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理论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6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将行为的改变分成五个阶段,但对象
的行为变化并不总是在这五个阶段间单向移动(图3—3),而是
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退回到一个早前的阶段。
2019变阶段理论
我从来没
想过戒烟 从未 想
我知道吸烟 有害健康, 但是我不想
戒烟
我准备明 天戒烟!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8
“认知不协调”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
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
人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有可能不按照它
去行动:知识与行为有不一致的情况,即
“认知不协调”。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9
“认知不协调”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指导干预健 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2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 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 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2019/9/13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HE-3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18
1、行为变化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①无转变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 无转变打算阶段( 阶段 ) 一阶段的人, 这 一阶段的人 , 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 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 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 特点:不喜欢阅读、 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 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 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他们 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 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
9
健康信念模式(HBM) 健康信念模式(HBM)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 要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 要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 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 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可导致健 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涉及以下几个 因素: 因素:
知觉到危害性Severity 知觉到危害性 知觉到易感性Susceptibility 知觉到易感性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Benefits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 知觉到障碍Barriers 知觉到障碍 知觉到自我效能
14
②
③
3、在健康信念的形成中,其他一些相关因素 健康信念的形成中,其他一些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
①
人口学因素,即年龄、性别、种族等 人口学因素,即年龄、性别、 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如人格特点、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因素,如人格特点、社会阶层、社会 阶层 压力等
②Hale Waihona Puke ③结构性因素,如对该疾病的知识、 结构性因素,如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 因素 的经验等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 愉快感受, 愉快感受,如上述吸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 好处”, 观“好处 ,如上述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好处
健康教育学行为改变理论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4
7.忧患意识
(critical consciousness)
➢指社区成员共同认识到社区的问题及其后 果,希望改变现状并准备行动。创造社区 成员的忧患意识是授权的基础,对社区的 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基于对自身需求和现 实问题的认识的行为动力。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 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知一信一行(KAP)
“知” 是知识和学习,是基础; “信” 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是动力; “行” 指的是行动,是目标。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5
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
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02.05.2020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1.社区
通常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至少包
括以下要素:人口、一定的区域(地理)、经济活
动与共同利益(经济)、较密切的社
“喂养”方式开展社区活动,而应使社区成员以主人翁身 份共同来关心社区的问题、主动分担职责、最终解决问题; 这需要在平等基础上提高社区成员的意识、增强自身能力、 自我帮助、实现社区变化。这是社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02.05.2020
04健康教育学之行为改变理论
知识 态度 价值观 技能 环境
个体
干预
或
群体
行为改变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模式
•为什么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众多、行为改变的过 程相当复杂,因此必须应用行为改变的相关 理论来对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及进行有针对 性的干预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不良疾病行为
▪违规行为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行为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行为改变理论 的多样性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常见危害健康的行为分类
种类: • 第一类是与维持正常生理需要的行为的偏离,如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性乱、性变态行为等; • 第二类是与正常生理需要没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消
闲行为,如吸烟、饮酒、吸毒、高危体育活动、 赌博行为等; • 第三类是对健康的忽视,如不讲究日常生活卫生、 不卫生的性行为、缺乏运动、拒绝采取安全措施、 拒绝参与需要的健康检查等;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 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 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 康的行为。
行为改变的关键步骤 是确立信念和改变态度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KAP模式认为行为改变的关键步骤
确定信念
改变态度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公共卫生系辛宝原创 分享知识
健康 教育 行为 改变
理论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 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理性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源自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行为转变相关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转变理论不断吸收其他领 域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展望
未来,行为转变理论将继续关注个体行为的复杂 性和动态性,探索更多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和技 巧。
02
行为转变的核心概念
行为转变的阶段
意识觉醒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需 要改变行为。
决策制定
社会行为转变案例
环保意识的转变
例如,公众对环保的认 识从无到有,从忽视到 重视,促使社会采取更 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产 方式。
交通方式的转变
例如,城市出行方式从 私家车为主转变为公共 交通、共享出行等低碳 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 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消费观念的转变
例如,消费者从追求物 质消费转变为注重品质 和体验消费,推动企业 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 服务。
自我监控与反馈
对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反馈,有助于及时调 整和改进。
社会支持
获得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有助于 克服障碍和保持动力。
03
行为转变的实践方法
制定目标与计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确目标
在开始行为转变之前,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例如减 肥、戒烟、养成阅读习惯等。
制定计划
为实现目标,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具体的步骤、时间表和所 需的资源。
企业行为转变案例
生产方式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绿色生产方 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营销策略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过度依赖广告宣传转变为注重客户体验和口碑传 播,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
管理模式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层级分明、决策缓慢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化、 快速响应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和人类行为改变:探讨行为改变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和人类行为改变:探讨行为改变的心理学理论导言:- 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行为改变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几个能够帮助人类实现行为改变的心理学理论主体:一、经典条件学习理论- 解释了行为是怎样被条件刺激所塑造的- 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建立与行为的联系- 可以应用于帮助个体建立新的、有益的行为习惯-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儿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个人对自己能力的期望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更愿意从事他们认为能够成功的任务- 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的行为- 例如,通过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自我怀疑和恐惧,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或康复过程三、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通过认知重构,帮助个体辨别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然后替换为更积极的方式- 可以帮助个体减轻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并改善他们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例如,使用认知重构技巧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消极观念,培养积极的自尊和自信四、社会认知理论-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人们更有可能模仿被视为高效和成功的行为- 通过建立健康的角色模型,可以促进个体学习和采纳积极的行为- 例如,在社群中树立公众人物作为身体健康和运动的榜样,鼓励个体积极参与运动活动五、阶段理论- 根据人类对改变的态度和准备程度,行为改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这包括预 contemplation(未曾考虑改变)、contemplation(考虑改变)、preparation(准备行动)、action(行动)、maintenance(维持)和termination(终止)阶段- 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支持和增强行为改变的动力- 例如,为那些处在准备行动阶段的个体提供实用的信息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顺利转向行动阶段六、自我决定理论- 个体的行为改变需要基于他们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 人们更有可能持续参与和坚持行为改变,当他们感受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自主性、能力和归属感- 通过帮助个体明确他们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及提供支持和鼓励来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鼓励个体设立个人目标,提供自我反思和自我奖励机制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实现感结论:- 行为改变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行为改变- 具体的理论如经典条件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社会认知理论、阶段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行为改变的基础和指导,为个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促进(注:本文仅提供行为改变的心理学理论探讨,并不包含具体的实践指导。
4-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较低的生产投入、缺乏生产资源)
农民需要(原动力) 市场需求(拉动力) 政策导向(推动力)
动 力
农业推广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改变农民行为的策略
Kurt. Lewin曾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
B=f(P·E)
B—人类的行为;P—个人特性;E—环境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人特性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结 果。 三种策略: A:以改变农民个人特性(即素质)为主 B:改变环境(即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为主 C:人与环境同时改变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第一节 行为产生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及行为特点 1、行为的概念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 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行为的主体是人; 行为是在意识支配下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对象;
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权力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态度 知识 知识 态度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权力
参与性改变
强迫性改变
农业推广学
群体行为 改变方式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特征 1)权力来自于低层; 2)自愿参与,积极性高; 3)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持久有效; 4)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5)费时较长。
参与式改变
强制性改变
1)权力来自于上层; 2)带有强迫性; 3)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 4)耗时少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海德的认知平衡论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一样, 都重视个体认知协调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海德强调的 是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费斯廷格强调的 是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
行为阶段改变理论的五个阶段
行为阶段改变理论的五个阶段研究发现:改变带来的痛苦,经常超过或等同身体的折磨。
因此,任何一种改变,无论大小,都是很困难的。
James Prochaska 和Carlo DiClemente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这个模型最初用于解释吸烟的人如何戒烟的过程,它的核心观点是,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由一连串事件(各阶段事件)组成的连续过程。
该理论指出,任何一项行为(不管是减肥、失恋还是换新工具)的积极改变,都要经历5个阶段,前3个都是思想的萌动和意识的转变,真正的行为改变在第4阶段才发生,以减肥为例来说明:Stage1.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在这个阶段,人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也称为「无打算」(not ready)阶段。
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果要在此阶段劝说他人减肥,是特别困难的,因为他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减肥,或者他认为肥胖是好的。
Stage2.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也称为「打算转变」(Getting Ready)阶段。
此时,个体意识到了行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明白改变可带来的好处,但也意识到改变会有一些困难障碍。
有肥胖问题的人在这个阶段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偶然的事件比如以前买的衣服穿不上了,或者感觉走路很累,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考虑要不要减肥,不断的衡量减肥和不减肥的利弊,内心很矛盾。
这是重要的进步,我们常常轻视它,因为它没有带来真正的变化。
但从无意向到有意向,我们的思想和态度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很多情况下,改变态度其实比改变行为要难很多。
Stage3.准备阶段(Preparation)也称为「准备转变」(Ready)阶段,已经到第3阶段,但还是没有行为改变。
此时个体下定决心要改变,且已打算在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自己的行为。
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概述与实践
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概述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行为改变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国外,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它在国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案例。
通过对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系统梳理,本文旨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国内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二、行为改变轮理论概述行为改变轮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旨在解析和指导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改变过程。
该理论强调了行为改变的循环性和动态性,认为行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阶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核心在于识别和理解影响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个体或群体从当前行为转向更理想或更有益的行为。
行为改变轮理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意识觉醒、动机激发、能力建立、行为实施、环境支持和持续评估。
意识觉醒阶段,个体或群体需要认识到当前行为的问题或不足,以及改变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动机激发阶段则关注于激发和强化改变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强烈的意愿和动力去改变行为。
在能力建立阶段,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帮助个体或群体具备实施新行为的能力。
行为实施阶段则是实际执行新行为的阶段,需要克服各种障碍和挑战,确保新行为的顺利实施。
环境支持阶段强调了外部环境和社会网络对行为改变的支持作用,包括政策支持、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
持续评估阶段是对行为改变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的行为改变,如健康习惯、学习习惯等,也适用于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改变,如企业文化变革、社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运用行为改变轮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和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改变。
农业推广学第05章行为改变理论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农 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 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效果:尽管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些理论,以提高农业 生产者的行为改变程度和生产效益。
社会认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影响其 行为。
认知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处理信息来理解和解释环境,进而影响其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内在动力,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恢复认 知一致性。
• 行为改变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目前的行为改变理论主要基于西方心理学和 传播学理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环境。因此,需要进一 步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文化和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合的行为改变理论。
• 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更好地应用行为改变理论,农业推广人员需 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目前,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少,需要加 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建设。
农业推广学第05章 行为改变理论
目录
•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 行为改变理论基础 • 行为改变策略与实践 • 农业推广中行为改变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1
行为改变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框 架,它探讨了个体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 响因素。
2
行为改变理论关注个体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 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理论
三 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
(一)操作条件反射论 • 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
出的反应,只要创造或改变环境条件,人 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 该理论的核心是强化。强化可分为积极强 化和消极强化。
• 根据农民在进行科技购买时的心理、心态 和行为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冲 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
• 6 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特点: • (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并存; •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 (3)行为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
二 农民行为变化规律
(一)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 • 1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 • 农民需要——源动力,大多数农民都有发
• 3)个人行为改变。个人行为的完全改变其 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长。
• 4)群体行为的改变。这是某一区域内人们 行为的改变,是以大多数人行为的改变为 基础的。
• 意义:推广人员要注意分析不同农民属于 哪个行为改变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推广 工作。
第二节 农民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
一 农民行为特点 (一)社会行为,农民的社会行为包括交往
• (三 )行为产生的机制 • 1 需要:一个人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
康而言又是必须的,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 或欲望。
• 2 动机:是由需要和外来 刺激引起的,为满足 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
动机
行为
目标
内在需要 外来刺激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需要是行为产生的源泉,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 推动力量,刺激和目标是行为产生的外在条件, 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吸引产生的拉动力。
第五讲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一、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TM)理 论的核心结构
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结构
改变阶段 决策平衡
改变过程 自我效能
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结构
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结构.docx
行为改变阶段
就部分而言,阶段结构举足轻重,因为 它代表了一个时间尺度。过去行为的改变 通常被理解为是彼此不相关联的事情,例 如戒烟、戒酒和放弃暴饮暴食。行为转变 理论模型(TTM)假定行为转变是随着时 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尽管通常不是以线性 方式展开,但这个过程在六个阶段的系列 中进行。
变行为。他们比转变前阶段的人们更清楚 改变行为的好处,同时也更敏锐地意识到 改变行为的弊端。改变行为的代价和利益 之间的平衡可能使人产生极度矛盾犹豫的 心理,导致人长期处在转变阶段。这种现 象的特征往往是长期的冥想和行动上的拖 延。
在准备行动阶段
在准备行动阶段,人们倾向于尽快采取行
动,时间通常是以未来一个月内来计算。 一般在过去一年中,他们已经为改变行为 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行动。他们有行动的计 划,例如加入健康教育课程,向顾问咨询 ,和他们的医生商谈,购买自助书籍或依 赖自我改变方法。
社会解放
需要更多的社会机遇与选择,特别是对 那些相对贫困及受压制的人们。宣传倡导 、赋权规程及适当的政策能够增加机会来 促进未成年人、同性恋者及贫困人口的健 康。相同的这些常规做法也能够帮助所有 人的改变,常有的类似做法有无烟区、学 校速简餐厅的色拉自助柜及避孕套和其它 避孕工具的便捷获取等等。
的转变并且正在努力防止故态萌发,然而并没有 像在行动阶段中那样信心正在持续增长。根据诱因与自我效 能数据,巩固阶段的时间预计会从六个月持续到 五年。
自我的重新评估
结合了一个人与不健康行为相关或不相
行为改变技术四大理论
行为改变技术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原理主要是人类行为与其造成对后果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主要应用于提高人类适应社会的能力。
行为改变技术可以用来对任何人类行为进行评价。
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很多,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发展对于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发掘出规律很多,但就其本源,主要原理有四种:1.增强原理。
增强原理主要靠行为结果反馈来实现增强人类行为的效果。
其中:反馈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如果行为达到预期效果,称为正反馈,当行为人得到正反馈时,他就会增强其行为。
比如行善的人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其行善后得到大家的赞赏,那么下回他遇到行善的事情,就会加大行善的力度。
如果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称为负反馈,再说行善,如果旁边人都在偷笑他像个傻子,那下次遇到需要行善的事情,他很有可能就放弃了,这就是负反馈。
增强效果有两种,均是反馈的结果。
2.处罚原理。
处罚分为两种:对于不当行为进行惩戒和不当行为发生时取消其正向反馈结果。
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会哭闹。
如果你直接一巴掌过去,这就是对不当行为的惩戒。
如果你告诉他今天晚饭没了,这就是不当行为发生时取消其正向反馈结果。
3.养成原理。
通过连续正反馈来引导个体持续进行某项行为就是养成。
这次我们拿谈恋爱举例,你喜欢某个女生,她只接受你每天送的早餐,于是你坚持了99天去送早餐来获得她的好感。
这就是养成,她得到了早餐,你得到了她的好感。
但是你第100天突然想开了不去送早餐了,这就是养成过程中断,有时候养成需要适当中断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4.类化原理。
人不会每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你可以在同一地方踏入河流。
这就是类化原理。
类化就是选取相似的场景采取类似的措施,该原理适用于从未做过的不适合直接上手的活动。
比如你开飞机之前,你可以采用模拟飞行方式来练习,如果你没练习过就开飞机,大概率会从天上摔下来。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
• 虽然马斯洛的观点存在许多争论,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 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
• [美]奥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 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 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2)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 会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 自我实现。
•5、ERG理论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 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第二节 行为改变理论
•一、行为改变主要理论 1、态度改变理 论(1)平衡理论 • 平衡理论认为,构成一体的两个认知对象,当两 个对象看法一致时,认知处于平衡(或和谐)状态;不 一致时,认知处于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认知不平 衡,就会引起内心不愉快或紧张,人们就要试图消除 这种紧张。
• 再如,另一人偶然抽几支烟,虽然也知道抽烟 与生癌的关系,但两者无大的矛盾,因此戒烟动机 不强烈。 • 当认知失调以后,必须改变双方中任何一种认 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解除方法有:
•一、实现戒烟,今后自己不再抽烟; •二、对于抽烟会生肺癌的说法加以否定,不认为两者 间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不抽烟的人也会生肺癌”; •三、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改抽过滤嘴香烟 ,或者抽低尼古丁;肺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 生命危险。
•2、人的行为特点 • (1)目的性: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去采取行动。 • (2)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的调节
。 • (3)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 (4)可塑性:行为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影响 •,3、并影且响会因发素生:不(1同)环程境度因的素改(变自。然、社会因素);
第六章-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第六章-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一、“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KAP)模式实质上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例如,吸烟——危害健康的行为定式。
戒烟——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益处+戒烟的知识但,知识转化为行为改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多因素影响其顺利转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形成/改变的失败。
“知而不信”:所传播信息的可信性、权威性受到质疑、感染力不强,不足以激发人们的信念;“信而不行”:建立行为或改变行为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障碍,或者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障碍和代价抵消了行为的益处,故不产生行动。
二、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图6-2 健康信念模式影响因素:1.感知疾病的威胁(疾病易感性、疾病严重性)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程度高,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直接原因,更有可能采纳健康行为,防止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
(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
人们越是感到自己患某疾病的可能性大,越有可能采取行动避免疾病的发生。
(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造成疼痛、伤残和死亡等。
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如影响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1)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指人体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对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
一般而言,人们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或认为益处很多,则更有可能采纳该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推理、信念等)
主要应用于促进汽车安全带使用、遵医行为和健康
筛检
理论假设
认识到某个负面结果对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是严重 1958 年,Hochbaum 研究妇女的乳腺癌筛检行为
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会得乳腺癌且可以从
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现实的
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至少有82%的人至少参加
过1次X线检查;而那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得乳腺 癌也不可能从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只有21%的 人参加过早期X线检查。
自觉疾病易感性 + 内部回报 实施有害健康行 自觉问题的严重性 为所带来的主观 愉快感受 打算行动 行动的引发物 教育、出现疾 病的一些症状 、媒介效应
自觉行动的好处
行动的可能性 - 自我效能 外部回报 自觉行动的困难 有信心进 实施有害健康 行该行为 行为改变 行为所带来的 某种客观益处 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水平、个人 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等因素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 ,一种是对临床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 社会后果的反应
理论概念
• 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s)
–人们对于采取某种行为以后,能否有效地降低患 病的危险性和减轻后果的判断。
提高知识
衡量行为改变的得失
促进行为改变的正性期望
行为变化阶段
3. 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 在未来一个月内改 变自己的行为
确定和解决行为改变的障碍 获取社会支持
激发潜能
将行为分解为容易实现的 “小步骤”
行为变化阶段
4. 行为转变阶段(Action):在过去六个月中行为已
提出 • 最初用于解释吸烟者的戒烟过程 • 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对行为改 变的作用 • 将行为改变解释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事件 DiClemente Prochaska
行为变化阶段
1. 无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 :没有在未来六 个月内改变自己行为的打算,或意欲坚持不改。
本章内容
1
2 3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KAP/KABP)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KAP)
模式的含义
K: Knowledge(知识和学习)
A: Attitude(态度)
B: Belief(信念)
确信自己能成功克服困难,采取推荐的行为
有一个正向期望,即通过采取一个推荐的行动,
将能确定避免该负性结果。
理论概念
• 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 的主观信念,包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 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经有所改变
注重行为重建暗示和社会支持 提高自我效能 强调长期坚持的益处
行为变化阶段
5. 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新行为维持达六个 月以上
长期支持 强化内部奖励
预防复发
行为变化阶段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 以前曾尝试过改变,但以失败告终 提高知识 解释行为的危险性 自我评价
行为变化阶段
2. 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打算在未来六个 月内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健康危险行为。
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及行为改变的好处 同时意识到会有一些困难和障碍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高俊岭 jlgao@
1
什么是理论?
• 理论(theory):是一系列概念、定义和命题的
有机结合,他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表达
了对事物和情形的系统见解,用以解释和
预测事物或情形。 • 模式(model):一般指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 上,用以帮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 定问题的学说。
• 知觉到障碍(Perceived Barriers)
–指人们意识到假若他们采取某种行为时,可能客 观存在的或自己心理上的障碍。
理论概念
•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采取行为,并获得
期望结果的信心,也称为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 ) 。
运作框架
P: Practice (行为的改变过程)
理论基础
知识和学习——基础
信念和态度——动力
行为的改变——目标
通过学习 接受知识
形成保护 健康的信念
产生促进健康的行为 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1、权威: 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能 2、恐惧: 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 3、现身演示: 利用信息理论 •服从阶段 •同化阶段 •内化阶段
HBM的缺点
• 各理论概念的测量尚不完善,及其关系尚 不明了 • 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未考个人虑情感 对行为的影响 • 行动的引发物未能被现有研究整合到模型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CM)
(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
理论背景
• 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在1982年
侥 幸 心 理
犹 豫 不 决
行 为 反 复
不 坚 持 行 动
认知不协调
为什么有了知识行为不一定改变?——“认知不协调” 存在动机冲突 行为条件不具备 从众行为 认知元素存在矛盾
健康信念模式(HBM)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发展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 HBM是基于刺激-反映理论和认知理论,来解释行为 HBM强调个体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期望、思
心理行为转变过程
知
信 息 暴 露 察 觉 信 息 引 起 注 意 感 兴 趣 理 解 信 息 记 忆 信 息
信
思 考 信 息
相 信 信 息 决 心 行 动 尝 试 行 动
行
开 始 行 动 坚 持 行 动 确 认 行 动
视 而 不 见
不 注 意
无 兴 趣
难 懂 信 息
印 象 不 深
关 系 不 大
怀 疑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