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
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ƒ<u<2ƒ v>2ƒ 倒立放大 的实像 f=u 不成像 u<f 的虚像 正立放大
七、课堂升华反馈拓展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效果与反思 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现象明显,大部分学生能从实验现象总 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既增加了 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 及实验操作的能力,营造了探究与创造的氛 围,基本上达到了我们高效课堂的目的 .
•
2.分析数据总结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 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由学生来归纳,培养 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
(4)、课堂小结
• 多媒体展示探究果, • 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并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物距 像距 成像性质 u>2ƒ ƒ<v<2ƒ 倒立缩小 的实像 u=2f v=2f 的实像 倒立等大 • • • • 速记口诀: 一焦分虚实 二焦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
六、教学程序
•
(1)、给学生知识准备,认识物距U 和相距V,以及怎样在光具座上正确读出。
(2)、明确探究目标 将实验过程明确化,探究的目的是 什么?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 这一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3)、合作探究 • 1.学生边做边看书边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让学 生自主实验,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 据,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以学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重难点教学分析
• 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 • 2、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 采 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 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 学生的认识. 使知识一步步延伸,实验过程逐 步完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的一部分内容。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也是学生到高中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成像的规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凸透镜应用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试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归类、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1)知道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
(2)知道物体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能力训练及其要求(1)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
(2) 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的渗透点及其要求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及其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实施策略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施策略: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认识。
2.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采用边学边实验、讨论、投影光路相结合的方法和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不同记忆突破难点(四)教具准备每四人一光具座、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光屏、一盒火柴,二、说教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实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的教学是以分组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法。
三、说学法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为了适应学生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法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初步的、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在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可以再来研究照相机、投影仪以及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既加深了学生对凸透镜规律的理解,又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的内容较多,可分两节课时进行学习。
一.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正倒、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了解物距、像距和实像、虚像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本节内容是实验探究课,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动手操作、与同学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
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二、猜想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相对于凸透镜的位置有关。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有两大特点:概念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学习相对比较困难。
对应试题多在物距、像距、焦距和成像规律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学生在概念形成阶段充分理解这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过程,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变化。
4.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1.利用F型光源,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利用excel整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比较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对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描述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通过flash动画,移动蜡烛的位置,改变物距,观察像距和像大小的变化,论证像与物距的关系,能解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的不同。
二、教法学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性教法和学法,并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
首先通过将课堂重点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
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做了一个铺垫,承上启下,因此它在本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较差,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法与学法由于本节课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所以我采用激趣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相结合,使知识逐步延伸,实验过程逐步完善。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投影片上写了几个小字.问学生,这是个什么字,学生回答“看不见”;接着提问:“怎么样可以看清这个字呢?”学生回答:“放在投影仪上或者放大镜。
”又问:“为什么他们可以把字放大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思考后答:“因为有个透镜作镜头。
”所以引入新课凸透镜成像规律首先介绍一下本节课的实验器材并安装。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可能和什么有关。
学生答:可能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我们进入下一环节,介绍本节课涉及到的几个术语及符号:焦距、物距、像距、二倍焦距。
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中表格,分别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和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在焦距以内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并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盼望对大家有关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节透镜、其次节生活中透镜学问的延长,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试验和平面镜成像试验、以及生活中的透镜的学习,同学已经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
八班级的同学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从他们的身边事物入手,引起同学爱好。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方面目标: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体会如何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学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物理学问和生活亲密相关,通过观看、试验体会到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在科学探究中收集数据,以及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说教法:观看和试验是同学熟悉物理世界、猎取物理学问的重要途径,是进展同学智力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的教学中,为了培育同学的操作力量、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力量,采纳探究性教学法。
说学法:教同学观看、分析、归纳试验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启发同学思索。
教具预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发猜想老师手持一张精致的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同学用凸透镜观看图片,思索并回答:"你观看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状况下观看到的?'接下来让同学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看图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长,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试验,它须要学生自己去找寻规律,对学生实力要求较高,特殊是对分界点的找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肯定的相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别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相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许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殊是分析归纳实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验提问、猜想、试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觉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试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贴近生活,激发爱好;问题导学,推动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
(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亮、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识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试验:①手握水杯,视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视察手指所成的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引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加深对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透镜的成像特点。
三、实验器材•凸透镜•牛皮纸•白纸•笔四、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桌上,调整光线使其穿过透镜中心。
2.在桌上放置一个牛皮纸,在透镜后方固定。
3.在透镜前方10厘米处放置一个白纸。
4.将笔在牛皮纸上描绘一个箭头。
5.观察白纸上的图像。
五、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当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大于透镜焦距时,白纸上出现的图像与牛皮纸上的箭头相同大小、正立。
2.当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等于透镜焦距时,白纸上的图像与牛皮纸上的箭头呈现虚像,大小和牛皮纸上箭头大小相同,正立。
3.当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小于透镜焦距时,白纸上的图像呈现放大、倒立。
六、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大于焦距时,透镜会将物体成像在焦点后方,形成与物体相似的正立图像。
2.当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等于焦距时,透镜会将物体成像在无限远处,此图像为虚像,与物体相似、正立。
3.当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小于焦距时,透镜会将物体成像在焦点前方,此图像为倒立且放大的实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表示: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图像距透镜的距离,u为物体距透镜的距离。
通过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投影仪等。
通过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常见装置。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白沙中学:彭洪乾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小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既是本章前四小节光的直射和折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又是本章后三小节凸透镜运用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在本章起至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中中考实验操作的必考内容之一,并且也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光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凸透镜成像的内容在光学知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情感价值观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及其成像规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采用边学边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投影光路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光具座凸透镜光屏“ Led”F光源(蜡烛火柴)自制凸透镜规律简便演示器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
八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凸透镜了解较少,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中的难点。
但是,由于在前面第四小节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这就为本节实验探究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操作技能储备。
八年级学生由于物理实验操作不多,进行实验时,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可能会机械地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是通过前面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训练操作,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实像和虚像,物距和像距的测量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从技能上为这节实验探究课做好了一定的技能准备。
三、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的探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一一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一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一一分析一一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vf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把观察结果记录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也就是直接给出成放大缩小、虚实像的分界点。
对于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会对探究时为什么选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做为分界点产生疑问,有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出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二倍焦距时会成什么像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不交待透镜的焦距,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一组不同性质的像,同时记录物距和相距。
再把使用同焦距透镜得到的几组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排序处理,得到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感到探究更加完善,且通过探究得到的规律更真实更可信。
(二)分析学生情况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老师: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二)分析学生情况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技术技能基础: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二年级通过教学初步得到锻炼,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上一节“生活中的透镜”的延伸和拓展,也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的能力。
(2)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理解。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总结出成像规律。
(2)对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的理解。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归纳总结法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 章第 节 (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题
选做题:第6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导学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猜想: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进行实验: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见附表)分析与论证: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f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三、归纳小结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连续完整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
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