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师说 一词多义整理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清单
劝学一、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8、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五、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 起;兴起。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词句分析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5、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6、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7、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力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一词多义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五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寡人》《劝学》《过秦论》《师说》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答案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六跪二螯
蛇鳝之穴
輮以为轮róu 槁 gǎo暴pù 就砺则利 lì 须臾yú 跂而望矣qì 舆马yú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qí骥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六跪二螯áo 蛇鳝之穴shàn
课文理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 蓝;冰,水为(形成,凝结)之,而(却)寒于 水。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 )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 又晒干,不会再挺直)。故(所以)木受绳则直 ,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 学而(表递进)日(每天)参省(检查反省)乎 (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 明而(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 臾之(的)所学也;吾尝(曾经)跂(踮 起脚后跟)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 之(的)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但)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 声非加疾(强,大)也,而闻者彰。假 (借助)舆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 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 (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高中语文必修3
文言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训练
杨振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sù )于河内 王好(hào )战 弃甲曳(yè )兵 衣(yì )帛(bó ) 数(cù )罟(ɡǔ )不入洿(wū )池 鸡豚(tún)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wànɡ )者 饿莩(piǎo )
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约 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通“殍”,饿死)而不知发(打开粮 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年成)也。’是(这,这种说法)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归罪归咎)岁,斯(则, 那么)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
《寡人之于国也》一词多义
7.时
1.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3.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按)季节:斧斤以时入山林 6.当时:时韩吏部权京兆 7.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 8.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
明确: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 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 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 是什么缘故呢?”
2022/1/27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 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不加少
结果:民
2022/1/27
课文鉴赏
梁惠王
2022/1/27
《孟子》七章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易读错的字
粟sù 好hào 弃甲曳yè兵
胜shēng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g死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孝悌tì 不王wàng者 饿莩piǎo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
结果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疑问:何也?
思考:梁惠王见到孟子为什么首先问关 于“民”的问题?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序》) “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022/1/27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8.直
1.笔直、平直:中通外直 2.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 3.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4.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5.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6.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新高考语文必修3 课文1 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作动词,穿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⑤上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⑦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⑧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动用法,使……迁移
5.成语解释
成语
释义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比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认__真__地__兴__办__学__校__教__育__,__把__孝__悌__的__道__理__反__复__讲__给__百__姓__听__,__头__发___ _花__白__的__老__人__不__会__在__路__上__背__着__或__者__顶__着__东__西__了__。__[得__分__点__:__谨__、__庠__序__、___ _申__、__颁__白__者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两__处__)_,__句__意__通__顺__]_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七__十__岁__的__人__穿__丝__绸__做__成__的__衣__服___,__吃__肉__,__百__姓__不__挨__饿__不__受__冻__,__ _这__样__却__不__能__统__一__天__下__的__,__是__从__来__没__有__过__的__事__情__。__(_得__分__点__:__衣__、__然__、__ _而__、__王__,__“__未__之__有__”__句__式__,__句__意__通__顺__) _
①五十步笑百步 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
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阅读必备一词多义汇总大全
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阅读必备一词多义汇总大全顾:①回头,回头看: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归:①返回:相如既归②归还: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过:①过失,过错: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胜过,超过: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③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④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行:①量词: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②动词,经历: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③古诗的一种体:《琵琶行》④行军: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经·采薇》⑤行为,品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⑥行走,走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陈情表》⑦离去,前往: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⑧实行,施行: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何:①代词,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副词,何等: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③同“呵”,呵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欢:①欢心: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交情: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即:①副词,表时间的相连,立即:项伯即入见沛公②介词,表时间、地点,当,就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③连词,表让步,即使,纵使: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假:①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②凭借、借助:假舟楫者;善假于物也《劝学》见:①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②会见: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③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徒见欺④看见,看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看见的东西: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⑥同“现”,出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⑦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解:①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②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就:①靠近,接近:金就砺则利《劝学》②趋,赴: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居:①居住: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经·采薇》②在平时:居则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举:①攻克,占领: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②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③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绝:①断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副词,全然: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③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君子:①领兵的将帅:彼路斯何?君子之车②品行高尚的人: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堪:①经得起,受得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率:①表范围,一律,都,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那?”《六国论》②率领,带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莫:①表否定,不: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②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③同“纳”,接纳,使进来: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奇:①惊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高考总复习 语文第1编3-2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6)省略句 ①使(之)快弹数曲 ②但见悲鸟号(于)古木 ③感(于)斯人言 ④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⑤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⑦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⑧威振(于)四海 ⑨蹑足(于)行伍之间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7)固定句式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 ④无以至千里(无以„„)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第一编 教材回顾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25)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 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26)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2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义:托身、安身。 今义:把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四、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可,直不百步耳 . (“无”通“毋”) (“直”通“只”,只是)
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颁”通“斑”) (“涂”通“途”)
第一编 教材回顾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16)老大嫁作商人妇 .. 古义:年龄大。 今义:排行在第一位的人。 (17)寡人之于国也 .. 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18)河内凶 .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师说》里那些文言知识。
你说这文言文啊,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好多宝贝呢!
先来说说那些个实词吧!就像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各有各的用处。
你看“师”这个字,它有时候是老师的意思,可有时候又不是,得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这就跟咱出门看天气穿衣服一样,得灵活点儿!还有“道”,那含义可丰富啦,道路、道理、方法……哎呀呀,可真得多琢磨琢磨。
虚词也很有意思呀!就像调味料,别看它小,作用可大着呢!
“之”“乎”“者”“也”,它们在句子里跑来跑去,让句子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说“之”吧,有时候表示“的”,有时候又当助词,帮助句子通顺。
你说神奇不神奇?
再看看那些句式,有的像整齐的队列,有的像独特的造型。
什么判断句啦、倒装句啦,就像不同风格的建筑,各有各的特色。
比如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一读就明白。
咱学习这些文言知识,就跟练功一样,得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就好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基础,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你要是马马虎虎,那房子可盖不结实哟!
想想看,要是咱能把这些文言知识都掌握得牢牢的,那读起古文来不就跟玩儿似的?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那感觉,爽歪歪!咱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就像穿越时空和他们聊天一样。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文言知识,得认真对待,好好钻研。
别觉得难就退缩,咱得鼓起勇气往前冲!就像爬山一样,虽然累,但爬到山顶看到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大家加油吧,让我们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发现更多的精彩!这文言知识啊,真的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探索和学习的,难道不是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直
高考语文教材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崤__山__以__东__,__即__东__方__诸__国__。__ 今义:山东省。 (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黄__河__。__ 今义:泛指河流。 (12)国家无事 古义:_诸__侯__封__地__和__大__夫__封__地__。__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泛__指__求__学__的__人__,__读__书__人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小学而大遗 古义:_小__的__方__面__学__习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19.解释下列多义词
(1)发
18.解释下列加颜色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古__代__君__主__的__自__称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河内凶 古义:_黄__河__。_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逃__跑__。__ 今义: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供__养__活__着__的__人__。_ 今义:保养身体。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广__泛__地__学__习__。_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6)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爪__子__和__牙__齿__。__比__喻__得__力__的__助__手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 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 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 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 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 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4 君子不齿 3其皆出于此乎?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3、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 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金就砺则利】 4、
古义:金属制品 今义:黄金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 或某种事物上。
•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劝学》) • 适用话题:“坚持积累”“量变与质变” • 精彩运用:“泰山不择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 细流故成其深”,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 加强积累,注重积累的重要性。法国作家大仲马 说:“生活是由无数个烦恼组成的念珠,你必须微笑 着数完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 们只有在积累中走完人生这个过程,才能体会生 活的真谛。
•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适用话题:“恒心”“浮躁”“毅力” • 精彩运用:蚯蚓的体内是没有骨头的,可偏偏就 是这么一种无骨的动物,身上却具有比那些有骨 者更多的坚强与韧性。一辈子锲而不舍地躬行, 用柔弱的躯体,在漆黑的无路的地下,开辟出一 条生之路来。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介绍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介绍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比较的多,对于文言文的考点也比较点多,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
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
(朝令夕改)②引申义。
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③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 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大渡桥横铁索寒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盘根错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单于壮其节钿头银篦击节碎例1:“引”,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②“拉开弓”引申为“拉”,“左右或引相如去”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例2: “一”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今:表因果的连词。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这些” :郯子之徒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D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 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代词,有四种情况A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 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表猜测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 表感叹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 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 则耻师:(动词拜师)【之】①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 词类活用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⑥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⑧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①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③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⑦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教材梳理必修3
精心整理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必修三《蜀道难》《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蜀道难一、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然后1234错误!12345.连峰去天不盈.尺满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名词作状语,在上面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向西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6.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8.使人听此凋.朱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9.砯崖转.石万壑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10.猿猱欲度愁.攀援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11.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作动词,雄鸟,雌鸟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课内文化常识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
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
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
3.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九、与课文有关的成语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守住关隘,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杀人如麻:指杀死的人多得像乱麻。
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琵琶行并序一、古今异义12345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颜。
劝学 一词多义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 宴》)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 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 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国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④
《劝学》中的一词多义
取之于蓝代词,它,可不译 Nhomakorabea之 蛇鳝之穴
的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不译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而”字作为连词,表达的句义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则一词多义文言文
含有则字并展现其多义性的古诗文1.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2. 《师说》
作者:韩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3. 《叔向贺贫》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
4. 《离骚》
作者:屈原
“愿依彭咸之遗则。
”
5. 《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6.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7. 《殽之战》
作者:左丘明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8. 《诗经·齐风·鸡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
9. 《易经·击辞》
“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
”
10. 《小雅·鹿鸣》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
11. 《汉书·叙传》
作者:班固
“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
12. 《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司马迁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
14. 《国语·晋语》
作者:左丘明
“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
15. 《兼明书·伍子胥·履霜坚冰至》
作者:刘昼
“夫履霜坚冰至,臣之罪则显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一)王: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
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
(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
(三)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四)以: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七)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劝学》*******************
(一)于 1、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
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作“对”、“向”讲。
)
(二)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
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
2、有蒋氏者;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
文要说的原因。
)
(三)而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
2、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
相当于“就”、“于是”。
)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6、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师说》******************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二)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三)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四)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
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
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
的人)
(五)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六)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取消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