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包括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但过多的颗粒物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多种风险。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最严重的。
这些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并滞留在肺部,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人们容易患上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颗粒物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这是因为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除此之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会增加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免疫系统方面,颗粒物的吸入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
对于生殖系统来说,一些研究认为,高浓度的颗粒物与男性不育和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了解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种风险的发生。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人们个人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避免长时间滞留在重污染地区。
在室内,注意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适量锻炼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它对我们身体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具有一定的颗粒直径。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活动。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等。
为了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详细步骤:一、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大量的细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心血管疾病: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等问题。
3. 癌症风险增加: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特别是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颗粒物,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二、防护措施:1. 观察空气质量指数(AQI):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避免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
每天可通过天气预报、环保部门的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等途径获取AQI信息。
2. 佩戴口罩: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外出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口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选择符合标准、能够过滤PM2.5颗粒物的口罩,如N95口罩等。
3. 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家中或办公场所使用空气净化器能有效过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根据房间大小和污染状况选购。
4.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有助于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排出。
5. 避免烟草烟雾: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避免吸烟或呼吸二手烟,对保护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6. 减少户外活动:在污染严重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晨练或在交通拥堵的道路旁边运动。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雾霾天气中。
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

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中细颗粒物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它们通常来自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煤等源头。
这些细小的颗粒物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的损害却不容小觑。
首先,细颗粒物在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由于其细小的颗粒大小,细颗粒物很容易被吸入肺部,进而在呼吸道内停留较长时间。
这一特性使得细颗粒物能够深入到肺泡中,引发肺部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功能受损。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细颗粒物环境中,人体会增加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其次,细颗粒物也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细颗粒物的暴露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
细颗粒物通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以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这种影响不仅与颗粒物本身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其造成的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等机制密切相关。
另外,细颗粒物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细颗粒物的抵抗能力较差。
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儿童易出现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儿童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和身体抵抗力减弱,同样对细颗粒物的危害更加敏感。
岁月的累积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细颗粒物的侵害,从而增加患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要缓解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减少细颗粒物的排放是关键。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限制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同时,公众也可以采取一些个人行动来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减少驾驶时间,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降低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
综上所述,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评估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评估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可吸入颗粒物(PM)污染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固体或液态颗粒,它们悬浮在空气中并容易被人们吸入。
虽然这些颗粒物很小,但却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首先,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当人们吸入可吸入颗粒物后,颗粒物会进入呼吸道并沉积在肺部。
细小的颗粒物可以深入肺泡,并通过与肺组织接触导致炎症反应,从而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炎等。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中,患上这些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其次,可吸入颗粒物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
颗粒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血液中,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损害。
研究发现,可吸入颗粒物与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颗粒物通过引起炎症反应、血液凝固和血管收缩等机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可吸入颗粒物还可能对身体其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有研究发现,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会增加肝脏病变的风险,影响肝功能。
另外,颗粒物也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等问题。
针对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指导,以保护公众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2.5)不应超过每立方米25微克。
然而,由于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要想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并非易事。
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作业等都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通过减少这些源头的排放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暴露。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外,个人也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在高污染区域或者人员密集的场所。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非常重要。
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作为其中一种极为严重的问题,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旨在提高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颗粒物污染简述颗粒物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它们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会严重污染空气质量。
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广泛,比如来自交通、建筑工地的尘土、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等等,因此它们的成分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
根据它们的直径大小,可以将颗粒物分为细颗粒物(直径小于 2.5 微米)和粗颗粒物(直径在 2.5 微米到10 微米之间),其中细颗粒物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显著。
二、颗粒物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目前,颗粒物污染已经被确定为一种潜在的致癌和致病源。
虽然颗粒物的直径很小,但是它们会进入我们的体内,深入到肺部和细支气管以及支气管末梢,对呼吸系统造成极大的压力。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颗粒物会使人产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疾病等等,并且还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的肿瘤等严重疾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
三、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此外,颗粒物污染还会对人类的心血管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均可能进入到心脏、血液中,造成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粗颗粒物污染还与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对于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的患病率,颗粒物污染也被认定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极大地加重了患这些疾病的风险。
四、颗粒物污染对大脑的影响颗粒物污染不仅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大脑产生严重危害。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弱等现象。
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还会导致一些行为异常的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等。
pm10和空气质量等级

pm10和空气质量等级PM10和空气质量等级一、什么是PM10?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等。
由于颗粒物微小,容易悬浮在空气中并被人们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PM10的影响1.对健康的影响PM10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当人们吸入PM10后,颗粒物会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PM10环境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严重疾病。
2.对环境的影响PM10颗粒物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不仅影响人体健康,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PM10颗粒物会降低空气质量,使得空气浑浊,影响能见度,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不便。
三、空气质量等级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对空气质量进行了分类划分,共分为六个等级: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这些等级是根据空气中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进行评估得出的。
1.优空气质量优,表示空气中的PM10浓度较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正常呼吸,不会感到不适。
2.良空气质量良,表示空气中的PM10浓度处于合理范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正常呼吸,但长时间暴露在此环境下也不利于健康。
3.轻度污染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表示空气中的PM10浓度略高于正常水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咳嗽、气喘等症状,对敏感人群的影响更大。
4.中度污染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表示空气中的PM10浓度较高,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如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敏感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5.重度污染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表示空气中的PM10浓度非常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严重咳嗽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粉尘的危害及防治

粉尘的危害及防治粉尘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通常来自于工业生产、建筑工程、农业作业等活动中的物质颗粒。
尽管粉尘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接触,但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粉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粉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危害:大部分粉尘颗粒的直径小于10微米,容易被人体吸入肺部。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尘肺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肺损伤。
2. 心血管系统危害:吸入粉尘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细颗粒物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同时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3. 皮肤病危害:某些粉尘颗粒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如硫酸盐、石棉等。
这些颗粒物接触皮肤时会引起皮肤炎症、过敏、湿疹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皮肤癌。
4. 食品安全危害:粉尘污染也会对食品产生危害。
例如,在食品加工行业中,过多的粉尘会附着在食物表面,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卫生。
某些粉尘颗粒还可能携带细菌和病毒,威胁人体健康。
为了预防粉尘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工作场所改造:对于高粉尘产生的工作场所,应进行适当的改造,如安装局部抽风设备、封闭式操作间等,减少粉尘产生和扩散。
2. 个人防护措施:工人在高粉尘环境中工作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护目镜、防尘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粉尘吸入。
3. 加强通风换气:及时开启通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定期清洁通风设备,防止粉尘积聚。
4. 粉尘治理: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清除地面、设备和工作台等粉尘积聚物。
粉尘应收集到合适的容器中,防止扩散和污染环境。
5. 教育培训:在相关岗位的工人应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了解粉尘的危害性和防护方法,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6. 监测和评估:建立粉尘监测体系,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中的颗粒物是空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粗分散系
(粒径>10μm)和胶体分散系(0.001~10μm) 。
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10μm 为
可吸入颗粒物(PMl0),由于粒径较小,易于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中,危害人体健康。
直径
小于 2. 5μm 的颗粒物质为细颗粒物(PM2.5),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于细颗粒物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金属颗粒、矿物质等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
细颗
粒物粒径越小,其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被人体吸收的比率则越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
越大。
那么,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呢?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其中,呼
吸道吸入是最主要也是危害最大的途径之一。
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越大,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过咳嗽排出人体,而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
物可随人的呼吸沉积肺部,甚至可以进入肺泡、血液。
粒径0.5~2μm 的高密度颗粒物最
易被吸入并在肺泡区沉着。
Churg等用电镜对10例温哥华居民的肺脏解剖标本分析发现,
沉积在肺实质内的粒子96%为PM2.5,提示肺脏对此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滞留性。
PM2.5沉积于肺泡区后,通过对肺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作为异物引起炎症反应或作为
致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等,引起肺泡和粘膜损伤、支气管及肺组织炎症、慢性纤维化,加重哮喘,甚至导致肺心病等。
此外,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毒性物质则可进入血液,对肺组织、心脏乃至全身各器官造成损害。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人体的侵害,在体内形成了
大量的屏障结构,主要包括气血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滤过屏障、血胎盘屏障等,这
些屏障结构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对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机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体
的屏障结构由多层细胞或组织构成,如:气血屏障位于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由肺表
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
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六层组成;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的基膜、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组成;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毛细血管
与曲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曲精小管的基膜、曲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滤过屏障位于肾小囊,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非细胞性基膜,上皮细胞足突之间的裂隙
膜构成等。
由于由多层细胞构成,细胞之间联系紧密,仅有数纳米或数十纳米的间隙,它们只能允许少量小分子物质通过,如:滤过屏障只允许分子量在7万以下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如激素分子、药物、毒素等则不能通过,被阻止于屏障结构之外。
机体通过这些屏障结构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功能的协调。
机体的屏障结构能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却不能有效拦截纳米级颗粒的通过,纳米颗粒比同种物质的微米级颗粒更易进入血液循环和沉积于各器官组织。
研究表明,一旦颗粒到达肺间质部位,就会穿过肺泡上皮细胞进入间质组织到达血液循环或进入淋巴循环后进而转移到血液中,然后分布到全身。
Berry等用 30nm 金颗粒对小鼠进行气管灌注,
30min后在肺泡毛细血管的血小板中发现有许多这种颗粒表明颗粒能穿过肺泡上皮细胞。
Oberdorster等让大鼠吸入 C颗粒(30nm) ,24h 后发现肝脏聚集了很多C,说明纳米 C 颗粒能很快进入循环系统,并分布到全身。
肝脏可能通过肝巨噬细胞摄入纳米颗粒而成为主要的分布部位,纳米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还可到达另一网状内皮系统脾脏。
Takenaka 等给大鼠吸入纳米银颗粒后发现颗粒未被肺泡吞噬细胞吞噬,而直接进入肺泡壁,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纳米颗粒迅速进入到血液循环后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接触诱导炎症或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影响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这些发现为吸入的颗粒物质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吸入PM2.5后,大鼠脑组织的SOD、CAT活性出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提示PM2.5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是一种神经毒性因子。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和日本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小组也曾做过一个实验,即把老鼠放在交通要道车流量较大的路旁,结果发现,随着空气中柴油废气浓度的增高,老鼠生成精子的能力也随之降低。
当柴油废气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一倍时,老鼠的精子生长能力可下降两成。
当废气浓度增加20倍时,其精子生长可降低五成。
研究者还发现城市空气污染能导致胎儿出生的异常。
空气中的多环芳烃(PAH)等进入血液循环后能通过血胎盘屏障,作用于胚胎,引起死胎、重吸收、胎儿认知障碍、胎儿体重减轻等。
上述的研究和发现表明,空气中的颗粒物吸入能造成机体肺外多器官功能的损伤,甚至引起不育、子代发育异常、死亡等。
目前虽无直接证据证明是何种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相应器官导致损害,但空气中的颗粒物能够穿过气血屏障和其它屏障结构进入机体并造成损害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器官,穿越机体的生理屏障结构,导致机体多器官的损伤。
因此,有效净化空气
中的可吸入性颗粒,特别是细颗粒物、纳米级颗粒物等,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吸入,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的损害,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