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1
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对咏史怀古类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常常用典,用典一般可以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几种情况。
弄清一些历史典故的含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类诗还要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境.(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是咏史的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三)咏史怀古诗的写法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古诗中“以小见大”的写法一、理论讲解在以精练含蓄见长的诗歌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经常被诗家运用.也就是在表现重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导语:“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
韦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
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够了解这六位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诗歌,除加强诵读外,应多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如登临诗、贬谪诗、怀古诗等。
寄李儋元锡一、诗人名片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左司郎中,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后人因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有《韦苏州集》。
二、诗词故事韦应物的人生转折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
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三卫郎将。
那时的韦应物哪里能窥破世间的道理,自然绝无上进之心。
他在《逢杨开府》诗里叙述自己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
玄宗去世后,他开始自我批判,痛心疾首,幡然悔过了。
他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为学官所称道。
后来他为官颇有政绩,并成为著名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寄李儋元锡》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
高二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议;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二.板块介绍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创新〞与“求变〞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⑴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
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⑵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故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梦得文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来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
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三、文题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
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全部内容。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二)韩愈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注】此诗作于公元823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内容赏析】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
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
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寄李儋元锡》[常识·速览]错误!与柳宗元并称的诗人—-韦应物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2020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知能提升检测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A.闻道欲来相问讯..问讯:探望B.犹自..音书滞一乡犹自:仍然是C.肯.将衰朽惜残年肯:愿意D.吊影..分为千里雁吊影:形影相吊,孤独寂寞【解析】C项,肯:岂肯。
【答案】 C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寄李儋元锡》是其在滁州任上所作。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韩柳”。
《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是其散文代表作。
C.韩愈,唐代散文大师,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代表作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春雪》等。
D.李贺自幼家贫,才华横溢,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却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终年二十七岁。
他在《天上谣》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折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解析】C项,《春雪》是诗歌,不是散文。
【答案】 C3.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成一个句子,要使用排比句式来表达。
【导学号:】唐代很多诗人的诗歌,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答案】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唐代很多诗人诗歌的独特风格。
4.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寄李儋元锡》中写诗人烦恼苦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doc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一、中唐诗歌概况(一)刘长卿与韦应物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111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流。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1、结合作品说说诗题中的〃喜〃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二)大历十才子与李益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在唐肃宗至德(756-762 )和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一些著名诗人,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恫、耿漳、夏侯审和李端。
大历十才子作品大多为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
李益,字君虞,陕西姑臧人。
大历四年进±o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漫游。
北游河朔,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益长于歌诗,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寒食韩翊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 .这首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点名寒食这一节日的72、这首一首讽喻诗,其揭示和讽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三)刘禹锡与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
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④郢:古处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长安晚秋教案2苏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长安晚秋教案2苏教版选修1[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四、内容讲析: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苏教版语文高二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篇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唐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繁盛走向衰落的文学反映。
社会的动荡转型也带来了诗歌风貌的重大变化,唐诗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诗坛形成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基调感伤的格局。
所选六首诗歌或写贬谪,或写怀古,或写游仙,或写亲友离别,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挣扎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习本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感知诗歌内涵,体会诗歌风格,也要通过诗歌去感受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诗歌的风貌特征;2、了解相关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所选录诗歌的创作背景;3、积累六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蕴丰富的诗句。
【能力目标】1、感知三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2、深刻体会并能分析韩诗中“凄切但不衰飒”的艺术特点;3、体会并能分析柳诗中“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4、能比较分析韩、柳二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并能结合诗人经历探究成因。
5、能分析出《西塞山怀古》中诗人蕴含的无限感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关注时局,心系国家,体恤百姓的情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2、赏析优美的诗境,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并能记诵意蕴丰富的诗句;感知各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体会并能分析柳诗中“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2、难点:体会并能分析韩诗中“凄切但不衰飒”的艺术特点;比较分析韩、柳二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并能探究成因;刘诗中蕴含的诗人感慨。
四、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初唐和盛唐诗歌之后,学生对唐代的诗歌知识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对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等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学习中唐板块的诗歌内容,应该将体会意蕴,把握手法,辨析风格作为重点,通过诗歌学习让学生感知时代的变化,通过时代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感知时代对诗人极其作品的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中唐诗歌的准确解读。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精品教案_1
问题导学模式活页学教案年级高二科目时间审核人评定课题西塞山怀古主备人学教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学教重难点:诗歌的境界学教课时:1课时学教过程:一、导入新课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诗人还有一个叫刘禹锡,对他,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读过他的《陋室铭》。
现在我们齐背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预习思考,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诗歌大意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研讨修改意见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一)提出问题(1)全诗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2)“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3)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4)赏析颈联(5)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1教学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我们建议: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因此教师可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3.《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4.《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5.《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学习指导【“品读与探讨”指导】1.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六、名句默写 ①__世__事___茫__茫__难__自__料____ ,春愁黯黯独成眠 .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 ?__雪__拥__蓝__关__马__不__前_____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岭树重遮千里目 ,___江__流__曲__似__九__回__肠____ .
(4)?西塞山怀古? 本诗选自?刘禹锡集? .唐穆宗长 庆 四年(824),刘禹锡由夔 州调任和州刺史 ,在赴任的途中 ,经西塞山时 ,触景生情 ,抚 今追昔 ,写下的一首||感慨历史兴亡的诗 . (5)?自河南经乱 ,关内阻饥 ,兄 弟 离 散 ,各在一处 .因望月 有感 ,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朝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③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____动__词___,上__朝________ __动__词__,_拜__见__,_拜__访_____
④欲辟土地,朝.秦楚 __动__词__,_使__…__…__朝__拜____
①欲为圣明除.弊事 ___动___词__,_革__除________
一、字音 李儋.(dān) 乱飐.(zhǎn) 薜.荔(bì) 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羁.旅(jī) 寥.落(liáo) 珮缨.(yīnɡ) 红绶.(shòu) 兰苕.(tiáo) 下邽.(ɡuī)
二、一词多义
①一封朝.奏九重天 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在__早__晨___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 诗 .骈文 有近百篇 ,散文论说性强 ,笔锋犀利 ,讽 刺 辛 辣 ,富于战斗 性 ,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 .哲学著作 有?天 说?、?天时?、? 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 刘 禹 锡保存下来 ,并编成 集 .有?柳河东集? .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 苏教版 选修1 教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落实应用案:7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降幡.(fān)韦.编三绝(wěi)停滞.(zhì)边塞.(sài)B.潜.水(qiǎn) 羁.旅(jī) 漂.泊(piāo) 银浦.(pǔ)C.寥.落(liáo) 笙.歌(shēnɡ) 干戈.(ɡě) 绶.带(shòu)D.贬谪.(zhé) 剽.悍(piāo) 倾轧.(yà) 珮.缨(pèi)解析:选D。
A.“韦”读wéi;B.“潜”读qián;C.“戈”读ɡ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邑有流亡..愧俸钱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离开家乡或祖国B.闻道欲来相问讯..问讯:探望C.山形依旧枕寒流..寒流:寒潮D.东指羲和能走.马走:逃跑解析:选B。
A项,流亡:生活没有着落,无法生存的流浪者;C项,寒流:指长江;D 项,走:奔跑。
3.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诗人立马蓝关,在大雪寒天中,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更是突出了英雄失路之悲。
B.《寄李儋元锡》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以叙别开始。
全诗寄情于景,真实地概括出了一个清正廉直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心情。
C.《西塞山怀古》一诗中,诗人以史事为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客观地叙述史事,描绘古迹,但实际上却是把嘲弄的锋芒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
D.在《天上谣》一诗中,诗人虚构了一个极尽美好的仙境,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C。
《西塞山怀古》一诗,诗人是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白居易,字乐天,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苏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苏教版选修1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4、背诵全诗二、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结合注释了解作泽及写作背景2、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3、问题研讨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4、归纳小结“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三、课后作业背诵本诗,预习新课第二课时一、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解放注释了解作泽及背景。
2、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3、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翻译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4、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课文小结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二、自学《西塞山怀古》1、结合注视了解作者及背景2、鉴赏提示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东(金陵──今江苏南京),贯今通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
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
“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的传神精道。
东吴败亡虽是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几回伤往事”的照应,便有了普遍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掌权,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这是不可抗拒的铁的法则。
“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故垒萧萧芦荻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相叠,让人们仿佛听到看到了诗人面对浩浩江天发出的浩浩慨叹:人世真的就不能长治久安,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吗?一个“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
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本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道,一生杰作,压倒元(稹)白(居易)。
“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尽收笔底。
4、课文小结诗: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地方格局势力,怀故意在叹今,警告当权者别忘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5、课后作业背诵本诗,预习新课。
第三课时一、学习《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导入课文。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2、整体感知本诗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3、问题研讨: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兄弟之情的?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二、自学《天上谣》1、作者简介: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生问题纠结于心。
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2、整体感知(1)、诗作主要内容这十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2)、作者思路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
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三、比较韩柳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提示:结合创作背景谈。
柳一贬再贬,愁思弥漫,凄苦无比,对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控诉;韩满腔忠诚,几遭杀身之祸,内心充满不平之气,然语虽凄切,却不哀飒,有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