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离别之情,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朗读背诵学生齐声朗读诗文,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以芙蓉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以及离别时的不舍。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古人情感表达的细腻和美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仍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送别的经历,对送别的情感情有共鸣。

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的 language and style,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深情厚意,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2.教学难点:对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写、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审定的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说学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

依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
反思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描绘芙蓉楼美景和送别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芙蓉楼的描绘,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句的语言和意境,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之情,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对古诗中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引导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芙蓉楼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这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心情。

3.逐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4.情景创设: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创设,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5.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第【1】篇〗01教学目标1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读懂诗中含义。

3.结合送别诗的特点,聚焦诗中情景,展开想象体会送别诗中诗人的内心世界。

02教学流程一、诵读离别诗,唤醒离别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段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回想起许多跟这情景有关的古诗来……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重温哪些我们积累过的古诗之旅!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师:这是李白的《赠汪伦》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是王维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师:这是高适的《别董大》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么?这些古诗都有相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

往往诗歌的题目中就蕴含着这样字眼,你来看:赠、送、别……诗中送别的场景更蕴藏着作者送别的心情!本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感受其中的故事与诗人的心情。

(板书课题)二、走进诗中人,溯回当年事1、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送别的地点,人物)2、简介诗人: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关键词并小结:边塞诗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师补充:所以后人是这样评价王昌龄的──盛唐时期有才华有抱负的时代青年。

三、复吟诗中韵,感知送别景(一)读诗品韵,熟读成诵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反馈,相机指导。

(洛阳、玉壶等字音)3、借助节奏,把握诗韵。

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

4、男女生对读,体会韵律美。

5、依次出示毛笔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芙蓉楼送辛渐》作品,朗读成诵。

(二)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你读懂了什么?2.借助故事,走进背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为好友辛渐送行的情景。

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对诗句的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也处于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需要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友情的真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情的真挚,懂得珍惜友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朗读法、讨论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芙蓉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背诵: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6.拓展:通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及离别时的不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品味古诗语言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友情的珍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感受古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芙蓉楼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芙蓉楼送辛渐》,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感受古诗的意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人的境地,体会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惜。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人教部编版
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思维能力。
4.文学鉴赏与审美: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背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举例:介绍唐代送别文化、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与朋友分别的场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离别情感。
举例:解析“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高洁的品质。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意象理解: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可能感到抽象,难以把握。
举例:针对“芙蓉楼”、“冰心在玉壶”等意象,运用图片、故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学生可能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影响朗读和背诵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情感。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与朋友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它体现了古人重视友情、感慨时光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节奏、韵律以及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课堂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课堂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课堂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寓意和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出本课《芙蓉楼送辛渐》,说明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成果展示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讲解诗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鼓励学生围绕课后题自主、合作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会因为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感受诗人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解诗题。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地城楼。

“送”是送别地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知作者。

课下我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王昌龄的资料,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呢?1.学生说说对王昌龄的了解。

2.教师出示王昌龄、简介和写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圣堂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2、齐读题目.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景体验: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5.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送别诗,展示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说课稿部编版1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说课稿部编版1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格。

教学过程:一、阅(乐)之入境(一)导入1.欣赏歌曲《送别歌》,谈话导入。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1)解题意(请同学们集体读一次课题及作者,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谈话归纳:“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个朋友。

你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2)知诗人(出示王昌龄像,这位就是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认定目标(出示本课目标,学生读目标)(三)读古诗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古诗。

师:注意读诗要读出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3.指名朗读。

师:节奏有了,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请听录音读。

生再次练习朗读。

4.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主动求学”和“互动促学”环节。

二、阅(悦)之以渔(一)主动求学1.诗的前两句,从“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后两句,“冰心”是什么意思,“玉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二)互动促学1.对学:对学“探究问题”中的问题,检查导学案。

2.群学:解决对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做好预展准备。

3.展示(展示、质疑、补充、师小结)师: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二)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三)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关类的诗词。

六、说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江水孤山
冰心玉壶
诗人纯洁的心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