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语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七年》)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 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 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 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
例如: ①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③(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
(《Biblioteka Baidu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 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 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 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 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
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①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
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 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 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 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 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 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 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 规律。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 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 的例子。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 风·黍离》)
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 “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 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 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 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 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 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 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 “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 一不可的。
古代汉语的语序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 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 比较固定的。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 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总的 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 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了。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 重要意义。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
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③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
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有如此盟!”(《左传·襄公 九年》) ④公子 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 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同 ③)
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 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 面。例如:
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
秋·任数》) 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 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 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 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 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 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 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 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