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名解及问答
病原原核生物习题
病原原核生物习题一、名词解释1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2 亚种:是同一物种,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的类群。
3 致病变种:又称致病型。
病原细菌种以下的分组单元。
同一细菌种内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基本相同,但对特定的寄主的致病性不同,或者寄主范围不同的细菌类群,相当于病原真菌的专化型或亚种。
4 生化变种:又称生物变种或生物型。
微生物种或亚种以下的分组单元。
通常用来区分亚种内的一些菌株,它们在血清学或噬菌体敏感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生理学和生化学性状反应方面有所区别。
5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6 Ti质粒:Ti质粒是在根瘤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核区DNA外的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
7 Ri质粒:Ri质粒是在发根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 分子。
8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柯赫氏法则通常表述为4步:①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微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9 喷菌现象:喷菌现象是指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
10 植原体:软壁菌门的成员,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引起丛枝黄化类型的一类原核生物,俗称类菌原体,现称为植原体。
11 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12 菌落:菌落,是指由单个或少数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多项选择(2分×5=10分)名词解释(2分×10=20分)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问答(10分×2=20分)一、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病理08名解问答小抄
injury 组织和细胞遭到不能耐受的可引起细胞及其间质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是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多,导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是由体内外某些因素出发细胞内预存的.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 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 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并有腐败菌生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槟榔样花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 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由血流阻断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 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共同形成假膜,abscess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形成充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metastasis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包括纤维结缔组织、)发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它可小到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cm ,以致眼观可见。
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
此期约2~3个(或)心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典型表现阵发性胸骨后部位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域左上肢,持续数分钟,可因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而缓解消(MI)指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判断早期胃癌的标准不是其面积的大小和是否有局部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多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6-病原性球菌
医学微生物习题第8章病原性球菌一、名词解释1.SPA 2.血浆凝固酶 3..M蛋白 4.链道酶 5.链激酶二、填空题1.化脓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如、、和革兰阴性球菌如、、等.2. 试验阳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标志.3.病原性球菌中能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的是 .4.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大类 ,其中毒素性疾病主要包括、、、 .5.按溶血现象链球菌可分为、、三大类.6.在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时常做、试验.7.培养脑膜炎球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8.脑膜炎球菌的致病因素有、、 .9.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呈 ,在患者脑脊中多位于内,革兰染色 .10.检查流脑患者或疑是流脑患者可采取、、等标本,带菌者检查主要采取进行微生物学检查.11.脑膜炎球菌抵抗力极弱,对、、等均高度敏感.12.亚急性细菌型心内膜炎的病原体是 .13.在不形成芽包的细菌中, 抵抗力最强的是 .14.链球菌感染易于扩散 ,其原因是该菌能产生 ; 浓汁稀薄是因为该菌产生所致.15.淋球菌主要以方式传播, 引起 .16.能产生自溶酶的球菌有、 .17.SPA的生物学活性是: 可与分子的非特异性结合.18.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及两大类感染.19.A群溶血型链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及 .20.甲行溶血型链球菌是及部位的正常菌群.21.胆汁溶菌试验可用来鉴别菌与菌.22.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 ,可引起 .23.奈氏菌属包括菌和菌.24.脑膜炎球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在提供气体的配养基中生长 .25. 菌及菌不能耐受低温。
三 .单选题1.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耐盐性强B.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C.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D.不易产生耐药性 ,抵抗力强E.革兰阳性菌2.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B.产生溶血素C.分解甘露醇D.产生耐热核酸酶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3.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A.杀白细胞素B.溶血毒素C.肠毒素D.血浆凝固酶E.红疹毒素4.SPA在致病中的作用是A.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因其有抗原性C.是一种毒素D.能破坏吞噬细胞E.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5.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是A.营养要求高 ,必须在血平板上才能生长B.均能产生金黄色色素C.分解菊糖产酸D.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E.专性需氧6.关于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B.感染容易扩散C.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D.产生多种外毒素 ,故可用类毒素预防E.对青霉素敏感7.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A.溶血反应B.凝集反应C.凝集溶解反应D.血凝抑制反应E.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8.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A.内毒素B.外毒素C.荚膜D.菌毛E.侵袭性酶9.关于淋球菌 ,下列错误的是A.Gˉ肾性双球菌 B人是本菌唯一宿主 C.通过性接触传播 D.新生儿可经产道传播E.女性感染个者比男性严重10.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A.产褥热B.风湿热C.猩红热D.波状热E.以上都不是11.自鼻咽拭子中分离出一株细菌 ,其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最可能是哪中细菌A.乙性溶血型链球菌B.甲型溶血型链球菌C.绿脓杆菌D.副溶血性弧菌E.肺炎链球菌12.下列哪种细菌感染一般不侵入血流A.葡萄球菌B.淋球菌C.脑膜炎球菌D.伤寒杆菌E.链球菌13.可与IgG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是A.M蛋白;B.Vi抗原;C.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D.炭疽杆菌荚膜多糖抗原;E.大肠杆菌K抗原14.能产生SPA的细菌是A.葡萄球菌B.乙性溶血型链球菌C.白喉杆菌D.百日咳杆菌E.肉毒梭菌15.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A.50%B.50%~60%C.70%~80%D.80%以上E.90%以上16.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的微生物是A.回归热螺旋体B.衣原体C.产气荚膜梭菌D.肺炎球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7.可增强链球菌扩散能力的致病物质是A.DNA酶B.红疹毒素C.M蛋白D.多糖蛋白E.透明质酸荚膜18.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链球菌分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A群B.B群C.C群D.D群E.E群19.亚急性新内膜炎是一种()A.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B.衣原体引起的感染;C.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20.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A.链霉素;B.青霉素;C.灭滴灵;D.红霉素E.克林霉素四、问答题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病原生物学名解及问答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2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是大多革兰阴性菌或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3病原灭活:病毒受理化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4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5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6肥达实验:用已知的肠热症(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其他三种引起肠热症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血清做试管定量凝集实验,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协助肠热症与副肠热症的诊断的方法。
7消毒: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不包括等休眠状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8灭菌:指杀灭一切生物(包括生物的繁殖形态及休眠形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9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和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
10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2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3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为不依赖于染色体而独立复制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分子。
14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基因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15干扰素:是病毒或者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者动物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16结核菌素实验:是应用结合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合分枝杆菌是否存在Ⅳ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生物意义:可有助于鉴定病原微生物、指导临床使用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班级: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1.抗原:2.抗体:3.ADCC作用:4.超敏反应:5.条件致病菌:6.病毒的复制:7.脓毒血症:8.鞭毛:9.细胞因子:10.败血症:二、单项选择题: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A.链球菌B.大肠杆菌C.破伤风杆菌D.结核杆菌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7.属Ⅰ型超敏反应(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C. 血清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C.血管扩张水肿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12.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苗体蛋白变形凝固C.破坏DNA结构 D.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13.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抗生素B.抗毒素 C.类毒素 D.破伤风菌苗14.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B.保持抗原性的人型结核杆菌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D.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杆菌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共有的毒素是( )A.溶血毒素B.致热外毒素C.剥脱性毒素D.杀白细胞素16. 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是( )A.森林脑炎病毒B.风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汉坦病毒17.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称( )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18.当一工人因铁钉深刺造成外伤送医院急症时,医生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百白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19.培养结核杆菌选用( )A.吕氏血清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C. 巧克力培养基D.庖肉培养基20. 判断有包膜与无包膜病毒的依据是( )A.是否出现细胞病变 B.对脂溶剂是否敏感C.超速离心沉淀速度不同D.对温度抵抗力不同21. 下列不属于细胞因子的是()A. IgB.ILC.IFND.TNF22.怀孕期受感染引起畸胎的病毒主要是( )A.流感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风疹病毒 D.冠状病毒23.杀灭细菌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线照射 B.煮沸法 C.高压蒸汽法 D.间歇灭菌法24. 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脾B.骨髓与胸腺C.淋巴结D.扁桃体与淋巴结25. TI—Ag ()A.大多数是高分子蛋白质分子B.包括有细菌脂多糖C.需要APC加工处理后才能刺激B细胞D.必须有TH细胞参加才能刺激B细胞26. TD—Ag()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不剌激机体产生体液性免疫D.需TH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27.下列哪种不可能是抗原()A.细菌B.动物免疫血清C.生理盐水D.尘螨28. 类毒素()A.具有毒性而无免疫原性B.具有毒性而无反应原性C.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毒性D.具有毒性和免疫原性29.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哪项错误()A.所有抗体都是IgB.所有Ig都是抗体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D.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30.关于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错误的是()A.从C1开始活化的途径为经典途径B.从C3开始活化的途径为旁路途径C.经典激活途径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D.感染早期主要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31.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B细胞B.浆细胞C.TH细胞D.TD细胞32. 关于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下述正确的是()A.初次应答抗体产生的潜伏期短B.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量多C.再次应答也称回忆反应D.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33. 诱导免疫耐受不利于防治()A.超敏反应性疾病B.自身免疫性疾病C.感染性疾病D.移植排斥反应34. 关于Ⅰ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A.发作快B.24后小时达高峰C.有IgE抗体参与D.有肥大细胞参与35. 关于Ⅱ型超敏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有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B.有补体参与C.有T淋巴细胞参与D.是由IgG和IgM介导36.婴儿能从母体身上获得()A. IgGB.IgMC.IgDD.sIgA37. 与IgE有亲和性的细胞是()A.NK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红细胞38. 以下不属于机体天然防御机能的是()A.屏障结构B.吞噬作用C.抗毒素的作用D.干扰素的作用39.初次注入大量抗毒素的马血清所引起血清病的发病机理属于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40. 同种异型抗原()A.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B.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分布相同C.是定义同种类型蛋白的抗原D.不能诱导同一种属动物间的免疫应答41. 干扰素(IFN)不具有()A、抗病毒作用B、抗肿瘤作用C、免疫调节作用D、炎症介质作用42.杀灭包括芽胞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作: ( )A.消毒 B.无菌 C.灭菌 D.灭活43. 下列无芽胞的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 )A.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淋病奈瑟菌D. 肺炎球菌44. 霍乱弧菌能粘附定植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因为具有:( )A.鞭毛 B.LTA C.K抗原 D.菌毛45. L型变异属于()A.形态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毒力变异46.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 )A.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B.肠道局部SIgA不能阻止野毒株的入侵C.SIgA不能由乳汁分泌D.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47. AIDS的病原是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C.人白血病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8.可直接观察到病毒体大小的办法A.电镜观察法 B.光镜观察法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49. 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脂蛋白B、类脂AC、脂多糖D、脂质双层50. 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 有鞭毛能运动C. 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D. 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三、填空题1.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有,, ,及其抗病毒特点、、。
病原微生物题库(带答案)
临床免疫学1~10章 30%细菌11~23章 40%病毒24~33章 30%护理免疫学1~10章 25%细菌11~23章 45%病毒24~33章 30%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选择题1. 首先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是(A )A.琴纳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2.机体免疫应答过高可导致(D )A.严重感染B.免疫耐受C.肿瘤发生D.超敏反应E.免疫缺陷病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结果是(B )A.易发生超敏反应B.易发生肿瘤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疫耐受4.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属于哪种免疫功能(B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D.免疫损伤E.都不是5.免疫功能对机体是(C )A.是有害的B.是有利的C.具有两重性D.是无害的E.既是有利的又有害二.填空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2.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将引起 ________。
(反复感染)三.名词解释1.免疫防御::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抵抗病原微生物人侵,清除侵入的病原体及其他异物,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异物侵害的功能。
四.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第二章抗原一.选择题1.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A.抗原决定簇B.一定的化学组成C.一定的物理性质D.分子量大E.复杂稳定的结构2.决定抗原免疫性的首要条件是(C )A.大分子B.结构复杂C.异物性D.表位多E. 一定的化学组成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D )A.共同抗原B.半抗原C.异嗜性抗原D.表位E. 自身抗原4.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是( D )A.半抗原B.佐剂C.小分子物质D.完全抗原E. 简单大分子物质5.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C )A.类脂B.明胶C.外毒素D.多糖E.内毒素6.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 B )A.皮下 B.皮内 C.腹腔D.静脉 E.口服二.填空题1.TD -Ag 中文含义是, TI-Ag 中文含义是。
病原生物学作业题
医学微生物作业题一、名词解释: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
2.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间的平衡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被破坏,使生理性组合变为病理性组合而出现失调。
3.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4.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5.BCG:即接种卡介苗,婴儿和新生儿为主要接种对象,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若阴性则应再进行接种。
6.垂直感染: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引起子代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 及乙型肝炎病毒。
7.潜伏感染:病毒感染后,其基因组潜伏于特定组织或细胞,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致病。
如:单纯疱疹病毒。
8.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
9.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病毒具嗜神经性,在感染的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的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对狂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0.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11.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3.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14.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病原生物学试题集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一、 名词解释
1.免疫
2.固有免疫
3.适应性免疫
二、 选择题
1. 首先使用人痘预防天花的是
A.法国人
B.中国人
C.英国人
D.希腊人
E.印度人
2.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害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是有利的,异常条件下有害
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1、免疫系统是由
.
.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包括
.
3、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两类:
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四、 问答题
1.简述固有免疫及适应症免疫的特点
组成.
.
.
由骨髓和胸腺组成;
由淋巴结.脾及粘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免疫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稳定和平衡叫免疫 .
2.固有免疫 即天然防御机能,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及形成的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7、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淋巴结和骨髓
8、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淋巴结和骨髓
三、 填空题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免疫球蛋白
3、单克隆抗体
二、填空
1、IgM 基本结构是由
条多肽链,中间以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病毒的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也可能是病毒的吸附受到干扰或改变了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
可分为:异种、同种、同型或自身干扰。
意义:终止感染,阻止、中断发病(非特异免疫)2、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併发症。
3、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急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没有彻底从体内清除,而是长期存在于体内,疾病呈慢性进行性或反复迁延,病程长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机体持续或间歇性排出病毒。
如慢性乙型肝炎。
4、、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在原发感染后,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与机体保持相对平衡,病毒不增殖,机体无症状。
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重新活化、增殖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例 HSV-1引起的口唇疱疹。
5、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体内缓慢繁殖,潜伏期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症状后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例如: HIV感染所致的AIDS, 朊粒感染。
6、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7、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如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8、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从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途径:胎盘、产道、母婴哺乳。
病原微生物问答题
病原微生物问答题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1简述肽聚糖和L P S的组成及其医学意义。
答: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基础成分,由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链交联桥构成三维立体框架(革兰氏阳性菌)使细胞壁坚韧。
LPS(脂多糖)即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类脂A决定了内毒素毒性。
2什么是L型细菌有何医学意义答:细菌受青霉素或溶菌酶作用,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或遭到破坏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为L型细菌。
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所致疾病用抗生素治疗后常易复发,常规细菌学检查多呈阴性。
3什么是细菌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各有何医学意义答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液样物质,称为荚膜。
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以及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吞噬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是从细菌细胞浆的颗粒长出延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丝状附属物。
鞭毛是细菌运动器官,根据有无动力(是否运动),鞭毛的数量和排列可鉴定细菌,鞭毛具有特殊的抗原性,在细菌的分型和鉴别上亦十分重要。
菌毛:是某些细菌菌体周围生出的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两种:(1)普通菌毛:能粘附于易感细胞,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能以接合的方式传递R质粒和F质粒,使细菌变异。
芽胞:某些革兰氏阳性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芽胞。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其大小和位置随菌种而异,有重要鉴别意义,芽胞对干燥、热和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故灭菌时应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4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各有何主要特性答:(1)需氧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分子氧做受氢体,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繁殖:(2)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受氢体为有机物,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繁殖:(3)兼性厌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节肢动物质粒: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4、可转移或丢失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后章节答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后章节答案第一篇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发挥的各种生物学效应的总和,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
二、填空题1、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2、肿瘤三、选择题1 、C2 、A3 、C4 、B5 、C6 、A四、问答题1、答:(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的基本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第二章免疫系统一、名词解释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二、填空题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三、选择题1、B2、C 3 、D 4 、A四、问答题1、答: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组成。
根据功能差异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它们是免疫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它们是T、B 淋巴细胞定居进一步成熟和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部位第三章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指能与T 细胞抗原受体及B 细胞抗原受体结合,促使T、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或抗体,并与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或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题1、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2、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三、选择题1、B2、E3、D4、B5、E四、问答题1、答:(1)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两方面。
即某一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自己的免疫效应物质;也只能与针对自己的免疫效应物质结合,发生免疫应答。
(2)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是与其组成的化学物质的性质、数量、空间排列及构型存在的差异有关。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二、填空题1.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2.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活细胞,非细胞型微生物。
三、选择题1.E2.C3.C4.E5.E第二章细菌概述一、名词解释1.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2.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3.无菌操作: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控制环境、用具,使之处于无菌状态,即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4.败血症:细菌由炎症局部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毒素引起全身性亚种的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5.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填空题1.7.2-7.6,37℃2.急性期恢复期4倍或4倍以上3.103kpa 121.3℃15~20min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高渗培养基5.抗毒素血清丙种球蛋白三、选择题1.A2.E3.B4.A5.E6.E7.A8.C9.C 10.E四、简答题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异同?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由聚糖、侧链、交联桥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医院感染:肺炎、胸腹腔炎症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5.试分析菌群失调发生的原因,怎么预防菌群失调症。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 1μm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病原微生物药理学讲解2023年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概论一、名解1.抗生素(antibiotics)由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类天然物质2.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人工半合成、全合成抗病原微生物药3.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分窄谱和广谱。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属细菌的抗菌药广谱抗菌药:抗菌谱广泛的药物4.抑菌剂:bacteriostatic agents对病原微生物仅有抑制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5.杀菌剂:bactericidal 不仅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生长繁殖还有杀灭作用的药物6.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菌的能力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病菌的最低药物浓度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衡量化疗药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通常用LD50/ED50 LD5/ED95表示7.抗菌后效应PAE(post-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降低至低于MIC或MBC或药物已经消除,仍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
eg:青霉素8.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指抗菌药物与细菌初次接触时即可产生强大的抗菌效果,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指药物的杀菌活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如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指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杀菌活性有关,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
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有首次接触效应,有PAE。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无首次接触效应,有PAE,需要考虑其“持效时间”)9.耐药性(resistance 抗药性):指常规治疗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病原生物学名解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这里只总结了老师上课有明确指出的,仅供参考!)1.有菌免疫或感染免疫:抗结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或其体内组分全部消失,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为有菌免疫或感染免疫。
(结核分枝杆菌、梅毒)2.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引起人类疾病的多以球形常见。
3.(病毒的)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其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等5个阶段。
4.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
5.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也可见其他方式,如:密切接触感染、病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遗传等。
(HIV、HBV)6.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仍可获得免疫力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免疫力,这种隐性感染者也称病毒携带者。
其本身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持续性病毒感染:病毒可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如HIV、HBV等。
形成持续性病毒感染。
其形成原因由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可分为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三种类型。
8.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其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9.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10.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和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
病原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产生、传播、防控以及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内,有许多与病原微生物学相关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还能指导医学实践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对病原微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人体并繁殖,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疾病症状的产生。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对于制定相应的疾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一部分。
它们在感染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食物、水源、昆虫叮咬等。
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决定了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
3. 路径感染:路径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特定的路径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常见的感染路径有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了解感染路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4.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是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传播规律、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5.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通过机械屏障和吞噬细胞等方式阻挡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特异性免疫则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了解和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6. 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使抗生素失去了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需要采取监测和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其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7.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来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剂,通过引入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表性成分进入人体,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特异性免疫记忆,从而在人体遭遇实际感染时能够迅速产生抗体,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与问答
中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Parasite:寄生虫,是指类营寄生生活的细胞无脊椎的低等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2.Host:宿主,两生物在一起生活,英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种生活关系称寄生,把被寄生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3.Opportunistic parasite:机会致病寄生虫,指弓形虫、隐泡子虫、卡氏肺泡子虫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4.1ntermediate host: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5.Definitive host:终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Rcscrvoir host: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
7.Transport host: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冇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时,仍可继续发冇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L型细菌:受溶菌酶或青霊素作用下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结构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细胞壁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在高渗环境中仍能存活的细菌称L型细菌。
9.芽胞:G+杆菌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而不是繁殖方式。
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将杀死芽胞作为火菌的指标。
10•顿挫感染:宿主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复制称为。
11•缺陷病毒:是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12.内毒素:是G-细菌菌体朋解时释放出来的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其主要成分是类脂Ao13.外毒素:是G+细菌及某些G—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在胞浆内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2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是大多革兰阴性菌或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3病原灭活:病毒受理化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4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5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6肥达实验:用已知的肠热症(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其他三种引起肠热症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血清做试管定量凝集实验,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协助肠热症与副肠热症的诊断的方法。
7消毒: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不包括等休眠状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8灭菌:指杀灭一切生物(包括生物的繁殖形态及休眠形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9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和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
10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2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成的肉
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3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为不依赖于染色体而独立复制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分子。
14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基因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15干扰素:是病毒或者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者动物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16结核菌素实验:是应用结合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合分枝杆菌是否存在Ⅳ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
生物意义:可有助于鉴定病原微生物、指导临床使用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
书12页
2:干扰素抗病毒的机理:(1)特点:1,抗病毒广谱性2,有种属特异性3,间接性。
(2)机理:不直接杀伤细胞,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基因,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
书140页
3:流感病毒变异与临床流行的关系:三型流感病毒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HA变异快。
病毒的变异与流感的流行关系密切。
流感病毒抗原有2种形式:1、抗原漂移。
变异幅度小。
HA、NA 氨基酸的变异率小于1%,属于量变,由点突变造成,引起局部小中型流行。
2、抗原转移。
变异幅度大。
HA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0%-50%,属于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由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往往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书148页或练习册60页
4:HIV病毒:传染源:HIV感染者。
传播方式:性传播,体液传播,垂直传播。
防治原则:综合治理。
即教育、监测、控制。
练习册62页
5:预防狂犬病毒:及时20%的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充分清洗伤口,然后用5%碘酒烧灼伤口;若伤口过深可做清创术,伤口冲洗后再用3%H2O2、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处理,最后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侵润性注射,使机体获得被动免疫。
书第196页
6:HBV: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或医源型传播2母婴垂直传播3性接触传播防治原则:对血源的监测,防止医源性感
8:5种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体:肉毒梭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9:5种可通过水平和垂直途径传播得病原体及所致疾病。
1、HBV:急性肝
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细胞癌。
2、HCV: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
3、HIV:严重细胞免疫缺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异常。
4、沙眼衣原体:沙眼或包涵体结膜炎或泌尿生殖道感染或性病淋巴肉芽肿。
5梅毒:淋病。
10、条件致病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治病?
答:(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某些大肠杆菌是肠道内的常见菌,当它们进入泌尿道,就会引进泌尿道感染;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引起内源性感染;
(3)菌群失调,引起菌群失调症。
11、正常菌群有何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
产生这种生物屏障的往往是一些厌氧菌。
正常菌群通过紧密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出来占领位置,由于在这些部位数量很大,在营养竞争中处于优势,并通过自身代谢来改变环境的pH值或释放抗生素,来抑制外来菌的生长。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
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的合成,胆汁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及激素转化都有正常菌群的参与。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抗源刺激可以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减少了本身的危害。
(4)抗衰老作用
1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生物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其功能是: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