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摘要】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另外,抗菌药的滥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医疗费用上升等社会问题。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抗菌作用,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的合理用药;生理病理情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0-02

1 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对患者患细菌性感染,在临床症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地致病菌,根据其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度与耐药的变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病情严重者,应对各种条件标本进行图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试验,在需要时做联合药敏与血清杀菌实验。故经验治疗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然而,任何实验室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微生物检查更是如此,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完全拒绝,必须结合临床实际。

2 依据药动学/药效学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2.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与药物浓度维持

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物抗菌后效应较弱,如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该类抗菌药采用小剂量多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静脉滴注),是延长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重要办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2 浓度依赖性药物即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此类药一般具有首剂效应。在最小中毒范围内通过提高药物的给药剂量,即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可获得更大的峰浓度,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

3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生理与病理状况不同,抗菌药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也不同,使用抗菌药品种、剂量、疗程亦有所不同。1、新生儿因肝药酶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应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并避免肌内注射。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应避免使用。2、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母婴毒性的药物,可选用β-内酰胺类。3、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用药剂量及间隔

时间均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老年人组织器官退化及免疫功能降低,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避免应用毒性大的的氨基糖苷类,重视整体情况,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4、肾功能减退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药物对肾脏毒性大小,肾功能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故应据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其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选择主要经肝、胆排泄的药物。5、肝脏是大部分药物代谢器官,肝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故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虽然由肝脏代谢并清除明显减少,但无明显毒性反应,仍可应用或减量给药如大环内酯类(除了酯化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对肝功能减退肝脏代谢减少,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药物应避免使用,包括利福平、四环素类、异烟肼、磺胺类、酮康唑等。肝功能减退,药物由肾脏清除,则不需调整药物剂量如氨基糖苷类、青霉素、万古霉素类等。

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防预性应用抗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症,随便应用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时反有促进耐药菌株生长和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甚至掩盖症状和延误诊断及治疗的时机。因病需作手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预防手术后感染,一般在术前和术中给抗菌药物各一次,术后继续用1-2日。若仅术后应用则对预防感染的效果较差。

5 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

限制和禁止抗菌药物在缺乏用药指征的情况下应用,是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的重要措施之一。1、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喉炎、气管炎往往只是病毒感染,则不需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多有病毒感染所致,不能随意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应及时就医对症用药。2、发热原因不明者:对于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宜用抗菌药物,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3、一些腹泻、肠炎者:痢疾和部分由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确诊后的细菌感染,应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然而,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制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甚至胰腺癌等原因引起的腹泻,没有细菌感染,不应选用抗菌药物治疗。4、皮肤和粘膜:除专供皮肤和粘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外,尽量不在皮肤和粘膜局部应用其它抗菌药物,尤其青霉素应禁用,头孢菌素应慎用。防止局部用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6 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6.1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1)原因未明而又危机生命的严重感染,可采用扩大抗菌谱的经验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控制重症感染,一旦有细菌培养结果则停用不必要的抗菌药物。(2)混合感染,此类感染常涉及需氧菌和厌氧菌,选择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应覆盖绝大多数已知或可疑的致病菌,目前亚胺培南等广谱抗菌药的出现,减少了此类感染的联合用药。(3)减缓耐药的产生,如结核病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二联、三联用药,防止长期用药耐药菌的出现。(4)降低毒副作用,有时联合用药是为了减少药物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5)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如吞噬细胞功能缺损者,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利福平,使药物分在细胞内、外同时发挥抗菌作用,增强抗菌效果。

6.2 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亦存在严重的滥用问题。联合应用的药物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药物联用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另外,不合理的联用有时还会产生拮抗作用。因此,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钱之玉,药学知识药理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