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思考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
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
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答:???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
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原理课 复习思考题有答案1
复习思考题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答: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第一,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二,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主体与客体的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由此衍生出了以下两种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第四,审美关系:欣赏与被欣赏。
3.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1、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
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
穆公不说,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下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支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2、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 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 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 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马哲课后思考题题简答(必考)doc
3章1,我国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最大特点,二者是基本适应的,但又不完全适应。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
第二、地理环境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第三、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4.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社会发展制约。
5,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
另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适合的方面。
(表现在: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民主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但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质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的。
6,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前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的人类的优秀成果。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这些各方面的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
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哲思考题及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产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的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主要的或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超越了它们,把人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1.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征,回答关于世界的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对立的观点或看法。
特征: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回答了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回答了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形成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念。
回答了世界时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内容、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的历史而提出来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一派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也是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概念内容、存在形态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哲学2、物质3、运动4、时空5、意识6、规律7、联系8、系统9、发展10、矛盾11、度12、辨证否定13、实践14、真理15、生产力16、国家17、社会意识18、阶级19、交往20、人的本质二、辨析题。
1、哲学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总汇。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5、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发展的实质就是新陈代谢。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9、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0、否定的实质就是对事物的消灭和发展的结束。
11、时间先后相继的联系就是事物的因果联系。
12、假象就是错觉。
13、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14、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5、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
16、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7、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矛盾。
18、社会改革就是社会革命。
19、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0、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三、简述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建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是什么?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重要意义?7、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是什么?8、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实事求是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什么?1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14、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6、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7、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什么是人的价值?它的实现途径是什么?四、论述题。
研究生《马克思哲学》课程思考题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公共课思考题1、如何理解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批判性;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3、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差异论的理解。
4、实践的性质与特点;5、实践活动的结构;6、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7、“实事求是”蕴含的实践哲学意蕴。
8、实践为什么具有世界观(存在论)的意义?9、为什么实践是世界二重化对立统一的基础和根据?10、实践是否具有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11、物质、实践与世界及其关系;12、为什么旧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全集》1版,2卷,164.13、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14、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实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
15、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比较;16、《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实践论》实践观的比较;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8、如何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性;19、什么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20、在辩证思维方法中,为什么说从抽象到具体是一个上升过程?21、价值及其特点;22、什么是评价活动?认知与评价的区别;2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2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动力;26、科学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第一生产力?27、实践为什么是人的本质和根本的存在方式?28、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主义哲学的批判;29、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的含义;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经济结构、国家政权形式的研究);30、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理的基本观点;卡夫丁峡谷;3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32、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和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33、社会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及其关系;34、社会历史的决定论与选择论;3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6、个人价值的二重性;37、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论的自由观?38、马克思曾认为,哲学是阐明人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怎样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思考题5.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6.为什么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7.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8.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9.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1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3.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14.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5.用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6.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渐进发展与变革求发展的有机统一。
1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人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挫折的人生哲理。
18.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四章思考题2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的意义。
2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
22.简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飞跃的条件。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第五章思考题26.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7.如何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8.根据社会有机体三大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马哲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成功的攻略是什么)2.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经历对你的成人成才有什么影响?3.马克思恩格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他传统感,也把他和当时德国不发达的残酷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出生在特里尔城,这座罗马时代的城市影响了他。
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之外,第三个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力的人——冯-威斯特华伦男爵不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外,还热心于进步的政治思想,激发了马克思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人格和著作的兴趣。
另外马克思有摘录他阅读过的一切书籍的习惯(有时加上自己的评论),这种习惯保持终生,而那些保存下来的笔记本有益地推动了他思想的发展。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
第一个是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
通过对莱茵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马克思受这些讨论的启发,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增加了,对社会经济现实的注意力在增加。
第二个因素是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对马克思来说,未来的道路通过政治已经铺就了,但这是对当时流行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进行质疑的政治。
正是费尔巴哈的《纲要》使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定的颠倒。
通过黑格尔,青年马克思宣称了无产阶级的关键性作用。
2.正如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
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也应该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我们的专业课程,大学是虽象牙塔自由放纵的地方,十年寒窗至此,不论你愿意与否,都要静下心来,投入学习中去,加入中国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导论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Q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③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1)物质:①“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④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物质和运动的存在方式(★)①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②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③假如否认运动,就犯了形而上学错误;④假如否认物质,就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马哲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因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来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它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建立了完整的、首尾一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从作用上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揭示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种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
因此,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抓住这些范畴的实质,深刻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3、什么叫范畴?“原因----结果”是一对什么样的范畴?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答:所谓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原因----结果”是反映客观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所谓原因,就是引起现象的现象。
所谓结果,就是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颠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1题思考题
第一专题
1、如何在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第二专题
3、如何理解世界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第三题
6、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7、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8、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四题
9、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10、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1、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的基本规律?
第五题
12、如何理解真理及其品格?
1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题
14、依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理论,应当如何认识社会的科学发展?
15、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6、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七题
18、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辩证关系?
19、如何理解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怎样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九题
20、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1、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2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专题
23、如何理解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什么说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十一专题
2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意义?。
马哲
课后习题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5※<习题二>第一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5※<习题三>第二章思考题1.结合有关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习题四>第三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3.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6.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习题五>第四章思考题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5※<习题六>第五章思考题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7.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5※<习题七>第六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什么?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5※<习题八>第七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3.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5.学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哪些重要思想收获?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重要意义?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定义:A.字义: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B.实质: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知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D.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一种意识形态。
E.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对物质和精神和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在他的对物质的定义中确定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为将唯物论贯彻到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a)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列宁将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他将物质的根本属性确认为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属性区别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理论区别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其独特的本质、结构和运行机制。
从词义上看,实践就是实行或行动,它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就实践本质而言,又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又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来维持自己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所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必要物质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实现和确认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此将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也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正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人化的世界中,当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活动改造自在世界使之转化成为属人世界,因而具有世界观意义·人化自然-自然物打上人的烙印,使之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社会的自然·社会被自然所制约,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宇宙的秘密在于人,人的实践活动要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宇宙◆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a)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一开始就是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而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实践中,为了生产,人就必须与其他个体互换其活动,由此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实践产生、实现和确证了人的意识。
所以说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意识三重关系,而正是这三重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基本的社会关系。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时,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这也确立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主要即使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的根本动力就是有生产实践构成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时间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简介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社会有机体的特征(非机械的、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特征)·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个人之间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交往的制度和结构,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
这样形成的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和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体的创造活动。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能,其过程在一定程度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地形式进行的。
3)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有机统一过程◆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2.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部分物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劳动资料室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3.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
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因为生产力是主体能力的显现,所以随着主体的不同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二)社会经济结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从动态上贯通生产(主导地位)、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
2.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功能。
其一,经济结构以一定个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其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够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关的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如何理解社会政治结构一、定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制度等权力运作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实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规则)等。
也称政治的上层建筑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是控制社会运作的管理机构。
经济结构状况决定着政治结构的状况,政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设置与(权力:以维持共同体的秩序,维护其成员的利益的强力体系)古代社会——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包括资本主义初期)君主制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理性为基本原则民主制——向人的社会的回归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现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三、国家与社会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是阶级(压迫或协调)和分工(脑力劳动——管理职能)的产物,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控制社会秩序、维护共同体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机构。
如何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独立性一、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定义:社会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政治上层建筑——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科学)·存在三种意识形态:1)反映现存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2)旧社会的意识形态;3)反映现存社会中新增长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艺术:以美来表达人们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
·道德:伦理思想以及规范化的行为体系。
·政治思想: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意识形态的核心)·宗教:一种信仰的体系。
神的观念:历史的起点。
·哲学:提供一种世界观。
·有机整体,各有各的功能。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1)文化结构的变化跟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2)历史继承性——中国特色(利玛窦:思想的当下化、缺乏演绎的思想体系、《几何原本》)3)能动作用:批判或维护现实社会、调节人们的活动(进步的观念——腐败的观念反作用)◆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一、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