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含义
八脉交会穴总讲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范光熙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交会穴是指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八个穴位,它们位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与人体不同的经络相连,交汇于人体之巅,是调节人体经络、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
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穴位组合,包括太渊穴、风池穴、风门穴、申脉穴、海底穴、天窗穴、目内收穴和人中穴。
这些穴位的组合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包括经络的通达、气血的生成和流通等。
在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通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哮喘、咳嗽、关节炎等。
通过刺激或者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五行解穴密意】八脉交会穴、络穴——列缺
【五行解穴密意】八脉交会穴、络穴——列缺列缺是肺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
此穴位于经渠与尺泽之间,经渠五行有金,尺泽五行有水,所以列缺五行属性以肺经属性金为主、兼有水性,金能生水,故列缺有宣肺散邪、补肺益肾、上宣下泄之功。
①络穴的主要作用是沟通表里两经,其穴位之气可升可降,促进表里二经互络互生。
②人体表里二经在运行中,气血物质遵循左升右降、左降右升的规律,阴阳经络都有升有降,阴升则阳降,阴降则阳升,构成阴阳太极之图,其中络穴起到了开阖之重大作用。
子午流注是后天水谷运化之路线图,注重阴升阳降,对时辰最旺之经络穴位运用比较重视。
③取此穴时,抬臂掌心向内,在腕上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状如分裂缺口,故名。
参照大肠经络穴偏历的取穴法。
④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
针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落枕等头、面、项各部疾病。
⑤列缺也是八脉交会穴,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补肺益肾之能;任脉是“阴脉之海”,可补肺肾之阴虚,故列缺对肾阴不足引起的耳鸣、眼睛干涩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列缺与肾经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跷脉)是经典相配,二者合于肺系、咽喉、胸隔,并用有金生水、滋阴补肾、清热利咽之效。
⑥列缺与本经原穴太渊相配,可治胸痛、两乳气痛、寒痰咳嗽、偏正头痛等病症。
盖列缺通阳明经,胸部属阳明,太渊又是原穴,故相配治两乳气痛有效。
⑦大肠经病症导致肺经病证的,取大肠经原穴合谷配合肺经络穴列缺,如齿龈疼痛、牙痛、腮腺炎、咽喉炎、口干、目黄、肩前侧疼痛、鼻流清涕等等。
⑧肺经实证,应泻大肠,列缺是肺经与大肠经之间的络穴,故首选列缺。
⑨肺与膀胱别通,列缺穴五行有金又有水,故可治尿频、多尿。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今天我们接着讲特定穴,上次讲到八会穴,八会穴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相应的五体疾病,都可以选用相应的穴位,疗效可靠,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脉交会穴。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叫八脉交会穴,八脉指奇经八脉,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没有表里关系,与脏腑也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除了任督二脉,其余六条经没有独立的腧穴,但奇经八脉都有独立的走行,和其他正经有交叉的地方。
临床中用的比较多,应用最多的是后人研究的为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我们科的曾大夫研究生课题即为灵龟八法,灵龟八法的优点为取穴少,见效快。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通冲脉;足少阴肾经的照海通阴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跷脉;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足太阴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上次我和大家讲过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许多人认为针灸治疗痛经很简单,临证时遇到痛经患者,就取地机、三阴交。
没错,这两个穴是治疗痛经的要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腹痛为主的痛经,用地机、三阴交不是都有效。
十几年前一患者,因痛经找我治疗,传统治痛经的穴位我都用了,什么地机、三阴交、太冲、中极、气海、关元、水道、归来这些穴位交替使用,甚至连次髎都用了,但就是无效。
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症结,该痛经患者疼痛部位正是为脐下正中,呈针刺样疼痛,我想正处于任脉,列缺通任脉,试用列缺,针刺后,疼痛立止,这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
前年,保定的医生在我这里进修,第一天来了一个痛经女性,正值经期,小腹疼痛,扎的三阴交,针入痛止。
两天后,该患者又领来一个(痛经)病人,疼痛部位为脐下正中,我问进修大夫扎哪,他们说还扎三阴交,我说这个还那么扎无效,他们说前天那个患者就是扎三阴交好的呀,后来让其扎三阴交,无效,我扎了列缺当时就不疼了,进修的医生愕然。
我们来看,列缺治疗痛经,教科书上并没有,所以我们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要只看哪一个穴治哪一个病,这是很局限的。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2021-12-06【定义】八脉交会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这8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
【经典】《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
【举例】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取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
①阳跷脉病变导致的失眠,可选申脉;②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后溪;③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呕吐等可选公孙。
④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
⑤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1.公孙:主治:冲脉病证。
1.内关:主治:阴维脉病证。
1.公孙和内关相配合主治:心、胸、胃疾病。
2.后溪:主治:督脉病证。
2.申脉:主治:阳跷脉病证。
2.后溪和申脉相配合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3.足临泣:主治:带脉病证。
3.外关:主治:阳维脉病证。
3.足临泣和外关相配合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4.列缺:主治:任脉病证。
4.照海:主治:阴跷脉病证。
4.列缺和照海相配合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分享献花(0)来自: >0条评论请遵守用户类似文章•••••••••••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热门阅读最新原创。
28八脉交会穴
1.概念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
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
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
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
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
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脉交会穴表
2.作用
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八脉交会穴,大道至简的体现!
八脉交会穴,大道至简的体现!
开卷有益,大道至简!
一
1 引用李梃的《医学入门》一句话:
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2 经络系统不外乎十二经络,十五络脉,奇经八脉
3 八脉交会穴连接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飞腾灵龟八法
二
1 八穴:
公孙,临泣,申脉,照海——全在下(上下对应为四组)
内关,外关,后溪,列缺——全在上(内外后算是方位吧)
2 八脉:
任脉——列缺(肺),督脉——后溪(小肠)
冲脉——公孙(脾),带脉——临泣(胆)
阴维脉——内关(心包),阳维脉——外关(三焦)
阴跷脉——照海(肾),阳跷脉——申脉(膀胱)
3 八卦(后天八卦)
4 九宫格
5 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
两者八卦配穴不一,有机会单讲
6 配合
公孙内关一组:合于心,胸,胃
临泣外关一组: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照海一组: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后溪申脉一组: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注:合为经络循行路线,可理解为主治范围
7 阴阳
标幽赋:
阴四脉:任脉(列缺),冲脉(公孙),阴维脉(内关),阴跷脉(照海),主治心腹胁肋等里症
阳四脉:督脉(后溪),带脉(临泣),阳维脉(外关),阳跷脉(申脉),主治肩背腰腿等表症
8 主治
临泣公孙:胃肠病
申脉:头脊腰背部疾病
照海:咽喉和小腹
内关:心疼
后溪:肩背部疾病
列缺:气脉瘀滞疾病。
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
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要明白这个道理,先来了解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与十二正经、经别、络脉有广泛的联系 , 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难经》将奇经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经比喻为“沟渠”,人体气血的调节关系概括为“沟渠满溢,流于深湖… …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历代医家如王叔和、张仲景、叶天士等对奇经八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挥,明李时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发展和完善了奇经八脉体系。
由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在循行分布等方面均有异于经络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故其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
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外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但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这正是古人将正经比作“沟渠”,将奇经比作“深湖”的涵义。
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如何理解八脉交会八穴理论?
如何理解八脉交会八穴理论?八脉指的是奇经八脉,交会穴是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会合处的腧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原称“交经八穴”、“窦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它们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八脉交会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
当时称“交经八穴”。
据说“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
得之于“山人宋子华”之手。
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和徐风《针灸大全》始称此为八脉交会八穴。
这里所说的交会是指脉气的相通,不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
八脉交会穴由于这八个腧穴属于十二经脉之中,又沟通于奇经,所以刺灸此八个腧穴,可以通过奇经八脉来调节十二经脉,故有调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公孙与内关:公孙属足太阴络穴,其络别走足阳明胃脉,通过胃脉“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
内关属手厥阴络穴,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相通。
冲脉和阴维脉系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
②足临泣与外关:足临泣属足少阳经之输穴,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
外关属手少阳络穴,经脉“循膈外上肩”与阳维脉相通。
带脉和阳维脉系通过手、足少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锐毗、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
③申脉与后溪:申脉属足太阳经,为阳跷脉所起之处,故与阳跷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之输穴,通过经脉“出肩解,绕肩肿,交肩上”,于大椎穴处与督脉相通。
阳跷脉和督脉系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顶、耳、肩膊。
①照海与列缺:照海属足少阴经,为阴跷脉所起之处,故与阴跷脉相通。
列缺属手太阳经,通过经脉“从肺系”(喉咙、气管)与任脉相通。
奇经八脉阴跷脉与任脉系通过手太阴、足少阴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由于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脉气在八穴相通,因此这八个腧穴对调节经脉气血盈亏虚实就特别重要。
李挺在《医学入门)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八会穴交会穴
八会穴交会穴八会穴是脏、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之所。
其穴多分布与躯干之上。
脏会(章门);五脏皆秉气于脾,章门原为脾经募穴,故为脏会。
腑会(中脘);六腑皆禀于胃,中脘原为胃经募穴,故为腑会。
气会(膻中);膻中是心包经的募穴,为宗气会聚之地,故为气会。
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于心,肝俞穴之间,故为血会。
骨会(大杼zhu);大杼穴看近椎骨(柱骨之根),故为骨会。
筋会(阳陵泉);膝为筋之府,而阳陵泉位于膝下,故为筋会。
脉会(太渊);太渊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处,故为脉会。
髓会(悬钟);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属胆经,故为髓会。
交会穴经穴分类名,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
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
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
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故交叉穴的治疗作用较广,为临床所常选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脾经、肝经和肾经的病证。
交会穴的数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记载交会穴的文献较多,互有出入,所以交会穴的穴名和穴位数都有些差异。
交会穴到底有多少个,至今仍无统计定论。
我根据以往文献和现有资料重新做了统计,交会穴共97个,若去掉重复的39个,实际上共有58个。
当然,这只是我一管之见,不一定准确。
手阳明大肠经:水沟(督脉),承浆(任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角孙(手少阳)。
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足太阴脾经: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手太阳小肠经: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足太阳膀胱经: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大椎、陶道(督脉)。
足少阴肾经: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一、冲脉:考穴:公孙二穴,脾经。
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
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八脉交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表1-17)。
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上下。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因窦氏善用此法,故又称“窦氏八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互交汇的关系是:公孙属足太阴络穴,其络别走足阳明胃脉,通过胃脉“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
内关属手厥阴络穴,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相通。
冲脉和阴维脉系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
足临泣属足少阳经之输穴,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
外关属手少阳络穴,经脉循臑外上肩与阳维脉相通。
带脉和阳维脉系通过手、足少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锐眦、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
申脉属足太阳经,为阳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阳蹻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之输穴,通过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于大椎穴处与督脉相通。
阳蹻脉与督脉系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膊。
照海属足少阴经,为阴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阴蹻脉相通。
列缺属手太阴经,通过经脉从肺系与任脉相通。
阴蹻脉与任脉系通过手太阴、足少阴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由于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脉气在八穴相通,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如后溪通督脉,既能治手太阳经病,又能治督脉病;申脉通阳蹻脉,既能治足太阳经病,又能治阳蹻脉病。
八脉交会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应用。
为了增强疗效,临床上常将八穴分为四组,一个上肢穴配一个下肢穴,为上下配穴法的典型代表。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配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关系配伍,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
如内关配公孙,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后溪配申脉,治疗目内眦、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症;外关配足临泣,治疗目锐眦、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症。
3.2.1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 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 列缺、申脉、后溪。
2、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金·窦汉卿》
八脉交会穴记载首见于宋 子华的《流经八穴》。
之病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医宗金鉴》
(第一对)
公
孙
足太阴脾经络穴,通 冲脉。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 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内 关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 阴维脉。 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 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后被金·窦汉卿收于《针 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 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 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 氏八穴”。
3、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治疗各自所对应的经脉疾病 (2)、治疗相应的奇经八脉的疾病的首选腧穴,如: 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变 公孙主治胸腹气逆而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等 (3)、八穴配对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相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 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相配,偏治头面四肢在表
申 脉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 阳蹻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 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 陷中。
(第四对)
列
缺
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任 脉。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 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 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 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照 海
足少阴肾腧穴,通阴蹻 脉。
八脉交会穴含义
《下合穴歌 》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六)八会穴
含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特点: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所 属组织的生理特性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 有关病证。
《八会穴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类特定穴的含义。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分布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特定穴的含义。 2.五输穴、原穴的含义及特点。 3.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的含义及特点。 4 .骨度分寸的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第六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 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 活动标志两种。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将人体各个部分分别规定其折量长度, 作为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分类: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3种。(见下图)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
井荥输经合
阳金水木火土
阴木火土金水
(二)原穴、络穴
含义: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称“以输代原” ,
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 原穴与络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小结
1.特定穴穴数:五输穴60个,原穴12个,络 穴15个,郄穴16个,背俞穴12个,募穴12 个,下合穴6个,八会穴8个,八脉交会穴8 个。
2.五输穴、原穴、十二络穴、郄穴、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大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背俞 穴、募穴分布在躯干部。
3.常用的定位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 度分寸法及指寸定位法。
《下合穴歌 》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六)八会穴
含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特点: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所 属组织的生理特性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 有关病证。
《八会穴歌》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 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 活动标志两种。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将人体各个部分分别规定其折量长度, 作为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 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分类: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3种。(见下图)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二、特定穴的分类
(一)五输穴
含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在
《难经.六十四难》中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类特定穴的含义。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分布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特定穴的含义。 2.五输穴、原穴的含义及特点。 3.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的含义及特点。 4 .骨度分寸的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第六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十六郄穴歌》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 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 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 阴维筑宾知。
(五)下合穴
含义: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 特点: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以下部位在临 床上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
腑会中脘脏章门,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气会膻中脉太渊。
(七)八脉交会穴
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 脉相通的8个腧穴。
特点: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 能主治奇经病证,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 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交会穴
含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 穴。
特点: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 布于头面、躯干部。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 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 为他经。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俞穴、募穴
含义: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
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
穴”。 俞穴与募穴相配为俞募配穴法。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 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 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 以下。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
井荥输经合
阳金水木火土
阴木火土金水
(二)原穴、络穴
含义: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称“以输代原” ,
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 原穴与络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