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片神鸦社鼓!
自比—廉颇老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文写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探讨一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 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 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 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 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 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他用这些典 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 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 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 的长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 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 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 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 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 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 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 未充分相信自己。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 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 岸,系斜阳缆?
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 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chī锦,朝露漙漙 tuán。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 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东坡:有儒家的用世之 志,兼有道家的旷达, 佛家的随遇而安,多是 政治上遭贬谪失意后, 多表达旷达的逸怀浩气 ——以诗为词 旷达萧逸真学士
幼安:收复失地、北伐 无望时,一种进取的, 忠义奋发的激荡力量, 气势沉雄悲愤
——以文为词 豪壮悲愤老英雄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 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 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 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 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 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 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探讨二 怀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借古伤己
赞美周瑜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借古讽今
褒贬古人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 激愤,沉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婉约为正宗,豪放为别调
婉约:歌宴酒席曲子,绮罗香泽剪红刻翠 豪放:抒写襟怀志意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 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 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 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 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 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 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 ,风雷怒,鱼龙惨。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 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 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 ,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 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羁的篇 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 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豪 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 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 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上 孙仲谋 片 刘裕
刘义隆 下 拓跋焘 片
廉颇
借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景仰之情) 古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向往之意) 讽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警告当局) 今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怒斥偏安)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壮志未已)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 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 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 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咏史—风流 仓皇
孙刘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忆昔—扬州路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伤今—神鸦社鼓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此处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 典故,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 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 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 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如 果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宋孝宗隆兴元年, 即1163年)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侂胄方面 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