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语序解析

合集下载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使用倒装、重叠等复杂的语序结构。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语序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存在很多种语序,有固定的“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宾谓主”和“谓主宾”等语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且常常交换位置,形成语序的变化。

例如,“我喝水”可以表达成“水我喝”,“她教我唱歌”可以表达成“我唱歌她教”。

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这种语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于修辞手法中。

例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主谓宾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其中的“天下有情人”和“终成眷属”之间交叉放置,使得整个句子更有力量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二、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除了主谓宾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还常常采用倒装语序,即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例如,“日月葵花相映红”中的“相映红”就是一个倒装语序,它把谓语动词放在了宾语之前。

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不仅会改变句子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还常常用于表示强调和反问。

例如,“大意不逊,小意不及”这句话便是通过倒装语序来进行强调。

三、古代汉语的重叠语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语序,就是重叠语序。

这种语序是通过把相同的词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

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和“细”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

重叠语序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被用于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方面,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韵味和修辞效果。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话中的“参差”和“左右”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使得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生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序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通过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从中获取启发,发展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修飾語、中心語”屬語法學 範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造詞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選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許的。衹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語義重心也就不同了。
丁邦新:《論漢語方言中 “中心語—修飾語”的反 常詞序問題》
《方言》2000年第3期
“牛公”、“牛母”這樣的 結構並不是别的語言擴散 的結果,仍然是“修飾 語—中心語”的結構,合 於漢語一般的詞序規則。
與表行爲動作的數量有關的 詞序問題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
(莊子·養生主)
卽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 十下。(百喻經·五人買婢共
使作喻)
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 匝西去。(水經注·河水)
THE END
〈1〉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經·碩鼠)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論語·陽貨 )
丙、賓語用代詞復指構成 的賓語前置。
〈1〉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 是繼。(齊桓公伐楚)
〈2〉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 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 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齊桓公伐楚)
年》)
1.1. 在三種特定的條件下, 賓語可以/應該/必須放在動 詞的前面:
甲、疑問代詞作賓語:
〈1〉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2〉項王曰:“沛公安 在?”(鴻門宴)
〈3〉良問:“大王來何 操?”(鴻門宴)
〈4〉誰爲爲之?孰令聽之?
(司馬遷《報任安書》)
乙、否定句中,如果賓語 是代詞,那麽代詞賓語應 該放到動詞的前面。
李訥(LI,CHARLES N): 遠古漢語:SOV 上古漢語:SVO 現代漢語:SOV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

古代汉语语序的研究意义
01
02
03
理解古代文献
通过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 ,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古 代文献,挖掘其中的思想 、文化和历史价值。
探究语言演变
古代汉语语序的研究有助 于揭示汉语语言的演变过 程,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 汉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推动语言学发展
对古代汉语语序的深入研 究,能够丰富语言学的理 论体系,推动语言学的发 展与创新。
强化跨语言比较研究
在跨语言比较的视野下,可以将古代 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其他语言的相 关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对比分析,进 一步挖掘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类型学 意义,推动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同时 ,也可以借鉴其他语言的研究成果和 方法,反过来促进古代汉语特殊语序 研究的深入。
THANKS
感谢观看
古代汉语中,有时主语会出现在谓语之后,形成主谓倒置的 结构。例如,“今日吾亡矣”(今天我死了),其中“吾” 是主语,“亡”是谓语。
宾语前置的演变
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会出现在动词之前。例如,“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 不了解别人),其中“不己知”中的“己”是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语序的对比分析
句子成分的不同位置:通过比较古今汉 语的语序,可以看出句子成分在不同时 期的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
的历时演变。
表达方式与修辞效果:古代汉语的特殊 语序往往具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效 果,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对比分析可 以揭示这些差异,并增进对古代汉语特
点的理解。
通过以上扩展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古代汉语特殊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 的比较。这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汉语的 发展历程,以及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
历史文化背景影响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古代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对比

古代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对比

古代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对比介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古代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特点,并分析其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

古代汉语的语序特点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一般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

然而,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较为频繁,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

这主要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表达重点:古代汉语的语序可以根据表达的重点来灵活调整。

通过调整语序,可以强调名词、动词或其他成分的重要性。

2. 标点符号的缺失:在古代汉语中,缺乏像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来分隔不同成分。

因此,通过调整语序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明确。

3. 语言风格:古代汉语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也导致了语序的灵活性。

有时,作者为了追求韵律或修辞效果,会故意改变语序。

现代汉语的语序特点相比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固定。

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采用主谓宾的语序结构。

这种固定的语序带来了以下好处:1. 清晰简洁:固定的语序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明了,有助于读者理解。

2. 语法规范:现代汉语的语序符合语法规范,使句子更加规范化。

3. 研究和教学便利:固定的语序使研究和教学更加方便。

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句子结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存在一定的差别。

古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灵活,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而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固定,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了解古代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2古代汉语的词序

2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般语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定)主(状)谓(补)(定)宾
加强语气时,某些句式可倒装(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列· 汤问) 谁欤,哭者?(礼· 檀弓)
先秦的特殊语序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 古汉语中,宾语处在动词的前面有 三种句式。
数词前面加“者”复指的特殊句 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 三,终不肯受。《战国策· 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者三。 (《鸿门宴》) 盖一岁则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耽耽有是哉?
思考与练习:

1. 古代汉语有哪几种特殊的词序?古文遵循这些规律 时是否同样严格?请举例说明。
宾语本身就是代词的两种情况

(1)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 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只用 “之”,不用“是”。如: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 之谓乎? 2.“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赵盾) (《左传· 宣公二年》)
“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 凝固形式,
1.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 王霸》) 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 传· 襄公二十四年》)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目的:强调宾语
特点: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和在宾语和 动词之间还插入一个“是”字或“之”,复指 提前的宾语。 例子:

1.姜氏何厌之有? (《郑” 《齐桓公 伐楚》 3.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 僖公五年》

丁、“莫”字句(=无+或,none=not+one) “莫”现汉是否定动词.“不要,不”义;古汉语是否 定性的无定代词,没。 ①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 滕上) ②莫我知也夫!(论· 宪问)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及状后、定后、主谓倒装(古代汉语课件)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及状后、定后、主谓倒装(古代汉语课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3.用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要前置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 进一步强调表达的事物
“惟(唯、维)+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 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
状后、定后、主谓倒装
















1.主谓倒装
将谓语置于主语前,起强调、突出作用。 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贤哉回也!——《论语》
1.主谓倒装

古汉语通论 语序

古汉语通论 语序

古汉语通论:语序♦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

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

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

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一、宾语的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④“许子冠首?”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许行》)♦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

例如:♦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备注:♦在先秦汉语中,“何如”也常说成“如何”♦它们的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是一个凝固形式,在句中只能作为一个成份来分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为宾语一般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为什么“如何”这一结构又放在后面呢?♦这可能跟下面一种句式有关:♦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滕文公下》)♦在古汉语中,像“如何”这样的还有“奈何”、“若何”,都是经历同样的变化而来的。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第六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句式

第六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句式

3 、用“者”、“之” 中心词+ 后置定语+“ +“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
4、数词或数量词定语后置 中心词+ 中心词+数词或数量词
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 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 奉钱三。( 白璧一双, 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鸿门宴》)
二、宾语前置
问:翻译下面几个句子,找出下列句中的不同于 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现代汉语特殊的词序现象。 现代汉语特殊的词序现象。 ①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 若胜我,我不若胜。 庄子·齐物论》 ②若胜我,我不若胜。 (《庄子·齐物论》)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第四种: 第四种: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问:翻译下列句子,把宾语前置现象标出来,并说 翻译下列句子,把宾语前置现象标出来, 明其宾语前置的原因。 明其宾语前置的原因。 介词“ 1、介词“以”等的宾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 方城以 左传·僖公四年》 (《左传·僖公四年》) 代词“ 2、代词“是”、“自”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是徵 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是问 。(《 自侮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 。(《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十五)古代汉语的词序

(十五)古代汉语的词序
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皜皜乎不可
尚已。(曾子评价子贡) (《孟子· 滕 文公上》)
练 习
辨析下列各句是否为宾语前置句。 1、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3、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 说》) ( )

主要表现在: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
二、古汉语中的特殊语序
(一)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放在谓语中心语之
前。
彼且奚适也?(《庄子· 逍遥游》)
主要情况有以下三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1)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
练习:
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 1、非我也,兵也! 2、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 3、求!无乃尔是过欤?
练习
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 1、非我也,兵也! 2、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
3、求!无乃尔是过欤?
(三)古汉语的定语后置
古代汉语中还有定语后置等现象。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 记· 廉蔺列传》) 两种情况: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
策· 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 滕文公上)
这种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成

古代汉语-语法学(七)语序

古代汉语-语法学(七)语序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賓語是疑問代詞“誰、孰、何、安、奚、
焉、曷、惡”等的,多前置於動詞:


• •
王事靡盬完、结束,不能藝种植稻粱,父母何嘗?《詩 經· 唐風· 鴇羽》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子罕》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 離婁上》 驪姬曰:“吾欲爲難,安始而可?”《國語· 晉語一 》
位於謂語之前的不是常規用法,多有強調、對比的
意味: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有諸?”孟 子對曰:“於傳有之。”《孟子· 梁惠王下》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 臣某”,於外曰“子”,於其国曰“寡君之老”。 《禮記· 曲禮下》

表示“對於、關於”,常常有強調的意味,因此也
這種結構常常和詞頭“唯”搭配:

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对于父母,就担 忧他们的身体状况《論語· 爲政》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 儀,唯酒食是議。《詩經· 小雅· 斯干》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 成公十三年》
等成語。
現代漢語中還有“唯命是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

動詞前有助動詞、副詞等: • •

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左傳· 昭公七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 滕文公 上》 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 節葬下》
代詞賓語後置的亦不在少數: • •

• •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尚書· 金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王 風· 黍離》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論語· 陽 貨》 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國語· 晉語一》 以天下之民莫爲之也,然而是子獨爲之。《荀子· 君 道》 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 韓策二》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一、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踰者?”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 语· 宪问》)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 晋馆 垣》)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 之於国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 · 魏风 · 硕 鼠》)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 君》) (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 莫之许也。(《三国志· 诸葛亮传》)
疑问代词“孰”、“曷”、“恶”
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 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 放在动词的前面。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 非相》)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 知,曷知?(《吕工春秋· 任数》)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 也。(《孟子· 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
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 · 先进》)——夫,指示代词。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 王室。(《左传· 昭公十五年》)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 · 成公十 三年》)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 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 语之前加“唯(惟)”,形成“唯(惟 ) …… 是(之) ……” 的固定格式,强 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 · 僖公五 年》)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 · 僖公二 十四年》)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 · 宣公十二年》 )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 哀公六年》) 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 怨。(《左传· 文公七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



尝试分析: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 襄公 十四年》)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 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 左传· 成公二年》) 公子 趋进曰:“ …… 自今日既盟之 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 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 ” (《左传· 襄公九年》)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 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 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 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 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 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 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 。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 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 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 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 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 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 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 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 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 。”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的前面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 谁、孰、何、曷、胡、恶、奚、 安、焉”等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
战》) 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本纪》) “许子冠首?”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安”、 “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 词的前面
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 面。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
行》)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固定结构
书P224
宾语的位置
在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
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 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 否定的否定词“不、未、无(毋 )莫”等. 宾语必须是代词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
语序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
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 序。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 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 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 中逐渐消失。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

语 的 位 置 谓 语 的 位 置 定 语 的 位 置
宾语的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 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 在有否定词“不”、“莫”、“未”、“ 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 ,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 放在动词的前面。 “唯(惟)”,形成“为……是(之) ……”的固定格式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 提到介词的前面。 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 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
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 传· 僖公四年》)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诗· 周南· 葛覃》)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 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孟子· 梁惠王上》)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 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 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 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否定词必须是“不”、“未”、“
莫”、 “无”(毋)
宾语必须是代词
宾语的位置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
”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 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 句子格式为: 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 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 僖公四年》) 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 语· 子张》)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 子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