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原理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
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1、定义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
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1)免疫荧光方法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免疫组化原理
免疫组化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组化实验主要包括抗原修复、抗体标记和信号检测等步骤。
首先,组织切片或细胞制片需要经过抗原修复处理,以使抗原在组织或细胞内得以充分暴露。
然后,用特异性的一抗与靶标抗原结合,一抗可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具体选择视实验需要而定。
为了使抗体可视化,可以利用荧光标记物、酶标记物或磁珠等方法对一抗进行标记。
标记完毕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样品中标记物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定性和定量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的关键在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
抗原通常是指一种或多种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产物,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等。
抗体则是高度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蛋白质。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通过抗原与抗体的互补决定区域(CDR)的相互作用实现。
免疫组化的原理依赖于两个基本概念:抗原-抗体特异性和抗体的亲和力。
抗原-抗体特异性是指抗体仅能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并且在其他抗原上没有或只有很弱的结合能力。
抗体的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亲和力较高的抗体可能对抗原的结合更紧密,从而提高实验的敏感性。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采用的抗体通常由小鼠、兔子或其他哺乳动物生成。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抗体种类和标记方法。
免疫组化的结果可以以荧光染色、酶标染色或原位杂交等形式显示,从而获得关于抗原定位和定量的信息。
总结而言,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特定分子的实验技术。
通过选择适当的抗体和标记方法,免疫组化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的定量和定位分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反应来检测或定位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高亲和力,能够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
免疫组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固定组织、抗原还原、孵育抗体、洗涤、孵育二次抗体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形式固定剂或冷冻剂进行固定。
2. 抗原还原:对固定组织进行抗原还原处理,以破坏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的形态学阻滞并使抗原更易于与抗体结合。
3. 孵育抗体: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上,允许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此时,如果组织中存在目标抗原,抗体就会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4.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干扰性信号的产生。
洗涤通常使用磷缓冲盐溶液或其他缓冲溶液进行多次冲洗。
5. 孵育二次抗体:加入标记有酶、荧光物质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的二抗溶液,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一抗复合物发生反应。
二次抗体通常是对多种一抗的特异性抗体。
6. 检测:使用相应的技术,如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或放射性
探测等,检测二次抗体与抗原-一抗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通过信号的产生和可视化,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位置以及其表达程度。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鉴定。
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抗体有哪些?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抗体交叉反应的原因:指抗体除与其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它抗原发生反应。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抗原特异性指用于免疫动物的抗原性物质中含有多种抗原分子,它引起动物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分子特异性的相应抗体。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 切片,烤片60C, 1h;2, 脱蜡及复水二甲苯 10min, 100%乙醇 5min, 95%乙醇 5min, 90%乙醇 5min, 85%乙醇 5min, 80%乙醇 5min, 75%乙醇 5min, 60%乙醇 5min, 50%乙醇 5min, 30%乙醇 5min, 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 n;3, 1份30% 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 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E-100C )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 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 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5min );7, 滴加一抗,37C, 1h,或者4C 过夜;8, PBS 洗涤3次,每次3min ;9, 滴加二抗,37°C, 15-30mi n ;10, PBS 洗涤3次,每次3min ;11, 滴加 SABC, 37C , 30min ;12, PBS 洗涤3次,每次5min ;13, 1ml 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 DAB 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15, 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 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 脱水30%乙醇3min, 50%乙醇3min, 70%乙醇3min, 80%乙醇3min, 90%乙醇3min, 95%乙醇 3min, 100%乙醇3min,二甲苯 20min ;18, 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原理及应用
象PAP法那样由抗酶血清制备而成,所以背景着色减少,
敏感性更高。
HRP HRP
ABC法:
HRP biotin
ABC复合物 马抗兔(二抗)
兔抗x(一抗)
⑥S-P法:是在ABC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第一、第二步
与ABC法相同,在第三步,将链酶卵白素直接与酶耦合在
一起,减少了操作步骤,进一步增加了灵敏度,现被广泛
应用。
HRP
HRP
S-P法:
SA
酶链卵白素
HRP
BT
羊抗鼠IgG(二抗)
BT 鼠抗x(一抗)
(三)具体操作步骤
以S-P法为例:
1.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 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如需采用抗原修复,可 在此步后进行);
3. 3活%性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
4. 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 倾去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或一抗工作液, 37℃孵育1-2小时或 4 ℃过夜;
HRP HRP
PAP法:
HRP
兔PAP复合物(三抗)
羊抗兔IgG (二抗)
兔抗 x
(一抗)
⑤ABC法: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给动物饲以大量的鸡蛋
白,会引起明显的“维生素H缺乏症”。经研究发现,在
鸡蛋白中含有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68000,称卵白素
(avidin)。一个avidin分子上有4个biotin(生物素)结合
—HRP(FITC)
直接法:
②间接法:也称二步法。第一步用的是不标记的第一抗体, 第二步用标记有酶或荧光素的抗第一抗体同种动物IgG的 抗体。本方法的优点是在检测各种不同抗原时,只要第一 抗体是免疫同一类动物产物的抗体,均可应用相同的第二 抗体,不象直接法那样需对各种抗体逐个标记。此外由于 第一抗体的一个分子作为抗原可结合多个第二抗体分子, 故敏感性较直接法大为提高。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鉴定菌种和研究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靶分子结合来检测菌种的存在和特有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原理和常见的实验方法。
一、免疫组化原理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蛋白质抗原结合的特性,通过荧光染料或酶标记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处理:菌株或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经过固定、包埋或脱水等处理,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2.抗体孵育: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荧光染料或酶标记与待检测的样品接触,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3.清洗:将未结合的抗体去除,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4.信号检测:通过荧光显微镜或酶标测定,观察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实验方法1.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在细胞和组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
该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将已标记的抗原直接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然后观察染色结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但特异性较差,主要适用于已知抗原的情况。
间接法:通过与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染色信号的强度和特异性。
首先将待检测样品孵育于特异性抗原的抗体中,然后孵育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辅助抗体,最后使用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未知抗原的情况。
2.免疫组化电镜法免疫组化电镜法结合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微小结构的特异性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直接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观察金颗粒在电镜下的位置。
间接法:与免疫组化染色法类似,通过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信号强度和特异性。
在免疫反应后,使用标记有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的二抗进行检测。
3.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特异的蛋白质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流式细胞术: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细胞接触,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荧光强度和受体数目。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用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结合,然后利用染色或其他方法来显示这种结合。
免疫组化在医学诊断、病理学研究、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和结果显示三个方面。
首先,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组化的核心原理。
抗原是指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应答的物质,通常是蛋白质或多肽。
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特定抗原结合。
在免疫组化中,我们首先需要选择特异性抗体,使其与我们要检测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这种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组化的基础,也是其能够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关键。
其次,信号放大是免疫组化的重要环节。
由于组织中的抗原含量往往很低,为了能够准确检测到这些抗原,我们通常需要进行信号放大。
常用的信号放大方法包括酶标记、荧光标记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将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信号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最后,结果显示是免疫组化的最终步骤。
在免疫组化中,我们需要将抗原-抗体反应和信号放大的结果显示出来,通常采用染色、荧光显微镜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从而对组织的特定病理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和结果显示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为医学诊断和病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医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疫组化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方法,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的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存在和分布。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来实现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免疫组化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标本处理标本可以是细胞培养物、组织切片、血液等。
在进行免疫组化前,首先需要对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使得抗原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定位。
处理方法包括固定、脱水、包埋等。
固定是将标本用适当的化学物质处理,使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并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步:抗原检测与定位在标本处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这一步需要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与目标抗原结合。
抗体通常通过动物免疫技术获得,即将纯化的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激发其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抗体经过收集和纯化后,将其与抗原所在的标本接触,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定位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第三步: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免疫组化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常使用标记抗体来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位。
标记抗体是一种与特定抗体共价结合的物质,它可以通过荧光染料、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素等标记物来实现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标记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使得抗原能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并确定其存在的位置。
第四步:显色与观察在完成抗体检测后,需要进行显色以使抗原能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显色方法包括使用荧光显色、暗场显色、免疫酶染色等。
其中,免疫酶染色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在抗体中添加酶标记物,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加入适当的显色底物,使其生成可见的色素沉淀。
经过显色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可见到抗原的存在和定位。
第五步:结果分析与解读在观察到显色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根据显色的程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判断抗原的阳性与阴性。
阳性表示抗原在样品中存在,而阴性则表示抗原在样品中不存在。
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和实验的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检测细胞、组织或者小生物体内分子的实验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组织学检测、病理确诊的重要技术。
它的原理是通过病理切片是片上检测需要检测的分子,使用特异性抗体进行识别,最终能够定位和检测表达在目标器官内的分子,它是非常灵敏、无损及特异性检测标记分子的非常好的技术。
IHC的原理:一、抗体-抗原互补结合原理:1、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的特异性是IHC技术的基础。
特异性抗体可以结合抗原,而不能结合其他物质。
抗原多呈正带状,而抗体多带有伞状结构,当抗体的伞状结构分子正好叠合到抗原的正带状结构上,抗体和抗原之间就产生了特殊的互补结合,这种称之为抗体-抗原互补结合原理。
2、亲和力和特异性由结合位点决定。
通过化学技术和免疫技术制备的抗体,其结合抗原的特异性及亲和力皆由抗体-抗原结合位点决定。
抗体的结合位点是抗体的锁义基团,锁义基团是抗佖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主要部分,是决定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参数,这既收入抗体的设计和制备中极为重要。
二、夹杂结合原理:1、现有方法标记抗原。
一般情况下,在IHC技术中并不使用天然抗原,而是通过表征技术或者催化技术将抗原与染色剂进行结合,赋予抗原特异性染色能力,使夹杂物无间接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从而在可见的角度观察抗原的表达。
一般情况下,将夹杂物与抗原结合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及表征剂,使夹杂物具有高特异性及高亲和力。
2、夹杂物与抗体结合。
在夹杂物与抗原结合后,抗体可以与夹杂物进行结合,夹杂物与抗体以非互补结合方式结合,结合受夹杂物的电性,静电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夹杂物与抗体的结合也受这些因素的左右。
三、加荧光染色原理:1、荧光物质加入染色浴中。
在进行IHC技术的染色时,可以加入荧光染料,包括紫外线发射荧光染料(如荧光团、磷脂酰磷脂)和近红外发射荧光染料(如荧光团、高分子胺)。
2、抗体和夹杂物结合共同发射荧光。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免疫组化是一种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通过在组织切片上使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提供关于疾病发生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疫组化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原通常是指细胞或组织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质。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可见的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组织取材:将人体组织或动物组织切片,使其在玻片上展示出特定的组织结构。
2. 固定和包埋: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和包埋组织样本,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抗原获取: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获取的处理,以暴露目标蛋白质。
4. 抗体与抗原结合:将适当的抗体应用于组织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5. 信号检测:使用染色、荧光或其他检测方法,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6. 结果分析:观察和分析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评估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的应用1.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类型和分级。
在肿瘤诊断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与病理学方法相结合,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期。
2.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药物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其治疗潜力。
通过免疫组化,研究人员可以检测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分子标记物发现:在分子医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帮助识别和验证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通过对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研究人员可以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标记物,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免疫组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1. 辅助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可以与常规病理学方法相结合,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引言: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应用免疫学理论研究细胞和组织内免疫反应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细胞和组织中抗原分布和表达量的检测。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以乳腺癌为例,探讨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原理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
当抗原通过化学固定、冷冻等方法固定在组织切片上后,通过激活的二抗结合位点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这种复合物会通过染色反应显示出来,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抗原分布情况。
二、免疫组化的方法1.抗原获取: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获得抗原。
组织样本可以通过剖析术、活组织检查、活检等方法获得。
为了保持抗原的原始性,一般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缓冲液定型、冷冻保存等。
2.抗体选择:根据所要检测的抗原类型和特异性,选择相应的抗体。
可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验室的经验选择商业化的抗体,也可以通过自己制备或订制特异性抗体来进行研究。
3.免疫反应:将抗体与组织样本接触,使其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通常,为了增强信号,需要使用带有酶、荧光素、金颗粒等标记物的二抗进行增强。
4.染色和观察: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使用染色方法,如免疫酶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等,以显示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对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免疫组化的应用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来鉴别组织类型、分析肿瘤的分子特征、评估疾病的预后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等。
以乳腺癌为例,以下将探讨免疫组化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1.乳腺癌组织类型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有多种,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外癌等。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针对不同的抗原进行检测,如细胞角蛋白(CK)、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以帮助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
免疫组化(SP法)原理步骤及试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 - 一抗 - 二抗复合物,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分类(常用)1、免疫荧光方法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比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
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 切片,烤片60C, 1h;2, 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75 %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 ;3,1份30%H2O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 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E-100C)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 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 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 滴加一抗,37C, 1h,或者4C过夜;8, PBS洗涤3次,每次3min;9, 滴加二抗,37°C, 15-30min;10, 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 滴加SABC 37C, 30min ;12, 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 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 DAE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 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 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 脱水30%乙醇3min, 50%乙醇3min, 70%乙醇3min, 80%乙醇3min, 90%乙醇3min, 95%乙醇3min, 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 树胶封片,镜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抗体的保存:抗体储存容器应由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制成,常用的有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硼硅酸玻璃。
如储存的抗体中蛋白浓度很低(10-100mg/L),就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白。
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存在4℃-8℃条件下,以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效应。
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下,并避免反复冻融。
冷冻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快速解冻。
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应将污染的抗体溶液及其他试剂弃之。
为防止细菌污染,可于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
抗体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保存3-5年。
保存稀释后的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浓度。
大多数稀释抗体可进行冷冻保存,少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
大多数单抗,只要蛋白浓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
多聚赖氨酸溶液(Poly-L-Lysine Solution)Cat.No.: SGP8920 Size: 10mlConc.: 0.1% w/v, in water Storage: 18-26℃Thimerosal, 0.01%, added as preservative多聚赖氨酸溶液是广泛应用的组织切片与玻片黏合剂,该多聚阳离子分子与组织切片上的阴离子相互作用会产生较强的黏合力。
适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冰冻切片,细胞涂片,原位杂交等使用的玻片的防脱片处理,以防实验操作过程中组织掉片。
也可用于细胞培养,增加细胞贴壁能力。
[使用说明]免疫学操作步骤(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1.灭菌的ddH2O 1:10稀释该多聚赖氨酸溶液。
2.用之前将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放在室内,使其温度到室温18-26℃3.将玻片浸在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5分钟。
注意增加时间不会提高包被效果。
4.在60℃烘箱1小时干燥,或室温18-26℃过夜干燥待用。
[注意]1.每100mL已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包被的玻片40-90张,超过90张片子将影响其黏合力。
2.用之前的玻片必须保持清洁。
必要时用含1% HCl的70%乙醇溶液来清洗。
4.释过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放在2-8℃,至少在3个月内是稳定的。
5.用过的稀释液要过滤,若出现浑浊或长菌要丢弃。
[订货信息]¥100 / 10ml免疫组化操作规程(一)、仪器设备1)18cm不锈钢高压锅或电炉或医用微波炉;2)水浴锅(二)、试剂1)PBS缓冲液(pH7.2~7.4):NaCl 137mmol/L,KCl 2.7mmol/L,Na2HPO4 4.3mmol/L,KH2PO4 1.4mmol/L。
2)0.01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CB,pH6.0,1000ml):柠檬酸三钠3g,柠檬酸0.4g。
3)0.5mol/L EDTA缓冲液(pH8.0):700ml水中溶解186.1gEDTA·2H2O,用10 mmol/L NaOH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4)1mol/L的TBS缓冲液(pH8.0):在800ml水中溶解121gTris碱,用1N的HCl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5)酶消化液:a、0.1%胰蛋白酶液:用0.1%CaCl2(pH7.8) 配制。
b、0.4%胃蛋白酶液:用0.1N的HCl配制。
6)3%甲醇-H2O2溶液:用30%H2O2和80%甲醇溶液配制。
7)封裱剂:a、甘油和0.5m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等量混合;b、油和TBS(或PBS)配制。
8)TBS/PBS pH9.0~9.5,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标本;pH7.0~7.4适合于光学显微镜标本。
(三)、操作流程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分钟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
1)组织芯片置于二甲苯中浸泡1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再浸泡10分钟;2)无水乙醇中浸泡5分钟;3)95%乙醇中浸泡5分钟;4)70%乙醇中浸泡5分钟;2、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
1)抗原热修复(1)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8.0)或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
盖上不锈钢高压锅的盖子,但不进行锁定。
将玻片置于金属染色架上,缓慢加压,使玻片在缓冲液中浸泡5分钟,然后将盖子锁定,小阀门将会升起来。
10分钟后,去除热源,置入凉水中,当小阀门沉下去后打开盖子。
本方法适用于较难检测或核抗原的抗原修复。
(2)煮沸热修复电炉或者水浴锅加热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至95℃左右,放入组织芯片加热10~15分钟。
(3)微波热修复在微波炉里加热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至沸腾后将组织芯片放入,断电,间隔5~10分钟,反复1-2次。
适用的抗原有:AR,Bax,Bcl-2,C-fos,X-jun,C-kit,C-myc,E-cadherin,Chromogranin A,Cyclin,ER,Heat shock protein,HPV,Ki-67,MDMZ,p53,p34,p16,p15,P-glycoprotein,PKC,PR,PCNA,ras,Rb,Topoismerase Ⅱ等。
是以高温,高压对常规固定的石蜡切片进行抗原修复或复原的一种非蛋白酶消化以提高抗原抗体阳性检测的一种方法和技术手段。
甲醛和蛋白水解交联过程中氨基酸侧链上的某些基团(抗原决定簇)如咪唑、吲哚等基团受到影响,通过120℃高温或强碱处理后,可使交联打开。
2)酶消化方法常用0.1%胰蛋白酶和0.4%胃蛋白酶液。
胰蛋白酶使用前预热至37℃,切片也预热至37℃,消化时间约为5~30分钟;胃蛋白酶消化37℃时间为30分钟。
适用于被固定遮避的抗原,其中有:Collagen,Complement,Cytokeratin,C-erB-2,GFAP,LCA,LN等。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1)脱蜡、水化;2)PBS洗2~3次各5分钟;3)3%H2O2(80%甲醇)滴加在TMA上,室温静置10分钟;4)PBS洗2~3次各5分钟;5)抗原修复;6)PBS洗2~3次各5分钟;7)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分钟。
甩去多余液体。
8)滴加Ⅰ抗50μl,室温静置1小时或者4℃过夜或者37℃1小时。
9)4℃过夜后需在37℃复温45分钟。
10)PBS洗3次各5分钟;11)滴加Ⅱ抗40~50μl,室温静置,或37℃1小时;12)II抗中可加入0.05%的tween-20。
13)PBS洗3次各5分钟;14)DAB显色5~10分钟,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15)PBS或自来水冲洗10分钟;16)苏木精复染2分钟,盐酸酒精分化;17)自来水冲洗10~15分钟;18)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SABC法1)脱蜡、水化。
2)PBS洗两次各5分钟。
3)用蒸馏水或PBS配置新鲜的3%H2O2,室温封闭5~10分钟,蒸馏水洗3次。
4)抗原修复。
5)PBS洗5分钟。
6)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分钟。
甩去多余液体。
7)滴加Ⅰ抗,室温1小时或者4℃过夜或者37℃1小时(4℃过夜后在37℃复温45分钟)。
8)PBS洗三次每次2分钟。
9)滴加生物素化二抗,20℃~37℃20分钟。
10)PBC洗3次每次2分钟。
11)滴加试剂SABC,20℃~37℃20分钟。
12)PBS洗4次每次5分钟。
13)DAB显色:DAB显色试剂盒或者自配显色剂显色(镜下掌握显色程度)。
14)蒸馏水洗。
苏木素复染2分钟、盐酸酒精分化。
15)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实验过程中的要点和技巧1.固定:最好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
对于冰冻切片,甲醛固定有时比冰冻丙酮好;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和抗原,可选用不同的固定液。
有时候商品化的抗体会有比较适合而推荐的固定液,请于购置前注意说明书。
Bouin S固定液:饱和苦味酸750ml,甲醛250ml,冰醋酸50ml,其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强,固定较好,结构完整,但因偏酸,对抗原有一定损害,且组织收缩明显,不适于组织标本的长期保存。
PLP液:即高碘酸钠-赖氨酸-多聚甲醛,适于固定石蜡切片。
适于富含糖类组织,对超微结构及许多抗原的抗原性保存较好。
2.组织脱水,透明: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在切片时容易碎片,切不完整。
3.切片时展片:有些组织在切片后难以在水中展开,这时可适当地在水中加入几滴乙醇。
4.烤片:60℃ 30分钟或37℃过夜,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抗原容易丢失。
5.蜡块及切片的保存:最好在4℃保存6.脱片问题:Poly-L-Lysine(多聚赖氨酸)为目前免疫组化染色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防脱片剂,6ml的多聚赖氨酸溶液可按1:10稀释成60ml的工作液,适合于需要酶消化、微波、高温高压的防脱片处理。
如不行,可用双重处理(APES和Poly-L-Lysine)的切片。
在以上两种条件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可用如下方法:切片在脱蜡前,放在APES 1:50 丙酮溶液中浸泡3分钟,晾干,即可进行下一步。
7.灭活内源性酶:HRP系统:3%双氧水灭活;AP系统:3%HAc灭活。
8.暴露抗原:对于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实验时,必须采用高温加热抗原修复,这将有助于暴露抗原决定簇,从而增加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不同抗体的最佳修复液请参阅抗体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