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

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应当说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

知识独自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

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

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

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

一是把握提问的契机,设置矛盾,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不能总在

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比较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巧

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比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

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

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课

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是提问要化直白为神奇,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

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问: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并举出文章中的语句加以印证。接着追问:为什么课文又分别称他们为“愚公”、“智叟”?这样一问把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提示出来,画龙

点睛,诱人思考。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

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

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

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

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

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提问要注意整体,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

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

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入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师在教《变色龙》

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

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会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可能户纷纷答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

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比较容易解决。

四是提问还应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

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

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另外,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课本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马说》这篇文章后,可以问学生“在‘万马奔腾,伯乐辈出’的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到‘伯乐’吗?”这样,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