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赏析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
皿
量河之 Y Lo l RO TESN,01 2 声 EL wRv F' O G21年1期 E H
i 中国 具魅 的音 艺术 * 最 力 乐 杂志
谱倒 四 《扎 红头 绳 》 独 白是 一种 很 重要 的辅 助手 段 可 以在 该歌 剧 中起 到贯 穿
遂 坌 1
^ ★ # ^. ^f n £.
赏析民族歌剧《 自毛女》
文 \ 陈永红
擅 要: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 《 白毛七》 。不但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 且还借鉴T 洋歌剧
彤 式 和剞 作植 法 , 开创 T 中目歌 剧 的 崭新 道路 i 熙是 4o年代 的 产物 , 但是 它 的创 作 内客和 彤 式 ,
不论 在 音乐 设计 上 还是 表 演 艺术 上都 达 到 7一 个 高度 , 开创 7 国新歌 剧 的 先河 ,是 中国 新歌 剧 的 我 奠基 石 , 它的 成 功给 后人 带 来很 启 示 。
在 歌剧 《白毛 女》 的 音乐 设计 上 作 者大 量的 运用 了地 方 传 统 戏曲 跟民 间小 调 的 曲调风 格 如
鼓 山西 梆 子 秦 腔 昆曲 等 多种 传统 的戏 曲调式 唱 腔 但 是 它却 不是 民 间戏 曲的 扩大 些 处理 手法 更不 是 中国传 统 的板 腔戏
北
5 一l :
《 红头绳 》节 奏活 泼欢快 曲调优 美流 畅 它跟 扎 低 昂 的山 西 民歌 《 麦根 》 的曲调 来 表现 穷 捡 风 吹 主题 配 台的 完美 无缺
用 深沉
充分 的表 达 了主人 公 喜儿 心
苦 被 压迫 农 民 杨 白劳 的形 象
中的 盼 望爹 爹 回来 的 喜悦 心 情 。
关键词:民族歌剧 音乐设计 歌剧表演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这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
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关于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一个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位善良贫困的农村姑娘因冤屈而流离失所,最终通过坚持真理、英勇斗争和众人的努力,走向胜利的故事。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深深触动了广大观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可以从《白毛女》中看到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部歌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示了农民在封建主义和剥削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
白毛女这一形象,既代表了普通农民的贫困困境,也象征了各个阶层在封建统治下的无助和不公。
作曲家蒋劲夫通过音乐巧妙地表达了这一主题,歌曲中悲苦的旋律和词句都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歌剧《白毛女》突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白毛女作为女主角,她倔强而善良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坚强不屈的一面。
在冤屈遭遇之后,她不失勇气,以智慧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一形象既赋予了观众希望,也彰显了女性的崇高力量。
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歌剧《白毛女》还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彰显得淋漓尽致。
剧中小人物的形象设置和情感描写,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普通人通过团结和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在歌曲《红旗颂》中,人民群众以雄壮的歌声表达了对新生命和新希望的追求,使观众不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种人民群众的力量感和凝聚力,让观众在观看歌剧时产生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的创新。
蒋劲夫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歌剧在旋律和节奏上更加丰富多样。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以及角色的吟唱,配合雄壮的交响乐器,使观众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冲击。
这种音乐的创新让《白毛女》成为了一部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作品,也为中国歌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部重要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和感人的剧情,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力量,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在音乐上的创新也使它与众不同。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廖承志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作品,由歌剧与话剧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在舞台设置、角色刻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从音乐表现上来看,《白毛女》歌剧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
廖承志在作曲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京剧、山西民歌、西北民歌等,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在《白毛女》中,廖承志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如管弦乐队、钢琴等,使得音乐既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台设置上,《白毛女》歌剧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在歌剧的开篇,廖承志采用了幕布的形式展现了草原上的壮丽景色,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在后续的场景中,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效果的运用都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出色,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在人物角色刻画上,《白毛女》歌剧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主要人物包括白毛女、田福、田玉英、陈世美等,这些角色在歌剧中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白毛女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田福勇敢善良,田玉英聪明伶俐,陈世美狡诈自私。
在唱腔、动作以及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所承载的命运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整部歌剧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的展现,这部歌剧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音乐艺术风格,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今后在观赏《白毛女》歌剧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歌剧《白毛女》音乐浅析
课程小论文《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运用民歌、戏曲等音乐素材把民间秧歌剧作为基础,结合当时斗争需要经过艺术加工集体创作的,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五幕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剧。
全剧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其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侮辱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
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赏析的是歌剧喜儿的独唱《北风吹》,以及喜儿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
《北风吹》是歌剧第一幕第一场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鲁等人所作。
其描写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喜儿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场景音乐塑造了十七八岁的少女——“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复杂情景。
它的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喜儿的音乐主题以河北梆子为基础,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作曲家在原《小白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悲戚的5/4拍变成了流畅的3/4拍,并将音区进行了扩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开朗,同时作曲家还将原来悲凉凄婉的下行旋律改为了上行,来表现喜儿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陕北革命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情感。
本文将从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剧情上,通过情节的紧凑布局和人物行为的演绎,展现了革命者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凸显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感和民族气息。
舞台设计上,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法,营造了恢宏壮丽的氛围。
角色刻画上,突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情感表达上,通过音乐、唱词和表演等手段,深刻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斗争中的挣扎和痛苦。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其革命题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当代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创作艺术特征,背景介绍,意义,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情感表达,总结,影响与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是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该剧首演于1945年,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庆谱曲,描绘了山西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斗争。
背景介绍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
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的时期。
中国农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着日寇的压迫和苦难,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苦。
《白毛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以反映当时农民的斗争生活为主题,展现出农民在战争年代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意识。
从历史背景来看,《白毛女》歌剧的创作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
剧中描绘了农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歌剧以歌颂农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在农民中间获得了极大支持和拥护的历史事实。
歌剧《白毛女》在背景介绍中融合了历史、社会和艺术元素,通过对当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难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为生存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艺术特征。
本文从音乐、舞台设施、角色刻画等方面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首先,音乐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是由聂耳作曲,戏曲著名作曲家王莘执笔的。
他们在音乐上把“革命歌曲”和西方民族音乐、巴洛克音乐等融合在一起,追求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受。
整个乐曲节奏明快,音调亢奋,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活力。
同时,歌词也很出色,使得白毛女歌曲成为了中国文化名片。
其次,舞台设施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辅以特效灯光和背景图片。
这种现代化的舞台设计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深入情境,更加感性地接受剧情玄妙,进一步提升了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
此外,舞台上的造型和服装也很吸引人,独特的粗布衣裳与地道的江南旧式建筑相得益彰,让观众能让身临其境,了解真正的民间生活。
最后,角色刻画方面。
歌剧《白毛女》中角色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人物白娘子、靖哥哥、尖头木鞋、打鬼王等都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形象生动。
尤其是白娘子这一角色,不仅美丽而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描绘出了她的人性与内心矛盾。
而靖哥哥这一角色的坚韧和勇气更是令人感动,他是白毛女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白毛女》是一部兼具现代派和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的歌剧,尤其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潮流之间的关联,成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先驱。
其音乐、舞台和角色刻画等方面都体现了伟大的创作成就,不断吸引着观众和剧本创作者。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更多地借鉴其精华,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做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部现代主义歌剧作品。
《白毛女》以1940年代陕北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白毛女与曹丕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辛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呈现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作曲家郭文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他在歌剧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如京剧和民歌,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使用了复调和多声部的编曲方法。
这种融合了中西音乐风格的创作方式,使得歌剧的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
歌剧《白毛女》在表演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创新特点。
该剧的导演杨洪杰在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设计上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法,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
他还注重表演的节奏和动态,将传统的舞台表演与现代的舞蹈和肢体动作相结合,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和饱满。
歌剧《白毛女》在剧本创作上也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剧本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叙事方式。
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该剧还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探索,呈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歌剧《白毛女》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和抽象的手法。
白毛女被设定为虎头虎脑的女性形象,象征着她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曹丕则被刻画成无情的农民财主,象征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得剧作更具深度和内涵,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歌剧《白毛女》具有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音乐、表演、剧本和象征手法上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个人风格,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剧创作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这部歌剧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名篇欣赏文/林小凤《白毛女》是一部主题为“旧社会把人逼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新戏剧。
它讲述的是农民杨白劳在年关时因被地主黄世仁追债,被迫强制性卖女抵债,最后含恨自尽。
其女儿喜儿在黄家受尽凌辱,甚至失身了,无路可走下逃进山洞里不见青天,而大春在尝试拯救喜儿的过程中失败,被迫离家出村投奔了八路军,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喜儿重见天日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该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时期,透过这故事反映了农民遭受封建地主压迫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才能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朴素真理。
《白毛女》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其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在喜儿控诉黄世仁的那一段中说道:“多亏了二婶子把我救,离开黄家出虎口。
天又黑呀地又暗哪天黑地暗我无路走,深山野洞安下身不见太阳不见人,吃生吃冷吃贡献,不像鬼来不像人,水干石栏我不死,苦撑苦熬到如今,想不到太阳底下把冤伸!”短短的几句话,把喜儿在黄家逃出来后的悲惨生活道尽,使人与之产生共鸣,生出怜悯喜儿之情。
《白毛女》最突出的是在人物刻画和艺术成就方面。
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突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在旧社会中受尽苦难最终觉醒,代表了敢于反抗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喜儿,一个则是忠厚、善良、勤劳却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绝望中以自杀来反抗的老一辈农民形象——杨白劳。
通过描写这一父女两人最终结局的差别,在深一层次揭露了农民只有敢于反抗旧社会才会有熬出头的一天,否则就只有像杨白劳一样以死反抗,但地主阶级仍然耀虎扬威的压迫者农民。
在艺术成就上,最显著的是音乐方面。
该剧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借鉴民歌、小调、地方戏曲中的表现手法,同时吸取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设计了《北方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等,通过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刻画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让观众随着音乐情感的起伏而更深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拉近观众与人物的距离,摩擦出更强的情感火花。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之一,创作于1945年。
该作品以“白毛女”杨白劳这个形象寓意着民族解放,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艰辛,并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音乐方面,《白毛女》的创作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如对京剧、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的运用,表现了中国乡村的质朴、淳朴和激情。
歌曲旋律和歌词不仅极具感染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另外,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表现出战争年代中人民的生活困难和苦难,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大量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突出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而造型设计则紧密结合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体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最后,该作品在情感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作品在讲述一个女子的命运时,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背景被深刻地融入其中,表现了一个白毛女身出父母、投水自尽之后得以复生的完整过程。
这种对于情感与历史的有机结合,表达出了对于历史和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白毛女》在音乐、舞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表现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歌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鉴赏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
《白毛女》讲的是1935年除夕,恶霸地主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害她,后来逼得她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
苦熬三年,头发都变白了。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歌剧开始,就是淳朴而清脆的《北风吹》,在缓慢、低沉、沉重的氛围中,反映了杨白劳极度复杂的心情,在他心里分量最重、压力最大的事情,不是躲帐与挨饿,而是地主对他的压迫和逼债。
就如同他躲不过剧中的那种恐怖、阴冷、残酷、黑暗的气氛一样,他也躲不过地主的追债,无路可走。
大年三十本来应该是一个团圆之夜,他本该与家人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可是为了躲债不能回家,“躲债”和“回家”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也表现了他正在承受的苦苦煎熬。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1. 引言1.1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由康芳创作,根据郁达夫的小说《白毛女》改编而成。
该歌剧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迅速在全国流行,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尖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康芳创作了这部歌剧。
《白毛女》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希望,在传达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使得歌剧《白毛女》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内容达到2000字要求,结束】。
1.2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民族歌剧,由冼星海作曲,成衣编剧,刘淑英词作。
该歌剧于194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在沈阳、上海、北京等地上演,广受好评。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冼星海看到了由成衣改编的以陕北故事为题材的话剧《白毛女》后,受到了深刻触动。
随后,他决定将这个感人故事改编成歌剧,以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在那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白毛女》成为了一座精神堡垒,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可以说《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冼星海等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强烈现实主题的歌剧,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 正文2.1 《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边陲小村的悲欢离合展开。
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白毛女杨乃武和儿子小妹与阎王爷典当所得赎回的牛相守相依,感人至深。
白毛女是一个勇敢、顽强、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为了保护儿子和家庭与敌人顽强抗争,最终不幸丧生。
而杨家父子之间的深情也贯穿整个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歌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创作艺术特征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歌剧艺术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音乐表现、剧情叙述、人物刻画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在音乐表现方面,《白毛女》突破了传统歌剧的表现形式,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了民歌、山歌等民间音乐形式,使得整部剧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歌剧中的音乐语言也充分展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歌剧音乐的融合和创新。
这种音乐表现方式使得《白毛女》的音乐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歌剧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在剧情叙述方面,《白毛女》以中国西北农村为背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命运的悲壮故事。
歌剧通过优美动人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了白毛女与杨乃武之间的爱情悲情,以及苦难命运下的坚韧与勇气。
歌剧还展现了白毛女从鬼魂到人的蜕变过程,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生活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伟大的母亲”形象,使得剧情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人物刻画方面,《白毛女》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
白毛女是一个充满了爱和希望的女子形象,她对爱情和生活的忠诚感动了观众,使得她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而杨乃武则是一个忠诚、勇敢、仁爱的农民英雄,他与白毛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塑造得深情、激越,成为了歌剧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歌剧中的其他角色,如白毛女的父亲、杨家的妇女、恶霸田兆帮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白毛女》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歌剧之一,由晋剧改编而来,于1945年首演,成为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剧创作艺术特征突出,具有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等特点。
1. 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之一是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
该剧吸取了诸多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话剧、歌剧、京剧、晋剧等等,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在剧中,有大量的对唱、合唱、独唱等唱腔,配合高超的音乐及舞蹈,表现出情感的深刻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加入了舞蹈、动作、身段等元素,使观众在欣赏歌剧的同时也能有视觉上的享受。
其中,表现农民劳作、生活场景的群舞与京剧、晋剧的传统舞蹈和身段结合,既充满了乡土气息,又兼顾了器重美学。
2. 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该剧还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表现突出。
《白毛女》的音乐体系结构,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各种唱腔分类,向欧洲歌剧进一步拓展,融合中、西方音乐的传统和现代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同时,剧中的词曲创作也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先河,如“乡土堂”代表人物魏焕根发明了“唱白”、“说白”,创造了一种新的剧曲语言。
此外,该剧还在形式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和革新,如取消了传统戏剧中的“门面”,采用“缩微布景”和“灯光配合”,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展现。
3. 对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白毛女》还以其对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成为了当时中国戏剧领域里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题材取材于晋绥边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农民白毛女的坎坷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刻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与封建制度的斗争。
它们是货币、耕牛折何人的现实背景,更是它们中的主人公、廉洁、善良的性格的英勇行为的历史珍宝。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白毛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歌剧之一,作曲家徐勇、作词人石川、编剧陈毅合作完成。
该作品以黄土高原的农村为背景,以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作为主线,描绘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历程和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从歌剧音乐语言、角色塑造、舞台设计等方面来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语言是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元素的综合表现形式。
音乐卓越地展现了中国民族性和精神倾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作曲家徐勇以不同的音乐元素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形成鲜明的音乐语言风格。
例如,白毛女的主题旋律以悲色音乐为表达手段,通过流淌的旋律和低沉的音色,刻画出了她的坚韧和勇敢,为观众展现出了她那可敬又可爱的形象。
同时,还运用了民间音乐常见的脚步、鼓点等元素,为中国民众熟悉的生活场景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歌剧《白毛女》的角色塑造也是该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物形象刻画大胆而生动,角色形象多样而具有张力。
其中,白毛女是该剧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形象不仅具有极富感染力的个性特征,而且透过她的经历,传递着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白毛女在剧中的形象描绘了她的刚强、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的性格,这种形象也传达了歌剧的基本主题: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尊严的维护。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塑造得十分鲜明,如金秀、新光等人物形象也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特征,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紧密和感人。
舞台设计方面,歌剧《白毛女》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西方演出技术的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舞台效果。
人物扮相根据剧情不同阶段的变化进行着装设计,从黄土高原的质朴和单一到大家长衣、大围巾、毡帽、短靴甚至是合欢花,使得观众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强烈的文化穿透力。
此外,背景音乐、舞台设备、灯光、道具等方面也都非常到位。
特别是民间舞蹈、龙涎杯等典型景点、装饰,能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剧中角色的个体性和文化性。
《2024年歌剧《白毛女》研究》范文
《歌剧《白毛女》研究》篇一一、引言歌剧《白毛女》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由曹禺创作剧本,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历经多年的创作和演出得以展现于广大观众面前。
这部作品源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并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残酷。
本文旨在从剧情分析、音乐风格、角色塑造以及其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对歌剧《白毛女》进行深入研究。
二、剧情分析歌剧《白毛女》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方农村的悲剧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因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家乡,与家人失散后被地主黄世仁所迫害,最终在深山老林中独自生活多年,头发变白,成为人们口中的“白毛女”。
在剧情的推进中,喜儿与黄世仁的矛盾冲突、与大春的爱情纠葛以及最终对生活的渴望和反抗等情节,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音乐风格歌剧《白毛女》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手法。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以及独特的乐器演奏方式,使得整部歌剧的音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
此外,歌剧中的唱腔设计也十分独特,既有传统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的歌剧唱法,使得整部作品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角色塑造歌剧《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喜儿作为女主角,她的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剧中,喜儿经历了从单纯善良到坚强勇敢的转变,她的形象塑造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残酷。
此外,黄世仁、大春等角色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形象塑造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社会影响歌剧《白毛女》作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该作品在角色塑造和音乐风格上的创新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该作品还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
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
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
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
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
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这样写,后面的飞来横祸对她的打击才显得更沉重,更震撼人心。
和喜儿不同,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
他肩负着生活重担,因而精神是疲惫的,心情是沉重的。
作者为他登场后设计的唱段和一连串动作,如“畏缩地看看四周”,“以手急止喜儿不要大声”,“急切地”问等,着重表现的是“躲账”带来的担惊受怕的紧张心情。
当他以为“总算又躲过去”了时,情绪马上好转,从怀里掏出三件微薄的“年货”,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
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了他对喜儿的疼爱,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贴门神揭示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简单的要求。
从杨白劳对喜儿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尽管他对生活前景不甚乐观,但他为争取女儿幸福而劳碌奔波的决心是坚定的。
这一场戏表现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喜儿和广大受压迫的农民的愿望充分表达出来。
穆仁智突然上场,立刻改变了场上刚刚舒缓的气氛,剧情又起波澜。
杨白劳随穆仁智走下台为观众留下了悬念,预示出戏剧冲突即将爆发。
第二场写黄世仁逼杨白劳以喜儿抵债。
场景和气氛的渲染同第一场对比极为鲜明,“几家欢笑几家愁”,显示着两个阶级的对立。
“逼债”的戏写得很有层次。
黄世仁“微醉,心满意足地剔着牙齿”上场后的唱白,勾画出了一个恶霸地主的嘴脸,点明了他无耻的企图。
杨白劳“畏畏缩缩”的进来,显示出性格的软弱;“快回还”的企盼表现出对黄世仁的幻想。
黄世仁先是假装客气一番,不动声色地算账,然后要求杨白劳“立地勾账”。
杨白劳苦苦哀求。
黄世仁“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台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反衬出他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真面目。
在穆仁智趁机提出把喜儿领来抵债时,杨白劳如闻霹雳,哀号求告。
黄世仁、穆仁智一唱一和,花言巧语,百般哄骗。
杨白劳虽然软弱可欺,但要夺走命根子,决不答应。
黄世仁翻脸无情,命穆仁智快写卖身文书。
逆来顺受的杨白劳尽他的可能进行了挣扎和反抗:他“上前拖住”黄世仁不让他走,“疯狂地拦住”穆仁智,质问他,还要“冲出门去”,“找个说理的地方”。
但在穆仁智的软硬兼施和黄世仁的威逼恐吓之下,杨白劳在昏迷中被强迫按下了卖女儿的手印。
黄世仁怕杨白劳死在他家,嘱咐穆仁智抢人时“多带几个人去”,“千万不要把风声闹大了”,可以看出他表面上理直气壮,实则色厉内荏。
杨白劳苏醒过后,对黄世仁的认识从来没有这般清醒,仇恨的发出了“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的控诉,但他的抗争也仅此而已。
他对生活的彻底绝望,对恶势力的束手无策,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对自己的痛责,使他必然走向自杀这个人生的终点。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冲突中,杨白劳失败了。
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黄世仁阴险、凶残、贪婪,穆仁智媚上欺下、狡诈狠毒,杨白劳懦弱、忠厚、善良。
激烈的戏剧冲突正是在这一组性格根本对立的人物之间展开的,而人物性格也在戏剧冲突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深化。
《白毛女》是歌剧。
从课文选的两场戏里,可以看出歌剧除了具有一般戏剧的特点(即有人物、有情节、有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
歌剧的特点,主要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如第一场喜儿的几段唱词和第二场杨白劳的几段唱词就很好地起了这种作用。
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杨白劳躲账回家,从怀里掏出红头绳时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这段唱词本身就是诗,押韵上口,适宜吟唱,表现出杨白劳为没有能力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对女儿的深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歌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往往是在演员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的。
《白毛女》剧中的独白和对话虽然在歌剧中居于次要地位,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贯穿许多主要情节,和音乐歌唱结合得紧密自然。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
杨白劳躲账回来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的,曲调深沉低昂,是刻画杨白劳基本性格的音乐主题。
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并贯穿全剧,随着喜儿性格的变化而变化。
如“北风吹”一段,选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当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就采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
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
如喜儿出场就是用歌唱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
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
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有的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
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如穆仁智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吃不了兜着”,“胳膊抗不过大腿”,就是富于性格的口语,有民族特色。
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
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
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