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3)、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使宾语得以用 介词提到动语之前,突出了处置对象,有 利于思想的表达。
(4)、使成式的产生,使前此用两句话才 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表 达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意思表 达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 (《宣和遗事》亨集)“怎么他说了,你就 依得比圣旨还快些”(《红楼梦》第八回) 之类的句型,比起它们的前身更生动、更 形象、更容易传递情感。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同前)
“乃哭曰:‘无处问耗,不知阿母与阿嫂 至,乃自天降也。’”牛僧孺《玄怪录》 卷一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汝叔?敢唤
我作叔?《北史· 河间王孝琬传》 阿翁(即祖父或公公)讵宜以子戏父! 《世说新语· 排调》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世说新语· 赏 誉》 “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老”。如:
【石】勒与酣谑,引【李】阳臂笑曰:孤
往日厌卿老拳, 卿亦饱孤毒手。《晋书》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 酿纪叟》
(3)、置于亲属称谓前的“老”。如: 敬轩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今 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 刘敬轩传》
(6)、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它的一种表现 是句子成分复杂化。随着汉语的发展,一 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主、谓、定、状语, 而这些主、谓、定、状语又可以是多种相 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种表 现是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词头词尾
一、词头。 在汉语发展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名词词头 有“有、句、於、阿、老”等。
男子的尊称。
E、“阿”置于代词之前。 如:“先祖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 失?’”(《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

古汉语语法、词性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动词一、动词的定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一、形容词的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数词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量词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而竭《曹刿论战》
•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 尉《陈涉世家》
• 3.宾语省略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4.介词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常见 几种语法现象举

一、判断句
• 概念: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 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练习
•1 •2 •3 •4 •5 •6 •7 •8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 2.宾语前置 •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 何陋之有《陋室铭》 •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 A\中心词+数量词(定语);B\“之”为标志 的;C\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 前面。
• 2.借助于“乃”、“是”、“为”、“则”、 “悉”、“本”等词构成。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语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 “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 ) “为.... 所... ”句。

a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女口: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 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 “为 ... 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 如: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如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 “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 唐后消亡。

(5 )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 意为“复盖、遭受、蒙受” , 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 “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汉语语法、词性.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动词一、动词的定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一、形容词的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数词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量词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
(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 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 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 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 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 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 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 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小练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她为了妈妈的生日亲手做了一个可口的蛋糕。 他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流泪了。
她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跳了一支惊鸿舞。
状语后置句
俟我于城隅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古汉语语法扫盲ຫໍສະໝຸດ 考点布局: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宾定状补
我买书。
勤奋的我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高兴地买一本漂亮的书。 我高兴。 我在听到这消息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何陋之有?
唯你是问。
主谓倒装
壮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
,汝之不惠。 渺渺兮予怀。

古代汉语语法叙述句

古代汉语语法叙述句
3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蔺列传)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 4 用“被”表被 动“被”本来是动词,“遭受、蒙受” 的1)意秦思王复击轲,被八剑。(战国策·燕策)
2)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被”用来表示被动意义出现于战国末,两汉时使用逐渐增 多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3 有些动词古代能带双宾语,现在不能,如“闭、输、夺、 为、饮、立”等。
1)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糶。(左传·僖公十五年) 2)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3)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二 叙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叙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可以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在宾语后 面用“是、之、实”等代词复指。 介词“以”的宾语也可以前置: 1)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3)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上已。 (孟子·滕文公上)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叙述句
一 双宾语句
1 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如“赐、与、予、遗、贻”等。 1)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2)李斯遣人遗非药。(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静女) 2 表示告知、教示、询问义的动词,如“语、告、教、示、 问”等。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2)后稷教人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下) 3)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史记·张释之列传)
四 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1 用“于”表被动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同上)
2 用“为”或“为……所”表 被1)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4)近又有道士张宝,为公见信。(宋书·庐江王祎传)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汉语(语法部分)

古汉语(语法部分)
的过程是这样: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 往用代词“ 往用代词“是”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 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千里而见王, 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 是予所欲也。” 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下)
•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
表示被动形式标志分成两类:一是只在语 义上表示被动而无形式标记的句子,叫做 语义上的被动句;一是被动句式。这种句 子在谓语动词前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被、叫、让、给、吃、教”等等。 被、叫、让、给、吃、教”
• “被”字句 • 被动式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或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
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思考:这类“ 思考:这类“被”字句是不是被动句?
• 但是这些“被”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但是这些“ 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被”字 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例如: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
• “见”字句: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 字句:用“ 字作为助动词。“
字句和“ 字句和“为”字句的不同之处是:“为” 字句的不同之处是:“ 字和被动词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实施者; “见”字句和被动词之间不能。例如: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出必见辱。(墨子公孟) “见”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于” 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 字句。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 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

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

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

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① 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每月”之类的意思。

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 “日”充当形容词或变化意义比较突出的动词的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相当于“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楚辞·涉江》)③ “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充当全句的修饰语,往往含有追溯过去的含义,相当于“往日”、“以前”。

如: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

(《左传·昭公七年》)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

如:走、趋、伐、见、为、有、欲、能、可。

动词的主要特点是:能受副词修饰,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能在句子中作谓语,也能作主语。

如: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动词“伐”,前有副词“将”修饰,后有宾语“颛臾”。

按能否带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前者如:患、使、见、伐、问、助、哀等;后者如:走、行、活、止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悦、忿恚、喜、惊等,它们能受“甚”这类副词修饰。

有的动词表示主观意愿或客观可能,一般称为助动词,如:欲、能、可、愿等。

它们能独立作谓语,但经常是作其他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修饰成分,如“臣愿.奉璧往使”、 “壮士!能.复饮乎”、“欲.诛有功之人”等。

动词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廉、勇、强、老、壮、大、恂恂、融融等。

形容词能受一般副词的修饰或少数副词的补充,但不能受副词“勿”等的修饰。

如:“城非不高.也”、“君美.甚”。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也能作宾语等成分。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良”作定语)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同上)(“倨”作谓语) 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同上)(“欢”为宾语中心语)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并带上使动、意动意义,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如:一、二、三、十、百、千、万等。

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

基数词又包括系数(零、一、二、十等)与位数(十、百、千等)。

系数放在位数前,二者是相乘的关系;位数放在系数前,二者是相加或分数的关系,如:“十八九”可能是“十”加“八”或“九”,也可能是“十分之八九”;系数与系数放在一起,常常是相乘的关系,如:“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三五之夜”即农历十五的晚上。

表示次序的数词是序数词,古汉语的序数词经常以基数词的形式出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数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动词,表示物量或动量,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状语。

如: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数词后不加量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即“两次”,作谓语。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前出师表》)(“三”即“三次”,作状语。

)五、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叫量词。

古汉语中没有像现代汉语那样丰富的量词。

有的量词是度量衡制度规定的计量单位,实际上也就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名词,如:丈、尺、寸、仞、斗、升、斛、斤、两、钧等。

有的量词是借用盛器名词来充当,如“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与“瓢”。

这些量词都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叫作名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是动量词。

在古汉语中,动量词起源很晚。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中的“回”便是一个专用动量词。

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使用,在句中作定语或补语。

如: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数量结构“一介”作定语,其后以“之”与被修饰的名词“使”隔开。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数量结构“三匝”作补语)六、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何”主要代事物,有时也代人,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什么”;“胡”、“奚”、“曷”一般只用于代事物,多充当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代处所的主要有“安”、“焉”、“恶”。

它们通常作状语,用于反问,相当于“哪里”、“在哪里”、“怎么”等;也可以充当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等。

如:“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将焉取之”即“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三)指示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分别表示近指、远指、泛指、他指、虚指、无指、分指和逐指等。

1.近指代词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

它们大致相当于“这”或“这些”。

例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有:彼、匪、夫。

相当于“那”、“那些”。

如:“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诗·小雅·四月》)“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荀子·接弊》3.泛指代词泛指代词指有所指代,但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确定的对象,读者需要从上下文中去体会。

泛指代词有:之、焉。

如:“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4.他指代词他指代词有:他(它、佗)、馀。

相当于“其他(的)”。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5.虚指代词有些人或事物,说话人不知道,或者不愿、不屑于说出,常常用“某”代替,这叫做虚指。

如:“欲作一屏风,张于某.所。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注:有时候,“某”是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指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