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觉到障碍(Perceived Barriers)
–指人们意识到假若他们采取某种行为时,可能客 观存在的或自己心理上的障碍。
理论概念
•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采取行为,并获得
期望结果的信心,也称为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 ) 。
运作框架
提高知识
衡量行为改变的得失
促进行为改变的正性期望
行为变化阶段
3. 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 在未来一个月内改 变自己的行为
确定和解决行为改变的障碍 获取社会支持
激发潜能
将行为分解为容易实现的 “小步骤”
行为变化阶段
4. 行为转变阶段(Action):在过去六个月中行为已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高俊岭 jlgao@fudan.edu.cn
1
什么是理论?
• 理论(theory):是一系列概念、定义和命题的
有机结合,他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表达
了对事物和情形的系统见解,用以解释和
预测事物或情形。 • 模式(model):一般指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 上,用以帮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 定问题的学说。
维、推理、信念等)
主要应用于促进汽车安全带使用、遵医行为和健康
筛检
理论假设
认识到某个负面结果对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是严重 1958 年,Hochbaum 研究妇女的乳腺癌筛检行为
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会得乳腺癌且可以从
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现实的
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至少有82%的人至少参加
过1次X线检查;而那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得乳腺 癌也不可能从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只有21%的 人参加过早期X线检查。
侥 幸 心 理
犹 豫 不 决
行 为 反 复
不 坚 持 行 动
认知不协调
为什么有了知识行为不一定改变?——“认知不协调” 存在动机冲突 行为条件不具备 从众行为 认知元素存在矛盾
健康信念模式(HBM)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发展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 HBM是基于刺激-反映理论和认知理论,来解释行为 HBM强调个体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期望、思
本章内容
1
2 3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KAP/KABP)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KAP)
模式的含义
K: Knowledge(知识和学习)
A: Attitude(态度)
B: Belief(信念)
确信自己能成功克服困难,采取推荐的行为
有一个正向期望,即通过采取一个推荐的行动,
将能确定避免该负性结果。
理论概念
• 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 的主观信念,包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 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经有所改变
注重行为重建暗示和社会支持 提高自我效能 强调长期坚持的益处
行为变化阶段
5. 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新行为维持达六个 月以上
长期支持 强化内部奖励
预防复发
行为变化阶段
心理行为转变过程
知
信 息 暴 露 察 觉 信 息 引 起 注 意 感 兴 趣 理 解 信 息 记 忆 信 息
信
思 考 信 息
相 信 信 息 决 心 行 动 尝 试 行 动
行
开 始 行 动 坚 持 行 动 确 认 行 动
视 而 不 见
不 注 意
无 兴 趣
难 懂 信 息
印 象 不 深
关 系 不 大
怀 疑 信 息
P: Practice (行为的改变过程)
理论基础
知识和学习——基础
信念和态度——动力
行为的改变——目标
通过学习 接受知识
形成保护 健康的信念
产生促进健康的行为 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1、权威: 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能 2、恐惧: 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 3、现身演示: 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现身说法 4、强制: 利用凯子曼(1961)的态度改变的阶段理论 •服从阶段 •同化阶段 •内化阶段
HBM的缺点
• 各理论概念的测量尚不完善,及其关系尚 不明了 • 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未考个人虑情感 对行为的影响 • 行动的引发物未能被现有研究整合到模型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CM)
(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
理论背景
• 由Prochask来自百度文库和DiClemente在1982年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 以前曾尝试过改变,但以失败告终 提高知识 解释行为的危险性 自我评价
行为变化阶段
2. 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打算在未来六个 月内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健康危险行为。
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及行为改变的好处 同时意识到会有一些困难和障碍
自觉疾病易感性 + 内部回报 实施有害健康行 自觉问题的严重性 为所带来的主观 愉快感受 打算行动 行动的引发物 教育、出现疾 病的一些症状 、媒介效应
自觉行动的好处
行动的可能性 - 自我效能 外部回报 自觉行动的困难 有信心进 实施有害健康 行该行为 行为改变 行为所带来的 某种客观益处 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水平、个人 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等因素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 ,一种是对临床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 社会后果的反应
理论概念
• 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s)
–人们对于采取某种行为以后,能否有效地降低患 病的危险性和减轻后果的判断。
提出 • 最初用于解释吸烟者的戒烟过程 • 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对行为改 变的作用 • 将行为改变解释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事件 DiClemente Prochaska
行为变化阶段
1. 无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 :没有在未来六 个月内改变自己行为的打算,或意欲坚持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