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窦娥冤》教学设计长版
《窦娥冤》教学设计优秀3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曲文)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二、剧情分析(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1、[端正好][滚绣球]2、[倘秀才]——[鲍老儿]3、[耍孩儿]至[煞尾](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齐读第一个场景。
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愤怒控诉。
(板书)————天地不公。
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
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
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
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哀婉凄恻。
(板书)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善良,孝顺。
(板书)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
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
(板书)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理想的寄托。
《窦娥冤》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窦娥冤》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把握《窦娥冤》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戏剧冲突及主题思想。
欣赏《窦娥冤》中的诗词、唱词等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学会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角度分析评价《窦娥冤》。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冤屈与坚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增强学生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戏剧冲突及主题思想。
2. 《窦娥冤》中的诗词、唱词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从多角度分析评价《窦娥冤》。
2. 认识元代社会黑暗,体会窦娥的冤屈与坚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窦娥冤》,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感受窦娥的冤屈与坚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窦娥冤》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及主题思想。
2. 选取《窦娥冤》中的诗词、唱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窦娥冤》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中的法律、道德和社会问题。
2. 对比分析:将《窦娥冤》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窦娥冤 教案 (4)
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窦娥冤》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作小品文、评论等。
二、教学重点1.对《窦娥冤》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理解;2.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内容1.《窦娥冤》的背景介绍–介绍元朝时期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他的创作动机。
2.《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冤》的主要情节,包括窦娥被害、窦娥冤魂的讲述、窦娥的复仇等;–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之间的衔接和脉络。
3.《窦娥冤》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如对女性权益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分析作者通过窦娥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并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4.《窦娥冤》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手法–分析《窦娥冤》中的艺术特色,如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深刻、对话的生动等;–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手法对作品的表达效果产生的影响。
5.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窦娥冤》中的经典段落,并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对作品中的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6.创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根据《窦娥冤》的故事情节,进行小品文、评论的写作;–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窦娥冤》中的情节、主题和文学手法,并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3.小组或个人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作品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小品文、评论等。
五、教学资源1.《窦娥冤》的原文材料;2.涉及元朝时期社会背景的相关资料;3.相关的批注和研究资料。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窦娥冤》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窦娥冤》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3)能够欣赏和评价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2)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3)通过欣赏和评价,提高对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2)培养对冤屈主题的关注和道德观念的思考;(3)培养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窦娥冤》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故事梗概:介绍《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窦娥的冤屈和她的抗争。
3. 人物分析:分析窦娥、蔡婆、张驴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4. 主题探讨:探讨《窦娥冤》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冤屈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窦娥冤》的语言、情节、形象等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3)欣赏和评价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窦娥的冤屈和她的抗争;(2)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描写;(3)欣赏和评价元曲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评价;(3)采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魅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提供相关文献和评论,供学生参考和比较;(3)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九年级语文《窦娥冤》教案
九年级语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窦娥冤》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窦娥冤》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2)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
2.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培养正义感。
(2)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感受关汉卿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3.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窦娥的忠贞、善良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1.《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
2.关汉卿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2.感受作品中的忠贞、善良和坚定信念。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窦娥冤》文本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窦娥冤》文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关汉卿及《窦娥冤》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窦娥冤》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及忠贞、善良、坚定信念的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教师简要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二)课文分析与讨论2.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如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等。
2.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二)课文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讨论其现实意义。
2.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忠贞、善良、坚定信念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三)课堂讲解2.分析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如对戏剧、文学等领域的贡献。
第四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讨论角色扮演的感受,分享对作品的理解。
【推荐】《窦娥冤》教案三篇
【推荐】《窦娥冤》教案三篇【推荐】《窦娥冤》教案三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窦娥冤》教案篇1[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析法[重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①元杂剧知识②典故掌握③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㈠作者与背景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㈤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
《窦娥冤》教案(优秀5篇)《窦娥冤》教案1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窦娥冤》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窦娥冤》教学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篇1【目的要求】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经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
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资料主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杯具之一。
作者经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完美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杯具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
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经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
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
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
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
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经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经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
善而蒙冤,杯具愈悲。
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
《窦娥冤》教案9(精选5篇)
《窦娥冤》教案9(精选5篇)第一篇:《窦娥冤》教案9学法建议《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
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
对滚绣球一段,直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
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
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
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窦娥冤》语文教案
《窦娥冤》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能够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戏曲与现代文学的差异。
(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欣赏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代戏曲文化的理解。
(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人物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体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情感。
4. 比较法:分析比较古代戏曲与现代文学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杂剧《窦娥冤》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存的古代戏曲艺术,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窦娥冤》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影像资料:观看《窦娥冤》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窦娥冤》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窦娥的形象特点。
3.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悲剧艺术魅力。
4.理解窦娥冤屈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反抗精神。
2.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2.教学难点1.探究窦娥冤屈的深层社会原因。
2.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窦娥冤》的戏曲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学生对窦娥冤故事的了解,导入新课。
(二)元杂剧知识介绍1.讲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如结构、角色、曲词等。
2.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的风格。
(三)初读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2.概括故事情节,梳理窦娥的遭遇。
(四)精读分析1.分析窦娥的形象1.从窦娥的言行中,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刚强、反抗等。
2.举例:窦娥在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2.赏析曲词1.选取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特色,如生动、质朴、富有表现力等。
2.诵读精彩段落,体会其抒情效果。
(五)探究主题1.小组讨论窦娥冤屈的社会根源。
1.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官场黑暗等方面进行分析。
2.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课堂总结1.总结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2.强调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七)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2.对比阅读其他元杂剧作品,分析其异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适当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窦娥冤》教案
九年级语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对公正和正义的认同和追求。
(3)培养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把握。
2. 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分析。
3. 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了解。
1. 课文中的古代用语和表达方式的解释。
2. 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和理解。
3. 对课文主题和思想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课文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
4. 讲解解析: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和解析。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窦娥冤》的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过程与方法: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二、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
1、元杂剧简介: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元杂剧:发展——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纪君祥等人。
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作品的质量也不如前期。
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
总的看来,元代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以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模式——(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三.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五.知识积累1、字音辨认刽子手(guì)提防(dīfang)盗跖(zhí)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罪愆(qāin)尸骸(hái)一陌儿(bǎi)古陌荒阡(mò)湛湛(zhàn)苌弘(cháng)亢旱(kàng)2、词语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燕侣莺俦: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
比喻顺势行事。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
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阡:指荒凉的地方,即荒郊野外。
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3、通假字(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
(2)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拘束。
(3)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通“们”。
4、古今异义(1)行动些,行动些古义:走快(些)。
今义:行走、走动或行为、举动。
(2)断送出古陌荒阡古义:发送,指殡葬。
今义:丧失、毁灭(生命、前途等)。
六、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
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七.布置作业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二.复习检查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研究阅读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