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1]
奥地利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的介绍新奥地利经济学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国兴起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这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实上就是产业组织学中的行为学派。
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经济学派采取了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组织问题,归纳起来,其主要观点如下:1、市场是动态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性质无法通过市场结构表现出来,竞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以不完全的信息为前提,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2、政府利用规模经济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是造成垄断的原因,企业规摸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是否拥有的对市场的支配权,是否拥有对潜在进入者的支配权。
3、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是大企业,而是市场上的同业团体和协会,大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在于企业家发现了市场机会,企业家是动态变动过程的制造者。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
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
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
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
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
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
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之争”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奎
关键 词 : 历 史 学 派 奥地 利 学 派 方 法论 之 争 中 图分 类号 : F O 1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4 ) 0 4 — 2 4 8 — 0 2
一
、
方 法 论 之 争 的 经 过
●解
摘 要: 德 国历 史学派和 奥地利 学派是 1 9世 纪世界上 两个 重要 的经济思想流派 , 他们在 1 9 世 纪 中后期展开 的关于经济学 方法论的大论战名留青史。文章先对此次的论战经过进行 了简 单介绍 , 指 出该 论 战 是 一 场 关 于 归 纳 和 演 绎 两 种 方 法 的 争 论 : 历 史学派主张运用历史归纳法分析经济现 象, 角度 系统化 ; 奥 地利 学 派 则 强调 运 用抽 象 演 绎 法研 究 经 济 问题 ,从 个 体 效 用视 角 出 发 。 然后 分 析 了这 场 论 战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方 法论 的 演进 特 征 。最后探 究 了这两 大经济思想的碰撞与 演进对现代 经济学持
一
史归纳和抽象演绎两种方法在经济研究 中都 应该 被使用 ,只不 过二者的使用具有实质 区别 。施穆勒认 为门格尔等人虽然重点 考察 了约束 条件下 的个人 行为 ,却偏 离 了最重 要 的经济 学 回 答——动态的制度。门格尔及其支持者被施穆勒称为“ 奥地利学 派” 以示 自己以及 历史学派的学者们 与他们的 区别 , 这个称呼此 后一直为经济学界所 沿用 。 之后 , 门格 尔写了一本名为《 德 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谬 误》 的小册子 反击施穆 勒的“ 挑 战性 的轻 率批 判” , 在前言 中施穆 勒对德 国历史学派 的研究 目标 和方法进行 了否定 ,认为其研究 目标和方法 比较模糊 , 是一种明显的缺陷 , 而这种缺陷持续了 5 0 年之久却没有得 到克服 。门格 尔把 发表 后的小册子寄给 了施穆 勒, 却被施穆 勒毫不客气地退 回, 随小册 子一并退回的还有一封 篇 幅不足半页纸 的信 。在信 中, 施穆勒无视来 自任何 的攻击 , 并 阐明 自己从不用德 国教授好斗 的方式进 行文字之战继续让读者 们感到无聊 。之后这场论 战持 续到 2 0世纪初 , 直至参战者感到 厌倦表示调和才逐渐平息。 二、 经 济 学方 法论 在 方 法 论 之 争 过 程 中 体 现 出 的 演进 特征 回顾这场方法论 之争 ,我们发现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真 正 的分歧不在 于经济研究 中只能使用其中的哪一种 ,而在 于他 们对归纳和演绎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有不 同评价 。 这场激烈的“ 方 法论之争 ” 体现出 了经济学史上方法论演进 的一种特征 : 围绕争 论展 开的一种萌芽 、 成 长与升华 的过程 。 每一次的理论学派间的争论都是经济学说史及方法论大发 展的重要 时期 , 究其原 因不外乎三点 : 第一 , 在争论 的过程中 , 各 学派极尽 阐述各 家观点 , 将灵感整理成文字 , 整合分散 的碎片状 的思维逐渐系统化体系化 , 通过 文章相互 回应 。第 二 , 争锋相对 的学术争论 具有 排他性 , 为了捍卫 自身的观点 , 各学派会调用 一 切的力量以完善 自身观点 自圆其说 。 第三, 争论到后期往 往会 掺 杂进 自利性 的主观感情色彩 , 甚 至上 升到民族和国家高度 , 不 同 学派因为情感 约束会更加 自觉 主动维护本学派的学说 。就这样 , 方法论 也在一次次的思想争论 中步步演进 。每一场 关于方法 论 的争论背后都蕴含着人们对于 自身 的理想化追求 ,而历 史和现 实却证明 ,想要通过单一的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对 客观世界进 行描述几乎是不可能 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观 察准确性与描述 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 并逐渐认识 到只有结合归纳和演绎 、 二者各 取所长才是更加明智 的选 择。 三、 二者 思想 的延伸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1 . 历史学派 的延伸 。 美国 旧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 的老师就 是德 国历史学派 的经济学家 ,美 国旧制 度学派与德 国历史学派 的渊源深厚 。我们可 以把 以凡勃 伦为首的旧制度主义的分析框 架和研究方法都看成是德 国历史 学派的发扬光大 。旧制度学派 和历 史 学 派 一 样 , 强烈反对“ 理性 人 ” 假设 , 同 时 认 为 所 有 的文 化 制度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 决定 因素众多并相互联系 、相互依 赖 ,经济 现象 只有 放在 一个 渐进发展的历史一文化过程 中才 能 更好 解 释 和说 明 。 2 0世纪 4 0年代 以后 , 旧制度学派 由于仇 视主流经济学 的标 准理论 范式 , 加之缺乏实证研究纲领及方法逐渐衰落。 经历 了一 段时间的沉默之后 , 凡 勃伦 和康 芒斯的一些追随者于 1 9 5 8 年 成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刊,第一卷(1891年)本刊的编辑约我写一个对于那群通常被称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工作的叙述。
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员,也许我做不到不偏不倚。
但是,我仍将努力符合编辑的要求,描述一下我们奥地利学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领域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需要彻底变革。
古典经济学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论点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要么只有在经过重大的修正和补充后才能成立。
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奥地利学派和历史学派观点一致。
但是,关于缺陷的最终原因,两派观点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开了关于方法的激烈争论。
历史学派相信古典经济学的错误的最终源泉是错误的研究方法,即几乎完全抽象—演绎的方法,而在他们看来,政治经济学应该仅仅——或者至少主要是——归纳的。
为了完成经济学的必要的变革,我们必须改变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放弃抽象而是专注于收集经验材料——专心致志于历史和统计。
奥地利则相反,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仅仅是经济学的年轻时代的普通缺陷。
政治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而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它还要年轻,虽然它被过早地赋予了“古典”的名称,它其实只是个新生的胚胎科学。
其它任何科学都没有一下子被全部发现,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经济学也没有全部被发现——甚至古典学派也没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的最大缺陷在于他们是先驱者;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后继者。
我们比先驱者们多掌握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只需干得更好。
历史学派主张理论应有尽可能多的经验材料的支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赋予收集工作异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摆脱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将其置于后台却是错误的。
没有概括就没有科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大量著作是关于这个方法之争的(1),其中Menger的《社会科学方法论》(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对于所涉及的问题的处理最为深刻和全面。
奥地利学派简介
1.极端的个人主义 2.激进的主观主义 3.解释学取向 4.因果发生的本质主义 5.演化主义观点 6.方法论的实在论
•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项基本命题: 1. 人之个体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唯一积极主动的
参与者; 2. 个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将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除非受
到强制; 3. 没有人能够像利益者个人那样了解他的自身利益。
•激进的主观主义
•其方法论的基础,是确信所有的经济理论的根本的永久的联系是人类选择的结 果,因此强调知识和错误在个人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仅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也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完整方法。
•促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自发秩序、制度及其他井然有序的行为模式的形 成,被解释为由个体主观认知所驱动的行为的非意图的社会产物。
奥地利学派简介
一、奥地利学派八大观点
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 方法论的主观主义 3. 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 4. 效用对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5. 机会成本理论 6. 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 7. 市场和竞争是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8. 个人决策是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与古典经济学的对立,对经济现象及周期独特观点来源
•解释学取向
•哈耶克:经济学不应“卑躬屈膝地模仿”物理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经 济学应当向“诠释学”或“解释学”转向。
•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将经济学化约为有关人类事务的牛顿力 学的努力,经济学的正确研究对象是人的行动。不能将经济学视为一门 归纳性的规律的“实验性”的学科,而应当将其视为一门寻求意义的解 释性学科。
•资本与利息学说:特别强调生产的时间尺度和生产率的迂回性。希克斯: 动态分析,着重于从一种静态向另一种静态“转移”的概念。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内容摘要:Ⅰ尽管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和观点有差异,但他们对有关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以及政治哲学的解释大致都是功利主义和结果至上的。
这样,20世纪主要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冯·米斯(尽管他拒绝功利主义的方法论)在道德和政治价值上是一个坚定的实证主义者和非认识论者——我们对有关对和错、正义和非正义等之类的评价,就像我们在市场上对商品和服务表达的主观偏好一样,建立在牢固的智力基础之上。
虽然米斯在政治和政治思想方面著述颇丰,但他对政治知识几乎没什么贡献。
他的政治评价来自他的经济宇宙观,缺乏任何独立的智力身份。
这样,米斯有关政治的大量著作几乎没有什么可构成一种具体的政治哲学的东西。
相比之下,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海耶克则提供了较多的对政治的实质性说明。
但有意义的是,在他对一种更全面的社会哲学的追求中,他除了从经济学,还从其他的智力资源中吸取养料。
Ⅰ在本章对奥地利政治自由主义的探讨中,我将主要利用米斯的政治学著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其他地方写了很多有关海耶克的论述,而且也因为米斯的政治可以很好地代表那种人们难以理解的、先验的、理性主义的功利至上(它勾画了奥地利自由主义的特征)。
与芝加哥学派的经验主义相对照,自由秩序的建立并非基于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形式的经验,而是基于一种——如果某些社会条件得以满足的话——这一秩序如何得以形成的理论看法。
因而一种自由秩序(就其所有的金融、经济、政治和法律方面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建设,其基本特征——即便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在智力上是可以辨别的。
与秩序和自由有关的18世纪古典的自由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反映,但休谟-斯密在建立一种自然的自由体制时充满的怀疑主义几乎完全被抛弃了,以利于一种可以决定社会组织适当形式的积极理性,而不管经验所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确实,在米斯所有论述规范的社会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文章中,他看来都以一个被错误寄放在20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后代的面目出现,对人们为什么看不到理性(它使人们获得了达到其主观决定的目的的必要手段)的支配深感怨恨和困惑。
奥地利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哈耶克
• 自由主义思想;货币和经济周期的理论;1974年 诺奖。
柯兹纳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复兴的最重要的人物;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机会的敏 感机警。正是在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活动中,才能生 成市场参与者协调计划所必需的知识。
罗斯巴德
• “无政府资本主义”的创造者。
经济学研究中究竟应该使用“抽象演绎法”还是“历史归纳法”。 ➢ 德国历史学派: • 经济是一门后验哲学,即知识是由历史经验总结而得出的。 • 研究方法上,德国历史学派使用的是实证分析,主张以物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以经验来指导经济学研究。
➢ 奥地利经济学派: • 经济是一门先验哲学,即所谓知识是独立于历史经验而存在的。 • 研究方法上,奥地利经济学使用的是逻辑分析,坚持定性研究,而非研究数量关系。
• 杰文斯(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出:“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使我得出有些新奇的观 点,即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流行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起源,而不是效用;有些人 其至明确地声称劳动是价值的原因。”
•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指出价值由最不重要的用途决定; • 瓦尔拉斯(法)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
10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门格尔 • 个人主观心理→用主观的效用取代生产的客
观成本→主观价值理论 • 批评历史学派方法论,阐述奥地利学派方法
论。 维塞尔 • 边际效用、机会成本概念; 强调主观性; 庞巴维克 • 资本和利息理论 米塞斯 • 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 • 人的行为→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发扬 • 认识论等哲学
从思想史上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曾经历了三期发展: • 从门格尔《经济学原理》1871年的发表,到庞巴维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奥地利学派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方法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主观主义:奥地利学派强调个人的主观价值观和主观选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经济现象是由个体的行动和决策所导致的,因此,理解个体的动机和偏好对于解释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2. 过程导向:与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均衡状态的分析不同,奥地利学派更关注经济过程和市场动态。
他们认为,市场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调整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状态。
3. 企业家精神:奥地利学派强调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企业家通过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推动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4. 自发秩序:奥地利学派主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秩序,即通过个体的互动和自组织形成的秩序。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往往会破坏市场的自发秩序,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错配。
5. 时间和不确定性:奥地利学派认识到时间和不确定性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经济活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和风险评估。
6. 理论与历史:奥地利学派注重经济学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他们认为,经济理论应该基于对历史上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中的问题。
总之,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强调主观主义、过程导向、企业家精神、自发秩序、时间和不确定性以及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这些特点使得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特征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特征各位经济学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特征,说实话,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可有意思了!他们就像是经济学界的"另类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
奥地利学派特别强调"主观主义",他们认为每个人对价值的理解都不一样。
打个比方,一个苹果在你眼里可能是解渴的水果,在我眼里却可能是做苹果派的原料,在画家眼里又成了静物写生的道具。
这就像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有意思了!他们特别反感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觉得这样做就像是用方框框住了活蹦乱跳的小兔子。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应该更注重人的行为和选择,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
你说这帮人是不是挺可爱的?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就是说要从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出发来理解整个经济。
这就像是研究蚁群,与其看整个蚁群的运动,不如先搞明白每只蚂蚁是怎么想的,它们为啥要这样走,那样爬。
他们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叫"时间偏好"。
说白了就是人们都更喜欢现在的东西,而不是未来的承诺。
这就像是给小朋友选择:要么现在给一个棒棒糖,要么明天给两个,大多数小朋友都会选择现在要那一个,对不对?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市场过程的重要性。
在他们眼里,市场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试错和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迷宫游戏,走错了就回头,找对了就继续,最后总能找到出口。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很特别,认为知识是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
就像是拼图游戏,每个人手里都有几块,只有大家凑在一起,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案。
这种观点简直太形象了!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不确定性"的重要性。
他们觉得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就像是下棋,你永远猜不准对手下一步会怎么走。
所以他们认为,那些宣称能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学家,简直比算命先生还能吹!他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也很独特,认为企业家就像是经济世界的探险家,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1]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韦森∗(一)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
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
”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
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
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把人的行动被置于经济科学的中心位置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把人的行动被置于经济科学的中心位置☄奥地利学派将人性及人类的困境用作分析的材料。
受到包括感性知识在内的限制的个人价值标准和人的行动被置于经济科学的中心位置。
☄人类犯错的因素、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的时间流逝必须得到应有的关注☄一切围绕在经济、市场价格、商业盈亏、利率、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衰退和萧条的神秘感都被驱散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把人的行动置于经济科学的中心位置❦文:托马斯·C.泰勒译熊越 /校杨震和其他学科的历史一样,经济思想史展现为一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混杂,而这些思想体系曾经分属于秉持各种观念的特定学派。
这种把来自不同思想家的观念分类的方法关注特定群体的相似之处,却遮蔽了他们的差异。
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声名鹊起的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了第一个现代经济思想学派。
随之而来的是古典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十九世纪末叶,在西欧出现了两个互相冲突的经济思想流派: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试图通过研究经济史来求取经济真理。
在1883年,他们的经验主义方法论成为了早期奥地利学派的靶子。
奥地利学派坚持经济学知识源自理论分析而非历史研究。
这场方法论论战,或者说对方法的争论,持续了逾二十年。
这本专著以在1873年到1903年之间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为开端,尝试阐释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念。
1871年,门格尔在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德文书名:Grundsätze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英文译名: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价值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那些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的问题。
这个理论就是基于边际效用原理的主观价值理论。
[注:经济思想史如今已经将几乎在同时分别创立了主观价值理论的荣誉归功于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和法国经济学家列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它破除了一个经典概念,即事物的价值是一种内在于事物本身的客观衡量。
奥地利学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信条
奥地利学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信条2010-04-21 19:11:091.这个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思想和推理之外而存在着。
这个世界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也许还有其他自成一类的维度,比如法律的维度、文化的维度)。
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这个世界,为其添加什么东西,尽管如此,从各个不同方面对这个世界进行不偏不倚的、客观的理论阐释是有可能的。
2.在着个世界上存在着简单的“实质”(essences)、“本质”(natures)或“基本因素”(elements),也存在着说明这些东西的规律、结构或关联。
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严格普适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会随着历史变化而有所改变,又可以用各个时代、各种文化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只要满足适当的条件。
刻画本质要素间普遍联系的命题,被门格尔称为“精神规律”(exact law)。
这些规律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它们涉及的是互相关联的简单的要素或实质之间的并存或前后相续的关系。
在门格尔看来,正是这些精确规律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科学。
构成这样的理论的有关事物之本质的普遍性规律是没有例外的。
从这个方面说,它们类似于几何学或力学中的必然规律,他们不同于对于事实的单纯陈述,也有别于伽利略主义者所理解的科学中的归纳性假说(参见Menger,1985,p.59)。
3.我们既可以通过常识也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至少可以知道其概貌。
因而,奥地利学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包含常识的实在论(commonsense realism),也包含科学的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尽管亚里士多德本人处理这两种立场的方法与今人不同,门格尔(及所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常识实在论可以从其对经济主体(agents)、行动、信念、欲望等等东西的处理中看出。
就这些种类的实体而言,对表现在常识中的实在与科学理论所揭示出来的实在之间,并不存在对立。
另一方面,门格尔(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科学实在论则表现在其对于诸如自发秩序或“看不见的手”的过程等现象的研究中,在这里,科学理论所揭示出来的结构是有别于常识的。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奥地利学派是现代经济学中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并讨论它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和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强调个体、行动者和市场的重要性。
它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偏向于数学模型和宏观经济的研究。
奥地利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结果。
因此,研究个体的经济决策和市场的协调机制成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方法。
二、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意义1. 强调市场的信息和知识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是信息的中心,个体通过市场接收和传递信息,以此做出经济决策。
这种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机制使市场能够高效地协调资源,提高经济的效率。
在当代经济科学中,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强调了信息经济学的重要性,对于理解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对经济决策和市场机制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强调个体的主观价值奥地利学派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和行动决策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主流经济学往往将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看作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然而,奥地利学派主张,个体的行为往往是基于主观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不一定符合理性的效用最大化。
这种强调个体主观价值的方法论,在当代经济科学中对于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问题和争议1. 决策理性性的问题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主张个体的经济决策是主观的,追求主观价值和目标。
然而,这种观点也面临着决策理性性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大多认为人们的决策是理性的,但奥地利学派认为人们的决策可能受到情感和认知的影响,不一定符合传统的决策理性性。
在当代经济科学中,对于决策理性性的争论仍在继续。
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同时也指出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经济学说史-试题(十套)附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经济学说史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A、消费不足B、有效需求不足C、生产过剩D、储蓄过多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B、《赋税论》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A、重金主义B、重工主义C、重农主义D、重币主义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凡勃仑B、富兰克林C、亨利⋅乔治D、克拉克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马歇尔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A、李嘉图B、威斯特C、安德森D、华莱士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A、亚当⋅斯密B、詹姆斯⋅穆勒C、萨伊D、西尼尔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A、物品的客观效用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C、物品的生产费用D、物品的主管效用12、亚里斯多德认为()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A、供给最重要B、需求最重要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A、约翰⋅洛克B、大卫⋅休谟C、威廉⋅配第D、托马斯⋅格莱辛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6、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并是利润一部分的经济学家是()A、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C、约瑟夫⋅马西D、约翰⋅洛克17、以下学者中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观点的是()A、大卫⋅休谟B、范德林特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18、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A、历史演绎法B、抽象演绎法C、经验归纳法D、历史归纳法19、奥地利学派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A、生产资料的边际效用B、生产资料内含的劳动量C、用它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边际效用D、用它生产出的人和产品的边际效用20、李嘉图经济理论和哲学基础是()A、休谟的人性论B、边沁的功利主义C、笛卡尔的方法论D、培根的唯物主义二、简答题1、什么是“斯密教条”?它错在哪里?2、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都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他们的立场有何不同?3、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政策主张上有何异同?4、“萨伊定律”的内容要点什么?三、论述题1、李嘉图在阐述国际贸易理论时曾说:“如果两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他又说:“由此看来,一个在技术和机器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因而能够用远少于邻国的劳动来制造商品的国家,即使土地较为肥沃,种植谷物所需的劳动也比输出国更少,也仍然可以输出这些商品以输入本国消费所需的一部分谷物。
第十三章 边际效用学派(一)
第十三章 边际效用学派(一)
4
2.19世纪的边际学派先驱 19世纪的边际学派先驱
较早使用边际效用说明价值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 德。他用第一、第二、第三盎司……食物对一个饥饿的人的意义来 具体说明人们对价值的估价。他说:“他的食物短缺时,他对现有食 物的估价是很大的,换言之,他置于其上的价值是很大的;当食物 供给增加时,他对它们的估价就减低了,换言之,他给予它们较小 的价值。” 这实际已揭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几乎与劳埃德同时提出了与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劳动价值论不同的价值观点。他把任一物品的效用下定义为它 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而价值则被理解为某物品 交换其他物品的能力。认为价值可以用劳动衡量的是那样一部分:它 是在所谓最不利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 商品需要花费最多的劳动。他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边际成本的概念, 用来说明价值决定一个方面,即供给。同时,朗菲尔德还提出了边 际需求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对任一商品的需求强度的大小,即 是他愿意并且能够为该商品支付的数额,或是他不愿意没有该商品, 从而放弃该商品时他所提供的喜悦的数额。 朱尔·杜比特(1804—1866)是法国工程师。他在研究实际经济问 题和政策抉择中运用了边际效用原理与方法,他的论文《公共工程 效用的测量》(1844)和《论通行税和运输费用》(1849)是这种 运用的集中体现。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及继承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
又因为他们都注重心理分析,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门格尔是其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也是其主要代表。
庞巴维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和起因1.含义: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和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
有人称其为“边际革命”。
2.起因:(有五种,见教材P325)(1)认为它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
(2)认为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
(3)认为它是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
(4)认为它是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
(5)认为边际革命的发生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二、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又叫维也纳学派,该派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其创始是卡尔·门格尔。
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
后来,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根·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学说。
这三人一起成为奥地利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抽象演绎法
奥地利学派的⽅法论——抽象演绎法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在经济学的研究⽅法上,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以抽象演绎法同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法相对。
门格尓曾经在19世纪80年代⾸先对德国历史学派发难,挑起经济学⽅法论之争。
门格尓认为,经济科学应分为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部分,经济史研究的是⼀定时间和⼀定场合的个别具体现象及个别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理论研究的则是认识国民经济现象的某些基本形态和这些形态的相互关系,即事物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史只能补充经济理论,⽽不是代替理论的经济学。
历史学派是“理论的不产⽣”。
门格尓认为,理论的任务是提供超出直接经验以上的认识,建⽴永久的、⼀般的、普遍的原理。
所以,经济学家不能⽤经验的⽅法,⽽只能⽤“严密的⽅法”,即抽象演绎法。
门格尓把经济学看做是研究⼈和物质财富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探讨⼀切实在的和最简单的要素的实质。
这类要素第⼀是⼈的欲望,第⼆是⾃然所提供的物质,第三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想完全满⾜欲望的努⼒。
⼈类欲望⽆穷,⽽⾃然提供的物质是有限的。
这就产⽣了如何经济地使⽤物质的问题,⼀切经济问题都是从这⼏个简单要素引申出来的。
门格尓说:抽象演绎法就是“使⼈类经济的复杂现象还原成为可以进⾏单纯⽽确实的、可观察的各种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适合于其性质的衡量,然后再根据这个衡量标准,以再从这些要素中探出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合乎规律地产⽣着”。
在具体进⾏分析时,门格尓和奥地利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通常采取孤⽴个⼈的研究⽅法。
他们常从某个孤⽴的个⼈出发(如原始森林的居民、沙漠绿洲的居民、⼀个孤⽴的农夫、荒岛上⼀个⽆远见的个⼈等)进⾏研究。
他们认为,这种孤⽴的个⼈的经济即是社会经济的缩影,在这种个⼈与财物关系的分析中,存在着解释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关键。
另外,奥地利学派的这种抽象分析是以⼈类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理来解释个⼈的⼀切经济⾏为的动机,从⽽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是⼀种实⽤⼼理学,经济关系变成⼈与物之间的⼀种⼼理反应关系。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学的行为流派
【内容提要】新奥地利学派是20世纪七⼋⼗年代美英等国兴起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之⼀,其代表⼈物是⽶塞斯和哈耶克等⾃由主义经济学家,其核⼼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为性、过程性,这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实上就是产业组织学中的⾏为学派。
近20年来,这⼀流派在西⽅学术界、政治界产⽣了巨⼤的影响⼒,许多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摘要题】西⽅经济学 【英⽂摘要】neo-austrian school, with liberal economists.lndwig von mises and friedrich a. hayek as its leading figures, is one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schools that emerged in usa and uk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lies in its emphasis on the behavior and process of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arvard school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hicago school.the recent 20 years saw its gaining influence in both the academia and political circle of the west with many of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antitrust laws being set under its guidance. 【关键词】产业组织学/新奥地利学派/⾏为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的来源与⽅法论 奥地利学派,即维也纳学派,是从19世纪70年代“边际⾰命”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颇有影响的西⽅经济学⼤流派,奠基⼈是门格尔(carl menger)。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2007-01-11 10:04:31Yurii 译原文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I. Introduction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
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
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
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
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
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
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
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 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
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
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著特征。
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
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是经济学上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由奥地利学派提出。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认为,市场是由人们主观行为决定的。
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控制的。
这种方法论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以下是关于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分步骤阐述:第一步,奥地利学派的背景和成就:奥地利学派围绕卡尔·门格尔和其学生在维也纳大学的创立,该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期。
该学派强调哲学的主观方面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这种哲学意识形态在当时极为罕见。
该学派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出了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
第二步,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论。
边际效用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的产品数量增加时,其获得福利的增加量会不断减少。
这个理论对经济学和市场价值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步,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是,市场是由人们主观行为决定的。
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控制的。
此外,该方法还认为,通过市场参与者的交换行为,市场能够自动保持均衡状态,并为消费者提供最佳产品。
第四步,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影响了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该方法在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和管理学等领域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与其他经济理论和方法一起,不断推动着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它是一种强调市场主导和自发性的理论。
在今天,人们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在全球经济竞争的时代,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论确保人们向市场规律屈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研究研究生姓名王元飞指导教师姓名顾建平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经济运行系统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3月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研究中文摘要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研究中文摘要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是一种从货币理论入手,结合企业家精神和迂回生产的解释理论。
不同于一些商业周期理论只能够解释周期中某些阶段产生和转折的原因,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对一个完整周期中包括繁荣的产生以及繁荣如何转变为萧条的整个过程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解释理论。
货币是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造成货币供给发生变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自愿储蓄的变化,这种变化因为是人们的自主选择行为,所以不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误导;另一种是中央银行的干预,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央行的干预使得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偏离,企业家很容易被误导产生不当投资,于是便造成生产结构被人为扭曲。
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中,任何经济运行中的总量或者平均量指标都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个体行为,因而他们更关心的是一种商品相对于其它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相对价格是因何而变化的。
他们把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归结于货币供应的变化,并且试图说明货币在什么情况下会影响到相对价格。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即使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稳定是可能的,但要做到不对商品的相对价格造成影响则是不可能的,货币数量的改变不会对所有人产生同样公平的影响。
在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总有另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
因此,货币和利率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为的操控。
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不应该被其他人的判断所取代,每个人真实需求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在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中,企业家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无论是经济繁荣的出现,还是经济萧条的产生,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参与。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正是因为企业家的积极参与才变得更加频繁和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韦森∗(一)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
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
”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
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
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
尽管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关门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经济学院的孙广振教授详细地阅读过拙文,并作为国际上的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专家之一对拙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评论,澄清了一些笔者对奥地利学派的一些误识。
这里谨志谢忱。
当然,文中现有的任何纰漏将由笔者自己负责。
L. B. Yeager, Gerald P. O’Driscoll, Mario J. Rizzo, Roger W. Garrison等一批当代学者在坚持弘扬并重新解释奥地利学派的传统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际上出现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新一波的复兴运动。
按照柯茨纳(Kirzner, 1991)和马克卢普(Machlup ,1982)的总结和归纳,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经济主张大致有以下8点:(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应该回溯到对个人的行为中去解释;(2),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承认只有通过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3),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强调决策者所面临的数量预期变化的重要性;(4),在市场运行上,坚持认为效用尤其是边际效用递减对需求和进而对市场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5),机会成本理论,承认影响决策的成本是指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产要素所放弃的最为重要的选择机会,而不是指已被放弃去选择其他目的的机会;(6),强调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坚持认为人们有时间偏好,并注意生产的“迂回性”;(7),相信市场和竞争是一个学习和发现过程;(8),坚持认为个人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并认定有关选择的机会也是决策的一部分。
上述8个主要观点,部分由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所初步提出,并经由其第二代传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学者的深入解释而变成了奥地利学派思想家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意识。
奥地利学派的这8个主要理论观点,绝大部分目前已被当代经济学家们所接收,从而大部分已被吸纳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发展中去了。
由此可以认为,奥地利学派的3代经济学家们,已对当代主流经济分析和人类的经济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这是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
尽管奥地利学派已对人类知识存量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主张却不是没有问题的。
深入探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对未来经济学的成长和发展,将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对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未来理论建设来说,可能有着根本性的理论含蕴。
(二)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即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分析进路上的主观主义。
熟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学者会马上意识到,奥地利经济学派方法论的这两个基本点,恰恰也构成了当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潜隐基础,并且实际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诺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张五常为代表的当代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t)经济学理论架构的暗含前提。
因此可以说,尽管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明言——甚至他们其中的一些学者还并没有自我意识到——,源自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这一思想方法论,实际上已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最底层的一块基石。
要理解这一思想方法论的意义及其潜在的问题,看来还要从经济学的选择理论上入手。
在这方面,当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曾发表过“纽康柏问题(Newcomb’s Problem)与选择的两条原理”(1969)、“对纽康柏问题的反思”(1973)、“论奥地利学派的方法”(1976),“经验、理论与语言”(1986)(这几篇论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论文,并在《个人选择的规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质》等著作中进一步讨论了相关问题。
沿着诺齐克的轮辩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初步讨论一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意义及潜在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和审视一下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这里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界所说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学即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另一方面也与文化研究中的个人主义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参韦森,2003a,第六章)。
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中所见的个人主义,均强调“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并且均公开支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张扬追求;而奥地利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其基本主张是坚持要把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还原到对经济当事人的个人行为的解释中去。
正如诺齐克(Nozick, 1997, p.111)所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声言,社会科学中所有合乎事实的理论均可以还原为(reducible to)个人行动的理论,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动的约束条件。
”如果把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实和存在均还原为当事者(agents)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了并支配着人们行动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尤其是哈耶克——进一步推进了门格尔及其他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的思想,并在分析进路上进一步走向了主观主义。
哈耶克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从而,哈耶克以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作为出发点,构建了他的宏大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参与其中的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解。
应该说,就当代社会经济理论发展的整体进展和目前格局来看,从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脉承传下来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思想,要比其他经济社会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学说)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并且他们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恰的理论体系。
对于这一点,我已经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2章中专门做了介绍(见韦森,2001)。
回到个人的行动与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会人们的实际使用中包括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等在内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宽泛涵义上来“等价”使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这个术语的)的相互关系上,有了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从门格尔开始,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人类社会的种种习俗、惯例和制度视作为只是具有不完备信息和分立知识因而只具备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个人参与社会博弈的适应性演化的“非企划的结果”(unintended result)(参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
哈耶克(Hayek,1960,pp.58-60)后来进一步发展了门格尔的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构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又条理井然的。
然而,这即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
为什么种种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会得以如此自发生成和扩展?照哈耶克看来,这仍然需要从个人的行动原则及其社会后果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学所做的“个人主义:真与伪”的著名讲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确指出:“我们在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部分秩序都是个人活动的不可预见的结果,这种观点与把所有可发现的秩序都归结为刻意设计的观点的区别,可以从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的真正个人主义和笛卡尔学派的所谓的‘个人主义’的鲜明对比中看出来。
”从哈耶克的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门格尔以来的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传统,方能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有一个真正到位并脉络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奥地利学派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较清晰和“客观”地展示了人类的种种社会生活形式的生成与演化机制,而这一重要理论贡献一方面与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对其社会理论解释对象的把握和理解有关。
具体说来,基于其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一般把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惯例和制度在内的社会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们“行动表征”(act tokens——诺齐克语)的总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则进一步精确地把其中的社会秩序(social orders)视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常规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