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酱油醋花椒等调料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酱油醋花椒等调料文化【试题跟踪】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2.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人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酱油是我国的主要调味品之一,下图所示为广东优质酱油生产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广东地区酱油厂多数采用东北大豆作为主要原料的原因是( )
A.产量较高
B.品质优良
C.交通便利
D.成本低廉
4.长期以来,广东地区成为国内知名酱油生产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B.传统制作,历史悠久
C.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D.纬度较低,光热充足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山西老陈醋有3000余年的历史,现有醋企500多家。目前山西老陈醋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华人聚居地。
太原年日照时数为2360小时~2796小时,是全国高照率地区。太原“宁化府”老陈醋以当地优质红高粱为主要原料,经独特工艺酿制而成,口感酸、香、甜、绵、鲜,市场占有率高,有“天下第一醋”的美誉。下图为太原及周边地区图。
(1)分析太原成为高照率地区的原因。(5分)
(2)分析太原“宁化府”老陈醋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因。(7分)
(3)你认为太原“宁化府”老陈醋品牌在促进山西老陈醋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
【知识背景】
中国人的饮食可谓是博大精深,中国和法国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体系和深厚文化的饮食大国。即便是在国内,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到中国人饮食的南北差异,人们总是用八个字精辟地概括道—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处半湿润或湿润区,降水丰沛,水稻生长旺盛,能一年多熟。所以南方人主食米饭,并用米线、米粉取代了面条,还另有米糕、粽子、汤圆等食品。
至于南甜北咸,是由于南方容易获得蔬菜但蒸发量大,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但要加糖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由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的口味。终年潮湿的川、贵、湘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我去四川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菜肴非常注重调味,而且口味不但麻辣,还比较重。据说是因为过去四川虽然是“天府之国”,可是离海较远,地势险要,交通运输不便,海鱼等食材不够新鲜,于是发明了各种调味料改善味道。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山地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
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文化地理环境也对饮食有着深远影响。关中地区的“面条如腰带、烙饼像锅盖、泡馍大碗卖”, 就折射出了西北人民粗扩豪放的性格。在西安的羊肉泡馍馆,我就感受到了这种分为:当地人丝毫不觉得将馍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很是麻烦,他们边谈天说地,边撕着手中的馍,乐在其中。与之相对的,在江南小馆里,每一道菜都量入为出,小巧精致,恰似南方人小桥流水般的性格。这究竟是人造就了不同性格的饮食,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如今,随着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已经打破了各种制约,不同风格的饮食已经走到了普通人身边。在北京,随处可见川菜馆、粤菜馆、鲁菜馆、清真菜馆……严寒冬日,我们也可以吃到温室中绿油油的南方蔬菜,甚至热带水果。人们的饮食生活固然丰富了,可是适应当地口味的“地方特色菜”已经让我们很难尝到地道的特色了。愿中国人的饮食在发展创新中被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
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美其名曰‘胶菜’”,就是指此。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当然,“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群,东有果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