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的作品及历史思想总结
康德的作品及历史思想总结哲学家康德被认为是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
康德的历史思想主要包括他对人类理性的分析以及他对自由与道德的考察。
康德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提出了他著名的“先验认识”的概念,即人类的认识活动对经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天的形式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被经验所决定的,还受到先验认识结构的限制。
康德这一观点开创了现象学的先验认识批判传统,并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并提出了“自由意志律”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自由的实现需要将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普遍性原则相统一。
康德强调道德主体在行动时应当遵循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不是被自私的欲望所左右。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他对审美经验和艺术的研究之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审美奇异判断”的概念,并分析了审美体验的本质。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私的、毫无功利目的的观察和感受。
他强调审美体验应该独立于实用目的和道德法规,是一种纯粹的跟随审美规律的自由体验。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康德的历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对人类理性的分析和对自由与道德的考察上。
他认为,人类理性具有普遍性的能力和基本的人权。
他强调自由个体的尊严和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奴役和压迫。
康德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和国际联盟等方式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这一观点对人权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康德的作品和历史思想对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人类理性的分析和对自由与道德的考察为后来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康德的观点深刻而精辟,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浅谈康德道德神学的证明及其意义论文
浅谈康德道德神学的证明及其意义论文浅谈康德道德神学的证明及其意义论文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部分组成。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希望指出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感官所得的感觉材料和人类知性先天固有的思维形式组合而成的,所以人类的一切知识只在经验中有效。
康德以此为由批判了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从而彻底批判了传统神学。
然而,康德又认为,理性不能证明这些信仰,也不能驳斥这些信仰。
一、康德在知识论层面对理性神学证明的批判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里把传统神学有关上帝存在的全部论证划分为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三大类型,然后逐一加以批判。
(一)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体论证明试图从“上帝”这个观念推出上帝存在。
第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 11世纪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提出的,内容如下:即使是一个愚顽人,他心中也会有一个最完满的东西的观念;最完满的东西无所不包,也肯定包括存在,所以最完满的东西存在;这个最完满的东西就是上帝;因此上帝存在。
到了17 世纪,怀疑主义哲学家笛卡尔也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通过怀疑知道我不完满,那肯定有一个最完满的东西,而最完满的东西应该必然地包含着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这个证明是安瑟伦的证明在近代的重现。
(二)对宇宙论证明的批判宇宙论证明由托马斯·阿奎那提出,是以批判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为基础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安瑟伦证明中的大前提(“上帝是最完满的东西”)使得这个证明充其量只能使原本信仰基督教的人更加坚定他们的信仰,而不能让不信仰上帝的人信服。
由此他作出了与本体论的“先天证明”完全相反的“后天证明”———“托马斯五路证明”,其中前四路证明都是宇宙论证明,在逻辑结构上具有同构性:(1)既然世界上每一物体的运动均需他物推动,那么追溯起来必有一个自身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构成了别的事物的动因,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拂晓探索2016-11-21分享保存“既然我看到的这朵花是美的,那么一切看到这朵花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
「它有这样一种断言,这种断言是先天的」,只要是人,只要有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就有共同性,为什么?这就是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它和前两大批判的关系是什么?■ 邓晓芒主讲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晚年才发现的一个领域。
他早年的设计是这样的:一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地,将来要建立的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形而上学,一个是自然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本来这样就很平衡了,也很完美了。
自然界也讲了,道德也讲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两个批判,建立起来两个形而上学。
康德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他可以休息了。
但是康德看来这还不行,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
当然这就是两个批判本来讲,这道裂痕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各讲各的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表明这两个批判还有一个最终的根基没有打牢。
康德就是要对整个形而上学奠定新的根基嘛。
奠定来奠定去还是有一个没有奠定牢固,在什么方面没有奠定牢固呢?这两个批判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的东西,作为两者的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应该就是判断力。
所以到了晚年,康德在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他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我现在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
鉴赏力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呢?康德说,我发现人类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知识能力,一种是欲望能力——欲望能力就是意志,还有一种就是情感能力。
我们通常讲知、情、意,知、情、意这个体系是康德在1795年——他的晚年才发现的。
是他早年还没发现的,早年已经有些想法,但是他认为像鉴赏力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康德星云说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康德星云说的基本观点和意义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他提出了“经验之外没有认识”的观点,意味着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获取知识,而无法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警示人们要谨慎对待抽象概念和理论,要以实证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索。
康德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能力。
康德提倡人们要运用理性来判断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而不是盲从于感性的冲动和欲望。
这种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有助于人们做出更明智、更合理的选择,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康德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规则和制约,而是源于人类内心的自律和责任感。
康德提出了“以人为目的论”的道德原则,即人类不能将他人仅仅视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应将他人视为具有独立尊严和价值的目的。
这种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康德还对美学、宗教、历史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情感和理性的启迪。
康德还对宗教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认为宗教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盲从于信仰和传统。
此外,康德还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和平与进步”的理念,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和平、自由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康德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运用理性思考和行动,而不是盲从于感性的冲动和欲望。
他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建立起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社会关系。
康德的思想在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认识和行为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康德的思想,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政法学院 10级1班王淼 30号【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 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
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首先对康德进行介绍,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 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源;体系内容;启蒙意义Theory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10 class 1 of grade Wang Miao 30【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ant important position is unmatched.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philosophy has been a long-term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s a "reservoir" of human philosophy, he not only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new philosoph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contribution i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critical spirit. Understanding grasp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only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he realit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irstly, Kant introduced, carding a major source of ideas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the main conten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 Laid by Kant kind of visionary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is always worth people cherish and thought-provoking.【Key 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sources; system content;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一.康德简介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
康德的理性判断力理论
康德的理性判断力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理性判断力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性判断力即理性与判断力的结合,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康德主张理性判断力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通过自我批判和不断超越经验来寻求真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康德的理性判断力理论。
首先,康德将理性判断力分为两个层面:定理的理性判断力和规范的理性判断力。
定理的理性判断力是指我们根据已知事实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来得出结论的能力。
它依赖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经验的归纳与推理。
然而,康德认为定理的理性判断力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哲学思考。
因为这种思考方式仍然依赖于感觉和经验,不能超越直觉和主观的限制。
因此,康德提出了规范的理性判断力。
规范的理性判断力是指超越经验的思考,追求普遍而必然的真理。
它不受感觉和主观经验的限制,而是寻求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原则和法则。
康德认为规范的理性判断力可以通过纯粹理性来实现,即通过思考本身而不受感官和经验的干扰。
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来支持这一观点:先验认识和合理性原则。
先验认识是指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备的知识,它是人类理性判断力的基石。
康德认为我们先天具备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以及数学和几何的基本原理。
这些先验认识使我们能够对世界进行思考和判断,超越感官经验。
合理性原则是康德推导出来的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
他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理性的自律,而不是主观的欲望和情感。
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我们能够判断出什么是正确的、义务的和道德的行为。
尽管道德标准因文化和背景而异,但康德认为理性判断力可以引导我们追求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以实现自律和道德的行为准则。
然而,康德的理性判断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康德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感觉和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他的理论缺乏对主观体验和情感的详细考察,距离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此外,康德的理论也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他对理性和认识的重要贡献。
其中,他详细阐述了判断力的概念和功能,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本文将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进行探讨,并介绍他的观点。
1. 判断力的定义和功能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判断力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用于对感性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根据给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判断,以达到认识规律和普遍性的目的。
判断力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 - 通过概念的运用,判断力能够将感性经验中的各种感观材料进行归类和组织,以形成有组织的认识; - 判断力能够将各种概念和认识相互关联,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存在。
2. 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尽管康德高度评价判断力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也对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批判。
2.1 判断力的主观性康德认为,判断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个体的主观偏好和倾向可能会影响判断力的发挥。
他指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观点可能会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致认识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主观性带来的局限,康德主张以纯粹理性对待判断力的运用,即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摒弃主观感受和偏好的影响。
2.2 判断力的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指出,判断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认为,判断力不能直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而只能基于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和推断。
因此,判断力无法穷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所有规律。
这种局限性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观点相一致。
康德主张,判断力只能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而真正的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则由纯粹理性来决定。
2.3 判断力的价值和局限性的统一康德并不将判断力的局限性视为其缺陷,相反,他认为判断力的局限性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必然条件。
判断力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事物和规律,并激发我们进一步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此外,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主观性也有其价值。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审美评判理论的探讨,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纯粹审美评判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审美判断的准则和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并探讨它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中的启示。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评判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经验。
他认为,“纯粹审美评判力”是一种无私的判断力,它超越了主观感受和个人意见,而是寻求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心理需求,而是建立在普遍性、客观性和普遍规律上的。
康德将“纯粹审美评判力”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客观性,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偏见和感官刺激,以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它们。
其次,康德提出了“目的论”作为审美评判的基础。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一种超越感官的目的。
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以某种方式通过作品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意义。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评判应该超越表面的美感,去探寻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目的性,而非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或者表面的美感。
只有当我们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目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和感受它们。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反思”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他认为,我们只有通过思考和反思艺术作品,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并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对作品内涵的探索。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进而获得更丰富和深远的审美体验。
而这种思考和反思,也是我们与艺术作品对话和互动的方式,是我们主动运用“纯粹审美评判力”的表现。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方式和视角,它告诉我们,艺术的鉴赏并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喜好和感受,而应该通过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和理解艺术作品。
判断力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哲学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展示了康德对人类基本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判断力的深刻洞见,并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本质和界限。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指出了如何突破这些局限,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认知水平。
其次,这部作品将判断力视为人类认知的基础,认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分析和判断外部世界。
通过对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本质。
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信息和问题。
《判断力批判》尤其显得重要。
康德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从而在信息时代中游刃有余。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洞悉人类思维奥秘的哲学宝典。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运作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康德美学理论的中国境遇及其意义
参考内容
当我们探索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仅在寻找两种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对话,更在尝试理解东西方审美观念的交融与碰撞。 康德与现代中国美学的交锋,既体现了美学发展的普遍性,也展示了文化差异的 特殊性。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判断力批 判》一书中。康德的美学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形式主义特征,他强调审 美的普遍有效性,以及审美判断力的独立地位。在康德看来,审美经验是由情感、 想象和理解力
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还为中西美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具体案 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美学理论在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 值。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吸 收其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现代美学不断向前发展,为丰富人类文化做出 更大的贡献。
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对话,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也表现在现实审美实践 中。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美学研究的方法和观 念上,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和形式主义美学观都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资源。
同时,中国现代美学也以独特的实践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总结来说,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东西方 美学异同的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学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也有利于我们全 面把握中国现代
学的演变。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
三、主要思想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文思想、艺术思想和审美思想等方面。人文 思想强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艺术思想主张艺术独立自 主,推崇创新和个性,倡导艺术表现的美学原则。审美思想则强调审美体验和审 美教育的重要性
康德美学观点及历史贡献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
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
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
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
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
其实,作为康德的对手和朋友,黑格尔对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解得很透彻,概括得很精炼:“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
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72页。
不知道为什么朱光潜先生没有注意到)因此,黑格尔称康德构成了美学真正的出发点。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
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
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作者:叶秀山浙江学刊 2019年12期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 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 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 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可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于是,我们看到康德所提四大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而最后归于“什么是人”。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这第四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可以说,古典哲学的经典性,固然在于有启蒙主义传统下来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具有从文艺复兴传统下来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二者相合起来,则是一个完整的“人”的问题。
“人”原本是具有“感性”的一面,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这就是古典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则,如何才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则要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原理出发,“ 推出”或“开出”“自己”的多样性和现实性来,这样的多样和现实,虽然不是“理论知识”所能把握的,但却同样是“理性”所“可以理解”的。
如何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谓“判断力”“理性”在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都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一套逻辑形式。
然则,知识以“概念”为重心,以求“概念”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而道德则因其绝无经验之内容,而仅仅依靠“推理”就能得到“善”的观念。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与道德-“真”与“善”是不相干的两个具有不同原则的独立领域;然而它们都依据着“同一”的“理性”,于是其中必有相关之处。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指出,“知识”对于“道德”绝无影响力,而反过来,“道德”却必定会影响“知识”,这就是说,实践理性必定会影响理论理性,即“自由”必定会影响“必然”。
实践理性对于理论理性的这种影响力,并不能改变理论理性自身的立法作用,但是却会“调节”“理论理性”的“具体”行程和途径,因而赋予“必然”以“另一种(自由) ”的形态。
这个意思,在逻辑的形式上,就表现为“判断力”在“概念”和“推理”之间的“连接”作用,亦即“内容(在知识上,‘概念’是有‘内容’的)”与“(推理)形式”的“ 统一”。
于是,“判断力”又是“内容”与“形式”、“特殊”与“一般”,“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和可以“过渡”的桥梁。
或者说,是“经验——尽管自然知识具有先验性,但它却只能是经验的”世界与“超越——即康德在理论理性中否定的transcendent”世界的沟通环节。
我们知道,“判断”乃是连接“个别”与“一般”的命题方式,譬如“这花是红的” ,是“判(定)断(定)”这一朵花是具有何种属性,“这朵花”是个别的,而“红”则是普遍的一种属性。
一般来说,我们已经确定了“红”这种属性的意义,然后寻找“一朵花”作为“例证”,“指出”它是“属于-从属”这个普遍概念之下,这是一种知识性判断;然而如果我们这个属性的“概念”并非“决断性”的,因而它不是“确定”的,此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事物的“个别性”而作出“判断”,不脱离“个别”,并且由“ 个别”进入“一般”,达到一个并不是“规定性”的“概念”,这样乃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而在康德看来,我们所谓“审美-趣味”判断,正是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不同于“知识判断”。
“审美-趣味判断”固然不同于“理论知识判断”,亦即不同于“先验的知识判断”,而且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判断(经验知识)”,它只具有“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
即,在判断的形式上,“这花是红的”和“这花是美的”具有相同的判断形式,但在意义上却不相同。
二、关于审美-趣味判断审美-趣味判断具有知识判断的形式,而且只具有“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这样它就不是理论性知识判断,因而它在实质上不具备先天的必然性,而只具有这种必然性的形式,在实质上,它是“自由”的。
何以能够在“必然”的事物中,见出那超越的“自由”,从而使“自由”不但能够从“理性”中“推导”出来,而且可以从“现实”中“看”出来,亦即,“自由”似乎也具有了“时空”的“直观形式”似的,这个问题,反过来即是康德自己明确提出来而为后来伽德谟强调的:为什么原本是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感受——如,“这花是美的”就等于“我觉得这花是美的”,又等于“这花给我以快感”等等,何以能够允许以“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要求”别人也要“同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特地在一条小注中指出,纯粹的感觉是没有先天的条件可寻的,他这个意思到了《判断力批判》有所改变,这里的全部工作正在于判明感觉中仍有先天条件可寻;不过,我们仍可以从论题的转换来理解康德这个转变。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讨论的是“经验知识”如何可能,亦即感觉经验材料必得遵守理性为经验所立定的法则,才允许进入知识的王国,这里的“纯粹感觉材料”即是“物自体”,首先不能进入“时空”直观,乃是一团“混乱-混沌”,则无“知识”可言;在“审美-趣味”里,“感觉经验”之“个别性”不是作为“知识”之“给予”进入“理性”,“理性”也不是作为“立法者”向这些“个体”“规定”“法则”,而是作为“反思判断” 的“材料”,寻求一种不确定的-只起“调节”作用的“理性概念”,因而就不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在审美-趣味的层面提供一种“不确定”的“秩序”,只具备“秩序”的形式,而不能“概念”化,不能“公式”化。
亦即,不能“规律”化。
审美-趣味,并不是从一条原则或公式、定理出发来寻求“例证”,而是从“个别”中见“一般”,于感觉中见理性,于“混沌”中见“秩序”,于“现象”中见“本质”,在“必然”中见“自由”。
审美趣味判断离不开纯粹感觉上之“快感”,然而,“快感”仅是“主观”的,虽然我们可以假定人的生理结构的相同性,因而会有“(共)同感”的事实出现,但是单从经验的事实,我们无法断定,我们在理路上一定有权利断定有一个“(共)同感”的存在。
因而,我们并无权利说“快感”是人人都要承认的。
然而审美的快感却被允许要求具有人人都能同意的特点,就是说,在审美趣味方面,人们被允许说出一个“判断”来要求他人也要“同意”,这种不同于理论理性中的纯粹感觉的特点,人们在审美判断中这种“合法性”,正是《判断力批判》中所要做的工作。
《判断力批判》“判定”审美判断的“合法性”,乃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审美的趣味的快感”不同于一般的“生理物理的快感”,那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愉快”。
何谓“无功利性”?又有何种根据说“无功利”而又有“愉快”?我们知道,“知识”虽说最后由“功利”来支配,但它的直接形态是“静观”的、“ 客观”的,并不夹杂眼下当前的“功利”在内。
审美鉴赏判断的“无功利”性,与“知识判断”在“静观”上,有共同之处,或许这就是审美鉴赏判断也可以同样采取“知识判断”形式的缘故,譬如“这花是美的”之类;但是,就“知识判断”本身来言,并无“快”与“不快”的问题,而只有“对-正确”与“错-不正确”的区别。
审美鉴赏判断则不然。
它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断定”,而且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
一般来说,主观情感都是和“功利-利害”相关联的,而审美鉴赏判断则虽有快感而并无利害相关联。
我们所谓“功利-利害”关系,乃是把“对象”作为一种“工具”,一个“手段”来加以考察,看看他们是“有益”还是“有害”,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乃是实质性的,乃是实质性-物质性交换关系中的一个环节。
审美鉴赏的态度与此不同,它不是把“对象”作为一种实质性的关系的环节,因而也“悬搁”起与它的物质性交往关系,而只“注视”“对象”自身,于是我们看到,审美鉴赏的“对象”,吃不得,喝不得,总之是“用不得”,在实质的功利上没有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审美鉴赏判断之“无功利愉快”兼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静观”的,把“对象”当作“客观”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情感”的,把“对象”当作“引起”“主观”愉快的“原因”,因此这种“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而具有实际的“效果”,“对象”乃是“主观”“情感”的“有效因”。
这两个方面的互相制约与交融,就形成了审美鉴赏判断的自身的特点。
“无功利性之愉快”这种特点,使得审美鉴赏态度,既不是“知识”的,又不是“意志”的,就先验性而言,他既非“自然律”,又非“道德律”。
“理性”并不像在“知识”与“道德”的“领地”中那样起“立法(constitution)”作用,而只是一种“规范 (regulation)-管理”的作用,因而审美判断,乃是“反思(reflective)判断”,即不是从一个已经把握了的“普遍概念”出发,寻求对“个体”的判定——这是“知识判断”的特性,而是从一个“个体”出发,来寻求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当我们说,“这朵花是红的”时,我们是要断定“这朵花”的客观属性,如果这朵花是“蓝”的,则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要修改的是我们的“判断”,即将概念“红”修改为概念“蓝”;然而,当我们说“这朵花是美的”时,我们并不是将一个固定的“美”的概念,当作对象的属性来加以判断,因而即使人人都反对这个判断,我们也无须修改这个判断,用别的什么概念来替换“美”这个“概念”,因为“美”并非对象的客观属性,因而只是“概念”的“类似物”。
在这个对比之下,“美”还“表达-表现”了一个“主观”的“情感”,而“主观-情感”则保留了“个体”的“自由”性权利,而并不要求概念的普遍“必然”性。
审美鉴赏判断这一“无功利性之愉快”特点,不仅对于解决审美鉴赏和艺术问题具有启发作用,而且给哲学思考带来的结果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理论理性所管辖的“知识”领域,“事物自身”是“不可知”的,也就是说,它不能成为“表象”“显现”出来,因为它不进入“时空”直观;而在实践理性管辖的“道德”领域,“事物自身”也还是“不显现”的,因为它根本不具备“时空”直观形式;而似乎只有在审美鉴赏的领域,“事物自身”才真正“显现”出来了,但这种“显现” ,不是“向着”“知识”,也不是“向着”“意志”,而是作为审美鉴赏“对象”“向着”“鉴赏者”“开显”“自身-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