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作者:叶秀山

浙江学刊 2019年12期

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

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下一步,人

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

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

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

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 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

人的“ 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

“统一” 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可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于是,我们看到康德所提四大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

可以希望什么,而最后归于“什么是人”。《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

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这第四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可以说,古典哲学的经典性,固然在于有启蒙主义传

统下来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具有从文艺复兴传统下来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二者相合起来,则是一个完整的“人”的问题。“人”原本是具有“感性”的一面,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这就

是古典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则,如何才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则要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原理出发,“ 推出”或“开出”“自己”的多样性和现实性来,这样的多样和现实,虽然不是“理论知识”所能把握的,但却同样是“理性”所“可以理解”的。

如何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谓“判断力”

“理性”在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都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一

套逻辑形式。然则,知识以“概念”为重心,以求“概念”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而道德则因其绝无经验之内容,而仅仅依靠“推理”就能得到“善”的观念。在

这个意义上,知识与道德-“真”与“善”是不相干的两个具有不同原则的独立领域;然

而它们都依据着“同一”的“理性”,于是其中必有相关之处。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指出,“知识”对于“道德”绝无影响力,而反过来,“道德”却必定会影响“知识”,这就是说,实践理性必定会影响理论理性,即“自由”必定会影响“必然”。

实践理性对于理论理性的这种影响力,并不能改变理论理性自身的立法作用,但

是却会“调节”“理论理性”的“具体”行程和途径,因而赋予“必然”以“另一种(自由) ”的形态。

这个意思,在逻辑的形式上,就表现为“判断力”在“概念”和“推理”之间的“连接”作用,亦即“内容(在知识上,‘概念’是有‘内容’的)”与“(推理)形式”

的“ 统一”。

于是,“判断力”又是“内容”与“形式”、“特殊”与“一般”,“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和可以“过渡”的桥梁。或者说,是“经验——尽管自然知识具有先验性,但它却只能是经验的”世界与“超越——即康德在理论理性中否定的transcendent”世界的沟通环节。

我们知道,“判断”乃是连接“个别”与“一般”的命题方式,譬如“这花是红的” ,是“判(定)断(定)”这一朵花是具有何种属性,“这朵花”是个别的,而“红”

则是普遍的一种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已经确定了“红”这种属性的意义,然后寻找

“一朵花”作为“例证”,“指出”它是“属于-从属”这个普遍概念之下,这是一种知

识性判断;然而如果我们这个属性的“概念”并非“决断性”的,因而它不是“确定”的,此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事物的“个别性”而作出“判断”,不脱离“个别”,并且

由“ 个别”进入“一般”,达到一个并不是“规定性”的“概念”,这样乃是一种“反

思性”的判断,而在康德看来,我们所谓“审美-趣味”判断,正是具有这样的性质,所

以不同于“知识判断”。

“审美-趣味判断”固然不同于“理论知识判断”,亦即不同于“先验的知识判断”,而且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判断(经验知识)”,它只具有“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即,在判断的形式上,“这花是红的”和“这花是美的”具有相同的判断形式,但在意

义上却不相同。

二、关于审美-趣味判断

审美-趣味判断具有知识判断的形式,而且只具有“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这

样它就不是理论性知识判断,因而它在实质上不具备先天的必然性,而只具有这种必然

性的形式,在实质上,它是“自由”的。

何以能够在“必然”的事物中,见出那超越的“自由”,从而使“自由”不但能

够从“理性”中“推导”出来,而且可以从“现实”中“看”出来,亦即,“自由”似

乎也具有了“时空”的“直观形式”似的,这个问题,反过来即是康德自己明确提出来

而为后来伽德谟强调的:为什么原本是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感受——如,“这花是美的”

就等于“我觉得这花是美的”,又等于“这花给我以快感”等等,何以能够允许以“经

验知识判断”的形式,“要求”别人也要“同意”?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特地在一条小注中指出,纯粹的感觉是没有先天的

条件可寻的,他这个意思到了《判断力批判》有所改变,这里的全部工作正在于判明感

觉中仍有先天条件可寻;不过,我们仍可以从论题的转换来理解康德这个转变。在《纯

粹理性批判》里,讨论的是“经验知识”如何可能,亦即感觉经验材料必得遵守理性为

经验所立定的法则,才允许进入知识的王国,这里的“纯粹感觉材料”即是“物自体”,首先不能进入“时空”直观,乃是一团“混乱-混沌”,则无“知识”可言;在“审美-

趣味”里,“感觉经验”之“个别性”不是作为“知识”之“给予”进入“理性”,

“理性”也不是作为“立法者”向这些“个体”“规定”“法则”,而是作为“反思判断” 的“材料”,寻求一种不确定的-只起“调节”作用的“理性概念”,因而就不在知

识的层面,而是在审美-趣味的层面提供一种“不确定”的“秩序”,只具备“秩序”的

形式,而不能“概念”化,不能“公式”化。亦即,不能“规律”化。审美-趣味,并不

是从一条原则或公式、定理出发来寻求“例证”,而是从“个别”中见“一般”,于感

觉中见理性,于“混沌”中见“秩序”,于“现象”中见“本质”,在“必然”中见

“自由”。

审美趣味判断离不开纯粹感觉上之“快感”,然而,“快感”仅是“主观”的,

虽然我们可以假定人的生理结构的相同性,因而会有“(共)同感”的事实出现,但是单

从经验的事实,我们无法断定,我们在理路上一定有权利断定有一个“(共)同感”的存在。因而,我们并无权利说“快感”是人人都要承认的。然而审美的快感却被允许要求

具有人人都能同意的特点,就是说,在审美趣味方面,人们被允许说出一个“判断”来

要求他人也要“同意”,这种不同于理论理性中的纯粹感觉的特点,人们在审美判断中

这种“合法性”,正是《判断力批判》中所要做的工作。《判断力批判》“判定”审美

判断的“合法性”,乃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审美的趣味的快感”不同于一般的“生

理物理的快感”,那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愉快”。

何谓“无功利性”?又有何种根据说“无功利”而又有“愉快”?

我们知道,“知识”虽说最后由“功利”来支配,但它的直接形态是“静观”的、“ 客观”的,并不夹杂眼下当前的“功利”在内。审美鉴赏判断的“无功利”性,与

“知识判断”在“静观”上,有共同之处,或许这就是审美鉴赏判断也可以同样采取

“知识判断”形式的缘故,譬如“这花是美的”之类;但是,就“知识判断”本身来言,并无“快”与“不快”的问题,而只有“对-正确”与“错-不正确”的区别。审美鉴赏

判断则不然。它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断定”,而且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一般来说,主观情感都是和“功利-利害”相关联的,而审美鉴赏判断则虽有快感而并无利害相

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