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平面镜成像
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解读
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十四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解读及其实验操作考试要求一. 初中升学本实验理论考试需要掌握的基本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 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 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 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2.结论(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回答问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为反射镜?二. 初中升学本实验操作性考试需要掌握的基本问题(一)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物理实验操作试题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考试时间: 10分钟)【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 平板玻璃一块, 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 白纸一张, 三角板一对, 刻度尺一把。
【实验操作要求】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 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 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 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课标分析】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课程标准分析【课标陈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关系。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选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第77页2.3.4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课标分解】第一步:分析语法结构和关键词行为动词:探究、知道核心概念:平面镜成像特点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3.平面镜成虚像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探究通过学习有了进行实验的基础2.平面镜成的原理了解对整个成像过程的认识3.平面镜成虚像知道对于虚像概念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列举对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有基础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1.平面成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验,探究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结合光的反射现象了解3.平面镜成虚像通过生活实例和探究实验知道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列举第五步:确定表现程度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关系经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论证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说出平面成像的基本过程3.平面镜成虚像对实像和虚像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区分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能简单列举几个生活实例第六步:写出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关系,经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论证。
2.结合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说出平面成像的基本过程。
3.通过生活实例和探究实验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对实像和虚像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区分。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作为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延续。
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将首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学到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也为今后的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光具座、光屏、白纸板、量角器、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前展示镜面找茬的小游戏,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游戏,让同学对“镜面”、“对称”这两个概念有所了解。
2.通过两道题目,复习前两节学过的内容,为引入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定义做准备。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2.什么是实像?答: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使底片感光。
拿起手中的镜子,提问:什么是平面镜?物理学中的平面镜指的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认识平面镜和像通过实例:家中的镜子(图片)、平静的水面(图片)、光滑的金属表面(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物体的思考。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目标要求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过程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
通过节首图“桂林山水”,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广,同时学生能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
通过观察,很多同学会象小聪一样,得出像比物小的想法。
老师可以象小明那样把手放在镜子上,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极巧妙之处。
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设计探究的关键。
教材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来经历这个设计过程。
探究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够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并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和思维能力,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研究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研究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应用。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
另外,平面镜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研究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研究目标: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加上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确定本节的三维研究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球面镜的作用。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的能力。
2.研究用“等效代替”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体会科学方法的神奇。
2.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研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过程,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非常巧妙,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通过平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结合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_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
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
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
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
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
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
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
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
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平面镜成像》课标分析本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的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该册教科书是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
与原有的教材相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与其他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动,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出发设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声、光放在前面,光现象安排在声现象之后,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光现象》在全册有着重要的地位,此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面镜成像》这节是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光的反射的延伸及应用,探究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今后做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掌握做物理实验的方法,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初中物理_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新⼈教版⼋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镜成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镜成像》这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的⽣活实际联系⼗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经历探究平⾯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运⽤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量⽣活中的成像问题。
体现出“从⽣活⾛向物理,从物理⾛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镜成像特点”是⼀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平⾯镜、球⾯镜的应⽤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类⽣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部分学⽣对平⾯镜成像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些误区如“物体离平⾯镜越远像越⼩”、“像的⼤⼩与平⾯镜有关”等,在实验中,要让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学⽣已经学习了本章内容的第⼀、⼆节,为理解平⾯镜成像原理、了解虚像打下了基础。
通过前⾯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懂得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法,并且初学物理的同学对实验探究兴趣较⾼,喜欢动⼿,⽽且⽇常⽣活经验较丰富,因此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尽量给学⽣较多的动⼿机会并引⼊⽣活中常见的现象进⾏分析和讨论,尽量采⽤⼩组竞赛的形式促使学⽣讨论和思考问题。
三、教学⽬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常⽣活中平⾯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镜和凹⾯镜及其应⽤。
2、过程与⽅法(1)经历“平⾯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镜对光线的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3.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图(没有)像这样不能成在光屏上的像我们叫做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板块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一)做一做点光源S 发出的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1) 请作出相应的反射光线,你的依据是什么?(2) 两条反射光线能不能相交?试着画一画。
(二)想一想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好像是S 点的 。
(三)议一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问题5:下面我们共同分析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请看大屏幕从S 点发出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后S ‘发出的,S ’就是S 点的像。
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就是光的反射。
问题6:我们以前学习的小孔成像是实像,而今天学习的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他们有什么区别?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能成在光屏上 2.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不能成在光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也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对照屏幕订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总结升华方,这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 _m,像与平面镜的距离m,这个同学向镜前移动0.5m,此时像与他的距离为m,像的大小是(“变大”“ 变小”“不变”)。
选做:4.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点S在镜中的像做完的同学可以参考大屏幕的答案,小组之间交流。
对照大屏幕订正答案,有问题的小组交流。
教师指出作图过程存在的不足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
作业设计A:必做题:1. 搜集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 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3.课后习题64页1.3.5B:选学题阅读课本62页《科学世界》,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相关知识。
作业既具有开放性和对课堂知识的拓展性,同时又体现实践性。
板书设计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虚像(1)像与物大小关系:相同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距离相等连线垂直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一、本节课学习效果评测工具为评测量表、反馈练习题和达标检测三部分二、具体的方法设计:1、评测量表③这堂课达成了教学目标? 效果如何?2、反馈练习题【模块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
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课标解读】通过课标的要求,做如下解读: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有两方面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初步领略物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妙与和谐。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三节,在学习了反射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是反射定律的深化和延伸,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另外本节课学生将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过程,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可巩固光的反射,同时又为学习光的折射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和的反射的知识,但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探究能力较弱,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中要通过适当营造相关物理情景,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有效进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及平面镜成像原理。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应用主要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平面镜的像与物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设计与分析
提高实验精度的建议
1 2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 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精度。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并剔除 异常数据,进一步减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引入先进的测量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测量技术如激光测 距、图像处理等可以应用于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率。
仪器误差
由于实验仪器本身的精度限制,如平面镜的平整度、测量尺的精度等,
会导致成像位置的测量误差。
02 03
操作误差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和经验等因素,可能会引入误差 。例如,在调整平面镜角度或测量物距和像距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误 差。
环境因素
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导致 误差的产生。
调整平面镜位置
调整平面镜角度
通过支架调整平面镜的倾斜角度,以 便观察不同角度下的成像特点。
确保光源与平面镜垂直
调整光源位置,使其发出的光线与平 面镜垂直,以确保成像清晰。
观察并记录成像特点
观察成像位置
01
注意观察光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记录像与物之间的
距离关系。
分析成像特点Biblioteka 02观察并记录成像的大小、形状、清晰度等特点,以及成像与光
对未来实验的展望和改进建议
改进实验设备
完善实验方案
加强数据分析与处理
拓展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率, 可以考虑采用更先进的实验设 备和技术手段,如高精度测量 仪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 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优化 实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步骤和时间消耗。
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
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
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
板书:3.3 平面镜成像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
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
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
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_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评测练习知识准备1.平时我们是如何看到“灯”这样的发光体的?又是如何看到桌子、树木等不发光的物体的?2.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3.什么条件下发生镜面反射?什么时候发生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拓展1.人在照镜子时发现光线太暗,为了能看清楚像应该人的脸还是镜子对着明亮的窗子?2.如图4-1所示,从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完成光路图。
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A P图 4-1平面镜成像特点-设计实验1.实验需要的器材有什么?从桌子上老师给的器材中进行选择。
2.实验中我们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3.怎样比较物和像的位置关系?4.探究时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交流与合作1、用棋子和蜡烛做实验各有什么优缺点?2、为什么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本实验?3、为什么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4、为什么要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完成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拓展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图4-2中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A图 4-22.读表: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4-3所示,此时时间是图 4-3若电子表在平面镜中的示数是7点10分,则此时实际时间应为---------。
3.小游戏:一个人站在离平面镜1米处,他的像离平面镜()米;当他向后退一米,离镜子2米时他的像离平面镜()米;此时的像比一开始()(填“变大,变小,不变”)。
达标检测1.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学校的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像的高度是()。
2.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3.一只小猫正好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4-5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图 4-54.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8米,一个面盆里水深0.2米,问:月亮的像到盆中水面的距离是多少?平面镜成像--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1、创设情境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入课题:①陶冶情操,给人美的享受(情感);②发现问题:为何会出现倒映呢?倒影和物体有什么关系呢?③平面境的概念。
学生活动:照镜子。
像的与自已有什么关系呢?2、提出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并经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实验)。
①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了一块平面镜,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②请测出镜中的像的大小(可怎样测镜中的像的大小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解决此问题(也许还会有其他方法)。
(注意:让弄清楚,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有何好处?这是为了: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玻璃板的后面,便于测量像的大小。
)③把手伸到玻璃板后的烛焰的像处,手被烧着了吗?从玻璃板后面看手上有像吗?提出定义:虚像。
④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讨论:为何要一支相同的蜡烛?这两支蜡烛和像完全重合说明了什么?①物、像等大;②确定了像的位置,后面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⑤用刻度尺、测像和物位置的关系(到镜面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
4、分析结论:(略)要尽让学生得出结论。
5、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对称性。
讨论交流:器材:两面颜色不同的三角形纸条、图钉、木板模拟实验:将木板挂以黑板上,在木板上画一条红代表平面镜,按图a将纸条钉到木板上……;图b……;图c……结论:①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6、平面镜成像原理图,老师画,学生再画一次。
结论:S与S′关于镜面对称7、平面镜的应用及危害。
利用:成像、改变光路。
危害:使用不当时造成光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方法的研究的教育,同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无、像和镜面之间的关系,领略简约的对称之美,养成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
《平面镜成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
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自主探究。
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
(2)本节课围绕新课改智慧课堂的五大步骤:知识回顾→交流探究→巩固练习→总结归纳→当堂作业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录制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有切身体验。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
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
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比如:有些同学理解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个别同
学自制力较差,喜欢上课开小差,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
而有些同学则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带动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实验。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
(2)了解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现象。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探究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