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参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读课文,理清脉络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烛之武 退秦师
晋军退兵
起因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晋文 公、秦穆公。
以:因为。
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无礼于晋: 贰于楚也。晋军(于)函 于晋无礼。 陵,秦军(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 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 名词→动词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行李:出使的人, 使者。现指外出 共:同 的人携带的随身 “供”。乏 物品。之:主谓 困:缺少的 之间,取独。 东西。形→ 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方道路 上的主人。泛指设 宴请客的主人。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郑国作为您秦国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 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 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伯 善于决策
晋侯 随机应变
善谋利益
雄才大略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 ①情节波澜起伏: •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 武发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 烛之武智退秦师——子犯建议攻秦兵— —晋公晓之以理. •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 ③叙事详略得当.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 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 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 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 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 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 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 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 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难道能达到呢? 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 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 的利益引诱,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 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 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厌:通”餍”,满足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于)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肆:延伸, 扩张。 唯:句首语气词,表 示希望。图:考虑。
东: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焉:哪里
阙:使…..受损,使动。
之:代词,他。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 了。已,同“矣”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子:古代对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人的尊称。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 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
典范。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 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 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 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 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 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 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 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 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先知其才
~~
晓义 (理)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 (情)
烛之武运用了 哪些方法来说服 秦伯退兵呢?结 果如何?
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
高潮
智退秦师
1、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以退为进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其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 (之)烦执事。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对秦 对秦
退出(示弱)
有害(动摇)
层 层 深 入
3、舍郑利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有利(利诱)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 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 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 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 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 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 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 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 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1、以其无礼于晋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 可以争取。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性,埋下了伏笔。
发展
临危受命
若:如果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5.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体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 与《 公羊传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 然:然而。 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 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想一想
未见其人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 国曾对晋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 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 军

秦 军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为人物 出场作铺垫。 2、但两军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
三 寸 之 舌 , 胜 过 百 万 雄 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 言 之 辩 , 重 于 九 鼎 之 宝
a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史 左丘明 所作, 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春秋左传》 原名 。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 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 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 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 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 也就是必然的了。
焉:为什么,疑问代词
以:相当于“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越过别国(晋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 邑(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况且,连词,表递进。尝:曾经。为:给予。赐:恩 惠。
朝、夕:名词用 作状语。济:渡 河。设:修筑。 版:筑土墙用的 夹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公恩惠,(晋公)曾经答 应给您焦、瑕两城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 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阙:通“缺”,侵 损 利:使…..获利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 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 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 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盟:结盟。 说:同“悦”,高 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 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 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 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 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 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 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 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 秋》。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 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 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 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 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文学性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 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 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 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深明大义 郑伯 虚心纳谏 佚之狐 知人善举 勇于改过 慧眼识珠
烛 之 武
次 临危受命 要 人 智勇双全 物 能言善辩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 D吾其还也 )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 善于揣摩心理;
• 善于分析利弊; • 善于利用矛盾;
• 讲究语言艺术。
结局
晋军退兵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
因:依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敝: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与:结交,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亲附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替代 也。”亦去之。 知:通“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
乃:于是。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 军回国。
小结: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 心战术,分为五步:
第一步: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 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四小节,在故事 情节的发展上有什 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顺承 连词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 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 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阐述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当作疆界。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顺承连词,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