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名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郏县这方水土,千百年来,哺育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展示着郏县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谋圣”张良,是郏县人。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先韩人也。祖父开地、父亲平,在韩国为相48年。秦灭韩后,作为韩国贵族子弟的张良身怀丧国亡弟之恨,散尽家财,交纳天下豪杰,后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锥击秦始皇。事情失败,隐居下邳。公元前209年率众响应陈胜起义,后在沛城遇到沛公刘邦,“忠韩佐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辅佐刘邦成就西汉大业,后功成身退,托疾隐居于东昏(今河南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后无疾而终,史称“古今第一完人”,尊称“谋圣”。周恩来同志1914年在南开求学时,就写下了“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唐太宗李世民的18个儿子中有一个魏王叫李泰的,聚集一班文人学士,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记述全国情况的志书《括地志》。《括地志》记载,张良故里距郏城东南三十里。唐代司马祯《史记索隐》称,张良故里距郏县东南三十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是如此记载。当代权威的工具书《辞海》1980年版,称张良是郏县人;中国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长罗哲文在《中国名祠》一书中,介绍陕西留霸县张良祠时,称张良是郏县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留下的回忆》称张良是郏县人,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称张良是郏县人。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精品丛书》称张良是郏县人;李口乡张店村,是张良的故居,这个村南依巴山,北临汝河,左风岗、右紫云、山拱水护,汉代就建有张良庙,又称留候词。其后裔一支明初寻根问祖,迁返故里,守护张良庙,四时祭祀。张良后裔张崇进士及第后,官至紫荆关提督,今提督府仍在,张良庙遗迹尚存。

代君而死的纪信,是郏县人。楚汉战争三年(前204年),纪信为掩护刘邦荣阳脱险,假扮刘邦,被项羽火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班固的《汉书》,对此均有记载,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已在《史通》一文中,对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给予高度评价:“班史称纪信为项羽所围、代君而死,此则不言节操而忠孝自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为汝水作注中,对冢头镇东寨纪氏台的介绍中,转引《续后汉书》云:“世祖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郏令冯鲍为贼延裒围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此其地也。”刘邦登基后,筑台颁旨奖褒纪信,史称纪氏台。后在纪信故里纪信村置纪信冢,建纪信庙,纪信村西一岗命名为纪信岗。纪信庙原有唐代以后重修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通,其中的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书法家卢藏撰文书写的石刻最为珍贵,碑高2.7米,碑额隶书:“汉忠烈纪公碑”,碑文隶书,字迹端利,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三十年代瞻仰纪信庙,留诗一首:“广武山前望草春,将军为国此焚身,刘兴项扑成陈迹,犹有忠臣庙貌新”。

划定“楚河汉界”汉界的侯公,是郏县人。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两军对垒,中间为“楚河汉界”,这条“界”就是我们郏县人侯公划定的。据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05年,汉与楚战,在彭城(今徐州)大败,刘邦的父亲在逃跑时被楚军抓获,被项羽押解到军中作人质。前203年,刘邦派大将陆贾劝说项王放回刘邦的父亲,项羽不准,又派侯公前去,商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沟西为汉,沟东为楚,经刘邦、项羽共同拍板决定,放回了刘邦的父亲,刘邦登基后称赞侯公为“天下辩士”,封侯公为平国君。后,侯公返回故里侯店,隐居不见朝延。侯公去和项羽谈判是如何进行的,史书不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迷。到了宋代,苏东坡多次路过郏县,探究原委,写了一篇《代侯公说项羽辞》,演绎出侯公和项羽的谈判的全过程,并收入他的作品集中。侯公的故里就是距县城东8.5公里洛界公路和郑南西线公路的交叉处---侯店,这个村的全称是侯公店,这个村中有一古槐,高约7米,胸围3.6米,至今仍枝叶繁茂,据传,是侯公当年所植。

东汉开国名将铫期,臧宫,是郏县人。铫期字次况,父亲铫猛,西汉末年任桂阳太守,父亲死时,铫期在家守孝三年,侍奉母至孝,后随刘秀南征北战,累迁裨将虎牙大将军,刘秀登基后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任太中大人,卒后,赐谥号“忠”,在《后汉书》列传第二

十卷中有其本传;臧宫,字君翁,曾任亭长,后随刘秀作战,少言,勇冠三军,刘秀登基后,封安成侯、其思侯、赞侯、辅威将军。卒后,赐谥号“愍”,《后汉书》有28宿柏在第十八卷中有本传。在今孟津县的刘秀陵园的通道两侧,28株排列有序、各有名号的柏树,就象征着跟随刘秀打江山定社稷的28位名将,其中有两棵,就叫铫期柏,臧宫柏。陵园建有“28宿馆”详细介绍铫期、臧宫等28宿的事迹。毛泽东曾称刘秀是古代“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原我军攻克刘秀的老家南阳,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闻稿。作为范文名篇,收入现行的中学课本和高等院校新闻系的教材。

唐朝中期名将马燧,是郏县人。出身于郏县武将世家,其祖父珉曾任武则天左右钤卫参军,父亲马季龙精通《孙吴兵法》,官至岚州刺史。马燧幼蓄大志,钻研兵书战策。在平定藩叛乱中出奇制胜,屡立战功,为唐王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军功累迁检校工部尚书、检校兵部尚书、加检校司徒,以尚书右仆射晋升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北平郡王。《旧唐书》列传第84卷中有其本传。马燧慧眼识韩愈,救助贫困学子韩愈,直至考中进士。可以说没有马燧,就没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没有马燧的救助,也就不可能有后世的文学成就,中国的文学史也有可能就此改写。韩愈孟州市人,三岁丧父,由伯父收养,伯父不久病故,由其嫂子郑氏把其抚养成人,但韩愈自幼苦读书,十余岁已尽通《六经》。唐德宗贞元四年,韩愈欲参加进士考试,但出身寒微,家境贫寒,不仅无法结识朝廷和社会名流,甚至一日三餐也难以为继。在穷困潦倒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韩愈想起伯父韩会与时任当朝司徒的马燧的哥哥连州刺史马炫私交甚好,于时,趁马燧出巡之机,以“故人稚弟”拜于马前,马燧见跪于马前的小青年谈吐文雅,学识宏博,问明来历,十分怜爱,引至家中,赐衣赐食,并召二子马汇、马路易和韩愈相见。在马燧的举荐下,韩愈很快名噪京师。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一举高中进士。韩愈成名后,与马燧一家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燧死时,韩愈在开封客舍设祭,痛哭不止;马燧长子马汇卒,韩愈撰写了《行状》,马燧的孙子马继卒死,韩愈亲自写了《墓志铭》,《行状》和《墓志铭》收入韩愈全集中,郏县同治三年编的县志,也将韩愈撰写的这两篇文章收入“艺文”卷中。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孙处约,是郏县人。孙处约,字道茂,出身贫寒,永徽元年(650年)进士及第后初任瀛州参军,后转任太宗之子李佑的参军。李佑好游猎,贪玩乐,天才无德却有野心,孙外约三番五次直言劝谏,让其改邪归正,李佑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图谋作乱,太宗侦悉后,派兵征讨,事平后唐太宗搜查李佑府中文书,发现孙处约的谏书十分欣赏,提拔他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孙处约办事干练,精明严谨,效率很高,太宗十分高兴。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太宗病逝,高宗即位,朝中讨论增添中书舍人名额,高宗降旨:“孙处约一人,已足我办事,要那么多干什么?”高宗让孙处约主持撰写《太宗实录》,不久完成。此书事实求是,言简意明,高宗十分满意,孙外约又得到升迁,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当朝宰相,二十四史中《唐史》有其本传。

明初大儒皇家严师李希颜,郏县人。李希颜,号遇庵,由于痛恨元朝推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隐居郏县北山不仕。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中国,定鼎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后,即派人传手谕,飞骑至郏县请李希颜,望赴南京,任已封为王的十个皇子的师傅。李希颜恪守师道,教育明皇子象教普通百姓的儿子一样严格,对不服教诲、违犯律条的轻则严加痛斥,重则当众惩罚。在李希颜的教育下,十皇子学业长进很快,为褒奖其严教之功,朱元璋降旨,李希颜升左春坊赞善大夫。在清同治三年的《郏县志》中,收录有他的墓志铭。

文追秦汉,诗逼苏李的王尚炯,是郏县人。王尚炯,字锦夫,号苍谷,十八岁中举,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及第,曾任吏部主事,浙江右布政使之职,著名的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何景照与之过从甚密。他的学问和人品都为世人所重。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就是最早由他和同乡的“前七子”李梦阳写进诗文的。在此之前的宋元直至明前期,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