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行业运营管理模式
中国人力资源行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经历了初始发展、专业化运营、国际化拓展等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市场驱动的独特模式。
以下将从人才招聘、培训发展、绩效管理和福利待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人力资源行业在人才招聘方面注重挖掘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人才。
招聘从量变到质变,除了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如人才招聘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还注重建立个性化的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与招聘要求相匹配的标准和流程。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多渠道招聘,如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和内部晋升,通过综合考核选拔具备潜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此外,招聘还注重使用科学化的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以提高招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培训发展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核心。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行业通过培训发展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培训在行业内得到广泛重视,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跨部门交流等多种形式。
例如,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常常会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此外,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输送计划,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企业培训和人才储备更加全面和可持续。
第三,绩效管理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这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及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发展机会。
绩效管理常采用360度评价,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也包括同级和下级对上级的评价。
此外,一些企业还会采用奖惩激励制度,如提供绩效奖金、晋升机会和培训机会等,鼓励员工不断进取和提升。
最后,对于福利待遇的提供也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福利待遇不仅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除了传统的基本福利,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人力资源行业还注重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如弹性工作时间、假期政策、健康管理、员工活动等。
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1、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
70年代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它从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
从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步凸现起来。
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差别,已经不仅是名词的转变,两者在性质上已经有了较本质的转变。
1)、传统人事管理(1)、传统人事管理活动。
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管理之类琐碎的工作。
后来逐渐涉及职务分析、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等。
(2)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
(3)传统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由于人事活动被认为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1)区别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系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它被看作为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从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架构中分离出来。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国家控制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相对较弱。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善于吸取并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外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组织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和选拔、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从简单的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趋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人才流失、员工素质提升、员工满意度提升等问题,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在古代,由于技术力量落后、社会结构不稳定、无法满足企业扩张需要,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也仅停留在很轻微的阶段。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多阶段,这些阶段也代表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历程。
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家族企业为背景,以家族责任的原则为基础,以家族式的组织为模式,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以家族财产的分配为激励。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式的管理逐渐发展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社会形式,这种形式的管理体系仍然依靠家族的传统法规来保持员工的作息,但同时也加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到清朝,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入到向外部扩展的阶段,清政府越来越注重实施劳动纪律,提出“一家一政”的劳动制度,从政治上对劳动进行规范,同时配合“押城押寨、名城名寨”的劳动分配法,把农民的劳动组织、分配和约束规范到市乡二级以下。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以期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1.市场需求与就业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却越来越难以招聘。
一方面,中国教育体制的单一化与考试制度导致人才素质的不够理想。
另一方面,由于房价飞涨、生活成本增高等问题,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选择在国内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多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制度层面,具体实践方案缺乏透明度、公正性、规范性和效率性等缺陷。
这不仅导致企业难以招揽并留住人才,也妨碍了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3. 人才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很快就会面临人才荒的危机。
据统计,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未来十年内将需要3000万高素质人才,其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更为严重。
而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趋势1. 建立透明、规范、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首先建立透明、规范、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机制要具有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在招聘、培训、激励、绩效评价等方面有科学、严谨、公正、公平的评估制度。
2. 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基石,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胸怀的人才。
因此,教育培养体系应该改革创新,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开放式合作的培养模式,塑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3. 营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的源泉。
因此,营造创新型企业文化有助于引导企业员工发扬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精进自身能力和素养。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中国人力资源管理(HRM)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它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阶段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逐渐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
政府意识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于是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以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进一步加快。
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政府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自主运作,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四、跨国公司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对外投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这些公司带来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经验,推动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在逐步融入全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大量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的涌现推动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论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哪些挑战简答题
论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哪些挑战简答题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以下挑战:1. 人才流失: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竞争加剧,公共部门往往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职位的竞争激烈,许多优秀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的薪资和福利体系相对较为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2. 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国公共部门的人才结构相对而言较为传统,缺乏年轻、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共部门需要拥有更多创新型、跨学科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存在诸如选拔机制不合理、晋升通道狭窄、薪资体系不公平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公共部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影响到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4. 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多数以考核工作完成情况为重点,而对于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和结果的评估则较少。
这导致了一些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相对宽松,造成了一些人员不敬业甚至懒散的现象,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 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和转型,公共部门人员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角色需求,例如与社会各界的协作、公共参与和沟通能力等。
这需要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及时跟进和适应社会变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综上,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人才结构、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和改革,提高薪资和福利待遇,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并不断提升公共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分析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分析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短板,而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却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国很多企业还只是知道人力资源部门的存在,而世界各国的企业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
本文将会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并列举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人才战略人才战略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核心。
中国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才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世界各国的企业在人才战略上表现出更高的聪明和创造力。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已经有了非常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苹果公司日前宣布计划在美国建设人才计划和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这将有助于确保公司在未来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
与此相比,中国的企业人才战略宣传也更多是媒体上的消息,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失误和不规范的现象。
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人才战略时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不能真正为企业制定好的人才战略提供有利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会因为一些特殊因素而违背企业发展方向而追求多方案的人才搜寻,这就造成了大量无用资金的浪费。
二、招聘渠道在招聘渠道方面,中国的企业开始在使用面试官模式的招聘渠道,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面试官不具备记录面试内容,难以比较候选人的优劣,并且因为无法协调人员工作安排,很多候选人被抛弃在面试前。
而在世界各国,招聘渠道的模型也开始发生改变,更多的企业正在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招聘渠道。
例如IBM公司在招聘上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渠道:通过ETFs的渠道,利用社交媒体。
通过ETFs的渠道,IBM公司聘请了大量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员工,满足了企业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也迎来了变革与发展。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才培养和激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鼓励员工参与各种培训项目、技能提升和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
同时,企业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薪酬激励,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倡导平等和多元化。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和性别歧视,企业内部的晋升机会和薪酬分配并不公平。
在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化。
企业注重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和薪酬体系,根据员工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来确定其薪酬水平和晋升机会。
同时,企业也鼓励员工之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打破性别和种族的界限,提倡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创新和灵活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管理模式来应对各种挑战。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开始采用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和员工管理方式,如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外包等。
同时,企业也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员工的创新和创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了对员工的关怀和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工作强度的加大,员工的身心健康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企业开始更加关注员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
企业建立了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制度,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职业规划等服务。
通过这些关怀和支持,企业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阐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引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力资源的学科,它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日益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探讨其发展的重要节点和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人事部门完成。
1950年代,我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计划服务,通过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96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通过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为政治运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9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四人帮”专政,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通过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为革命事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服务,而非为经济和社会服务。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
19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单位对人才的垄断,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了人才市场化。
19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企业改革,实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而非为政治服务。
四、21世纪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才流失等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人口和人才服务。
在这个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是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五、结论综上所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21世纪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涵盖了组织中人的聘用、培训、绩效管理等流程,并以此进一步推动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的综合管理理论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企业的重要领域。
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还很模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管理人才的方法。
在古代,人才是家族和王朝统治的基础,治理人才被重视,象征着家族和王朝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宋代的唐珂曾经在《太和正音谱序》中阐述过:“前代用人非师道者,仅能跳珂以自效,若家类有识,则憇而就之,以成国家之功。
”到了近代,随着外来思想和现代科技的引进,中国的企业管理不断向着国际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早于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直到19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思想和新管理方法开始引进中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开始发展。
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1、组织结构逐渐优化,权责分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各类企业和组织的组织结构不断变革升级,从以权力为核心的、平级架构的管理体系,逐渐演变为扁平化、科层递进的组织结构,实现了彼此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依存的管理关系。
随着组织结构逐渐优化,企业管理体系中各个方面(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权责分明,也大大减轻了企业管理的负担,让企业高效运转。
2、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的资源之一。
一些企业的创始人尤其强调人才管理,以创造出更加有活力的组织文化和企业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通常包括鼓励自我提升、企业公正管理、关注员工的福利和职业发展等要素。
在这些文化建设的背后,都有一套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在支撑。
3、高级人才供不应求,未来素质培训日益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和领域,如金融、IT和高技术制造等,已经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高级人才供不应求。
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版,中国)课程总结
名词解释1.什么是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又称为职务分析或岗位分析,是指对有关工作的内容、人员要求和工作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系统分析的过程2.人力资源规划,简称HRP确定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充,以及如何填充的过程。
对组织内某个时期内的员工供给与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
3.关键绩效指标(KPI)KPI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考核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
是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
通过在KPI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
4.岗位说明书工作执行者实际在做什么,如何做,在什么条件下做。
又称职务说明书,是工作分析的成果,包括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两部分。
5.工作轮换让管理培训生在部门之间轮换,以使他们了解整个商业流程并测试他们的能力。
6.平衡计分卡指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
7.无领导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
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但并不是一定要成为领导者,因为那需要真正的能力与信心还有十足的把握。
8.薪酬薪酬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而得到的实物报酬和货币报酬的总和,薪酬分为直接经济薪酬和间接经济薪酬。
9.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通过对具体的高绩效或低绩效行为设定评估尺度,将叙述式表格法、关键事件法和量化尺度(即尺度评价法)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10.职业生涯开发:是终身连续性的活动,可以服务于一个人的职业开发,确立和成功。
简答题1.简述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A识人PERCEPTION认识与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洞察人的心理需求变化,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B选人PICK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即人员招聘与选拔。
如何选人?解组织宗旨,战略与业务的发展,事先制定较为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②分析岗位要求,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③有一个好的选人标准,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④选人者本身要有较高素质,才能更好地鉴别人才;⑤有科学的选人机制与程序,公平、公正、公开;⑥看重人的潜能。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一个旨在促进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专业性组织。
成立于1985年,是由中国国家人社部、中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共同支持成立的非赢利性社会团体。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宗旨是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为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专业的咨询和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日益壮大,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不仅提供行业内专业的培训、研讨和咨询服务,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会员制度,如专家会员、企业会员、个人会员等,以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人力资源向高效、创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协会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区、各行业的人力资源标准化和行业规范化,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交流和学习。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还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
总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性组织,在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发展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协会将继续推动创新、协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服务会员,服务行业,为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做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关键的管理领域,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企业注重人才招聘和选拔。
中国企业在人才招聘和选拔过程中,通常注重综合素质,并且更加看重实际能力和潜力。
企业往往会通过面试、笔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对求职者进行全面考察,以确保选聘到合适的人才。
同时,在招聘过程中,中国企业也注重与高校和专业机构合作,以提高招聘效果和资源获取。
其次,中国企业倡导员工培训和发展。
企业认识到培养和发展员工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因此,中国企业通常会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岗位轮岗和培训计划等。
通过培训,中国企业希望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
第三,在薪酬福利方面,中国企业注重绩效导向。
中国企业通常会将薪酬与员工的绩效和工作贡献挂钩,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除了基本薪酬外,中国企业还提供丰富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年终奖金、股权激励计划等,以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第四,中国企业重视员工关系和员工参与。
中国企业通常会建立有效的员工关系机制,通过定期的沟通和交流会议、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中国企业通常也会建立员工参与的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和决策,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中国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通常会倡导积极向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等价值观念,以促进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企业会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它注重人才招聘和选拔、员工培训和发展、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和参与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逐渐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也制约着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1. 人才短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出现了人才短缺的情况。
尤其是在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方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人才流失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导致了人才流失的现象。
一些员工感到企业对他们的发展空间有限,或者工作环境不佳,选择了离职。
这直接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员工的忠诚度。
3. 绩效考核不公平在一些企业中,绩效考核不公平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员工由于主管的偏袒或其他原因,导致了绩效考核的不公正,这对员工的积极性和认同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 岗位培训不足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管理者对员工的岗位培训不够重视,导致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绩效。
5.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明确的企业文化,导致了员工的凝聚力不足,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6. 薪酬福利不公平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着薪酬福利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员工的薪酬福利远远低于其工作表现,这直接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 加强员工激励和留才机制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和留才机制,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加大对员工的晋升机会,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避免主管的偏袒和不公正,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认同感。
《中国人事管理史》课件
此PPT课件将带你穿越《中国人事管理史》,探索古代至当代中国的人力资 源管理发展。揭示历史的视角,展望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管理和组织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包括招聘、 培训、绩效评估、员工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人事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1
改革开放后的人事管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鼓励自主招聘和竞 争机制。
2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绩效管理,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素 质和工作动力。
3
未来中国人事管理的趋势
未来中国人事管理将更加注重创新、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和全球 化的挑战。
近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清朝的官员选拔体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清朝实行严格的士人选拔制度,考察文化修养和政治忠诚,为清朝官僚机构提供稳定的人才 来源。
民国时期的人才选拔体系
民国时期设立了考试机构和人才选拔机构,试图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人事管理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结语
中国人事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和适应变革, 才能推动人事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人事管理发展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对人事管理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人事管理
1
周朝的人事考核与提拔制度
周朝实行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重视选拔具备才干和德行的人才。
2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HRM)在国内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深入理解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关键领域,如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以及员工关系等。
通过深入分析国内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本文期望能够为理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实践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成果。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各个关键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实证结果等。
我们还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组织文化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系,以揭示其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
我们将展望未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探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引进和介绍,以及对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初步探索。
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也主要以描述性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逐渐进入到了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企业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同时,研究方法也开始多样化,包括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等。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当时主要是通过官职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开放的开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统一管理。
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由国家计划部门来决定,企业和员工的自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导致了人才流动性低,企业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的效益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企业开始自主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人才的流动性逐渐增加,员工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此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逐渐从简单的人事管理向人才激励和发展转变,企业开始注重培训和发展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创造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精细的管理和运营数据,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同时,企业也开始重视人才的战略管理,建立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员工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人性化关怀,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用人关系。
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从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和决策,为企业提供人才战略支持和智力支持。
总的来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将继续朝着更加科学、智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近代劳动人事管理、建国后劳动人事管理和改革开放后的劳动人事管理。
(1)近代劳动人事管理。
中国近代企业基本是由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家兴建的,在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在许多企业实行包工制度,由包工头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领取全部包工费用,并招收工人,组织生产,发放工资,处分和解雇工人,带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
其二是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手段和方法。
如1914年,民族资本家穆藕韧翻译出版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一些企业派人出国留学,带回了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封建色彩逐渐淡化,资本主义色彩渐浓。
有的任用外国人担任管理职务,改造原有的管理制度;有的起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企业,废除了包工制;有的建立了职能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并在员工选取用上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的考核制;有的甚至制定了一套企业文化培训制度,从精神上教育和激励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2)建国后的劳动人事管理。
这一时期的劳动人事管理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同步,经历了“两上两下”的过程。
一是建国初到50年代中期。
这是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健康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彻底废除了封建包工制,工人在企业当家作主;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1952年、1956年两次进行工资改革;以苏联经济为模式,在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从1958年开始的“大跨进”时期。
这一时期使劳动人事管理受到很大冲击。
在此期间企业增员过多,使劳动计划和定员定额制度失效;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平均主义泛滥,按劳分配受到冲击。
三是1961—1966为第二个健康发展时期。
1961年,“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得到纠正,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企业压缩了非生产人员,精简了大批富余职工,恢复了计件工资制度并健全了奖励制度,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摘要]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
激励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资源,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推动力。
在对国际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鲜明地代表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析,使我们对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和借鉴,建立起适应中国文化及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希望能够给予中国企业构建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所借鉴。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日本管理模式借鉴和创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企业的竞争逐步转移到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基础,日本经济实力的强盛与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
动。
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式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至今都是很多国家学习的典范,其原因除了日本经济在7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企业中出现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精髓是其人本主义。
三、在聘用上采取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
美国学者阿贝格伦(j.c. abegglen)在1958年对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和工厂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指出日本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终生关系”(life-time commitment)。
所谓终身雇用制是指公司从大学毕业生或其他年轻人中雇用基本核心员工,规划员工的持续培训和发展计划,在公司集团内部的员工永远供职到55岁或60岁。
除非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解雇员工。
但这种稳定就业由于日本经济的衰退而受到了挑战。
年功序列制就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同一个企业里连续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增加。
同时,连续工龄还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年功序列制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第一,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第二,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去掉许多评估中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第一,因为企业按照工龄升职发薪,容易使员工安于现状;第二,使年轻有为人士没有破格晋升的机会,打消工作的积极性。
四、在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和内部提拔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制度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技能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
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而不太看重个人具体技能。
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
在培训的基础上,在现有人才的范围内,进行内部提拔为主,因为内部人员对于企业的现状最为了解,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培训和避免人才流失,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
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就业稳定性,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五、在考核上注重精神激励的薪酬制度
日本企业重视长期的增长,不是以短期利润为主,加上日本文化传统中平均主义的历史背景以及日本民族中地少人多的现状,日本企业工资政策中很重视公平和合理的原则,而不是强调人与人的差异。
因此,日本企业工资政策不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认为过分奖励高层经理会给企业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带来麻烦。
他们认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是长期地、稳定地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和效益。
短期评估员工成绩,只能影响到员工在公司长久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在
人员评估上,日本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并且把态度列为考核的重要的内容。
六、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从上诉一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一些不足之处,但同时,日本企业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中国企业去借鉴和学习的。
(一)在聘用上采取长期雇佣制度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有一系列优点,但是这种就业政策也有缺陷,因为这种就业政策会使员工失去失业的危机感,这样一来会降低劳动的积极性,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使企业利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我们不应该采取终身雇佣制,但也不能像美国一样,采取短期雇佣制度,而是主张融合日本和美国的成功经验。
短期雇佣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所以采取长期雇佣制度,既可以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又可以减少人才流动。
(二)在配置上应当以内部提拔为主,外部引进为辅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要想在短时间内引进充足的适用人才,以全面改变企业员工的素质还有困难,因此从外部引入人才应作为企业配置的辅助措施。
从长期看,应该学习日本,主要立足于内部培养,以内部人才的提拔为主,因为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具体情况了解,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训。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投
资严重不足。
所以,企业首先应该培养一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管理人才,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机制的建立健全。
(三)在考核上应是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激励原则,即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关键是拿捏好分寸。
我国企业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把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福利要求的措施具体化,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前途命运。
企业还应学习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情感,正确处理和维护员工利益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精神上的共同体。
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很好的发展壮大。
七、小结及研究展望
当前,中国企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决策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借鉴到创新,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构建自己的模式,概括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结出中国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方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培养
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员工素质。
注重公司文化的建立,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员工的培养,这样才能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人才战略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1997).组织行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傅永刚.(2000).如何激励员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 孟省,李洪亮.(2008).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浅析.现在经济.7(2),79-80.
[4] 武藤山治.(1967).武藤山治全集. 第6卷 .新树社,60-62.
[5] 王弘钰,刘宇清.(2004(3)).论日本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东北亚论坛.
[6] 卢冰,吴狄亚.(2004(3)).日、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企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