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姓名:孟浩然

国籍:唐朝

出生日期:689年职业:诗人

代表作:春晓

山水派田园诗人

《唐人年谱分年汇编》——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年譜 月,始用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 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除唐宗室屬 籍。 ▲孟浩然生。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說名浩然,字浩然。行第為六。襄陽 人,故後人或稱孟襄陽。 曾隱居鹿門山, 後人或稱孟鹿門、 鹿門處士。 家世無考。 浩然自稱祖籍鄒魯, 世代習儒。 祖上在襄陽城南郊留有田地和莊園, 浩然即家於 此。浩然父似未為官。雙親都住在莊園裏。浩然四十四歲時,雙親尚在。兄弟中 可考者有弟洗然,應過進士舉,與浩然別居。弟可能尚有名馨和諤者二人。從弟 有名邕者,曾應舉未第。姊妹有適莫氏者。莫氏早卒。甥入西軍。重交結,好節 義,喜振人患難。少年便詩才煥發。作詩苦心孤詣。其詩匠新獨妙,沖淡閑雅之 中,透出豪爽和秀逸。生前早已詩名大著。(據劉文剛《孟浩然年譜》,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t52fkx2l20; 6 9 0 庚寅 周 則天帝 天授一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 策貢士於洛陽城。 殺南安王等十二人及故太子賢二子。 九 月, 改國號曰周,稱皇帝。 以豫王旦為皇嗣,改姓武氏。 改置宗廟。 ▲孟浩然二歲。 ~t52fkx2l20; 6 9 1 辛卯周則天帝天授二 ~t48fm3x2l20; 錄自潘呂棋昌編《唐人年譜分年彙編》( \nienpu\nienpu1.a & nienpu1.b ) 86.6.17.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文剛撰《孟浩然年譜》,北京: 第一次印刷 其他知見年譜: 孟浩然疑年錄 游信利編 又收氏著《孟浩然集箋注》一書中 孟浩然事跡繫年 楊承祖編 許詩英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 一九七0年十 月出版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 王達津 唐詩叢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 年二月第一 版頁九 0至一一一 孟浩然生平續考 王達津 唐詩叢考 第一版頁一一二至一一七 李浩 唐代文學研究 頁二一一至二一九 一說名浩然,字浩然。)( 689--740 52 ):劉 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 中華學苑創刊號 一九六八年一月出版,本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二月 二至一一 孟浩然事跡新考 八八年三月 第一版 ~t52fkx2l20; 6 8 9 己丑武后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 永昌一(載初一) 太后服袞冕,太享神宮。 第一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 殺汝南王等。 殺宰相魏玄同。 十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那么孟浩然的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在唐朝并称“王孟”,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从很早的时候便被世人传诵、学习。那么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别急,听慢慢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短小而好记,最耳熟能详的要数《春晓》,虽然已过去很多年,现在还是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诗歌描写了春天草长莺飞、春寒料峭、花开花落的美好图景,一场春的聚会如期而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草木一长一败,花开花落的转瞬,人生亦不过如此,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路过友人生活的村庄,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边喝酒一边闲聊,酒过三巡后,看着窗外村庄里各自做着手头上的事,田园生活闲适安逸,典型的农家生活情景,以及与友人再聚的真挚情谊都在字里行间中流转,语言朴实无华,表达最真的感情。孟浩然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

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没什么官职,但是孟浩然的诗却永远的被人们传诵、学习。那么他都创作了哪些令人称绝的诗歌,听一一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多是描写山水田园和隐居于田园的闲适安逸,以及旅途时投住的一些不羁的心情,当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愤世嫉俗的词句,但是还是在田园诗的成就最好,虽然不及王维的田园诗的意境广阔,但在艺术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单这点也足以和王维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春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还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很小的时候变朗诵、学习。还有《过故人庄》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时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园诗,朴实的田园生活,诚挚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诗句下栩栩如生。再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赠友人的著名山水诗,山水和表意相结合,借盛唐的繁华,抒发自己想入仕却不得,闲居的无聊,以及对友人的羡慕和不甘的心情。还有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通过这几首都能发现,孟浩然的诗,无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总是和田园风景离不开,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

孟浩然生平个人简历

孟浩然生平个人简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 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 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人物生平 诗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 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 《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 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 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 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 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 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 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浩然与 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入京不仕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 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 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 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 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 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 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归鹿门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孟浩然诗集

孟浩然诗集孟浩然诗集 1、【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陽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陽节。 7、【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8、【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9、【大堤行寄万七】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10、【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写孟浩然的作文

写孟浩然的作文 时间:2019-11-27 11:47:20 | 作者:凌志 小学时学过一首古诗,《过故人庄》。这是一首田园诗,它的作者是被誉为“盛唐第一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那个时候就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一生都在求官,却一生隐居山林。这不是很矛盾吗?后来才知道,他这是在“待价而沽”。 在他的一生中,他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名震当时的人物。这其中就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甚至当朝宰相张九龄。由此可见,这个人人缘奶好,可以有这么多才能卓越的朋友。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他一生好酒,经常酒后误事,比如在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大力向朝廷举荐孟浩然,双方约好见面的时间,不巧,正值孟浩然在喝酒,酒到酣处,间对刺史韩朝忠说:“我正在与朋友喝酒,谁都不见!” 从此,韩朝忠再也不举荐孟浩然了,他们的友谊算到头了。 他很想当官,但似乎又很“怕官”,一次,孟浩然在尚书右丞王维办公室作客,忽然听见太监大喊:“皇上驾到!”孟浩然一时情急,吓得竟躲到床底下。虽然这样,还是被皇帝李隆基感觉到了。 唐玄宗也曾听过孟浩然的大名,有意要提拔他做官,就对孟浩然说:“听说你诗写得很好,你随便背一首吧。”孟浩然战战兢兢地把他最近没考中进士后表达内心愤慨写的《岁暮归南山》给背了一遍。 唐玄宗一开始听得还很高兴,但听到他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大怒,指着他的鼻子说:“明明是你不求上进,还诬我不重用你,你走吧!”从此,孟浩然算是彻底与官场绝缘了。 孟浩然对朋友非常好,有一次好友王昌龄来看望他,他不顾背上的毒疮,与王昌龄喝酒,吃鹅肉,结果王昌龄走后没几天,孟浩然的背上毒疮复发,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纵观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可谓坎坷。他的才能交际不可谓不好,他也一直追求上时,但他就是没法实现梦想。他的遭遇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又是何其幸运。 他没有实现理想,至多是使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小官僚。但却使中华民族多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三百多首诗的传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他和王维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曾隐居鹿门山,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开唐朝山水诗之先河,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孟浩然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隘,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孟浩然生平 公元689年生于襄州襄阳。 少年时代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佚事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名声 孟浩然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这一点,学界的关注重点主要在其出仕与归隐行为及其间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只有较少的学者注意到了孟浩然一些其他的个性特征,如“拙”、狷洁、任侠、好交游、意气感激及脱略行迹等。事实上,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可能就会对其与李白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关于孟浩然的个性特征,以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最为直接,也最为全面。其中的一段文字值得特别注意: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 王士源是孟浩然的同时人,而且是他的崇拜者。在孟浩然死后,王士源对他的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他对孟浩然生平及个性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可惜的是这段文字一直没有引起后世学者的充分注意。事实上,“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这样的表述很少出现在人物传记里,很有可能是王士源对孟浩然个性及人际交往特点的有意标示。从情理推测,“通脱倾盖”意在说明孟浩然待人接物时意气感激,即使初次相识也会以诚相待,不为世俗礼法拘束;“机警无匿”则意在指出孟浩然在交游之中机敏警觉,

善于洞悉他人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波动,而且也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通脱”。换言之,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可能非常率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非常敏感,而且两者交织在一起,互为影响。 关于孟浩然的这一个性特征,今天已经很难有直接的材料予以证明。然而也并非全无痕迹可循。张子容是孟浩然诗集中出现较多的酬唱人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孟浩然在《送张子容赴举》中却说道:“茂林余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在送好友“赴举”之际,不是深切祝福,而是直接告诫对方勿以地位的变化而致友道有亏,言语之直接、尖锐令人诧异,真可谓“无匿”。从常理推测,孟浩然的这种反应很可能与他的“机警”,即对张子容某些言行的敏感有关。二人后来于某年除夕在张子容的贬所乐城相逢。张子容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自己对孟浩然的招待:远客襄阳郡,来过海畔家。樽前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奢华。 在诗歌的末尾,张子容特意对孟浩然说明,自己对他的招待是仿效谢安在东山行乐之意,而不是有意在旧友面前夸饰排场。张子容的这一举动同样非常奇特,然而并非不可理解。对于这次见面,孟浩然的定位是:“予是乘桴客,君为失路人。”即认为二人都处于失意之境,寓有同病相怜之意。但张子容即使处于贬中,其处境也比孟浩然好得多。张子容“奢华”的招待行为很容易被“机警”的孟浩然理解为他对自身处境的矜持,或者是对孟浩然的含蓄反驳,故

《唐人年谱分年汇编》——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年譜 錄自潘呂棋昌編《唐人年譜分年彙編》(\nienpu\nienpu1.a & nienpu1.b) 86.6.17.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說名浩然,字浩然。)(689--740 52):劉文剛撰《孟浩然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其他知見年譜: 孟浩然疑年錄游信利編中華學苑創刊號一九六八年一月出版,本文又收氏著《孟浩然集箋注》一書中 孟浩然事跡繫年楊承祖編許詩英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一九七0年十月出版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頁九0至一一一 孟浩然生平續考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頁一一二至一一七 孟浩然事跡新考李浩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頁二一一至二一九 ~t52fkx2l20; 689己丑武后永昌一(載初一)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太后服袞冕,太享神宮。殺汝南王等。殺宰相魏玄同。十一 月,始用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除唐宗室屬籍。 ▲孟浩然生。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說名浩然,字浩然。行第為六。襄陽人,故後人或稱孟襄陽。曾隱居鹿門山,後人或稱孟鹿門、鹿門處士。家世無考。浩然自稱祖籍鄒魯,世代習儒。祖上在襄陽城南郊留有田地和莊園,浩然即家於此。浩然父似未為官。雙親都住在莊園裏。浩然四十四歲時,雙親尚在。兄弟中可考者有弟洗然,應過進士舉,與浩然別居。弟可能尚有名馨和諤者二人。從弟有名邕者,曾應舉未第。姊妹有適莫氏者。莫氏早卒。甥入西軍。重交結,好節義,喜振人患難。少年便詩才煥發。作詩苦心孤詣。其詩匠新獨妙,沖淡閑雅之中,透出豪爽和秀逸。生前早已詩名大著。(據劉文剛《孟浩然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t52fkx2l20; 690庚寅周則天帝天授一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策貢士於洛陽城。殺南安王等十二人及故太子賢二子。九月, 改國號曰周,稱皇帝。以豫王旦為皇嗣,改姓武氏。改置宗廟。 ▲孟浩然二歲。 ~t52fkx2l20; 691辛卯周則天帝天授二 ~t48fm3x2l20;

孟浩然的诗全集_孟浩然简介_古诗大全

孟浩然的诗全集_孟浩然简介_古诗大全 孟浩然(689~740)唐朝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古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浩然的诗全集: 《春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宿建德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早寒江上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关于孟浩然的轶事典故

关于孟浩然的轶事典故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大诗人。他与王维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大多以写隐逸和田园生活而著称,其清淡、自然的诗风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匠心独妙”[1],“神韵超然”[2],格调甚高,颇受后人推崇。他的许多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3],“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4]。换句话说,其高妙之处来自内心的修为,与文字笔墨的巧拙无关。 他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即具有上述特点。全诗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他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极富于韵味而被“一时叹为清绝”[4],且诵读起来“有金石宫商之声”[5];他的《题义公禅房》情调古雅、潇洒物外,手法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后人誉为“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6];而《渡浙江问舟中人》则被苏轼评为“寄至味于淡泊”[7];他的《晚泊浔阳望庐山》,色彩淡素、浑成无迹、“一片空灵”,后人叹为“天籁”;他的《过故人庄》“淡到看不见诗”[8],“篇法之妙,不见句法”[4],把艺术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至于他的《春晓》,是任何一个稍稍读过几首唐诗的人都会背诵的:“春眠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千多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似乎这短短二十个字中有着不尽的艺术宝藏。诗人情入于境,深得大自然真趣和神髓。此诗是最自然的诗篇。反复吟诵,不免让人慨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孟浩然轶事典故 孟浩然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家世重儒风”,世代读“诗”、遵“礼”,总是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勉。并且孟浩然在“词赋”方面的造诣很高[9]。在40岁以前,他一直在襄阳砚山附近的涧南园过着隐居生活。后来上京投考落第,游吴越后再度归隐并投入修炼的生活中。除了晚年在朋友张九龄帐下作过几年官外,他的一生都是在隐居中度过。他特别喜欢山水,游览山水、陶冶性情是他一生中生活的基本内容:住在左右空旷的林野中,听不到城里那种喧闹。在北边的山涧旁钓一钓鱼,打开南面的窗户听一听樵夫们打柴时的“樵唱”。把隐居中心里的想法写下来,找那些善于静思的朋友讨论;在白云飘浮的山上,隐者自我怡悦,登高望远、心境随着远飞的大雁渐入空寂。他对陶渊明特别崇拜,认为陶渊明式的隐居是高雅的林园生活;躬耕垂钓,自逸自足,饮酒取乐,趣味盎然。没有俗人来打扰,培养着古代高人雅士的高风亮节。此外,他还一直象古代隐士那样读书、练剑,书与剑相伴了他几十年时间。他也偶尔种一点菜蔬、培植一点竹木园林,但目的主要是蓄养自己高尚的气质[10]。 孟浩然四十岁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及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及孟浩然简 介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①洛阳访才子②,江岭作流人③。 闻说梅花早④,何如北地春。 注:①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②才子:指袁拾遗。③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④梅花早:梅花早开。 作品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

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

李白资料

李白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诗词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经典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an)复来。《乐府·将(qiang)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qiang)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1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篇一: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简介 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幼年便颖悟非常,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

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墓葬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子谢凤,同徙岭南,早卒;孙谢超宗,被宋孝武帝认为是“灵运复出”。其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及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太乐(yuè)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

孟浩然与李白的故事介绍

孟浩然与李白的故事介绍 孟浩然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诗人,特别擅长山水田园诗,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的这一生,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很高但是在仕途上却不那么顺,一生都不曾入仕,没能获得什么官职,但仍能被世人牢记也算圆满,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不过要论成就李白这个后辈要比孟浩然这个前辈 强多了。李白,唐朝有名的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称号,他的诗即使是现在,仍被许多学者争相研读。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两人认识前,孟浩然的名字已经被 许多人熟知,李白就一直很仰慕他,渴望跟“偶像”见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黄鹤楼上喝酒,听说孟浩然就在附近飞襄阳隐居,便立马去拜访他。孟浩然也早就听说李白的大名,衣服 都还来不及整理就出门迎接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 作诗、谈人生、谈抱负,人生好不快活。 但是好景不长,孟浩然不久后便要去远游,李白有事在身不同同去,不然照李白热爱 游历山河的性格,铁定会和孟浩然作伴。临别前,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设宴践行,酒过 三巡,站在高楼上眺望远处渐行渐远的帆船,李白内心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后世传诵千 年的千古名句送别孟浩然。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生于6,死于740年,他 这一生在艺术的成就高过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因为他一生都不曾入仕,没有获得过一官半职,但是却和王维并称“王孟”,诗歌广受后人传诵,也算是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其实,孟浩然的生平还是比较曲折的,但孟浩然也在波折中得到过宁静。6,孟浩然 出身在一个有恒产的书香世家,既然是书香世家,少不了要研习诗书,年少时以读书为主,23岁在鹿门山隐居,奠定了以后的隐居路。而后可能是觉得大丈夫读那么多书不能不用,自己也想做出一番成绩,便开始了他的求仕之路,经过漫游求仕、入京求仕都失败后,心 灰意冷的孟浩然再次选择隐居,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却在这段隐居时光里,有幸结识李白,并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后在李白离开后,孟浩然开始四处漫游,寄情于山水。 这就是孟浩然的生平,曲折过,也平静过。于孟浩然而言,他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大概就是与友人一起寄情于山水的时候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简介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 ,唐朝家喻户晓的诗人,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唐朝另一位在田园诗上有 相当成就的诗人王维 并称“王孟”。孟浩然,号浩,字浩然,古时候的人们都喜欢用字来称呼对 方,和现在差不多,我们姓后面的单名也就是以前的古人的字。下面就跟小编一 起来了解一下这么诗人吧。 孟浩然画像 孟浩然还有很多其他称呼,比如,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所以人们也叫他孟 襄阳; 孟浩然这一生并未入仕, 没什么官职, 常常隐居山林, 人们便以“孟山人” 称呼他。人这一生总是会有很多的称呼,或者外号的,但是他被世人牢记并不是 因为他的名字,而是他创作的诗歌 。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那么生在盛唐的孟浩然也有一颗希望入 仕一展文采的心,谁想仕途并不顺利,但是他也并没强求,不能说他不思进取, 怎么不奋斗一把,他只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入仕并不适合他。清醒如他,懂得 及早抽身,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才有后世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能够流传下 来。 这就是孟浩然的简介, 他这一生从一个埋首诗文的少年, 到漫游或是到京城 求取官职不得,然后隐居山林,尽管后来在幕府任过一段职,但终究还是投入山 水的怀抱。虽不是多坎坷,但是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大丈夫,多次入仕失败,却还 是写下这么多好诗,被世人传诵、学习,孟浩然若是知道也会很欣慰的。 孟浩然的疏离表现在哪里 孟浩然是唐朝家喻户晓的大诗人, 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比如收录进 语文课本的《春晓》,唐诗 三百首的《过故人庄》等,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孟浩然的诗总是 借助许多自然的景色,像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在他的笔下 尽显风华,也有人说孟浩然的诗传达出一种疏离,这是为什么呢,听小编分析孟 浩然的疏离。孟浩然雕像
1/7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最著名的诗词有些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最著名的诗词有些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孟浩然最著名的诗词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6、《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7、《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8、《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9、《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10、《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1、《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3、《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14、《留别王维》

孟浩然及其唐诗代表作介绍

孟浩然及其唐诗代表作介绍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际,他怀着失意的苦闷漫游吴越。 开元十六年(728)冬,不惑之年的孟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遂逗留京师,谋求仕进。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他:“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他在这期间结识了王维、王昌龄,成为好友。又《新唐书》本传载:“维私邀入内署,俄尔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实以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床下?’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此事或属传闻,事实未必如此。但孟浩然求仕不果确为事实。此后他漫游吴越,写了许多山水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贬荆州长史,遂征浩然(49

岁)为从事,浩然平素仰慕张九龄,就欣然而往。在那里,与张九龄、裴迪等游山水,唱和诗歌,约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从岭南返,过襄阳与孟聚首,痛饮之际,孟不幸“食鲜疾动”(王士源《序》),遽然辞世,年52。 今存《孟浩然集》,存诗260余首。今人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附传记、历代评论资料、著录考及作品系年等,较为完备。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 ①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 ②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③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④这句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⑤《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