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

三、人类行为概述
吸烟行为:
(1)多数吸烟者的吸烟行为起始于少年,形成 于青年阶段;
(2)从少年到成年早期阶段岁年龄的增长吸烟 率升高;
(3)1996年与1984年相比,40以下男性的吸烟 率增加,4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下降;女性吸 烟率增加。
三 、人类行为概述
6.行为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学习因素
糖尿病
表现: 空腹血糖>=6.1mmol/L 可疑糖尿病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危险因素: 肥胖、缺乏运动 高脂、高糖饮食
溃疡
表现:有规律上腹痛,和进食有关、 有一定季节性、有返酸等症状。
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烫食 吸烟 酗酒 精神紧张、情绪压抑
健康的基石
• 健康的四大基石
三、人类行为概述
3、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 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 自我控制:追求奖励性行为后果。 - 调适:与其他个体、群体的相互配合与适应。 - 顺应:改变自己以适应客观环境。 - 应对:决定是否做、如何做以实现自身需要。 - 应激:肌体非特异性反应,激发潜能。
三、人类行为概述
行为
健康行为必须满足: 五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条是必备的
①行为表现必须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即行 为必须具备有利性。
②行为表现必须规律有衡,如定期定量运动,即行为必须具 有规律性;
③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如 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即行为必须具 有与环境的和谐性;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 康 相 关 行 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 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促进健康 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类。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谢谢
知 信 行
知识和学习
行为改变的 基础
正确的信念 和积极的态 度
行为改变的 动力
行动
目标
信息传播
察觉信息
引起兴趣
感到需要
尝试行动
产生动机
相信信息
认真思考
态度坚决
动力定型
行为确立
二、健康信念模式
三、行为的阶段改变模式
第一阶段 无准备阶段
•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 提高认识,激发动机
第二阶段
犹豫不决阶段 第三阶段 准备阶段 第四阶段
六、人际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社会认 知/学习理论
1. 2. 3. 4. 5. 6. 环境 情境 行为能力 期望 效能预期 自我控制 7. 观察学习 8. 强化 9. 自我效能 10. 情感应对反映 11. 交互决定机制
七、综合模式
背景影响因素
• 过去的行为经验 • 人口学及文化 • 对行为的成见 • 个性 情绪 情感 • 感知到的风险 • 干预和媒体暴露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改变理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发生与发展
一、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行为主体 (人) 行为结果 (预计和实际完成的符合程度) 行为客体 (行为的指向目标)
行为手段 (工具或使用方法)
行为环境 (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一)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条件反射和理论学习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人类自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互相作用。 PRECEDE-PROCEED模式 ① 倾向因素 ② 促成因素 ③ 强化因素 (三)行为的可改变性 1. 高可改变行为 2. 低可改变行为
二、健康相关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3.致病性行为模式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6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将行为的改变分成五个阶段,但对象
的行为变化并不总是在这五个阶段间单向移动(图3—3),而是
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退回到一个早前的阶段。
2019变阶段理论
我从来没
想过戒烟 从未 想
我知道吸烟 有害健康, 但是我不想
戒烟
我准备明 天戒烟!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8
“认知不协调”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
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
人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有可能不按照它
去行动:知识与行为有不一致的情况,即
“认知不协调”。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9
“认知不协调”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指导干预健 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2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 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 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2019/9/13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概述.ppt

最新.课件
13
促进健康行为
特征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适宜性
最新.课件
14
分类
1.基本健康行为 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 基本行为
平衡膳食
积极锻炼
最新.课件
适量睡眠
15
分类
2.戒除不良嗜好
不良嗜好指对健康不利的个人偏好, 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最新.课件
16
分类
3.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 予警示,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 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
最新.课件
28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1、潜伏期长 2、特异性差 3、协同作用强 4、变异性大 5、广泛存在
最新.课件
29
第三节 行为模式与行为改变理论
最新.课件
30
“知信行”模式(KABP )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知识
信念
行为
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 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
最新.课件
32
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 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 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 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这是 使吸烟者戒烟的基础。
具备了知识,吸烟者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 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 力戒烟,这标志着吸烟者已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 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 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最新.课件
3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Fishbein
• TPB—1985年由Ajzen提出
– 个体对控制行为实现的能力的信念 是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
Ajzen
理论概念
1.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实施某种行为的有明确指向的打算
2.态度(Attitude):
行为的倾向性。即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 的评价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 行为理论(TRA&TPB)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RA&TPB
理论背景
• TRA—1967年由Fishbein提出
– 人们的大部分行为表现实在自己的意 志控制之下,而且合乎理性。 – 人们的某一行为意向是某一行为是否 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
健康信念模型的关键结构
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 对疾病威胁的感知 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 自我效能
(对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 和信心的评价)
对行为益处的感知 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对行为障碍的感知 行为线索
理论概念
• 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 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的主观信念,包 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对临床 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社会后果的反应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第一节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KAP/KABP)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KAP)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故:知信行理论认为: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 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 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其中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所以,在实践中要使40%的人发生行为转变,就要有60%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3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潘建平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1
第 三 章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
第三章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本章要点
●
人们为什么会采取不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 改善健康相关行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1.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1)知信行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10
知信行模式直观明了,应用广泛。它隐含
这样的假定:传播健康信息给对象,可以改变 其信念和态度,并进而改变其行为。但在这个 假定中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
为场景的考虑。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共卫生含义:人们有权力和义务以个人和
团体的形式参加制定、执行与他们有关 的卫生服务。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3
6.授权(empowerment) 授权是社区组织的核心概念,指通过有 意识的社会行动,使个人、组织和社区在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念和态度就能支配人的行动。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6
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关键。信念 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的信仰,通 常与感情、意志一起支配人的行动。
行动,就是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
之行动,促成有利健康的行为形成。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X 知-信-行理论I 种族特征I I 工作与学习行为I知信行模式〈KABP 或KAP )是改变人类傩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 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扣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 三个连续过程'可用公式表示: 倍息—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増进健康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 信念与态底 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 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 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王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 的行为7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0 记忆信息 -0-自然环境 社 4环心理环債基志生话生物特征行为生牙方式 冢庭特征丨 I 预防保康复服势 休闲行为 医疗聽劳 ---------- 视而不见--------- 不注意--------- 无兴越---------- 难憧信息--------- 印象不深---------- 关系不大亍动根据知信行模式: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
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僅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僅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庚行为的产生。
关键:确立信念、态度改变二、健康信念模式僮康信念模式(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軽僅廉相关芍为的理论模式。
该理论强调齐喷(perception)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僅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内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人们在决走是否采纳某健庚行为时「首先葵对疾病的威期迪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庚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做出判断,最后才会做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栩症。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认识。
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愍性⑴ 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弓I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一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旨在解释个体如何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
TPB由社会心理学家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于1975年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健康行为改变。
TPB以个体的意图来预测其行为。
意图是个体有意愿采取的其中一种行动,可以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具体来说,态度是对于行为的评价,主观规范是对于他人对于行为的期望,知觉行为控制是对于个体能够控制行为的觉察。
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意图,从而影响其行为。
首先,态度是个体对于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个体对于行为的积极评价和态度越强,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对于运动的态度是否认为运动有益健康、有趣而且有价值等,都会影响他们意图进行运动的可能性。
其次,主观规范是来自他人对个体行为的期望。
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他们采取其中一种行为的期望越高,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和医生都支持他进行锻炼,那么他采取锻炼行为的意图可能会更强。
最后,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于行为控制的信念和能力。
个体认为他们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和知识来进行健康饮食,那么他采取健康饮食行为的意图可能会增加。
在TPB模型中,意图是最直接的预测行为的因素。
它在意图和行为之间有一个中介因素,行为的主观能力(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简称PBC)。
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越大,他们实际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然而,TPB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设个体是理性的,并且可以准确地评估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健康教育学行为改变理论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4
7.忧患意识
(critical consciousness)
➢指社区成员共同认识到社区的问题及其后 果,希望改变现状并准备行动。创造社区 成员的忧患意识是授权的基础,对社区的 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基于对自身需求和现 实问题的认识的行为动力。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 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知一信一行(KAP)
“知” 是知识和学习,是基础; “信” 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是动力; “行” 指的是行动,是目标。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5
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
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02.05.2020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1.社区
通常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至少包
括以下要素:人口、一定的区域(地理)、经济活
动与共同利益(经济)、较密切的社
“喂养”方式开展社区活动,而应使社区成员以主人翁身 份共同来关心社区的问题、主动分担职责、最终解决问题; 这需要在平等基础上提高社区成员的意识、增强自身能力、 自我帮助、实现社区变化。这是社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02.05.2020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共36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PPT讲稿

2020/6/11
19
2020/6/11
20
3、不安全性行为 --STDs、AIDS
4、不合理膳食
5、缺乏运动
2020/6/11
21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健康
卫生服务因素
2020/6/11
22
–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 WHO199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
全球大约有60%的死亡与不良 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 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死亡所 占比例逐年增加。
2002年自杀死亡率(1/10万)
男性 女性 合计
城市
13.16 12.40 12.79
大城市 6.90 5.51 6.22
小城市 18.18 17.12 17.66
农村
15.24 15.40 15.32
2020/6/11
8
二)、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遗传生物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健康
环境因素
2020/6/11
- 后天习得 - 环境影响
2020/6/11
31
三、人类行为概述
3、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 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 自我控制:追求奖励性行为后果。 - 调适:与其他个体、群体的相互配合与适应。 - 顺应:改变自己以适应客观环境。 - 应对:决定是否做、如何做以实现自身需要。 - 应激:肌体非特异性反应,激发潜能。
卫生服务因素
9
1、行为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作 用
• 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 发现疾病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2020/6/11
1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包括哪些病症?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ppt课件

(一)行为变化阶段 • 以戒烟为例,行为改变的阶段模式认为人的行为
变化通常需要经过以下5个阶段:
1.无转变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 2.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 3.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 4.转变行为阶段(action) 5.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
12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 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 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8
“认知不协调”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 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
人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有可能不按照它 去行动:知识与行为有不一致的情况,即 “认知不协调”。
9
“认知不协调”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共卫生含义:人们有权力和义务以个人和 团体的形式参加制定、执行与他们有关 的卫生服务。
23
6.授权(empowerment) 授权是社区组织的核心概念,指通过有 意识的社会行动,使个人、组织和社区在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改变不公正和不公平,在更大程度上控制 行为与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通常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 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3_健康相关行为理论.ppt

对象要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
对象需要具有语言和动作能力 对象要有适当的动机
在实施正确的行为后加以强化
强化
根据给予强化的主体分类,分为三种类型: a.直接强化 (作为操作条件) b.共鸣性强化(作为一种观察学习) c.自我强化(作为自我控制) 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把三种强化形式整合: a.外部强化:通过他人的反应或其他环境因素来 实现 b.内部强化:来自于个人的经验或自身的价值观。
1)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能、 或是利用“恐惧”因素。适时、适当的利用这些因素,有助于态度 的转化。 2)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效益的宣传, 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信心不足者的态度转变。 3)针对那些“明知故犯、知而不行”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强化 行为干预措施。 4)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则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其态度的转化。
过程。
此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1.无改变打算阶段 2.打算转变阶段 3.改变准备阶段 4.改变行为阶段 5.行为维持阶段
无改变打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 或意欲坚持不改。
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为的题 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 受,如吸烟所致愉悦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 ”,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
将变化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有五个
阶段逐渐推进的过程。 该模式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认为人们修正 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决策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分。
模型(model):一般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上,用以帮
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学说。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 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 预活动。
(一) 知信行模式 (二)健康信念模式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力等; 结构性因素: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的
经验等; 行为提示因素: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亲
友的疾病经验等。
16
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 循以下步骤
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 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 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
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 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
控制刺激: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 利行为向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
求助关系: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 网络寻求支持
27
各行为转变阶段中的心理活动
变化阶段
无打算期
打算期
准备期 行动期
维持期
提高认识 情感唤起 自我再评价
35
形成一定行为后,主要由三个方面调节和维持:
刺激: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行为在适宜的时间 出现;
强化:在对象以特定方式活动时予以奖励; 认知:把行为同内在标准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
从而指引行为。
36
③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地
实施行为。不同于自信,它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自我效 能能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行动及其效果, 也影响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人际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社会认 知/学习理论
1. 环境 2. 情境 3. 行为能力 4. 期望 5. 效能预期 6. 自我控制
7. 观察学习 8. 强化 9. 自我效能 10. 情感应对反映 11. 交互决定机制
精品课件
七、综合模式
行 为
精品课件
第四节 群体行为改变理论
一、创新扩散理论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改变理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发生与发展
一、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精品课件
(一)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条件反射和理论学习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人类自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互相作用。 PRECEDE-PROCEED模式 ① 倾向因素 ② 促成因素 ③ 强化因素 (三)行为的可改变性 1. 高可改变行为 2. 低可改变行为
精品课件
第三节 个体行为改变理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健康信念模式
精品课件
三、行为的阶段改变模式
精品课件
四、理性与计划行为理论
• 理性行为理论
• 计划行为理论
• 理性与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
①行为
②意向
③态度
④行为信念
⑤规范
⑥遵守信念模式
精品课件
五、社会规范理论
1、强制性规范 2、期望规范 3、公开性规范 4、暗示性规范 5、主观规范 6、个人规范
精品课件
二、健康相关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3.致病性行为模式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行为危险因素与致病性行为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精品课件
• 致病性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 成就渴求、紧迫激惹 B型行为模式(肿瘤发生相关) 竞争性进取主动性弱、情绪好压抑,喜欢自
我克制,强压怒火爱生闷气
1.知晓 维持
2.说服 3.实施 4.确认 5.
精品课件
二、社区与组织改变理论
1. 意识到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2.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决定采纳一系列行动 5. 在系统内发起行动 6. 创新的实施 7. 创新的制度化
精品课件
谢谢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