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梦之旅——从电影看当代美国女性价值观

玫瑰梦之旅——从电影看当代美国女性价值观
玫瑰梦之旅——从电影看当代美国女性价值观

[摘要]电影,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反映民族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艺术。而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其价值观的输出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性电影,根据其中几位女性主人公角色特点进行总结和分类,并试图通过剖析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来探讨当代美国女性关于人生、理想、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当代女性;价值观;美国梦

电影作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传达不同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在美国电影里,人们发现美国人崇高的理想和凡人的人生守则无一例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电影里也不断地勇敢追逐着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国梦。这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国女性电影,在展现形形色色的现代美国女性以及他们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折射出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让我们随着几位女性一起来体验他们的玫瑰梦之旅。

一、紫罗兰的抗争之旅追求平等自由,挑战传统与权威自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开始,一个摆脱本国宗教迫害、政治不公、阶级压迫以及经济窘迫而追求自由平

《独立宣言》亦公告天下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的美国梦就在移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平等自由或许是美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这种平等对美国女性而言就意味着: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要长期与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相抗争,挑战传统和权威。关于这点,几部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索和体验。

《美国紫罗兰》( american violet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在餐馆工作的4个女孩的单身母亲迪被毒品专案局的警察以一个未经证实的证词和贩毒罪名拘捕。此时一名检察官提出控辩交易(即以承认有罪换取缓刑)。仔细思量后,迪决心抗争到底,甘愿拿一切做赌注,勇敢对抗德州的权势机构和法律漏洞,还自己清白。在艰难的抗争路上,她害怕、孤独、担心,几乎被检察官的权力压制得动弹不得,但最终在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律师和退休戒毒长官的帮助下,洗清冤狱,重获新生。身为没钱没背景的穷人,面对权威的压迫,一般都会选择默默承受。但当一个年轻黑人女性奋起反抗,拒绝为自己从没犯下的过错买单时,引发的却是如此颠覆性的结果。影片集中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追求平等、挑战传统与权威的非凡勇气,这朵敢于抗争的紫罗兰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永恒的美。

而电影《永不妥协》( erin brockovich )也展示了一个顽强女性以精神力量征服人们的故事。女主角爱琳是一个普通妇女,没有钱和工作,也没有太多期望。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让她结识了老律师艾德,并得以到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工作中爱琳被一处房地产的医学记录所困惑,开始查询相关事件,动员和团结起初对调查不合作的居民组成600人原告,打赢了这场官司,并且获得了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爱琳的顽强和坚贞不渝的追求,使她在一个并不平等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位保持微笑却在传统权威面前永远不妥协的女性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中的另类女教师凯瑟琳,不守规矩的女主人公另类地在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校公开挑战传统教育体制和相夫教子男权至上的强大主流价值观。尽管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总是受到来自权威的打压,最后她还是用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并使她们开始真正思考生命和所谓妇女解放的意义。她们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自由主义的微笑,是自由女性的微笑。

二、风雨兼程的人生路自信自立,勇敢坚强

另一部感人励志影片《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 ),故事女主人公丽兹的寻梦之旅或许更为沉重和艰辛,但她依然凭借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生长在纽约贫民窟里的苦难女孩,

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丽兹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永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慢慢成长,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她成功了。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最终获得了10 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和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通行证。凭借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和深思:即使一路风雨,一路荆棘,我们要做的是不抱怨,不放弃,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以上两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女性一贯崇尚的人性自由、个性独立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心中梦想都不言放弃,并为之努力与不屈斗争。

三、阳光下的托斯卡尼之行自由奔放,积极乐观

美国人向来以其乐观的精神观看待命运而闻名不轻易接受厄运,认为其并不是上帝的旨意。他们要靠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改善生活和做命运的主宰。这也是美国人想通过电影传播给世界的另一美国精神。

影片《朱丽与朱丽娅》( julie julia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情感单纯,线索简单。影片中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隔代烹饪。一边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主妇朱丽娅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天性热情开朗的她,热情地学习烹饪技术并逐渐积累海量食谱,最终成为影响万千美国主妇的烹饪大师。而另一边是21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朱丽是一个每天干着接听客户投诉这类繁琐工作的小职员,对现状有些困惑,同时热爱烹饪的她每每在烹饪和与丈夫享用美食的温馨过程中,逃离城市生活的繁累。她萌生念头开通博客,计划要在一年内将朱丽娅的烹饪名作中528道菜实践并在网上记录点滴。整部电影就在两个女人的美食实践历程中不断切换,各自推进又彼此相关,相关的是两人相似的人生阶段困惑,热情,挫折,成就;不同的是二者的情绪:朱丽娅是一个乐观又倔强的女人,总是带着好奇与热忱对待新生活,也常常遇到郁闷之事,但总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她爽朗的笑声驱散了生活和烹饪的枯燥和压力,也驱散了她搜集出版食谱的种种挫折,她将这种情绪带入到美食和烹饪过程中,带入到食谱的文字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烹饪爱好者。朱丽就是其中之一,她受朱丽娅影响,转变情绪,也在厨房锅碗瓢盆间沉静下来,做出一道道美食的幸福感和快乐滋味。其实,何止朱丽一个,她们可能是千万家庭主妇,又可能是更多美国现代女性,朱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群体的浓缩。影片通过bon appétit的简单祝愿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平和放松的情绪和对待生活乐观的

中国良好态度。

《音乐之声》观后感7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7篇 自由与幸福——《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

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

美国电影文化对国际文化的影响

[摘要]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从文化的视角对美国电影进行分析,探讨了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包容性。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就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1]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形响嗤之以弃。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因此,美国电影中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美国电影蕴藏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源。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无论面对何种危机、困难,无论受到何种致命的打击、毁灭性的创伤,从来就不相信失败,因而也没有任何胆怯心理,英雄们总是临危不惧,一往无前。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险恶的危机、不利的局势、突然的灾难,他们总是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奋勇前行。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

美国人的六种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思维的源泉;而价值观是文化的凝聚。以下为你介绍美国人最主要的“六种核心价值观念”,让你能从文化的深度去比较中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训练起自己思维差异的敏感性。 1、“个性自由” 在英语中叫做"individual freedom",它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起源于美国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它已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在语言上的体现为,美国人经常爱用“I think..... I believe.... My opinion 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美国国务卿在代表美国政府讲话时,也会用这样个性色彩强烈的词汇。这与我们汉语的习惯有差别,我们总是在引用别人的东西,很怕把自己暴露出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从汉语中很少能体现出个性。有一次,我去美国朋友家做客,到晚上11:00,已经很晚了,于是我就按中国人的方式向美国朋友告别:“Mr. Steve,it is too late, you should have a rest, I bother you so much, i am sorry for that。”当我说完这些客气话后,美国朋友非常不高兴,说:“No,come on, I don’t think you are bothering me,we talk so good.Listen,if you want to go,it is because you want to go, not because of me”。我起初十分不理解他,我是好意,但这正是价值观的差异。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人只要对他自己负责好了,不要去替别人说话。 2、“自力更生” 在英语中叫做“self-reliance”,这是美国人获得individual freedom的必要心理素质。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要rely on yourself。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要那么做了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kid,他们会毫不客气地问你:Ok,we know your father is great person,if we want to do somthing, I am gonna find him.So, what are you? what kind of experience do you have?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 3、“机会平等” 在英语中叫做“equality of oppotunities”,美国人的祖先多来自于中世纪英国中下层的统治下,是没有和贵族阶级一样的平等机会。所以,在美洲大陆,祖先们把“平等的观念”写进了宪法。这体现在语言上是,美国人永远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机会;一个人在一方面犯了错误,并不剥夺他在其他方面出色的权利。 4、“竞争意识” 在英语中叫做“competition”,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也是一个人证明他在社会中地位的手段,但同时他也许要与同事的合作。但请注意,美国人所理解的“竞争”中的胜利并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另外,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依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的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5、“追求财富” 在英语中叫做“seeking the wealth”,我们前面提到过,美国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贫民,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的梦想。时至今日现在的美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祖先,时间、健康、能力、信息等都超出了纸币本身的价值,金钱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人要有expectation,这是你个人前进的动力。

传大02-11年715电影艺术基础真题

考试说明:总分10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境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电影的发明者是【】。 2、1928年明星公司出品的《》是中国武侠神怪片的鼻祖。 3、电影《大路》的导演是【】。 4、最早在电影中使用跳接技巧的是【】。 5、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在【】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6、《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的作者是【】和【】。 7、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名著是【】。 8、影片《美国往事》是意大利著名西部片导演【】的作品。 9、电影《神女》的女主角是【】扮演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杂耍蒙太奇 2、左岸派 3、《北方的纳努克》 4、软性电影论 5、伤痕电影 6、新好莱坞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巴赞的理论成就及其“长镜头”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郑正秋的电影创作成就。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作答,30分) 1、比较分析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2、论述伯格曼影片的艺术风格。

考试说明:总分15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小城之春》先后两次被拍成电影,它们的导演是【】和【】。 2、《影戏剧本作法》一书的作者是【】。 3、张艺谋担任摄影师的第一部“第五代”电影是【】。 4、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荣获了1989年度【】电影节大奖。 5、早期美国影片《火车大劫案》拍摄于【】年。 6、1926年普多夫金导演了著名的苏联影片【】。 7、鲁道夫爱因汉姆撰写了著名的电影理论著作【】。 8、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埃尔拍摄的纪录电影名片是【】。 9、《疯狂的彼埃罗》的导演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左翼电影 2、石挥 3、蔡楚生 4、新现实主义 5、黑色电影 6、《公民凯恩》 三、简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其代表人物。 2、简述“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 四、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共40分) 1、如何评价“新世纪(2001-2002)新导演”的创作现象。 2、美国九十年代“独立电影”创作及其意义。

励志电影《音乐之声》

励志电影《音乐之声》 基本信息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于1965年上映。改编自玛利亚·冯·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电影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这时,德国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影片上映后当年票房达到1.59亿美元,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影片、导演等五项大奖,写下了好莱坞影坛历史性的一页。 剧情简介 22岁的玛利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利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利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这里指丧偶的男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利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利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利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美国电影在其价值观输出的作用

美国电影在其价值观输出中的作用 王悦091050064 不论是作为艺术或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电影都具有特定价值观载体的功能,与社会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其本身的价值观载体及表现功能的存在,电影不可能离开社会政治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电影不仅是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或是文化产业,更反映某种特殊的价值观,而这种特殊价值观是通过电影特有的视听造型元素得以表现的。电影又是一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铭文,电影不仅反映并再生产着特定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且与大众心理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引导着观众的消费并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 美国利用好莱坞生产的文化产品,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其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甚至对本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怀疑和动摇。美国电影早已超越了其表面价值,成为美国输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所言:“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一、美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美国作为现今世界上的霸主,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也渗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作为西方社会文化的代表,所谓的“全球化”其实是“西方化”的代名词,通过电影这个媒介,美国的价值取向早已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 早在设计美国的联邦制度时,其政治领袖之一的麦迪逊就把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视为全世界学习的楷模和全人类的幸福,因此,“历史使命感”在美国存在深厚的社会和历史基础。“美国主导”已经成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是从美国的文化代表之一的美国电影中还是从阿富汗战争,或是作为美国重大对外战略的种种表现中,这已经是一个事实。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同时,它也是向世界各国积极输出所谓“自由和民主”的国度。美国的这种理念和行为对美国的政治和国际关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通过其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来发现、选择它的国家利益,这充分说明“自由和民主”是美国价值观念的主体。另外乐观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也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电影一向紧随着国家的政治政策,比如在冷战时期推出不少反共的电影。 二、美国电影的意识形态特征分析 以部分电影为例,表明美国电影中美国价值观的体现和渗透。 首先是美国“历史使命感”和“美国主导世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独立日》就很明显,影片的故事设定在7月2日,一股神秘的力量突然冲击地球,大批外星飞碟向地球飞来,要在三天内毁灭人类,地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在危急时刻,是美国首先发现其弱点,并主导反攻。这部影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便是极具“美国精神”的,从外星人人侵,到最后被歼灭,正好在三天里面完成,即7月2日到7月5日,恰好与美国独立日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反攻胜利后,播放了飘扬的美国国旗的画面。类似的电影还有《世界大战》、《2012》等。 美国的“自由、民主”和个人英雄主义也在电影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的,这其实与中国或者东方文化不太相符,中国一向是一个以国家、集体为重的社会,而在西学东渐的几百年中,在西方文化在美国电影中长大的新的一代,已经顺利的

从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摘要 文化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文化的利害、善恶、美丑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反应文化对人的意义。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文化价值观,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纵观美国社会,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理念指导它前进,使它从产生之日就开始慢慢强大,至今都是世界的霸主。本文将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当幸福来敲门影片所反映的整个社会背景是在美苏冷战后期,美国与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政紧张,失业率增加。但人们依然为自己的幸福生好好努力着。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主人公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成功诠释了一位濒临破产的落魄业务员,如何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本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美国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美国社会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因为他们所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在支撑着他们的生活,在指导着他们前进。只要人们愿意奋斗,他们都会成功。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已经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美国,他也必定推动着美国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字: 文化价值观、美国、幸福、个人主义、行动、努力和乐观

Abstract The cultural values, are the total ideas of people caring about the cultural problem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indness and badness、beauty and ugliness., reflecting the meaning of culture to people. There are cultural values at the society of human beings, 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society. Looking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one high developed county, what cultural values guide her go forth, making her become strong gradually, and let her become the powerful country. So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from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yness.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reflect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e last period of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which they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on arms race at large dimensions, expending much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resulting the financial strain and unemployment rate increase. However, people still did everything hard for happy life. This movie based on a true story, and the actor is the black American investment expert-Chris Gardner. Successful annotating an inspirational story of how a nearing bankrupt salesman became the famous investment expert. This movie showed the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well. Why the America is so developed well? Because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y identified support their life and lead them go forth. Only if they are willing to do their best, they are able to success finally. The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have born a strong America, and these cultural values will promote the America develop sequentially.

玫瑰梦之旅——从电影看当代美国女性价值观

[摘要]电影,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反映民族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艺术。而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其价值观的输出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性电影,根据其中几位女性主人公角色特点进行总结和分类,并试图通过剖析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来探讨当代美国女性关于人生、理想、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当代女性;价值观;美国梦 电影作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传达不同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在美国电影里,人们发现美国人崇高的理想和凡人的人生守则无一例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电影里也不断地勇敢追逐着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国梦。这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国女性电影,在展现形形色色的现代美国女性以及他们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折射出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让我们随着几位女性一起来体验他们的玫瑰梦之旅。 一、紫罗兰的抗争之旅追求平等自由,挑战传统与权威自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开始,一个摆脱本国宗教迫害、政治不公、阶级压迫以及经济窘迫而追求自由平 《独立宣言》亦公告天下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的美国梦就在移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平等自由或许是美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这种平等对美国女性而言就意味着: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要长期与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相抗争,挑战传统和权威。关于这点,几部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索和体验。 《美国紫罗兰》( american violet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在餐馆工作的4个女孩的单身母亲迪被毒品专案局的警察以一个未经证实的证词和贩毒罪名拘捕。此时一名检察官提出控辩交易(即以承认有罪换取缓刑)。仔细思量后,迪决心抗争到底,甘愿拿一切做赌注,勇敢对抗德州的权势机构和法律漏洞,还自己清白。在艰难的抗争路上,她害怕、孤独、担心,几乎被检察官的权力压制得动弹不得,但最终在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律师和退休戒毒长官的帮助下,洗清冤狱,重获新生。身为没钱没背景的穷人,面对权威的压迫,一般都会选择默默承受。但当一个年轻黑人女性奋起反抗,拒绝为自己从没犯下的过错买单时,引发的却是如此颠覆性的结果。影片集中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追求平等、挑战传统与权威的非凡勇气,这朵敢于抗争的紫罗兰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永恒的美。 而电影《永不妥协》( erin brockovich )也展示了一个顽强女性以精神力量征服人们的故事。女主角爱琳是一个普通妇女,没有钱和工作,也没有太多期望。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让她结识了老律师艾德,并得以到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工作中爱琳被一处房地产的医学记录所困惑,开始查询相关事件,动员和团结起初对调查不合作的居民组成600人原告,打赢了这场官司,并且获得了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爱琳的顽强和坚贞不渝的追求,使她在一个并不平等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位保持微笑却在传统权威面前永远不妥协的女性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中的另类女教师凯瑟琳,不守规矩的女主人公另类地在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校公开挑战传统教育体制和相夫教子男权至上的强大主流价值观。尽管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总是受到来自权威的打压,最后她还是用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并使她们开始真正思考生命和所谓妇女解放的意义。她们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自由主义的微笑,是自由女性的微笑。 二、风雨兼程的人生路自信自立,勇敢坚强 另一部感人励志影片《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 ),故事女主人公丽兹的寻梦之旅或许更为沉重和艰辛,但她依然凭借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生长在纽约贫民窟里的苦难女孩,

美国文化价值观

美国人的七种价值观 (1)个性自由。它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起源于美国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它已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2)自力更生。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要靠自己。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要那么做了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kid,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所以美国的孩子也都大多早熟,上学期间不论家庭情况好坏,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已成一种社会风气。 (3)机会平等。美国人的祖先多来自于中世纪英国中下层的统治下,是没有和贵族阶级一样的平等机会。所以,在美洲大陆,祖先们把“平等的观念”写进了宪法。这体现在语言上是,美国人永远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机会;一个人在一方面犯了错误,并不剥夺他在其他方面出色的权利。随着个人主义的向前推进,男女职业角色的传统划分已被打破,带有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招聘、工作都会遭到控告,因此每家公司都会及其小心的避免有歧视的嫌疑。(4)竞争意识。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也是一个人证明他在社会中地位的手段,但同时他也许要与同事的合作。但请注意,美国人所理解的“竞争”中的胜利并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另外,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依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的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5)追求财富。因为美国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贫民,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的梦想。时至今日现在的美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祖先,时间、健康、能力、信息等都超出了纸币本身的价值,金钱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人要有expectation,这是你个人前进的动力。 (6)敬业进取。在英语中统一的叫做“hard work”,多数美国人都会把“敬业、进取”当作自己获得财富和保持财富的手段。在美国的各大商场里,有一种“DIY”的商品最为畅销。很多美国人已经把工作,当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在竞争面前,只有敬业并不断进取,才能保持自己在竞争中不败! (7)时间观念。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习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记事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记事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人们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早期的美国英雄班哲明?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对美国人来说,守时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表现。通常若约会迟到超过10分钟,就应该向对方道歉或解释原因。知道自己会迟到的人往往会先打个电话,让对方知道自己会晚一点到。 三.一些认识和看法 靠读书来了解美国只是对背景的熟悉,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完整的美国最好的方法是融进他们的生活,虽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国,但美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就我最近看过的连续剧《越狱》和《绝望主妇》还有女生比较喜欢的《绯闻女孩》,他们的背景是变化中的美国,是美国式的生活在银幕上的展示。《越狱》反映着国家的体制以及政治力量间的较量、权利的争斗、在那样一个阶层里现实的混乱与黑暗。《绝望主妇》讲述的是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有君子有小人,有正直有邪恶。“性”的开放,暴力事件,家庭里的枪支,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同性恋

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毕业论文

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毕业论文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I 摘要................................................... I I Contents.............................................. III I Introduction (1) 1.1 The Synopsis of Mulan (1) 1.2 The Synopsis of Kung Fu Panda (2) II the Compatibility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3) 2.1 The characters (3) 2.2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other Details (4) 2.3 Martial Arts (5) 2.4 Chinese Philosophy (6) III. Conflicts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9) 3.1 Conservatism VS Free Spirit (9) 3.2 Family Priority& Individualism (10) IV. Conclusion (12) 4.1 General Summary of the Study (12) Bibliography (14)

音乐之声 电影音乐鉴赏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 ——音乐触摸灵魂、记录人生 我是在高中英语课中第一次观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影片的音乐就好像是一场洗礼, 当时就被它的音乐深深的感染!而学习过电影音乐赏析之后,以一种相对专业的眼光去审度、重温这部影片,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此时才真正了解到音乐之于电影的真正魅力……它不仅仅再是一部简单的音乐剧,而是我们对生活的遐思与热爱……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取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这是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和美国著名剧作家恩斯特?莱赫曼继《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后再度携手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不得不说的便是影片音乐的安排,两位大师的集合尤其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片中的作曲就是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歌曲。此时两位大师均处于事业巅峰时刻,开创了其雄霸百老汇近二十年的音乐剧黄金时期,他们合作的代表作还包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俄克拉荷马!》等 该影片1966年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两座小金人)和最佳配乐六项大奖以及十项奥斯卡提名;同年获得金球奖最佳电影(喜剧/音乐类)和最佳女演员(喜剧/音乐类)两项大奖以及两项金球奖提名;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颁发的国家影片登记奖。这是好莱坞音乐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其影响力至今未减。 《音乐之声》是一部以音乐、家庭和爱情为主题的电影,故事结构紧凑,风格轻松温馨,音画一流。影片讲述了天性自由、活泼善良的实习修女Maria到萨尔茨堡当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Maria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教他们唱歌、跳舞,给这个呆板、冰冷的家庭带去了歌声和笑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看到这个家庭又重新充满了欢乐温馨的气氛,而他的“水兵们”也已被训练成了一支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这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也唤起了他对Maria的爱情。在男爵夫人的介绍舞会中一支奥地利的民间舞蹈(Laendler)是彼此了解到对方的心意,关系迅速升温,而这一切都被男爵夫人看在了眼里,舞会中途退场劝Maria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后经心灵导师Mother Abbess 院长的开导,Maria终于再次鼓起勇气,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之后,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所拦,而Max的出现则为故事的结局做了完美铺垫----上校一家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全家逃出了纳粹的魔掌。影片最后的镜头是特拉普一家爬上阿尔卑斯山,离开多难的祖国到达瑞士,曙光象征着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现场聆听观赏,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 片头主题音乐《The Sound Of Music》(由Maria于群山之间平原上上演唱),它洗涤着心灵,表达着她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为本部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由院长和修女们演唱幽默诙谐的一曲《Maria》使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女主角Maria的性格特征,起到了描绘作用,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Maria离开教堂到军官家当孩子的家庭教师埋下伏笔;而前往军官家时的《I Have Confidence》是Maria 抛去顾虑和担心,重新获得勇气的

电影《阿甘正传》中美国文化以及价值观展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7475602.html, 电影《阿甘正传》中美国文化以及价值观展现 作者:程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 摘要:《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获得了第 67 届奥斯卡 6 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级奖项。电影讽喻了人类理性的消解,生活主体的消失,反映了美国的后现代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主人公阿甘被塑造成了一个正直诚实、孝顺,忠于友情和爱情,生活简单却执著的平民英雄形象,他是美国主流意识的代表,代表了传统的美国精神,更符合美国典型的保守价值观,也就是右派价值观。 关键词:《阿甘正传》;后现代;右派价值观 作者简介:程红(1990.9-),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7)-06--01 一、电影中的右派价值观 1994年可以说是奥斯卡历史上少数的大年,因为《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肖申 克的救赎》这三部影片在这一年同时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其他两部影片至今为止也都是令人称道的经典之作。《阿甘正传》能够获奖,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它所反映的价值观。在美国,右派价值观一般崇尚保守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推崇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他们也主张捍卫基督教传统,重视国家,珍视家庭。电影中阿甘这一角色就视为典型。而左派价值观,相比右派是较为激进的,重视个人自由,要求提高普通公民福利待遇,也支持政府干预经济,并且比较关注黑人等社会下层。电影中女主角珍妮就是左派的代表,她作为一位“嬉皮士”,叛逆、革命、吸毒,与阿甘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虽然回归家庭,但还是死于艾滋病。 作为一个标准的美国右派好青年,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所以阿甘在毕业典礼后,收到一位军官的一张美国传统的征兵海报“Uncle Sam Wants You ”,国家需要你服兵役。美国左派和右派一个很大的区别,右派共和党竞选的时候,经常会说我服兵役了,是战争英雄,还为祖国做出了贡献等等,都以自己服过兵役为荣,作为右派价值观的电影,阿甘必须是得去服兵役。所以阿甘去了越南参加了越战。描写越战的电影数不胜数,比较经典的几部有《现代启示录》、《猎鹿人》、《野战排》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越战电影,都和《阿甘正传》有着正相反的价值观,基本都是谴责越战的侵略本质,越南人民遭受屠杀,越战中的士兵回国后与政府对立等等。越战后,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极为强烈的,而且因为越战导致了反战革命、摇滚乐

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模板

【数据库】语言文学艺术史地类(1997年) 【文献号】2110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6 【原刊页号】96-102 【分类号】J8 【分类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作者】潘秀通 【复印期号】199701 【标题】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 【正文】 启锚于卢米埃尔时代的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般地跨越了其他古老的艺术曾用多少世纪才完成的历史进程,随时代的钟声正悄然驰入当代的里程。 电影呼唤理论界廓清迷乱星云,从它的历史轨迹中洞见它的当代形态,以建树有利于当代电影发展与繁荣的美学观念。 一本体与本质 伊哈尔·哈桑在其《后现代转折》一书中强调,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间断性的。洞悉电影的当代形态,繁荣当代电影,并不意味着过去的美学思想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依然在发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当今,“反综合艺术论”者激烈反对“电影是综合艺术”,摆脱叙述与叙事语言,倡导所谓“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时空系统”“才是本体”、“美学正是(也只能是)建立在媒材的基础上的”立论[①],实则割断了电影历史,肢解了电影的本体。 “电影在其短暂的历史进程中,为了赢得自身的解放多么顽强的斗争过,表现出多么出色的吸收和容纳能力”,“狼吞虎咽地摄取了一切可取之物”[②]。没有这种摄取和综合,不会有电影的诞生,更不会有电影的成熟和发展。巴赞指出,电影的历史就是决定各门艺术发展的独特因素和已经发展的各门艺术对电影产生的影响的汇合。 电影是动态造型艺术。由“活动照片”形成的影像,是电影静态画面的延续化和动态化,外部物质存在的连续复现,亦是电影本体和电影语言 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叙述”与“叙事”同影像相伴相生。 感光材料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一部17米长影片的活动画面,描摹和叙述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的运动形态以及简单的事件。而梅里爱“由于利用舞台剧的方法,由于有系统地将一些舞台剧拍成了电影”,从而革新了电影,使电影从“一个再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在米高梅制片厂(MGM)的鼎盛时期,每部米高梅电影都以“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字样结束。尽管并不是每部美国电影都是由好莱坞制作的,但是大多数美国电影都是一个特定制作模式的产物。此模式将各种不同的要素以一种独特方式加以融合,同时好莱坞也不断地将该模式加以完善。 “好莱坞”不仅仅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制作电影的场所。它不仅包括制片厂、实验室和其他类似的建筑,也不仅包括制片人、明星、导演、编剧和其他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员。“好莱坞”也是一套统一连贯、观众乐于接受的美学和风格的规则。这些规则背后是一个用以维持和支撑它们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以及围绕这些制度的电影文化本身。 电影文化的范畴包括广告、宣传和影迷杂志的文章(或者呈现方式)以及观影经验,后者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1908年在镍币影院观看长度为一卷本的电影的经验与1920年代在电影宫观看无声片的经验大相径庭。同样在1950年代免下车影院,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小银幕多厅影院,这些场所中的观影经验和今天多厅影院(8-15米的银幕)以及超大影院(16米以上的银幕)中的观影经验也完全不同。 而该书探讨的正是美国电影的现象,即它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这样的问题。为了使读者了解美国电影是什么及其运作方式,就有必要探讨其制作方式。好莱坞有自己的运作方式,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它发展出一套制片厂、明星、发行、呈现、宣传和市场的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利润。这种制作模式不仅确定好莱坞商业化的本质,而且还决定拍摄电影的种类,这些电影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集中探讨的是好莱坞的定义,即它是一个独特的、有效的体系,制作不同寻常的产品——电影。第一章“电影作为一种机制的出现”追溯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历史演进:从玩具、新奇的玩意、游乐场的杂耍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制作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天衣无缝的叙事来娱乐大众。随后几章将探讨“经典好莱坞电影”(第二章集中探讨“叙事”,第三章集中探讨“风格”)、“制片厂体制”和“明星制度”,这部分探讨了该体系的本质,并详细描述了作为一种独特制作方式的好莱坞的基本构成元素。 正如好莱坞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纳入一个有效的系统,它也将其生产的电影分门别类:通过类型体系来制作并销售电影产品。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一章)通过探讨主要的电影类型与特定的工业文化机器之间的关系,即类型与好莱坞机制以及好莱坞大众文化机制的关系,来审视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方式。 在电影产品领域,类型体系重复了一些以电影工业体系为基础的组织方式。该体系奠定了宽泛的电影类型范畴。这些类型通过经年的实践证明其商业价值,并有助于稳定生产流程,从而降低资金风险。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与他们以前看过的相似的电影,也就是说,观众反复观看喜剧片、情节剧、战争片、西部片和其他类型电影。 该部分还将这些类型电影与更普遍的文化观照相联系,后者启发了前者,而前者使这些观照得以具体化。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加以安排,粗略对应的是各个时代制片厂生产的最优秀的类型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