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理论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是指导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运行的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但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生产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危机。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商品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而劳动价值则是商品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价值计量和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
计划经济是指通过国家对资源进行统一调控和分配,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公平分配。
同时,计划经济也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和危机,提高社会生产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超越,通过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和方法。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启迪。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将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革命实现的一种经济制度。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定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阶级代表整个社会管理和运用生产资料,通过社会主义计划调控经济活动,实现按劳分配等原则,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1.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对土地、工厂、企业等生产资料实行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并由全体劳动者共同管理。
这种公有制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全面调控和计划管理。
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的有序进行。
通过制定国家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统一协调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按劳分配是一种基本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意味着每个人根据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程度和个人劳动的数量质量来获得相应的收入和福利。
这种分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4.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社会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
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时市场经济也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使得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韧性。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1. 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同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则主要由私人占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
《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
”其具体表面在: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
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
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
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论支持,强调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定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路径和存在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经济领域中,公有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性质,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市场机制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高效运行。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和价格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引导,达到对市场经济的合理规制和宏观调节。
国家在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平衡的作用,保障了社会利益和经济稳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和过程,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先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公有制范围内发挥作用,逐步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的有序运行。
2. 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促进竞争与公平并存。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的法人治理和市场化运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分析和比较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代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主张自由竞争、资源私有制和供求关系调节。
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代表形式,通过国家的计划、指导和调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下面将针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经济强调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鼓励个体行为,资源的配置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
而计划经济更注重国家对资源进行统一调控和分配,资源配置依赖于国家的经济计划和指导。
尽管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更为灵活,但也容易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而计划经济则可能出现资源配置僵化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其次,从经济效率角度看,市场经济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竞争机制促使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相比之下,计划经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为国家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而导致效率低下。
然而,市场经济也容易出现寡头垄断、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影响公平竞争,从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有效运行。
第三,社会公平方面,计划经济更倾向于强调社会公平,国家可以通过调控和分配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性,并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
市场经济在这一点上可能因竞争而使得财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
最后,创新发展方面,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为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将更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而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控制可能会影响到市场的竞争性,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在实际中,很多国家都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效仿“混合经济”模式,即在市场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和调控,力求综合发挥二者的长处,弥补各自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国家,中国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重要观点。
这些理论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提供了指引和支持。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计划经济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这一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资源的调度和分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暴露,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又一次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发展速度。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的产权制度应当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过在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态势。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密切相关。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
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政府干预和计划调控等手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体人民福祉的提高。
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首先,马列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使劳动者被剥夺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将国家或全体人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归置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下,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以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列主义倡导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由国家制定计划、对经济进行控制与调节的经济管理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要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剥削和无政府状态,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再次,马列主义强调劳动者利益的最大化。
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体,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应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原则要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推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提升。
二、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指导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为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思想支持和方法论。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马列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历史阶段——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概念,并且在实践中体现出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和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指导。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被视为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着眼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束缚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对这种内在矛盾的不断革命,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源利用的理论关注于资本主义对资源的私有化和剥夺,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源的私有化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
这种资源利用的理论不仅关注于经济效率和效益,更强调了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深刻分析,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指导。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也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旨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特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这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有制的建立使得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受到资本家个人的私利驱动,而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服务。
自由竞争和私人剥削被废除,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能够更好地用于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另一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有效的计划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计划经济是中央调控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国家对资源配置的计划和控制,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均衡发展。
计划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确保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这一特点使得社会主义经济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公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又一基本特点。
传统的剥削与压迫被废除,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过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调控,追求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工资制度、社会保障等手段,使财富更加均衡地分配给社会各个阶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保证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计划经济能够高效运作,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则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再认识
摘要 : 国的失业 问题是严峻的经济、 我 社会 问题 , 这与传 统社会主义经济 市 场 经 济 的 主体 , 润 和 竞 争 依 然 是 企 业 生 存 和 发 展 的动 力 , 利 要在 竞 理 论 将 失 业 问题 作 为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特 有 的经 济 现 象 大 相 径 庭 。 新 认 识 马 克 争 中立 于 不 败 之地 就 要 不 断进 行 资本 积 累 , 大 生 产 规模 ; 要增 加 重 扩 而 思的就业理 论, 有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 利润则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 降低生产的成本 。在 资本积累过程中 , 市场经济 就业 失业 伴随着 科学技 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 ,必然 出现 资本有 马克思的就 业理论是 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机构成的提高 ,从 而减 少对劳动 力的需求 ,失业的存在就 不可避免 在 马克 思 经济 学 说 中 占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地位 , 它 曾经 对 计 划 经 济 条 件 了。 另 一 方 面 , 着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由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的 转 变 , 国 的 随 我 下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的就 业 理 论 及其 实践 产 生 过 巨 大 的影 响 。 然 而 在 社 产 业 结构 经历 了优 化 级 的过 程 , 经济 增 长 带动 的就 业 大 大 下 降 , 术 技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马克 思 的就 业 理 论 是 否 仍具 有指 导意 义 , 这 进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超过 了劳动力的贡献,近年来 正 是 本 文所 要 探 讨 的 问题 。 我国一直保持着历史上和世界上 少有 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经济高增 1 马 克 思 的就 业理 论 长却没有带来相应 的就业高速增长。 方面 ,马克思通过相对过剩人 口理 论分析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23 适 度 失 业 有 利 于 经 济 和 社 会健 康 发 展 毋 庸 置 疑 , 业 对 社 . 失 失 业 问题 。 克 思 认 为 , 对 过 剩 人 口在 是积 累 的 必然 产 物 。资 本 家 会而言是 一种 资源 的浪费 , 马 相 增加了社 会福利支 出, 失业率过高还会影 不 断 进 行 资 本积 累 、 大再 生 产 , 扩 资本 积 累最 初 只 是 表 现 为 资 本 的 量 响社 会 的 安定 ; 失 业 者 来 说最 直接 的影 响就 是 使 其 收 入 减 少 , 而 对 从 的扩 大 , 是我 们 看 到 , 是 通 过 资 本 构 成 不 断 发 生质 的 变 化 过 但 它 通 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和 减 少 资 本 的 可 变部 分 来 不 断 增 加 资 本 的 不 变部 分而 实现 的。 在 总 资 家 庭 的稳 定 。但 我 们 也 应 该 看 到 , 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度 在 适 本 中 , 变 资 本 所 占 的 比 重越 来 越 大 , 变 资 本 所 占 比 重 相 对 变 小 。 不 可 失 业 对 整 个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又 有 着 积 极 的 作 用 。 对 劳 动 力 的 需 求不 是 由总 资 本 的 大 小 决定 的 ,而 是 由总 资 本 可 变 组 首 先 , 度 失业 的 存 在 , 助 于 劳 动 力市 场 的 建 立 和 完 善 , 立 适 有 建 成 部 分 的 大 小决 定 的 , 以 它 随着 总资 本 的 增 长 而 递减 。 “ 人 人 口 所 工 公平有序 的劳动 力竞争机制 , 使劳动 力资源得 以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 本 身 在 生产 出资 本 积 累 的 同 时 ,也 以 日益 扩 大 的规 模 生 产 出他 们 自 市场 体 系是 完 整 、 一 、 放 、 争 的市 场 体 系 , 规 范 劳 动 力 市 场 是 统 开 竞 而 身成为相对过剩人 口的手段。这就是 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特有的人 建立在劳动 力供给与需求、价格决定及竞争上 岗等一 系列机制市场 口规律。④ ”并且 ,这种过 剩人 口反过来又成 为资本主义积 累的杠杆 , “ 化 运作 基 础 之上 的 , 所有 这 些又 都 是 以适 度 的失 业 为 条件 的 。 有 而 没 甚至成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② ” 这是因为 , 相对过剩 定 的失业存在 , 劳动力市 场呈现 “ 一边倒 ” 的卖方市场 , 劳动力竞争 人 口作 为产 业 后 备 军 ,可 以 随 时 为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提 供 可供 剥 削 的 劳 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 么就难 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那 动力 ; 相对过剩人 口的存在还会对在业工人造成 巨大 的压 力, 有利于 其 次 , 业 的 存在 增 加 了就 业 压 力 , 失 有助 于 提 高 劳 动 者 素 质 和 劳 加 重 对他 们 的剥 削 。 . 动 积 极 性 。 失 业 带 来 的 就 业 压 力 无 疑 可 以 转化 为激 发 劳 动 者 积 极 性 另一 方 面 , 马克 思 对社 会 主 义 条件 下就 业 问题 进 行 了推 测 。 马 克 和 提 高 自身 素 质 的 强 大 动 力 。 有 失 业 谈 不 上 机 会 均 等 、 者 多 劳和 没 能 思认为 , 一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实行 以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 , 优 胜 劣 汰 。没 有 岗位 竞争 的压 力 , 不 会 有很 高 的效 率 。失 业 形成 的 绝 劳动者成 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 从而根本上改变 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 庞大产业后备军 , 劳动者面临生存威胁时只有努力地工作 , 而劳动者 结合性质 , 实现 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的社会结合。社会生产按 的努力工作推动着 生产 效率 的提 高。 照社 会 需 要有 计划 按 比例 地 进 行 , 现对 生 产 资 源 的计 划 配 置 和社 会 实 3 结 论 生产 的协 调 发 展 , 可 以 克服 劳动 力供 求 的无 政 府 状 态 , 除 劳 动 力 就 消 通过 以上分析 , 我们可 以得 出如下结论 : 第一 , 失业是社会化 大 的过 度 分配 和 失业 状 况 , 因而 所 有 的劳 动 者 都 可 由 国 家安 排 就 业。 马 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里在社 会主 义国 克思 乐 观地 预 言 :如果 明天把 劳动 普 遍 限制 在 合 理 的程 度 , 且 把 工 “ 并 家会继续存在失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 人阶级 的各个阶层再按年龄和性别进行适 当安排 , 那末 , 要依照现有 置 的 实质 是 劳 动力 的市 场 化 ,而 完 善 的 劳 动 力 市 场是 以适 度 的失 业 的规模继续进行国 民生产 , 目前的工人人 口是绝对不够的。” ② 存在为条件 , 由此产生了失业人 口存在 的必要性 ; 我国的人 口现状 、 2 从 市 场 经 济 的 共性 来 认 识 社 会 主 义 的就 业 问题 技 术 进步 和 产 业 结 构 的优 化 升 级 , 失业 变成 了现 实。 第 二 , 持 一 使 保 21 以市 场 机 制 来 实 现 劳动 力 的优 化 配 置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共 性 . 所 即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首 先 是 市 场 经 济 ,市 场 经 济 作 为 一 种 资 源 配 个 适度 失 业人 口是 社 会 化 大 生 产 的客 观 要 求 。 谓 适 度 失 业 人 口 , 采 取 各种 手段 把 失 业 人 口控 制在 一 个 既 能 满 足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置 方 式 , 实 质 就是 资源 配 置 市 场 化 。 劳 动 力 的供 给 , 宏 观 上 看 主 其 从 又 不影 响人 民生 活 安 定 , 会 及 政 治 稳 定 的适 当规 模 , 社 以便 最 大 限度 要 取 决 于 人 口规 模 和 人 口结 构 ;从 微 观 看 取 决 于 收 入 水 平和 工 资 的 地发挥失业对经济发展 的积极促进作用 , 降低其消极作 用。 变动状况 : 一般 情 况 下 , 收 入 水 平 较 低 的 阶 段 , 动 力 供 给 随着 工 在 劳 胡 锦 涛 同志 在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指 出 , 业 是 民生 之 本 。 坚 持 实 施 就 要 资 的上 升 而 增 加 , 收入 达 到 一 定 水 平 后 , 资 进 一 步 提 高 , 动 者 但 工 劳 加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 大就业规模 , 扩 则 宁 可 少 工作 , 多休 息 和 娱 乐 , 因此 劳 动 力供 给 不 但 不 会 增 加 , 而 积极 的就业政策 , 强政府 引导 , 反 改善就业结构。 目前在承认我国将 在相 当长历史 阶段存在失业的前 会减 少 。而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 观 上 取 决 于 产 品市 场 的需 求 , 品市 场 宏 产 采 是摆 的 需 求又 取 决 于 全 社 会 的购 买力 水 平 ,微 观 则 取 决 于 劳动 力 的生 产 提 下 , 取什 么样 的政 策措 施 可 以有 效 地 治理 我 国 的 失业 问题 , 在 我 们 面 前 的 ~ 项 迫 切 的 重 大研 究 课题 。对 待 马 克 思 劳 动 就 业理 论 效 率和 工 资 水 平 及 其 变 动状 况。 22 失业 不是 资 本 主 义 特 有 的 人 口规 律 , 会 主 义 也 有 失 业 首 的正 确 态 度 应 是把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和 中 国 的 实 际 相 结 _ 社 对社会主 义失业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 论思考 , 以寻 求认识和 先 ,我 国存 在 失业 的根 本 原 因是 劳 动 力 总 量供 过 于 求。 有 关 研 究 表 合 ,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要了解“新计划经济”,我们需要对它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传统的计划经济是在国家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分配来实现对经济的控制。
而“新计划经济”则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主要包括改进了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民主参与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支持“新计划经济”呢?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生产关系的矛盾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而“新计划经济”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而提出的。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以解决贫富分化等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支持“新计划经济”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盲目的追求利润和个人私利,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而“新计划经济”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出了一些改变,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革是符合其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劳动人民的参与和民主管理也可以在“新计划经济”中得到体现。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会更加注重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和参与经济管理的权利。
通过建立民主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小部分人垄断资源和权力的问题。
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民主参与和劳动人民权益保障的原则是一致的。
尽管“新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但在实践中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计划经济下往往存在着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因为政府往往难以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
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也需要时间和过程,而且也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新计划经济”在实践中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探索和改进。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新计划经济”是可行的。
它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劳动人民权益保障等方面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但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以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目的,以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计划经济的定义和特点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来统一和调节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规模的经济管理体制。
它与市场经济相对,在计划经济中,国家在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对资源的配置、价格的确定等进行干预和管理。
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统一性: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管理和调控,通过制定全面、详细的经济计划,实现各个方面的统一协调。
2. 公有制主导: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度较大。
3. 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着重关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通过有计划的投资和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4. 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市场经济中的波动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二、计划经济的目的计划经济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计划经济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减少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经济的目的是通过统一协调的经济计划,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3. 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计划经济有助于国家对关键资源和重要产业的掌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性。
4. 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三、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控经济运行:计划经济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通过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规模,保持经济稳定和有序发展。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论的道德意蕴与实践悖论
计 划经 济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选 择 的第 一 种 经 济 体制 , 也 是 被社会 主义 历史 发展 实践 所 淘 汰 的一种
“ 实践 中的计 划经济 ” ) 开 始 。在 马克思 、 恩格 斯 的原
初 理论 语 境 中 , “ 计划 经 济 ” 是建 立在 资 本 主 义批 判
生 产 力 从 不 可操 控 的 自然 力 到 能 被 完全 掌 握 的社
会 化 生产 力 的可 能 性 : “ 社 会 力 量 完 全像 自然 力 一
样, 在 我 们 还 没 有认 识 和考 虑 到 它 们 的时 候 , 起 着
、
计划 经济 理念 的道德 意蕴
盲 目的 、 强 制 的和破 坏的作 用 。但 是 , 一 旦我们 认识
要素 :
第一 个 要素 是计 划 经 济能 够实 施 的前 提 , 那 就
是生 产 社会 化发 展 到 足够 高 的阶段 , 生产 力 不再 作 为人 类 社会 的外 在 力量 来 统治 社会 . 而开 始 具有 社
会 的本 性 、 被社 会所 掌 握 。恩格 斯 的 一段 话 描述 了
既有历 史意 义又有 现实 意义 的重要 问题 。
一
基 础 之上 的反 向思考 , 是 相 对 于资本 主义 商 品货 币
关 系 本身 的缺 陷而提 出的 , 是要 在彻 底 摒 弃 资本 的
逻 辑 、废 除依 赖 商 品货 币关 系 的市 场 经济 之后 , 依
靠 生 产 资料 的社 会 占有 。 实 现对 生 产 以及 整个 社 会 经济 过 程 的合理 集 中 的规 划 。在他 们 看来 , 构成 完 整 意 义上 的计 划 经 济 至 少要 具 备 三个 必 不 可 少 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计划经济理论探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计划经济理论探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计划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和替代性构想。
计划经济理论旨在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中进行探讨。
首先,计划经济是指国家或政府机构通过制定详细的经济计划,对生产、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的经济模式。
与市场经济相对,计划经济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强调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其次,计划经济的特点包括中央集权、资源统一配置、政府干预等。
中央集权指的是经济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或中央计划机构手中,决策过程相对集中;资源统一配置意味着通过计划安排,资源可以有计划地向各个领域和地区进行调配;政府干预则是指政府通过价格管制、投资引导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
计划经济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经济曾经取得过一定的经济成就,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计划经济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和计划执行难题,即使有完善的计划,也难以完全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另外,计划经济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也可能导致市场僵化和创新不足。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计划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实践探索。
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评估计划经济理论的优劣,探讨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1. 引言1.1 概述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重要经济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强调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权私有化、生产无序化等问题,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避免生产无效、浪费资源等问题。
同时,计划经济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计划经济可以有效调控市场,防止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危机”现象,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今世界新形势下,对于“新计划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也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理论支持,以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2 介绍“新计划经济”概念新计划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计划和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新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设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调节资源配置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计划经济也注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市场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与传统计划经济相比,新计划经济更加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更加灵活和开放。
它充分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优点,同时又保留了计划经济的优势,旨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新计划经济旨在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调控,新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经济模式。
2. 正文2.1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可行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了“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下,新计划经济体现了一种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新计划经济在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评估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新计划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构建更加公平、稳定、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新计划经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挑战、发展方向、启示、可行性评估。
1. 引言1.1 引言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取得平衡的经济模式。
它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了市场经济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对于新计划经济的理论支持,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理论支持、新计划经济的体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计划经济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我们对新计划经济的发展方向、启示和可行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评估。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计划经济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必然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和社会不平等。
而计划经济则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统一规划,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计划经济的基本原则,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致力于实现劳动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从而
消除资本家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社会。
新计划经济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范式下实施的政府
对经济活动的集中规划和调控。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新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总结如下: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利用私有资本统治社会,资本暴富的巨大差距从根
本上削弱了大多数社会的发展。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消除社会阶级差距,必须为大众服务,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集中计划和调控,使社会经济活动政府控制,走向更加平等、均衡、
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因此,新计划经济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其次,新计划经济通过政府的中央计划,从物质和财经两个方面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
调控,实现科学计划、合理投资,使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合理
分配国家财富,解决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并且通过改革,使新计划经济更加符合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此外,新计划经济不仅有利于解决失业、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问题,还可以增加社会
福利,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稳定。
最后,新计划经济不仅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福祉,而且还能够更有效地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新计划经济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消除资
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级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维
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和经济体制的理论思想。
它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试图通过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实现对经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公有化。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因此必然会引发阶级斗争。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了经济体制的基石。
所有制的社会化,使得经济活动能够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
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以计划经济为核心,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协调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1.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意味着工厂、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由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不再存在私人资本家的垄断和控制。
公有制确保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国家计划为基础。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统一规划和协调经济发展。
通过设定指标和任务,国家可以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劳动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鼓励劳动者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收入。
劳动者的奖励与其个人努力和贡献成果相关,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公平。
4. 公平和社会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追求公平正义,注重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的落实。
通过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教育等措施,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着明确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增加对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
一、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拥有指导社会发展的权力和责任。
无产阶级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剥夺和对工人阶级的领导。
这种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根本保证。
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而不再是私人所有。
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涉及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还包括对土地、矿山和自然资源的公有,这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的劳动贡献来确定收入和福利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得相应的回报,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统一规划、调控和管理,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福祉的最大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制定计划来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为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克服市场经济的困境,调整和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形态,更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运行方式和规划方法的理论探讨和提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和市场机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剧、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以及生产力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计划经济来取代市场经济,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主张通过国家的干预来调控经济活动,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
计划经济可以通过中央计划机构预先确定生产计划、物资分配和价格控制等方式,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生产力的合理利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注重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会导致生产的无序发展和资源的浪费,只有通过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最均衡分配。
因此,计划经济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上,以国家的统一指导和计划机构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资源的统一配置。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提倡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追求利润和增长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而计划经济则可以通过对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环境的保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补偿等措施,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其目的是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合理规划和有效调控,以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生产力的最大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实现对人类社会的真正解放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再认识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作简要回顾与再认识:一、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状况;三、改革开放后,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四、产能过剩时期如何发展市场经济?通过四个方面的简要阐述,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结论认为政府应当适当调控,为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时期市场失衡发展、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建议。
标签: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产能过剩
经济思想形成至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凯恩斯的《通论》等,无疑是经济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斯密强调万物自由,人在有需求时会主动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增长受到经济危机侵袭时,凯恩斯思想诞生于特殊时代,批判了以往的主导经济思想,认为经济要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公有制为制度前提,着重阐述了计划经济等重要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坚信政府必须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宏观调控,促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受到多方制约,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然而,21世纪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于是,引起众多专家学者思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有计划的推行市场经济发展,为何还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各级政府提出“产业转型”的口号时,市场失衡发展、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而后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思想如何引导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最后分析引起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
旨在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重新认识,对解决市场失衡发展、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强调在全民公有制的前提下,有计划、公正合理的利用并分配社会资源。
马克思的计划经济产生有两大背景,一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建立一种共产主义经济模式。
以人为本,人为地去支配社会资源,使其充分为人服务。
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的不良后果,对其引发的社会危机等深恶痛绝,认为引发的社会危机像瘟疫一样可怕。
《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认为,人才是构成社会的主体。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锁存在的剥削者,应该剥夺他们的资产转为公有制,在公有制调节下,逐步建立个人所有制。
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本及个人,都在规范地、按照整个社会的统一计划自觉地参与社会建设。
但是,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过于“空想”,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所有物质资料归全社会共有,至少在未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时期如此。
二、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据萨缪尔森证实,“从19世纪后期开始,在几乎所有国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都在稳步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将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主导思想。
实现全民公有制,合作公社、大锅饭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心中印象非常深刻。
计划经济实现了物质、人力等生产资料公平分配,却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生活水平得不到普遍提高的结果。
整个市场缺失竞争活力,竞争活力的缺失导致了大量的滥竽充数的生产。
社会生产按照计划进行,却因计划经济思想理论脱离了现实社会状况,计划失误等导致了大量的供需不匹配等经济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或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只是在向人们预示一种共产主义蓝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终归会导致实践偏差。
实践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来知道经济建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假定社会公有,假定人是道德至上的经济个体,这种脱离实际的假定,导致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在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但不能因为时间偏差,就去否定理论的正确性。
三、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实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根据供需状况进行自主协调。
这一理论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之路是正确的。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指的是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政府计划多一些,市场调节少一些;而私有经济或个体经济则是计划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
针对某个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一些的省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就要少一些,多一些空间留给市场调节。
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份,则需要胜负宏观调控力度大一些,通过扶持弱势产业发展、引进人才等政策进行整体规划,市场调节所占的份额就稍微少一些。
近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使经济走上全面快速发展之路。
四、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
实践证明,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确保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
GDP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然而,自进入21世纪后,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市场经济支配下问题日益严重,那么,市场自由支配下的经济活动能否供给需求平衡,事实已经证明。
所以,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学思想重新认识,重新接受。
市场经济与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不论实践证明结果如何,归根到底是指导思想哪一个占据比例大一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中国经济规划,实践证明带领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然而,在经济发展遇到需要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瓶颈期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指导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
所以,自建国初期马
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以来,对其全盘否定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更多的深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学者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 文雁兵.工具理性与经济哲学的融合——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评述与现实思考[J].阅江学刊,2017(01):77~87,147~148.
[2] 程慧敏.试论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5~67.
[3] 宋秀英,韩培花.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职业时空,2007(18):82.
[4] 杨继绳.邓小平与中国变革(下)[J].招商周刊,2004(32):60~61.
[5] 王建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必然与形式[J].甘肃社会科学,1991(02):1~5.
[6] 冯立天,赵青平.论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J].经济问题探索,1983(10):14~18.
[7] 袁文平.马克思的计划经济理论和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J].财经科学,1983(0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