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高鼎(清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村居》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村居》赏析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村居(高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春天、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儿童、乡村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赏析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⑴茅檐:茅屋的屋檐。
⑴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⑴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⑴翁媪(ǎo):老翁、老妇。
⑴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⑴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⑴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⑴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经典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全诗翻译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译文] 早春二月好天气,春草生长黄莺啼。
春烟如雾又似纱,柳条青青醉拂堤。
[出自] 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1: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译文2:在早春二月的美好季节里,草长黄莺飞,杨柳拂堤岸,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醉。
儿童散学早还家,书包才放下,趁着东风放风筝。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1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茅屋矮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代指茅屋。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最迟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阴签判离职后漫游吴地之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淡的两笔就勾勒出一幅吴地村景:一座矮小的农家茅舍,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边泛着一片嫩绿的草。
这里写的是农家环境。
接着写茅屋的主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二字的主语是谁,有人以为是诗人自己,也有人以为是白发翁媪。
依前者此句是说诗人自己在醉中听到有人操着吴语在亲昵地对话,依后者则是说两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
不管作何解,都无碍于这一句表现语音的美妙。
细细品味,这种美妙是多方面的。
其一,吴语自古细软柔媚,平常说来就有轻绵之韵味;其二,此时是两人交谈,相语比独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时又非一般性对话,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饶舌哏逗,语中自有恩怨尔汝之温情;其四,老人们齿豁唇软,说起话来,声气平和。
如此之语音,具有十足的韵味。
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说来(或听来),其动听悦耳之处更不难想象。
难怪词人对之感到惊奇:“白发谁家翁媪。
”这是倒卷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赏之情。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74] ,白发谁家翁媪 [75]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76]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74]吴音:指江西信州的农村方言,江西为吴头楚尾,故云。
[75]媪(ǎo):老年妇女。
[76]亡赖:淘气的样子。
“亡”通“无”。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评析:一幅活灵活现的村居生活图景。
老夫妇在亲昵地絮谈,年轻人在忙着农活,锄豆的锄豆,编织的编织,围绕着溪边的茅屋在忙碌着。
最妙是“小儿”两句,倒卧溪头剥着莲蓬。
笔调轻松活泼,充满轻快的生活情趣,可谓句句含情,字字带爱。
没有对民众的挚爱与关心,是写不出这样作品的。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人,投农民领袖耿京,留为掌书记。
后奉表来归南宋,高宗召见,授承务郎,签判江阴。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多有建树。
因他立主抗战,遭主和派弹劾,被贬闲居江西带湖、瓢泉先后达二十年。
其恢复中原的壮志,至老未酬。
《词苑丛谈》称其“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稼轩词》气势雄大,意境沉郁,继承苏轼豪放词的风格,而予以发扬光大。
其词多抚时感事之作,大声镗鞳,具有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密切反映时代的矛盾冲突,并把词变成进行斗争的武器,标志着宋词发展上的新高峰。
然其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表现了多样化的风格。
虽其晚年作品偶尔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为宋词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高鼎《村居》原文、译文、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译文、赏析原文村居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古诗《村居》高鼎
古诗《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作者简介: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清代后期诗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
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
著《拙吾诗稿》等。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高鼎《村居》译文及创作背景
高鼎《村居》译文及创作背景
高鼎《村居》译文及创作背景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鼎《村居》译文及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高鼎《村居》译文及创作背景
一、高鼎《村居》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二、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三、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四、高鼎《村居》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标签宋词三百首、初中古诗、向往、生活、小学古诗、乡村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村居》①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②醉③春烟④。
儿童散学⑤归来早,忙趁东风⑥放纸鸢⑦。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⑤散学:放学。
⑥东风:春风。
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篇1原文:清平乐·村居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5篇)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5篇)《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南乡子·秋暮村居纳兰性德〔清代〕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译文及注释:译文: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试静无人,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唐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赏析: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秋日山村之全景,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
全词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叶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
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也是《秋全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
接下来是《秋全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一片烟笼十里陂。
”“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的池塘湖泊”。
其实,“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
《村居》原文、译文及注释
《村居》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原文: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对照翻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
①陂田:水田。
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铜钱,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③槿花:即木槿花,乡村中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
④两两:成双成对。
翻译一: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
榆钱已经落尽,木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人骑卧;
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翻译二: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
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赏析: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
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
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
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
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此诗通过细致的观察,用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了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
《村居》
一.《村居》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清代晚期诗人,生于1828年,于1880年去世,享年53岁,是浙江省杭州市人,著有作品《拙吾诗文稿》。
【作品注释】1. 村居:住在农村。
2.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 醉:迷醉,陶醉。
4.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 散学:放学。
6. 纸鸢:风筝。
鸢,老鹰。
【白话译文】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写作背景与作品赏析】这首诗作于1863的春天,正值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晚期,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结束于1864年。
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为躲避战乱,在宁波的乡间,以教书为生,也就是在农村做老师。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放学之后趁着东风放风筝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盎然的春意和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全诗前后情景相衬,仿佛一幅生动形象的春景图。
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儿童放风筝的自由与快乐的情景,诗人的快乐与儿童的快乐在诗里交融,让人读来仿佛置身其中,十分的轻松惬意。
这首诗被称为“清代最美儿童诗”,它陪伴谭老师渡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相信它也会成为同学们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诗作拓展】谭老师想给大家分享另外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作品:《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这首诗词把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岁月静好的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居
清代: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主要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
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