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化石吟教案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篇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

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1、朗读法: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

第16课《化石吟》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6课《化石吟》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6课《化石吟》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上«化石吟»,一口气从网上下载了十多个课件。

打开它,觉得个个做得都挺美,都难以舍弃,因此就取其精华图片,组合成一个新的课件。

自我感受良好。

导入新课后,迫不及待地打开课件。

〝哇,恐龙、猛犸――――〞一声惊呼后,如一块石子投入安静的湖面,下面漾出圏圈涟波。

惊叫之余,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化石作为〝密码〞涵义。

我把每节诗歌的内容都打在幻灯片上,并衬以化石背景。

不料又引一阵惊呼:〝琥珀里如何会有蜘蛛、苍蝇?〞〝如此的䗂珀,我家里也有?〞〝这与鸡血石,差不多?〞――――同学们的视线被化石牵引住了,确实是回不到语言文字上来。

草读过第一段文字后,就过渡到第二段文字。

第二节又是衬托动物化石图片,这又引起童心未泯的小孩们的丰富联想。

――――一节课就在幻灯片的切换和学生的新奇感官刺激中终止了。

课后,觉得这节课的目标远远没在达到,语文的味道没有〝熬〞出来,看起来烧鱼,只放了专门多好看辅料,没有烧出鱼的本味,就一起盛上来,自然没有真口味。

利用第二节没课,第三节上的间隙,我砍掉所有的背景图片,只呈洁净整洁文字,只精选典型的几幅图片作引子。

结果在反复的吟诵中,找回了语文味。

〝最早的鱼儿如何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如何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如何没有腿?最早的树儿如何不开花?―――〞在示读、品读、比读中,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使学生对〝化石〞什么缘故值得〝吟〞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反思:记得雕塑家米爽朗基罗曾塑了一尊女神,像维纳斯一样漂亮的女神。

塑好后,请来几位好友观赏,他在一旁静静观看朋友反映,只见朋友们的眼光都集合在女神丰腴而质感的玉臂上,雕塑家大失所望,拿起一把石斧向玉臂决然斫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去关注人物的眼睛,捕捉人物的心灵,却去关注漂亮的手臂,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渲宾夺主、主次不分吗?米爽朗基罗这一斧对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有所警示。

这确实是我们语文课到底应教些什么?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学些什么?这可能是老生常谈咨询题,但又是应常提醒咨询题,否那么,我们依旧会做〝荒了自己的地,肥了人家的田〞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或对语文教什么又迷失起来。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1)化石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原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石?化石是如何形成的?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圈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讨论作者的表达方法。

(2)讨论化石的形成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设问等。

5.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创作一段关于化石的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化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化石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连续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设计一)放《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后可能会感到奇怪,石头怎么唱歌呢?石头真的能讲述神奇的故事?我们共同来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

(设计二)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

(设计三)诗歌虽然难写,会“吟”便会成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

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作标题的诗歌?(学生回答:《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诵,这就是《化石吟》。

二、诗歌朗读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2.学生齐读,教师指导。

朗诵指导示例:3.采用多种方式吟诵、朗读第1、2、7节。

(教师范读、点读、齐读、轮读)4.学生归纳三节诗意。

明确: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石。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练习成果。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收集化石等。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化石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赏析诗歌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的能力。

2.理清诗歌结构,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体会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品赏诗歌的节奏、音韵、语言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化石吟》既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具有现代诗的特点,这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是一个考验。

为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还要注意对文体的把握。

诗歌往往是把抽象化语言,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描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将“抽象化的语言具体化”的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2、品析鉴赏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教学设想:一课时。

运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而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时,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学习这首诗,要注重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教学过程:第一循环导入新课:(根据具体情况,自己选择)①多媒体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可以通过直观的展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化石吟》的诗歌内容,包括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等。

2.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生命意识和敬畏自然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3.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诗歌中生命意识和敬畏自然的情感理解,以及掌握朗诵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能够自行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来源和意义,进而引出课题。

2.呈现(15分钟):介绍作者背景、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3.理解(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和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等。

4.应用(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相关诗歌。

5.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朗诵诗歌,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谈话法: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3.研究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同时结合问题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口头提问、判断题、填空题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朗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自行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_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化石吟》的诗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化石吟》是一首描绘化石的诗,通过描绘化石的形成、演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之情。

2.2 生字词解析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化石吟》的内容。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4 诗歌解析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1. 熟读《化石吟》。

2. 写一篇关于《化石吟》的读后感。

5.2 作业要求2. 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字迹工整。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对《化石吟》的理解程度。

2. 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把握。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6.2 评估方法1. 课堂问答。

2. 课后作业批改。

3. 学生互评、自评。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内容1. 组织学生参观化石博物馆,增加对化石的了解。

2.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化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7.2 拓展要求1. 参观化石博物馆,做好参观记录。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质学、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2.理解诗歌领域中化石吟的意境,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简单介绍化石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化石吟(35分钟)1.教师发放化石吟的诗歌,并简要介绍作者、题目。

2.教师读出诗歌,学生跟读,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

3.教师简要讲解诗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用语、词汇的含义。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阅读原诗,并完成课堂练习,比如填空、选择题等,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作者用语技巧的熟悉度。

4. 诗歌鉴赏(3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诗歌中的诗情画意、议论观点等要素,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

5. 评价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程,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阅读、表达、思考、分析等相关能力,从而总结今天的收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改善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难点1.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并欣赏诗歌2.学生找到关联点,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教具准备1.化石图片/视频2.诗歌《化石吟》的印刷版3.课堂练习题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跟读、分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任何一节课都应该达到一个好的效果,那么这份教案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石吟》中的化石,它见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演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化石的奥秘,感受古诗文的美感。”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美感。
2.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3.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化石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石吟》中的化石,它见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演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合作学习,提高效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分工明确,提高课堂讨论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4.融入生活,联系实际:将化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对《化石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了解化石的形成、分类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化石的形成、分类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诗歌》,其中的一篇诗歌《化石吟》是唐代智者李时中所作,诗歌的主题是回顾变迁的岁月,颂扬岁月的力量。

《化石吟》运用了季节、自然景物的才思,通过对斧凿锥锤、石头变化的描写,表现出时间的力量、变迁的无常和岁月的奇妙。

本课程通过学习《化石吟》,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唐代诗人李时中的一首诗《化石吟》;2)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3)理解诗中的词语、熟词生义、修辞手法;4)学习借助描写物象、景物、传神的人物活动等表现诗歌主题的方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和解读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阅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3)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造句。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学会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增强他们的感性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声音、诗句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视线吸引到本节课程的课题上——“苟富贵,勿相忘,长者身,体几何?” 。

2. 热身训练: (10分钟)通过导入阅读诗句,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之前课程的内容。

之后让学生朗读《化石吟》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

3.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整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选一位代表,通过组内讨论了解李时中的生平和作品文化背景,总结出李时中作品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手法,并回答在阅读《化石吟》时,如何理解和感受这首诗。

4. 课文分析阅读:(30分钟)1)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的节奏、平仄、韵脚;2)学生就诗句、词语力求真正领会李时中的具体用意;3)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手法和历史背景,以达到对整个诗篇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5. 图文呈现:(20分钟)1)教师播放《化石吟》的相关图片和动画,学生有机会从感性层面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思维;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画一幅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与图片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沉浸式地感受《化石吟》诗的内涵。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16课《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裹.藏(guǒ)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悄然)③称赞而且佩服。

(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葱茏)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海枯石烂)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理解题目的含义:“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安徽省灵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化石吟教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灵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化石吟教案 新人教版

化石吟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教师先来朗读一篇文章琥珀布封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

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

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语文:第16课《化石吟》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16课《化石吟》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6课《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理解诗歌内容3、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本诗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本诗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化石教师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外搜集的化石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诗歌的读法1、教师质疑:这首诗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读呢?你们试着用自己的答案去朗读这首诗歌。

读后学生交流:从诗眼中的“吟”可看出这首诗歌该用赞颂的感情基调去读。

2、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读,师生共评。

3、以第6节和第七节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赞颂的感情基调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上疑难之处1、教师提问:这首诗歌你有哪些不懂之处,可提出来小组或全班解决。

例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等等。

2、分组讨论难懂之处,教师巡回。

3、师生共同解答疑难。

四、探究诗歌的美点教师引导:在诗歌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赞颂了奇异的化石,下面我们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去探究这首诗歌之美。

可选的角度有:修辞方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结构的安排等。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五、探究诗歌之趣作家沈复正因为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察到生活的物外之趣,我们今天也要放飞思绪,去体察化石之趣。

假如你就是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年后苏醒,你要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什么心声呢?先独立思考后再行文,后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完成语文作业本本节课解读:这节课的探究主要是四大步:一探诗歌的读法,二探诗歌的疑难,三探诗歌之美,四探诗歌之趣,在疑难处探,在美点探,探有价值之处,才探的有价值。

形式上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相结合,进行了一次全班总动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
教学目的: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教师先来朗读一篇文章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

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

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

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

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

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

”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

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 guǒ()藏 cōng lóng() zhuó yuè()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⑥奇异而虚幻。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_____________的真理_____________的骸骨_____________的密码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明确:1、幻裹葱茏卓越hái qián kédàng mǎ
2、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
3、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后作答: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5)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

3、4、5、6节是化石的“话”。

(6)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

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五、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1、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3、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

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4、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5、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两节前后照应,第二节设问,最后一节作答,使得全诗结构完整。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6、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六、作业:抄写课后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我讲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较好地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

“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

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