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荡驰马逐北,中矛而死。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篇一:评析篇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
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篇二:翻译篇二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
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
《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
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
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篇三:读资治通鉴心得篇三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引言《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汇集了从西周至北宋实际统治时期的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本文将以文言文《资治通鉴》的原文为基础,提供翻译作为参考。
原文及翻译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会稽山,环镇海,越阡陌之间,著有志盈千载者,当告昔人之斯迹。
正始中,岩穴巅侧,殷荐碑识,颂曰:“中和岁月,再建康邑;寄治身焉,悲吁斯息。
”碑自刻于孔氏世殷之记,及存亡阙实叶泽之盛论。
君臣教化,悠悠焉,其遗迹可盈其中矣。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信之者以《呜乎哀哉》为谶,瑞气将来。
郡守郑充等解读,别问当于时议;盖元和大中之昌运,果逢其盛者矣。
翻译:会稽山位于环绕镇海的地方,其间有连绵的田野和道路。
这里有着被记载了千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值得告诉后人。
在正始年间,山顶旁的岩穴侧面,刻有殷殷嘉言,称颂道:“中和的岁月中,两次建立康邑;将治理身世,叹息不已。
”这块碑刻自孔氏时代开始,记录了存在与消逝,也载有叶泽盛论的真正内涵。
君主与臣民的教化历程,流传已久,其遗址堪称丰富。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相信此碑的人将《呜乎哀哉》视为预言,认为祥瑞即将降临。
郡守郑充等人解读碑文,另行详加讨论,这恰逢元和大中盛世繁荣运的真实体现。
总结通过提供《资治通鉴》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历史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的翻译仅供参考,原文的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请以权威研究为准。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资治通鉴五纪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五纪部分内容的文言文翻译:五纪者,周、秦、汉、晋、隋也。
周自武王克商,始建国号。
秦并天下,一统六国。
汉继秦之后,兴于高祖,盛于武帝,衰于成帝。
晋承汉统,分立东、西两晋。
隋承晋之后,一统天下,传二世而灭。
周纪周武王十一年,兴师伐纣,战于牧野。
纣兵败,纣自焚死。
武王定天下,立诸侯,封子弟为王。
武王崩,成王即位。
成王幼,周公旦摄政。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
成王崩,康王即位。
康王修文德,国家大治。
康王崩,昭王即位。
昭王南征,不返。
穆王即位,修明堂,作《穆天子传》。
穆王崩,共王即位。
共王崩,懿王即位。
懿王崩,孝王即位。
孝王崩,夷王即位。
夷王崩,厉王即位。
厉王暴虐,诸侯叛之。
周公召诸侯,共伐厉王,立宣王。
宣王中兴,国家大治。
秦纪秦孝公二十一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
惠文王用张仪连横之策,合纵诸侯,吞并巴蜀。
惠文王崩,武王即位。
武王用白起,破赵、魏、楚,统一六国。
秦王政即位,是为始皇。
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立郡县,定法制。
始皇崩,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二世暴虐,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崩,胡亥弟子婴即位,是为秦王子婴。
子婴立,秦灭。
汉纪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推翻秦朝,建立汉朝。
汉高祖崩,惠帝即位。
惠帝继位,国家大治。
惠帝崩,吕后摄政。
吕后崩,文帝即位。
文帝修文德,国家大治。
文帝崩,景帝即位。
景帝继位,国家大治。
景帝崩,武帝即位。
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国家大治。
武帝崩,昭帝即位。
昭帝继位,国家大治。
昭帝崩,宣帝即位。
宣帝继位,国家大治。
宣帝崩,元帝即位。
元帝继位,国家大治。
元帝崩,成帝即位。
成帝继位,国家大治。
成帝崩,哀帝即位。
哀帝继位,国家大治。
哀帝崩,平帝即位。
平帝继位,国家大治。
平帝崩,新朝王莽篡位。
新朝立,汉室灭。
晋纪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平定八王之乱,统一天下。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我们看看下面的吧!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荡驰马逐北,中矛而死。
朝廷遣侍中燕国刘沈假节统罗尚、许雄等军,讨李流。
行至长安,河间王颙留沈为军师,遣席薳代之。
李流以李特、李荡继死,宗岱、孙阜将至,甚惧。
李含劝流降,流从之;李骧、李雄迭谏,不纳。
《资治通鉴》唐记八译文
《资治通鉴》唐记八译文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百,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度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文: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贤才,过了很久仍没有推举出来。
唐太宗责问他,封德彝回答说:“不是不尽心去做,只是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没有奇才罢了。
”
唐太宗接着说:“君子用人要像使用器具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
古代那些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使用的吗?真正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发现人才,怎么能冤枉一世的人呢?”封德彝只好惭愧地退出。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x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资治通鉴卷五文言文翻译
起元年,汉高帝即皇帝位,都长安。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汉王刘邦,项羽所封,为汉王,都南郑。
诸侯皆属项羽,号为霸王。
汉王之入蜀,因攻三秦,尽降秦地。
项羽使章邯、司马欣、董翳为将,守咸阳,以备汉王。
汉王使人说章邯,章邯降汉,司马欣、董翳亦降。
秦地既定,汉王遂引兵东,与项羽争天下。
【翻译】自公元前202年起,汉高祖刘邦即位为皇帝,定都长安。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汉王刘邦,原本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
各路诸侯都归属于项羽,尊称他为霸王。
汉王刘邦进入蜀地后,趁机攻打三秦,将秦地全部收复。
项羽派遣章邯、司马欣、董翳为将领,守卫咸阳,以防备汉王的进攻。
汉王刘邦派人说服章邯,章邯投降汉朝,司马欣、董翳也相继投降。
秦地平定后,汉王刘邦于是率领军队向东进发,与项羽争夺天下。
【原文】项羽闻之,大怒,遂北击齐。
齐王田荣、楚将田横、田光等起兵应之。
汉王使张良往说齐王田荣,齐王田荣不听。
田荣与田横、田光等合兵,共击楚军。
楚军大败,齐王田荣、田横、田光等皆死。
项羽遂北至齐都临淄,自立为齐王。
【翻译】项羽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于是向北进攻齐国。
齐王田荣、楚将田横、田光等人起兵响应项羽。
汉王刘邦派遣张良前往说服齐王田荣,但齐王田荣并未听从。
田荣与田横、田光等人联合兵力,共同对抗楚军。
楚军大败,齐王田荣、田横、田光等人均战死。
项羽随后北上至齐国的都城临淄,自立为齐王。
【原文】汉王刘邦闻项羽自立为齐王,大怒,遂南攻楚。
项羽闻之,遂引兵西击汉。
汉王刘邦遣使者往楚,请和。
项羽不许,曰:“天下匈匈,为汉王所扰,我何面目见天下之人!”汉王刘邦乃还军,与项羽决战于垓下。
【翻译】汉王刘邦得知项羽自立为齐王后,十分愤怒,于是向南进攻楚国。
项羽听闻此事后,便率领军队向西进攻汉军。
汉王刘邦派遣使者前往楚国,请求讲和。
项羽拒绝,说道:“天下动荡不安,都是因为汉王的侵扰,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的人!”汉王刘邦于是撤军,与项羽在垓下进行了一场决战。
小学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魏文侯封其弟嘉为中山侯。
二十四年,鲁穆公卒,子姬显立。
二十五年,楚悼王卒,子熊疑立。
二十六年,魏文侯卒,子击立。
二十七年,齐威王卒,子田辟疆立。
二十八年,晋出公卒,子姬骄立。
二十九年,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三十年,楚肃王卒,子熊商立。
三十一年,韩哀侯卒,子婴立。
三十二年,魏武侯卒,子瑕立。
三十三年,赵敬侯卒,子武灵王立。
三十四年,齐威王卒,子田建立。
三十五年,楚肃王卒,子熊横立。
三十六年,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三十七年,韩哀侯卒,子婴立。
三十八年,魏武侯卒,子瑕立。
三十九年,赵敬侯卒,子武灵王立。
四十年,齐威王卒,子田建立。
四十年,楚肃王卒,子熊横立。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最初,魏文侯封他的弟弟嘉为中山侯。
二十四年,鲁穆公去世,他的儿子姬显继位。
二十五年,楚悼王去世,他的儿子熊疑继位。
二十六年,魏文侯去世,他的儿子魏击继位。
二十七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继位。
二十八年,晋出公去世,他的儿子姬骄继位。
二十九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三十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商继位。
三十一年,韩哀侯去世,他的儿子韩婴继位。
三十二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儿子魏瑕继位。
三十三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
三十四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位。
三十五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横继位。
三十六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三十七年,韩哀侯去世,他的儿子韩婴继位。
三十八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儿子魏瑕继位。
三十九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
四十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位。
四十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横继位。
”这段文言文主要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四十年间,各国诸侯的更迭情况。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更迭的频繁,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历史特点。
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方面的严谨性,通过对各个国家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成
书于北宋时期。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
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以下是
《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
《资治通鉴》者,余以鲁卫之学,蕞尔小吏,颇涉经史,有志
存焉。
每览前史,触类旁通,得失之言,多所昭著。
故欲以书会友,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有以自效也。
夫史者,所以纪世也。
纪世之学,非有贤圣之士,不能庶几。
古之善为史者,莫不尽心竭力,以求贤士,以求真实。
故其书传之
千古,不绝如弦。
余读史书,每觉前史之书,多诬谤之辞,少直言之士。
或有贤
圣之士,不得直言,遂至身死国亡者,多矣。
此皆史官之罪也。
余
每读其书,为之悲恸,不能自已。
余欲以《资治通鉴》为书,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
有以自效也。
愿观者能自思,自效,以求真实,以求贤圣之士,庶
几有以自效也。
以上是《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司马光在序文中表达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和目的,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读者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修身养性,追求真实和贤圣之士。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版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呼?抑为保障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译文: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这个时候,智宣子打算让他的儿子瑶继位。
智果却建议说:“不如让宵继位。
瑶有五个优点,但有一个缺点。
他的美髯、高大的身材、射箭、骑马、武术、文才、辩才、坚强、果断和勇敢都是优点,但他的仁慈却不够。
一个人拥有这五个优点却缺乏仁慈,谁能忍受他呢?如果真的让瑶继位,智氏宗族必定会灭亡。
”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建议,智果于是离开智氏,成为太史氏的辅佐。
赵简子的儿子有两个,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
赵简子要决定让谁继位,却不知道该立谁。
于是他写下训诫的话,分别写在两个简牍上,交给两个儿子说:“好好记住。
”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他们,伯鲁不能背诵训诫的话,去寻找那两个简牍,却已经找不到了。
询问无恤,他能够背诵得很熟练,去寻找那两个简牍,竟然从袖子里拿了出来呈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是个贤人,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
尹铎请教说:“是像抽茧丝一样征税,还是像筑堡一样保障百姓?”赵简子说:“当然是保障百姓。
”尹铎于是减少了晋阳的赋税人数。
《资治通鉴》【全译本】
《资治通鉴》【全译本】《资治通鉴》【全译本】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周纪二显王元年(癸丑、前368)周纪三慎靓王元年(辛丑、前320)周纪四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周纪五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秦纪一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秦纪二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秦纪三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汉纪二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汉纪四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汉纪五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汉纪六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177)汉纪七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前169)汉纪八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无年(辛丑、前140)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前133)汉纪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汉纪十二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汉纪十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汉纪十五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汉纪十六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汉纪十七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汉纪十八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汉纪十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前58)汉纪二十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汉纪二十一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前41)汉纪二十二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前32)汉纪二十三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汉纪二十四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汉纪二十五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汉纪二十六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前5)汉纪二十七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己未、前2)汉纪二十八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9)汉纪三十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汉纪三十一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汉纪三十二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25)汉纪三十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汉纪三十四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汉纪三十五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汉纪三十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汉纪三十八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子、76)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汉纪四十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汉纪四十一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汉纪四十二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6)汉纪四十三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125)汉纪四十四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汉纪四十五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汉纪四十六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汉纪四十七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164)汉纪四十八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汉纪四十九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汉纪五十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1)汉纪五十一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188)汉纪五十二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汉纪五十三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汉纪五十四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196)汉纪五十五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汉纪五十六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201)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206)汉纪五十八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209)汉纪五十九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214)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魏纪一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庚子、220)魏纪二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魏纪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228)魏纪四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辛亥、231)魏纪五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乙卯、235)魏纪六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魏纪七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魏纪八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酉、253)魏纪九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魏纪十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62)晋纪一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晋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晋纪三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晋纪四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晋纪五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299)晋纪六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辛酉、 301)晋纪七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年晋纪八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305)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己巳、309)晋纪十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下建兴二年(甲戌、314)晋纪十二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晋纪十三中宗元皇帝中太兴二年(己卯、319)晋纪十四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晋纪十五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晋纪十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子、328)晋纪十七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辰、332)晋纪十八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晋纪十九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八年(壬寅、342)晋纪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晋纪二十一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晋纪二十二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十一年(乙卯、355)晋纪二十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晋纪二十四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己巳、369)晋纪二十五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晋纪二十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376)晋纪二十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癸未、383)晋纪二十八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385)晋纪二十九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丁亥、387)晋纪三十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十七年(壬辰、392)晋纪三十一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晋纪三十二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戊戌、398)晋纪三十三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399)晋纪三十四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401)晋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
王闻其贤,欲见之。
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du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王悦之,未任用。
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
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
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
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
”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
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
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
”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
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
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
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
〔〖胡三省注〗《尔雅》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彊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
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掩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是为岁阴。
周纪分注“起著雍摄提格”,起戊寅也。
“尽玄黓困敦”,尽壬子也。
阏,读如字,《史记》作“焉”,于乾翻。
著,陈如翻。
雍,于容翻。
黓,逸职翻。
单阏,上音丹,又特连翻;下乌葛翻,又于连翻。
牂,作郎翻。
涒,吐魂翻。
滩,吐丹翻。
困敦,音顿。
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
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
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
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
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
周。
《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
《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
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年月。
温公系年用《春秋》之法,因史、汉本纪而谓之纪。
邰,汤来翻。
夏,户雅翻。
窋,竹律翻。
在雍,于用翻。
〖按〗胡三省翻切(或曰反切)注音中,多有古音或方言之音,如“夏”“下”,户雅翻,便是当时读音,今仅在南方方言中稀存。
故而除非有必要保留,凡文中注音基本略去。
注“〖按〗”,即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校者按语。
〕
◎周威烈王
〔〖胡三省注〗名午,考王之子。
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沈约曰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
〕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胡三省注〗上距春秋获麟七十八年,距《左传》赵襄子惎智伯事七十一年。
惎,毒也,音其冀翻。
〕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胡三省注〗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
魏之先,毕公高后,与周同姓;其苗裔曰毕万,始封于魏,至魏舒,始为晋正卿,
三世至斯。
赵之先,造父后;至叔带,始自周适晋;至赵夙,始封于耿。
至赵盾,始为晋正卿,六世至籍。
韩之先,出于周武王,至韩武子事晋,封于韩原。
至韩厥,为晋正卿,六世至虔。
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
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
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
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
臣光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
●周纪一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司马光曰
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
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
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
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
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