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人体内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临床上判断黄疸的主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1.胆红素的来源:1)衰老红细胞的破坏降解:由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辅基—血红素,在肝胆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内降解而产生胆红素,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80%,称主流胆红素2)无效红细胞生成:即在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红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而成3)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分解: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物酶等降解产生,后两者约占20%,称为分流胆红素。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转运: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浆中的清蛋白能结合34-43umol胆红素,而血浆实际胆红素浓度只有1.70—17.2umol/L.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清蛋白分子中的第一位点结合,分子比1:1,当胆红素浓度增大,于第二位点结合,就容易被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脂肪酸,胆汁酸,水杨酸等从清蛋白分子里置换出来,增加透入细胞的可能性。
临床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这些药物应慎用。
3.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代谢过程(1)摄取: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有效性取决于1)血窦面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通过肝脏一次,即有40%胆红素脱离清蛋白而被肝细胞摄取。
2)肝细胞胞液中的两种可溶性受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也称载体蛋白。
Y蛋白与胆红素的亲和力高于Z 蛋白,既能结合胆红素,又可以结合其他有机阴离子如类固醇,磺溴酞钠等。
在胞液中,胆红素与载体蛋白结合成复合物,阻止其回流入血,而增加其摄入的有效性。
(2)转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
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迅速与尿苷二磷酸-а-葡萄糖醛酸反应,通过其丙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物—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单酯和双酯,即结合胆红素。
《诊断学》第9版课件—常见症状之黄疸
胆原→随大便排出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小部分尿胆原(约10%~20%)在肠内被重吸收→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大部分再次转变为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内(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临床上较为少见 (1)病因: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有缺陷所致。 (2)分类: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及Rotor综合征。
假性黄疸 某些药物、食物可引起皮肤黄染,但多在暴露部位为主,血胆红素不高。 球结膜下脂肪堆积 多见于老年人,黄色不均匀,内眦明显,皮肤不黄,血胆红素不高。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3.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正常胆红素代谢过程图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 ➢ 衰老的红细胞: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占80%~85%;途径: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
→脾脏(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和分解)→胆红素、铁和珠蛋白 ➢ 旁路胆红素:占15%~20%,其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
红素的蛋白质(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等)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胆红素的运输 胆红素+白蛋白→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是游离胆红素,UCB),并运输至肝脏。
3.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 摄取: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 ➢ 结合:在肝脏中,非结合胆红素与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经葡萄糖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课件PPT
* 约70-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衰老红
血红 网状内蛋 皮白
珠蛋白
氨基酸 分解或再利用
细胞
细胞
血红素加单氧酶
识别 吞噬 血红素
胆绿素
NAD微 PH 粒 ++C 体 HO++F+e+胞液胆 还绿 原素 酶
胆红素
5
2021/3/10
(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2
结构
2021/3/10
胆红素是由两个次甲基桥和一个亚甲基桥连接的链状四吡咯化 合物,属于二烯胆素类,含有四个吡咯环。虽然胆红素含有2个 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羧基这些亲水基团,但胆红素的 亲水基团在分子内部形成六个分子内氢键,将极性基团隐藏于 分子内部,无法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溶于水中。因此胆红素是 非极性的脂溶性物质,难溶于水,但对血浆白蛋白具有很高的 亲和力。胆红素在离开巨噬细胞之后,在血液中主要是与白蛋 白结合而运输。
PP
胆绿素还原酶
NADPH+H
+
NADP +
H NO
胆绿素
H ON
H HHH
N
N
H NO
胆红素
PP 7
2021/3/10
(三)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 运输形式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
• 意义 胆红素在生理pH情况下显亲脂疏水的性质,可自由透过细胞
膜进入血液,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转运到肝。 加强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 限制了胆红素通过细胞膜而对组织造成毒害
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胆色素是人体内胆红素代谢的产物,主要包括胆红素、胆绿素等。
其正常代谢途径如下:
1. 肠道代谢:胆色素随胆汁进入肠道,通过肠道细菌的作用,胆色素会被分解为粪胆原。
大部分粪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少部分粪胆原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外,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
2. 肾脏代谢:部分胆色素会随胆汁进入肾脏,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
肾脏会对胆色素进行代谢,将其转化为胆原,最终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如果出现胆色素代谢障碍,可能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需及时就医诊治。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精选课件)
1 / 4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
正 常 胆 红 素 代
谢 过 程 2016年04月03日 郭建飞 ﻩ
血循环中 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
组织蛋白酶 催化酶 . .
衰老的红细胞 . .
血红蛋白 血红素、珠蛋白 胆绿素 原
非结合胆红素 80%--85%
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15%--20%
尿胆原、尿胆
素
还原
酶
肝脏、与白蛋白分离后被肝细
胞摄取,在肝细胞与Y、Z载
体蛋白结合
总胆红素(非结合)
被吸收回肝的少部分尿胆原
经体循环由肾排出体外
2 / 4
3 / 4
血循环运输
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大部分经粪便排出 细菌酶分解、还原
胆管 . .
肝门静脉.
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肠道 尿胆原 粪胆原 肠道吸收
.
少部分肝门静脉(肠肝循环) .
.
·····谢阅。
[感谢您的阅览以及下载,关注我,每天更新]
4 / 4。
黄疸
总结
1、简述黄疸的定义; 2、重点阐述三种黄疸的发病机 理,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同点; 3、掌握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红细胞
网状内 皮系统
血液
肝结合
肠道细菌 作用 门 静 脉 肠 肝 循 环
粪 粪胆原
肾
尿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 与离开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 对恒定。
二、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① 溶血性黄疸 ② 肝细胞性黄疸 ③ 胆汁淤积性黄疸(过去称为 阻塞性黄疸) ④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以前三类最为常见,第四类较罕 见。
4、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PTC):清楚显示 整个胆道系统,区分肝外胆管阻塞与肝 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并对胆管阻塞的部 位、程度及范围有所了解。 5、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上腹 部扫描,显示肝、胆、胰腺疾病。 6、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原子显示 出来的磁性形成诊断图象,它对肝的良 恶性肿瘤的鉴别比CT为优,也可用于检 测代谢、炎性肝病。
结 合 胆 红 素 ( conjugated bilirubin, CB):非结合胆红素 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后与白 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 胞摄取,在肝细胞内与Y、Z载体 蛋白结合,运输到肝细胞光面内 质网的微粒体在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 合胆红素。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① ②
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 溶血性黄疸
⑴ 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代谢ppt课件
胆红素代谢
2
胆红素空间 结构示意图
胆红素的特 有结构赋予其亲 脂疏水的性质, 易自由透过细胞 膜进入血液。
O
H
O
N
H
C
O
HNBiblioteka N HNH OO C
HO
胆红素代谢
3
• 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网状内皮系统和血液) •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色素的 肠肝循环
12
血浆 脂性膜 细胞
[胆红素-清蛋白]
[胆红素-脂类]
竞争性有 [清蛋白]↑ 机阴离子
[胆红素]
[胆红素]
血浆胆红素-清蛋白的浓度变化关系
胆红素代谢
13
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 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为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或核黄疸(kernicterus)。
胆红素代谢
10
➢ 胆红素是人体内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 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
胆红素的这种抗氧化作用通过胆绿素还原酶循 环(biliverdin reductase cycle)实现:胆红素氧化成胆 绿素,后者再在分布广、活性强的胆绿素还原酶催 化下,利用NADH或NADPH再还原成胆红素。胆绿 素还原酶循环可使胆红素的作用增大10000倍。
胆红素代谢
14
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 胆红素并泌入胆小管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结合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
胆红素代谢
15
(一)游离胆红素可渗透肝细胞膜而被摄取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 表面进入肝细胞;
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1.引言1.1 概述胆红素代谢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它涉及到血液中红细胞的新陈代谢、胆红素的产生、运输和转化,以及最终的胆红素的排泄。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而来的产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最终被排泄出体外。
在人体内,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当红细胞老化或损坏时,血红蛋白会被分解成血红蛋白链、血红蛋白铁和血红蛋白衍生物。
其中,血红蛋白衍生物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被转化为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经过运输和结合过程,最终转化为可溶性的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的运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被运输至肝脏,另一种是直接通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直接胆红素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反应,形成胆红素的水溶性结合物质,即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通过胆汁的形式排泄出肝脏,进一步参与消化和吸收过程。
胆红素代谢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酶的参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胆红素结合蛋白和胆红素转运蛋白。
它们分别负责将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或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酶结合,以及将结合胆红素转运至胆汁中。
胆红素代谢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它不仅与肝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直接影响到胆红素的水平和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稳态平衡。
因此,深入了解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胆红素代谢的流程、相关酶的作用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述: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
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其中,概述部分提供了对胆红素代谢的基本介绍,简要说明了胆红素代谢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读,使读者能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了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黄疸
一、概述 二、类型 三、各型黄疸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 及实验室特点 四、伴随症状 五、问诊要点
概述
㈠概念 ㈡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㈢注意事项
概念
1、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血中 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 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黄染的现象。 2、隐性黄疸: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临床 尚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2、起病时情况 3、伴随症状 4、时间与波动情况 5、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6、既往史
小结
黄疸既是症状又是体征。观察黄疸时, 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首先须排除服用大 量阿的平以及胡萝卜素血症、老年人球结 膜下脂肪沉着引起的黄染。进一步鉴别有 赖于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复习要点
黄疸的分类,各型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特点。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图一)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图一)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循 环保持着动态平衡,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 保持相对恒定: 总胆红素1.7~ 总胆红素1.7~17.1µmol/ L; L; 结合胆红素0 结合胆红素0~3.42µmol/ L; L; 非结合胆红素1.7~ 非结合胆红素1.7~13.68µmol/ L。 L。
图五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时 还需助器械检查来确定黄疸的病因,特别是胆汁淤积性黄 疸的部位和病因。 1、B超:肝内外阻塞 2、CT: 肝内外阻塞 CT: 3、X线 4、ERCP:肝外胆管有无阻塞扩张,有无胰腺疾病 ERCP:肝外胆管有无阻塞扩张,有无胰腺疾病 5、PTC:肝内胆管有无阻塞扩张及部位程度和范围 PTC:肝内胆管有无阻塞扩张及部位程度和范围 6、MRI 7、肝穿刺活检、 腹腔镜
图二
临床特点
①黄疸较轻,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可有发热、寒 战、贫血貌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浓茶色); 慢性患者症状较轻,但面色苍白; ③可有与溶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特殊药物、感 染及溶血家族史; ④皮肤无搔痒; ⑤有肝脾肿大,特别是慢性患者。
胆红素的代谢
02
这个复合物可以避免胆 红素在血液中自由流动, 从而防止其对周围组织
产生毒性作用
3 胆红素的转化
胆红素的转化
01
胆红素在肝脏中被转化为胆汁 酸,这是一个重要的代谢过程
04
这个过程需要能量和辅酶的参 与
02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 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03
胆红素在肝脏中经过一系列的 酶促反应,被转化为胆汁酸
4 胆红素的排泄
胆红素的排泄
转化后的胆汁酸通过胆道 系统进入肠道,参与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
部分胆汁酸也会被重新吸 收回肝脏,这个过程称为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未被重新吸收的胆汁酸随 粪便排出体外
5 胆红素代谢的调节
胆红素代谢的调节
胆红素的代谢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饮食、药物、疾病和
遗传等
某些药物可以干扰胆 红素的代谢过程,导
致药物性黄疸
遗传因素也可以影响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如先天性黄疸等
x
x
x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x
饮食中的胆固醇和脂 肪可以影响胆汁酸的
合成和分泌
疾病如肝炎、肝硬化 等可以影响肝脏对胆 红素的代谢能力,导
致高胆红素血症
6 总结
总结
01
胆红素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器官的协调作 用。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黄疸等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机制,也为治疗这些 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病理因素 一些病理因素如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可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这些疾病可以 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此外,一些肿瘤疾病如肝癌等也可以 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代谢过程示意图
2血0红1蛋6白年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 衰老的红细胞
血红组素织、珠蛋蛋白白酶
胆绿素
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 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15%--20%
原 酶
非结合胆红素 80%--85%
1 / 3下载文档可编辑
催化酶
尿胆原、尿胆素
还 原 酶
肝门静脉 肝循环)
少部分
肝门静
脉 (肠
3 / 3下载文档可编辑
被吸收回肝的少部分尿胆原 经体循环由肾排出体外
总胆红素(非结合)
肝脏、与白蛋白分离后被肝细
胞摄取,在血肝循细胞环与运Y、输Z 载体
蛋白结合
催化作用
粪胆原
大部分经粪便排尿出胆原
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细菌肠酶道分解、还结原合胆红素(胆红素胆葡萄管糖醛酸酯)
肠道吸收
2 / 3下载文档可编辑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游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 未结合 慢或间接反应
小 不能
大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 结合
迅速直接反应 大 能
无
➢ 当血浆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2mg/dl)时,肉 眼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 为显性黄疸。
➢ 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 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隐性 黄疸(jaundice occult)。
• 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 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 性和肝细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酯型 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尿胆红素(+)
3.阻塞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又称为 肝后性黄疸(posthepatic jaundice)。
(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 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
➢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一个逆浓度 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 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
➢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 流入血。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 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 (biliverdin) 、 胆 红 素 (bilirubin) 、 胆 素 原 (bilinogen) 和胆素(bilin)等。
胆红素处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 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
胆红素的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1、血清胆红素红80~85%由衰老和受损的红细胞所产生。
另小部分则来自非红细胞生成系统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及由骨髓少量原位溶血的幼红细胞分解而来的胆红素,约占15~20%,这即所谓旁路胆红素。
●2、胆红素由单核-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释出后,呈不溶于水的,非结合状态的化合物,脂溶性。
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后迅即与血清白蛋白紧密结合而输送。
非结合胆红素呈van den Bergh间接反应,也称间接胆红素,它不能从肾小球滤出。
●3、间接胆红素输运至肝细胞膜之旁时,胆红素与白蛋白解离,前者旋被肝细胞所摄取。
肝细胞胞浆内有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与Z蛋白),与胆红素结合,并输运至微粒体(相当于电镜下内质网的颗粒)中,受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绝大部分结合成结合胆红素。
呈水溶性,呈van den Bergh直接反应,也称直接胆红素,可通过肾小球而排出。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入肠内之后被肠内细菌分解成为无色的尿胆原,其中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素。
●4、一部分尿胆原在肠内被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内。
回肝的大部分尿胆原再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5、补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则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
●●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理:●1、红细胞破坏增多,超过正常肝脏处理的能力,潴留在血液中形成黄疸●2、肝功能减退:由于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所致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等,可减弱正常肝细胞的胆色素代谢功能,致黄疸加重。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生机理:●1、受损的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减弱,致正常代谢所产生的非结合胆红素不能全部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2、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而输入毛细胆管;但这些结合胆红素可经坏死的肝细胞所流入血液中,或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通路受阻,而致较多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循环中。
●●阻塞性黄疸发生机理:●无论是肝内的毛细胆管、小胆管,肝外的肝胆管、胆总管、壶腹等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则阻塞上方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扩张,终致胆小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胆红素反流入血中,从而出现黄疸。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黄疸临床分类2012-09-27 15:22【大中小】【我要纠错】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由无效造血引起的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2)胆红素摄取障碍如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症、某些药物及检查用试剂(如胆囊造影剂)引起的黄疸等。
3)胆红素结合障碍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减低或缺乏引起的黄疸,如Gilbert综合症、Crigler-Najjar综合征(1型与Ⅱ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可由于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运、排泄障碍或同时有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引起。
1)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或胆总管癌、壶腹癌、胆管闭锁等。
2)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
3)肝内胆汁淤积如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区别孩子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对于治疗十分重要。
父母可以根据以下的特点来识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深,其特点: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
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
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
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34.2μmol/L),但小于12.9mg/dl(221μmol/L)。
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即不必担心。
11病理性黄疸有下列特征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
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9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
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时治疗。
12精心护理黄疸宝宝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1)判断黄疸的程度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
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使新生儿胎便尽早排出。
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13鉴别诊断黄疸的识别要在充分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首先应和假性黄疸鉴别。
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
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
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14临床检查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
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15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项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1、腹腔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鉴别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24h ~28h 3~7d足月儿<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早产儿<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16黄疸肝炎的治疗黄疸性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也是黄疸型肝炎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症状,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食欲减退,厌油,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继而尿色加深,巩膜、皮肤等出现黄疸。
那么黄疸型肝炎能治好吗?王教授明确指出,黄疸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
黄疸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活跃微循环调节四个组成部分,黄疸型肝炎能治好吗与肝炎病毒能否被完全清除是有直接关系的,只要肝炎病毒能够完全清除,黄疸型肝炎治好就是很有希望的。
1、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新生儿全身皮肤发黄,5—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在此期间,小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可自行痊愈。
2、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J胆管。
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阻塞所引起。
皮肤癌痒与心动徐缓是常见的症状。
肝肿大是常见的体征。
无合并感染的机械性阻塞不致引起脾肿大。
黄疸早期呈金黄色,稍后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黑色黄疸人如触及胀大的胆囊,提示阻塞部位在胆总管,起源肿瘤者较多,而起源于结石者甚少。
有关阻塞性黄值的确诊以及肝内外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详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3、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
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猪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
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
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4、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实验检查。
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又名G6PD缺乏症(英文:G lucose-6-P hosphate D ehydrogenase deficiency),俗称蚕豆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