.培养自律能力:自律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团和俱乐部,通过参与活动和组织活动的经验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家庭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和家务。
4.促进社交技能发展:社交技能是初中生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开展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等。
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例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5.建立奖惩机制: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奖惩机制,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包括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奖状、奖品等,以及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如扣分、罚款等。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改正。
6.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系,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行为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和措施。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初中养成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和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本案例选取了一位初中生小明的养成教育过程,分析其在养成教育中的表现、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一般。
在家庭中,小明受到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依赖性强的习惯。
进入初中后,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表现出以下问题:1. 学习习惯差: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经常抄袭同学的作业。
课后不复习,导致成绩下降。
2. 生活自理能力差:小明穿衣、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方面都需要父母帮忙。
在学校,小明无法独立完成日常事务。
3. 交往能力差:小明不善于与人沟通,在班级中缺乏朋友。
遇到问题,小明总是依赖父母解决。
4. 道德品质问题:小明在班级中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小明敷衍了事。
三、案例分析1. 小明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溺爱小明,导致小明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
(2)学校教育忽视养成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
(3)同学间缺乏互助:小明在班级中缺乏朋友,导致他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帮助。
2. 小明养成教育改进措施(1)家庭教育改进父母应改变溺爱方式,培养小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例如,让小明自己穿衣、整理床铺,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校教育改进学校应加强养成教育,将养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和素质。
(3)同学间互助班级应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例如,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4)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小明的道德品质问题,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进展一、现状最近几年来,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进下,养成教育的理念渐渐人心所向,各地纷繁睁开了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研究和实践,可是从家长和社会的反应来看,成效不尽善尽美,“重文轻习”的传统教育风俗没有获得完全的改变,青少年优秀习惯的养成仍旧任重而道远。
前方提到,好多地方和学校踊跃响应专家学者的呼吁睁开了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和过去对比是有进步的,起码说明他们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在必定水平上推进了养成教育看法的普及。
可是为何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校长要求全校班主任在学期初就见告各自班级的学生,周一一致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没有做到的学生将在校园广播上点名批评。
由于各种原由,多半这样的规定不行能坚持到学期结束,而走开了批评的提示方式,不穿校服的学生愈来愈多,着校服参加威严的升旗仪式的习惯也不行能成为全体学生的稳固表现。
近似的现象不胜列举,究其原由就是作为养成教育的组织者,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自己的教育修养错落不齐,习惯训练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到了学生那边自然不会重视。
2、学生的接受水平有限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多半时候只是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在自我评论方面广泛偏高,常常夸张自己的质量和水平。
初中生在发现和研究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和批评性等方面都加强了,开始用思疑和批评的目光对待四周的事物,但其进展还很不完美,简单毫无依据地争辩,钻牛角尖,看问题激励偏执,好走极端;在对峙环境作用下,极易出现缺少自制的行为;对踊跃的意志质量与悲观的意志质量的界线理解模糊。
他们的情绪感情易激动不沉着,不擅长自制和自控,碰到批评易焦躁。
二、对策剖析1、成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能否和睦,直接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成效。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对养成教育有力的呢?人品同等、相互尊敬,相互学习、教课相长的师生关系最能让学生接受,是实行养成教育的保证。
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汇报
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汇报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接受到了全面的教育,包括学术知识、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下面我将就初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科教育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在学科设置上,除了基础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之外,还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科学课程。
这些学科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现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者,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学校管理体制逐渐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师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素质化。
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以学术成绩为唯一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最后,初中阶段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学校加强了对师生关系的管理,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校园氛围。
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学科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这些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初级中学教育情况
初级中学教育情况一、教育体系与学制初级中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制一般为三年。
初级中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接受高级中学教育做好准备。
二、学生情况初级中学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期。
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世界充满好奇。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渐显现,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三、教师资源初级中学的教师大多具有本科学历,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
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会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评估,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四、课程设置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些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校和学生兴趣进行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
五、教学方法初级中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等。
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设施与资源初级中学一般配备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
学校还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初级中学的教育评估主要包括考试和平时成绩评定。
学校会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政府和教育部门也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八、家庭教育与社会参与家庭教育在初级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家长需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初级中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素质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智力素养、文化素养、体育健康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
本文将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实施途径以及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容易受外界影响,素质养成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素质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提供全面的、均衡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得到道德观念的培养、智力素养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素质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素质养成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素质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认识世界的阶段,素质养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心理素质。
那么,如何实施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呢?学校应该健全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要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培养自己的素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学校应该强化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意志品质,提升团队协作和主动参与的精神。
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素质养成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培养。
当前,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在我国的实施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素质养成教育仍然存在“功利化”倾向,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学生缺乏良好的素质养成教育资源。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从政策上保障中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1. 引言1.1 现阶段初中生行为习惯亟待加强现阶段初中生行为习惯亟待加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大难题。
许多初中生存在着诸多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懒惰、拖延、缺乏自制力、沉迷手机等问题。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也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处在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实中很多初中生缺乏自律和规矩,对自己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认识。
亟需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重视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生是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
重视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关乎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品德的培养,更是对未来社会角色扮演的基础。
初中生时期,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挑战。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如果不及时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歧途。
重视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
而且,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力上。
社会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品德高尚、道德感强的社会栋梁,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视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着想。
只有真正重视起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一代,为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针对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制定具体的细则,并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校规校纪可以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要求、学习秩序、操行评定等,通过规范行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与价值观,培养自律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浓厚学习氛围的教育环境。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要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疏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设立表率班级和学生学校可以设立表率班级和学生,他们可以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和督促。
通过他们的表率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注重品德教育学校要加强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品德行为,并教育学生如何培养良好品德。
可以通过组织特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诚信、守纪、友爱、团结等良好品德。
五、加强家校合作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行为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与建议。
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和行为,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进行行为规范培训学校可以组织行为规范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
这一培训可以包括法制知识、公民意识、道德教育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分析行为带来的影响与后果。
七、及时反馈与奖励学校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对于表现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其保持良好行为习惯。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要加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一、学校方面:1.制定并实施相关教育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为习惯培养计划,通过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养成这些习惯。
2.健全行为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明确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3.强化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指导者,应增强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开展个性化指导。
4.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如“文明礼仪周”、“廉洁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庭方面:1.家长参与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
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
2.建立家庭教育规范:家庭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规范,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正确的引导。
3.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除了学校教育,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三、社会方面:1.打造和谐社会环境: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舞台,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
2.加强公共教育宣传: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公共教育宣传,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支持体系,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在当今社会,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和改进。
接下来,我将就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现状当前,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不足、交流不畅,导致双方之间产生隔阂。
二是过分溺爱。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任性和自私。
三是缺乏规矩。
一些家庭没有明确的规矩和约定,导致孩子容易形成坏习惯和不良行为。
四是教育方法单一。
许多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家庭教育。
一是加强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促进更好的关系。
二是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家长在肯定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度表扬,合理批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建立规矩。
家庭中要有明确的规矩和约定,约束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四是多元化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素质,家长应该及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弱势群体、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懂得爱护他人、关心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做决策,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和工作。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家庭生活,共同成长,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茁壮成长。
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许多孩子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浅谈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浅谈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活动激发兴趣,规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
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
”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
“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
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一、现状
近年来,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养成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探索和实践,不过从家长和社会的反馈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重文轻习”的传统教育习俗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青少年优良习惯的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
前面提到,很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响应专家学者的号召展开了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这和过去相比是有进步的,至少说明他们意识到养成教育的严重意义,并且也在一定水准上推动了养成教育观点的普及。
不过为什么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校长要求全校班主任在学期初就告知各自班级的学生,周一统一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没有做到的学生将在校园广播上点名批评。
因为种种原因,大都这样的规定不可能坚持到学期结束,而离开了批评的提醒方式,不穿校服的学生越来越多,着校服参加严肃的升旗仪式的习惯也不可能成为全体学生的安定表现。
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就是作为养成教育的组织者,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习惯训练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到了学生那里自然不会重视。
2、学生的接受水平无限
进入初中阶段,尤其是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多数时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在自我评价方面普遍偏高,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水平。
初中生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增强了,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简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鼓励偏激,好走极端;在对立环境作用下,极易出现缺乏自制的行为;对积极的意志品质与消极的意志品质的界限理解含混。
他们的情绪情感易冲动不清静,不善于自制和自控,遇到批评易焦急。
二、对策分析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效果。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对养成教育有力的呢?人格同等、互相尊崇,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最能让学生接受,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保证。
中国教育有句古训: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从心里上抗拒和老师接触,那么任何教育目标都难以真正实现。
教师对待初中学生要尽可能的耐烦、细密,为学生创设阻抑的学习环境和提问的氛围,减轻学生的恐惧感和距离感。
2、适量逐步增加抽象思维训练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在自我意识是从抽象思维层面上的(自我的)理想社会和(非我的)现实社会不分,逐渐走向能够区分,即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这个时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实行抽象思维的训练,能协助学生转变学习观点,克服被动学习的心态,进而养成优良的思维习惯。
在具体实施中,教学刚开始的内容能够相对安排少一点,教师讲得慢一些,多重复几次,放慢语速,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等。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但仅指优良的硬件环境和强健的师资队伍,更严重的是,形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点、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最终会成为全体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能靠命令来落实,必须在全体教育者的参与引导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形成。
当学生们自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培养起共同的学习观点、生活观点,这样的校园就是好的教育环境了。
4、家校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最经常的两个场所,也是对学生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因素。
初中生因为自身的局限,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家长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转变发挥着极其严重的作用。
把学生的所有问题交给学校去解决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必定导致养成教育的失败。
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应该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比如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各类讲座,节日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养成教育理念,统一教育目标,教师还能够通过定期的家
访、随时的电话与家长实行即时的沟通。
家长也要增强责任感,平时和校方保持联系,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交往范围,遇事主动向校方反馈、交流。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教育的效果
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
家校要学会利用并创造条件协助学生从社会上吸取有益的养分,丰盛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剧烈的情感体验,记忆保持长久,加速学生优良习惯的形成。
活动的形式要避免简单重复,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邀请驻地的部队组织军训,参加社区卫生大清扫,慰问空巢老人等等。
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