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944d5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5.png)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它源自中国古代传信的故事,被后人用来比喻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相传古代,有一次,一位将军在远征途中,收到了家乡的紧急书信,书信内容才几百字,但却道出了敌人的计划和兵力等情况。
于是,将军就把书信系在了一只鸿雁的脚上,让鸿雁飞回家乡传递消息。
鸿雁飞越数千里,终于将书信带到了将军的家乡,没有耽误时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传递信息的迅速和准确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古人将书信系在鸿雁的脚上,让它迅速传递给将军一样,现代社会也需要高效率的传输渠道,让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
而且,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告诉了我们,在关键时刻,可能出现壮烈牺牲,但也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为了家园和亲人。
鸿雁传书的典故带给我们启示,鸿雁传书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比喻了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在信息传递中,有时候信息的传递要比宝贵的生命更加重要。
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低,往往决定了某个信息的命运和胜败的成败。
正因如此,我们更是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现在的科技时代,信息传递已经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把信息传递得更加快速、更加准确。
比如说,在现在,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已经变得非常快捷和便捷。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的信息传递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除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就像古代的将军收到的那封紧急书信一样,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要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被传递出去,这将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和渠道,确保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信息能够最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对象。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a3e5b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4.png)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只能依靠各种传统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传递信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们智慧的运用,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一、烽火传信烽火传信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
主要是利用山岭上的高台或山顶搭建烽火台,当有军情或重要消息需要传递时,就点燃烽火,让后方远望的军民得知。
这种方法的代表性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的蜀汉,曹军主力在潼关一带,大将夏侯惇则被派往“剑阁”防守,以防刘备的援兵袭击。
夏侯惇一方面要抵御蜀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时刻等待曹操的命令。
曹操得知蜀军准备夜袭,派他的近臣曹洪送信给夏侯惇。
曹洪千里奔袭后来到了潼关,但由于夏侯惇这时正在指挥战斗,无法接到信件。
曹洪急中生智,寻找了一块大木板,写下重要的军情,并将其点燃放入了对蜀地有了解的山民手中,让他赶往“剑阁”传递消息。
最终,在夏侯惇的正确判断下曹军成功抵挡了蜀军的进攻。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机智和勇猛,也表现了传统的烽火信号传递方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鸽子传书鸽子传书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传情、传递重要消息的方式。
这是利用鸽子天生的归巢本能,将用纸条写下的文字绑在鸽子的腿上,然后释放鸽子,让鸽子自己回到原来的巢穴,将所载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人。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等人陷害而被杀,岳飞之子岳云得知消息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但岳云得到的消息始终无法传递到北方。
面对这一困境,岳云想起了鸽子传书的方法。
他用竹丝制作了一个小笼子,将纸条写上密信后,绑在了一只鸽子的腿上,然后放飞了鸽子。
通过这种方式,岳云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告诉了北方的朝廷和将领们。
最终,宋高宗得知了岳云的决心和计划,并出兵北伐,将岳飞平反,并一举击败了金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鸽子传书在民间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亲人的牵挂。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ad1bf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8.png)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我们在阅读古文和古诗词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书信传递的典故,平时见得最多的是“鸿雁传书”,其次是“鲤鱼传书”,另外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至少是我自己不熟悉的“黄耳狗寄信”。
这些典故你知道怎么样来的吗?(一)鸿雁传书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
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
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
”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三)黄耳狗寄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每日一知识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有哪些
![每日一知识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3e6ded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4.png)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有哪些一、鸿雁传书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二、鸿雁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三、马拉松古代传递信息时的故事,最着名的就是马拉松的故事;马拉松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公里也有说法为公里,但比赛都是用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起源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叫做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因为当时没有电报、电话,智能手机,电脑,也没有火车、汽车,只能靠人跑;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文字的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四、飞鸽传书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快马加鞭快马加鞭是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邮驿制度,也就是驿站;驿站就是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这是自秦汉以来最新的通信和交通方式主要是以“马”传递,所以就称“驿”;。
信的古代故事
![信的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1ce6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d.png)
信的古代故事信,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古代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古代故事中,信件的传递和内容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情感和信息。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两个古代传世故事,涉及到了信的重要性和影响。
故事一:《红楼梦》中的蘅芜苑书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
在小说中,蘅芜苑书信是一个重要情节,展示了书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故事中,贾宝玉与黛玉和平相处的时候,两人之间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表达了彼此的深情。
蘅芜苑书信不仅是两人之间的情书,更通过书信的交换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默契黯然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动人之处。
这个故事中的书信,使得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二:《史记》中汉代纪信在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记载了汉代纪信的故事。
纪信是汉朝时的一位将军,他非常重视军队之间的联络和交流,知道了书信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于是,他在军队中广为推行信件往来,加强了部队之间的联系和纪律。
通过书信的方式,纪信向将士们发送了各种战术指示、军事计划和激励士气的文字,极大地推动了部队的士气,增强了团结一致的力量。
他利用信件的传递,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还一举平定了边疆地区的叛乱,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和嘉奖。
这个故事中的纪信充分发挥了书信的作用,展现了信件对于古代军事和政治的重要性。
他的经验对于后人也有很大的启示,使得书信成为了传递信息和联系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故事中的信件承载着各种情感和信息,体现了信的重要性和影响。
无论是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书信,还是汉代纪信利用信件指挥军队,都展示了书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该珍惜书信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用好用于传递情感和交流思想。
关于信的历史故事
![关于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c39a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a.png)
关于信的历史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关于信的超有趣历史故事。
咱先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的时候啊,有个叫苏武的人,他被匈奴给扣押了。
匈奴人那叫一个坏啊,想让苏武投降,可苏武是个硬骨头,坚决不从。
这一扣啊,就是十九年。
汉朝这边呢,一直想知道苏武的情况,但是匈奴那边就含糊其辞。
有一天啊,汉朝的皇帝出去打猎,射到了一只大雁。
这大雁的腿上啊,绑着一封信。
打开一看,竟然是苏武写的。
原来苏武想办法把自己的情况写在信上,绑在大雁的腿上,想让大雁把消息带回汉朝。
你说这苏武多聪明,利用大雁南归的习性来传递信息。
就因为这个事儿,“鸿雁传书”就成了传递书信的一个浪漫说法啦。
还有个故事呢,是“烽火戏诸侯”。
这虽然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书信传递,但也和传递消息有关。
周朝的时候有个周幽王,他有个超级漂亮的妃子叫褒姒。
这褒姒啊,有个毛病,就是不爱笑。
周幽王为了逗她笑,想了个馊主意。
他让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这烽火可是古代传递外敌入侵消息的重要信号啊。
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打过来了,纷纷带着兵马来救驾。
结果到了才发现根本没敌人,褒姒看到诸侯们慌乱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
周幽王一看这招儿好使,就又玩了几次。
后来真的有敌人来的时候,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开玩笑,就没人来救他了。
这故事也说明啊,在古代,传递消息是非常严肃的事儿,可不能乱开玩笑。
古代关于信的故事
![古代关于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8694a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1.png)
古代关于信的故事1. 空穴来风:古代有一位国王,他十分信任他的大臣,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其他国王一样多虑。
有一天,有人对国王进行了告密,称他的大臣正在谋反,但国王并没有相信这件事情。
然而,他仍然派人去找到大臣,发现了一条新的通道,在那里暗藏了大量的武器和士兵。
国王意识到,他此前对信任的盲目已经无法防止对王国的危害。
2. 敲山震虎: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曾经领导一支军队前往打败了入侵的敌军。
但是,他的部队面临着一支更大更强的敌军,而岳飞却没有向上级报告,而是下令全军向前进攻,设法以小胜大。
最终,岳飞的军队获胜并击退入侵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份他对自己部队的信任影响了团队,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
3. 鲁智深的坚定:《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位以忠诚、正义和坚强的意志闻名的人物。
他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他并没有把四条链子喝掉,而是在盘问中咆哮着直接喝了三个,用飞檐走壁来解脱自己。
这种表现出的坚定毫无疑问是周围的人所需的,也让他成为古代文化中的英雄之一。
4. 中山狼和羊群:有一个比喻讲述了一个中山狼与一群羊群如何建立信任关系的故事。
中山狼向他的羊群发出了邀请,在一个东郊山谷里共同生活。
很快,羊群们开始拥有自主意识、更高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样中山狼才真正融入了这个羊群中。
而这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不仅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且还保障了他们一起面对敌人时的安全。
5. 先王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在他的《论语》中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句话是指,如果在一个事情中出现较大的误解和混乱,那么这件事情就很难顺利地做好。
因此,如果你想在事情中取得成功,你必须先确保你的名字得到了认可,真实和尊重。
这种对名声的重视也在整个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了体现,这是建立信任和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8b295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d.png)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叮甫耻晃侪浩抽彤处廓平民)暴动”。
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
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
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
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
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
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
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
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
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
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燔薪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
“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即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
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燔积薪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燔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
《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
若天气恶劣,或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
书信的典故
![书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845c806c1c708a1284a44f1.png)
关于书信的典故古代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书信的典故,供参考阅读!关于书信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975931043323968011c92a1.png)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引导语:关于通信,古代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通信塔】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
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
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
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58c092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6.png)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
1. 周公谢益:相传周公是西周时期的贤臣,他因为有才能和忠诚受到了周王和百姓的深深敬佩。
周公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封信给他的儿子,信中告诉儿子要永远保持诚信和忠诚的品质,并且告诉他如何处理政务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封信被称为《周公谢益》。
2. 司马光与晁错: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忠臣,晁错是战国时期的忠臣。
据说司马光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犯下了一些错误,给他的前途带来了困扰。
晁错就写信给司马光,告诉他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挑战,并鼓励他重新奋发,最终司马光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3.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西施是越王的妃子。
根据传说,范蠡靠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赢得了西施的爱情,并且为越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称为范蠡与西施之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爱情典故。
4. 郑国渠: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人工运河。
相传在修筑郑国渠的过程中,有一天工人们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着"不修城郭,只修水渠,
以维国家安宁"。
人们相信这封信是上天派来告诉他们修建水
渠的重要性的,于是他们更加努力修筑郑国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古代典故中都包含了关于信的重要性和信念的力量,对于
后世人们来说,它们是激励人们保持信心,坚持自己追求的事业的积极例子。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27e521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e.png)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第一篇: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兴,交通落后,通信非常困难。
官方传递文书还可以用驿站,而民间或驿路不畅的地方就得另想办法。
如“鸿雁传书”。
汉武帝是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遭到扣留。
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毫不屈服,便被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羊,一去就是十九年。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汉朝的官员机警地说:“前几天,我们皇上打猎是,射下一只鸿雁,鸿雁的腿上绑着一封帛书,正是苏武写来的,这证明他还活着。
”匈奴无奈,只得放人。
鸿雁是候鸟,夏天北上,冬季南飞,人们就用它捎书带信,这与后来的信鸽有异曲同工之妙。
树叶信则是我国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用于男女之间表达爱情。
如:一段竹枝,表示我们谈一谈;一片蕨叶,表示请你来玩。
第二篇: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85b7b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c.png)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店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希望对你们有用!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5afa8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5.png)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篇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
根本没有烽火台。
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
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
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
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
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
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
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
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
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
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
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
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
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
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
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
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
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
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
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bccae3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c.png)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在古代时期,并没有我们现代如此发达的通讯工具,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风筝传递信息在古时也有风筝,但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2.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
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
之后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
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https://img.taocdn.com/s3/m/b188a3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5.png)
古⼈传递信息的故事烽⽕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的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五年级下册 1 古⼈传递信息的故事(烽⽕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的信) 烽⽕戏诸侯 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个昏庸⽆能的周幽王。
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竟听从⼀个⼤⾂荒唐的建议,让⼠兵点燃边防线上烽⽕台的烽⽕。
各路诸侯看到烽⽕,以为有敌⼈⼊侵,⽕速率兵出击。
后来发现平安⽆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敌,率兵跑来跑去,⼀阵忙乱,不由得⼀笑。
褒姒笑了,周幽王⾼兴万分,给出主意的⼤⾂以重赏。
不料后来敌军果真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点燃了烽⽕,然⽽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就已经利⽤烽⽕传递信息了。
·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
当时有个叫菲迪⽪茨的⼠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增强了希腊⼈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
菲迪⽪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
他拼命跑了40多千⽶,只为了⼀个⽬地:传送“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 装在瓶⼦⾥的信 你知道吗?在茫茫⼤海中,漂流的瓶⼦也扮演过“信使”的⾓⾊。
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个⼩岛,在岛上进⾏了⼀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起程返回欧洲。
返航前,就给西班⽛⼥皇写了⼀封信,连同他绘制的⼀张美洲地图⼀起密封在⼀个瓶⼦⾥,投⼊⼤西洋,期望这个瓶⼦能漂流到西班⽛。
哪知瓶⼦在海上⾜⾜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
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可算是⼀个世界之最了。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3921d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1.png)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通信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别在古代的时候,当紧急情况需要传递军情敌情,古代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篇1:【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篇2:【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20xx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20xx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篇3:【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精选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2a415ed52d380eb63946dc8.png)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
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
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
它把信一直送到汉宫承华殿前。
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希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
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
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ee413ca4afe04a1b071deca.png)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篇一: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篇二: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烽火戏诸侯: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篇三: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50字】古代通信【概述】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灯塔】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 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通信塔】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 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希望对你们有用!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三:烽火传军情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四: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
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
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
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
”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
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
”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
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在上林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邮局的出现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
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
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
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
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
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
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
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
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
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
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
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机构的前身。
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
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
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
翌年,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
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
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
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四级。
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
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
桓台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
西河、源泉、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
南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
同时在福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
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
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