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心: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心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善于、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候,你是怎样赞叹呢?(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教学背景: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当明确告知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
本单元要。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观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育喜爱艺术的情操;学习绽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知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3、明确目标: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观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育喜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绽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2、介绍俞伯牙;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留意停顿就能读好。
可以用“/”画出停顿。
我想假如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育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古文化如灿烂的珍宝,熠熠闪光。
瞧,这颗颗珍宝,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1)海内存知己,(2)桃花潭水深千尺,(3)又送王孙去,(4)有朋自远方来,(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
相机提问:第(2)句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一、提醒课题,质疑“绝弦”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23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及板书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及板书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一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
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潜力目标培养和作潜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以前耳闻过。
这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透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貌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貌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二、深入课文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3、从哪里能够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
《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优秀8篇)4、板书课题:牙绝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互读、评价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有感情地背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境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会说自己的学后收获。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学习流程:一、导课1、朋友是什么?在孔子的眼中朋友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还想到了哪些?在李白的笔下,朋友是();在高适的心中,朋友是();在王维的眼中,朋友是()人们常说,朋友有很多,但你最好的朋友你称他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注意弦与玄的区别。
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问了什么问题?2、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文、释义、悟情、背诵。
二、小组预学成果展示,生生互学(5分钟)小组1号同学组织,按照小组4号读文,3号释义、2号记录本组商讨之后不懂的词句或问题。
注意大声清楚地表达,认真专心地倾听与补充。
三、预习成果全班展学、小组互学一个小组整体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1、AABC式词语:皎皎明月徐徐清风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描写高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高山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3、描写江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河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会查(不重复,有补充,用自己的话和大家分享)伯牙、子期及相关资料5、我能读准读通课文指名读,教师引导读出节奏和韵味,全班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执教人:胡海(2010-12-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友情。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月份和日子同样传统节日吗?(如:
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等)
2、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七月初七这个节日吗?谁能简单的说说这个故事?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除
了爱情让人刻骨铭心,还有同样无比珍贵的亲情、友情。
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篇只有77个字的友情故事。
同学们,你们有兴趣吗?
二、学习新课,深悟友情。
1、故事叙述:渴望知音的孤独琴师。
(1)出示课文主题图的左半部分,教师简介图中人物:这个正在低
头抚琴的人叫伯牙,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
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同学们你能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吗?
(2)教师指导学生解读“伯牙善鼓琴”。
(伯牙擅长弹琴)
(3)伯牙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
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
琴声的人。
这个孤独的琴师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