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高雅婕一、单元概述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
它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3、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及图形的拼组四大部分。
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
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
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引言在数学课程中,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从初中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定理,通过学习三角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
本文将对《三角形》单元教材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教材概述《三角形》单元教材主要涵盖了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相似性质以及三角形的相关定理。
教材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定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证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教材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三条边的关系、两角的关系和一角三边的关系等。
这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三角形的分类:教材接着介绍了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角度的大小和边长的关系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根据边长的关系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相似三角形:教材进一步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包括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的规律。
通过学习相似三角形,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4.相关定理:最后,教材介绍了一些重要的三角形定理,如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
这些定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教材评价根据对《三角形》单元教材的分析,我对其进行如下评价:1.内容丰富:教材包含了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分类、相似性质和相关定理,内容丰富全面,符合课程要求。
2.结构合理:教材内容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从基础的三角形定义和性质开始,逐步深入,展示了三角形知识的层次结构。
3.例题详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其中的例题详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定理。
4.注重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定理部分重点介绍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过这些例题的讲解,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三角函数、三角比例以及三角恒等式等知识点的应用和推导。
针对这一内容,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解三角形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理解三角函数、三角比例和三角恒等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能够正确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分析解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求解三角形的内角;- 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求解三角形的边长;- 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三角形。
3. 教学过程安排(1)引入阶段: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解三角形的题目或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知识。
(2)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解题的框架和逻辑。
(3)示例演练阶段:以典型例题为载体,进行解题过程的演示,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问题。
(4)巩固练习阶段: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5)拓展应用阶段:通过一些拓展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6)归纳总结阶段: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4. 教学评价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例如对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进行点评和肯定;-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解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以评价学生合作与实践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材在解三角形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理选择和利用教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分析.doc
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分析三角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本章在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础上介绍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进而研究多边形的概念与性质.在本章,学生进一步学习通过推理得出数学结论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本章的有关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知识的基础.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课时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课时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1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本章学习目标1.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2.教科书内容本章首先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分为两节.11.1节研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首先结合引言中的实际例子给出三角形的概念,进而研究三角形的分类.对于三角形的边,证明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给出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结合三角形的中线介绍了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最后结合实际例子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11.2节研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对于三角形的内角,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由这个定理推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最后给出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基础,本章11.3节接着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因而可以借助三角形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都可由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推广而来.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因而常常将多边形分为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研究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就是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将多边形的有关内容与三角形的有关内容紧接安排,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3.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证明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了解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二、编写时考虑的几个问题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科书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多边形概念的引入,也是类似处理的.三角形有很多重要的性质,如稳定性,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科书在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同时,顺带介绍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些内容是通过如下的实际问题引入的:“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的结论,进而明白在上述实际问题中“斜钉一根木条”的道理.除此之外,教科书还举出了一些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实际例子.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科书则安排求视角的实际问题作为例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在本章的数学活动中,教科书从用地砖铺地引入镶嵌,进而让学生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并运用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在编写时关注上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使学生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2.加强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对三角形的许多重要性质有所了解,在第三学段又学过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初步了解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其基本特征,会进行简单的推理.上述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与已学过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有关;用拼图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以启发学生得出证明这个结论的方法,而证明的过程中要用到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在编写时关注本章内容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本章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注意让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温习稳固已学的内容.3.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通过推理证明了一些图形的性质,如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本章中的许多结论也要通过推理来证明.在本章中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也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内容打下基础.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已经给出了证明的概念,在本章中进一步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探索与证明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教科书首先回顾学生在小学是通过度量与剪拼的方法知道这个结论的.然后指出:测量常常有误差,并且只能对有限个三角形运用上述方法,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不能通过上述方法得出这个结论,所以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去证明.这样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证明,提高对推理证明的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本章中,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了这个定理.由这个定理还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此外,还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证明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证明了多边形外角和公式.安排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在本章仍处于进一步熟悉证明的阶段,学习通过推理的方法证明本章中的有关结论有一定难度.因此,教科书注意分析证明结论的思路,通过多提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设计实验操作的探究栏目,并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的思路.注重证明思路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学好推理证明.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1.把握好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在本章中只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进一步的要求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如对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本章中只要知道它的定义,能够从定义得出角相等就可以了.学生在画角平分线时发现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可直接肯定这个结论,在下一章“全等三角形”中再证明这个结论.同样,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的结论也可直接点明.在本章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待以后学过“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进一步明白其中的道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在辅助线上花太多的精力,以免影响对内容本身的理解与掌握,对推理的要求应循序渐进.2.开展好数学活动镶嵌作为数学活动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学习这个内容要用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通过这个数学活动,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这个数学活动可以如下展开:(1)背景了解多边形覆盖平面问题来自实际.(2)实验发现有些多边形能覆盖平面,有些则不能.(3)分析讨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的基本条件,发现问题与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密切关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运用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首先引入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等问题情境,并把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并记下实验结果:(1)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图1).用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2)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用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也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3)用任意三角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用任意四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图2).观察上述实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拼接在同一个点(例如图2中的点O)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周角),相邻的多边形有大众边(例如图2中的OA 两侧的多边形有大众边OA),那么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运用上述结论解释实验结果,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图2中,∠1+∠2+∠3=180°.因此,把6个全等的三角形适当地拼接在同一个点(如图2), 一定能使以这点为顶点的6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并且使边长相等的两条边贴在一起.于是, 用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又如,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以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2)×180°=540°.因此,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540°÷5=108°,360°不是108°的整数倍,也就是说用一些108°的角拼不成360°的角.因此,用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内容得到稳固与运用.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一、教学背景《三角形》是初中数学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学习三角形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感性认识几何概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三角形》教材分析1. 教材纲要该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定理,其中:•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它们的端点两两相接。
•性质:三角形的周长、内角和、外角和有一定的关系,三边有大小之分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等式定理等。
•定理:包括三角形的相似定理、勾股定理、三边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理、中线定理、高线定理等。
2. 教材难点该单元教材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理论概念:如何准确定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角平分线等。
•推理证明:如何灵活运用条件、方法,推导出教材中的各种定理、公式等。
•应用能力: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教学建议•突出基本概念:在阐述定理之前,要重点强调定义、性质等基本概念的学习,深入挖掘它们的内涵。
•引导探究: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层教学,即在理解上设定基础层和提高层,在应用上设定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探究性教学:通过三角形的特点、裁剪实验等探究性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题能力。
三、结论《三角形》单元的科学教学设计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其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应该从基础概念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纵向联系,使学习更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于任何的教学课程,都应当要提早做好活动策划,确保万无一失。
那么,你知道优秀的主题班会教案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遵守由特别到一样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侧重要作用。
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落后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生在掌控知识方面:已经掌控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有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觉,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
教材出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进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换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楚的思路。
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觉、讨论交换、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控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进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进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体会,通过交换、比较、评判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初中数学_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
以下是对学情的分析:1. 学生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基本的几何知识,包括直线、角度等概念。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三角形问题。
3. 学习难点:学生可能会在以下方面遇到困难:a.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深刻;b. 对于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辨别和特点不清楚;c. 解决三角形问题时缺乏方法和策略。
4. 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几何学科的学习可能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选取适合的教学资源。
以下是对教材的分析:1. 教材内容: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b.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c.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d.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2. 教材结构:教材中将三角形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需要我们进行整合和梳理,以便更好地呈现给学生。
3. 教材资源:教材中可能包含一些习题、案例和实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当的资源进行教学辅助。
三、教学设计基于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教学设计。
以下是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a.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b. 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c. 能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d.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三角形问题。
2. 教学内容和步骤:a.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分析课件(共38张ppt)
900 1 A 2
A
P
图6
C
BPC 1800 (PBC PCB)
1800 1 (EBC FCB) 2
1800 1 (ACB A ABC A) E 2
1800 1 (1800 A) 2
900 1 A 2
B P
1200 1 A 3
谢谢!
• C.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
三、中考说明----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 A.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 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
• B.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四、重点、难点
• 1.重点: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 平分线,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 角和定理及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 角和公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课时
•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课时
•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 数学活动
• 小结复习
2课时
七、教学建议
• 1. 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 2.加强与已学内容的联系 • 3.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 • 4.把握好教学要求.
八、各小节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 学生已经会了什么(知识基础、方法基础) • 本节课学生必须学会什么(课时目标) • 这些内容后续有什么用(做好铺垫)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 1.三角形的高
• (1)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画 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高.
(2)作图: 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简介本文对目前流行的三角形的认识教材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这些教材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教材一:《初级三角形认识》此教材主要面向初学者,通过图例和简单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材结构规整,内容简洁明了,适合初学者掌握基础知识。
然而,该教材的示例较少,缺乏深入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材二:《高级三角形认识》该教材适用于研究三角形的进阶阶段。
通过推导和复杂的图形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教材给出了丰富的示例和练题,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该教材的内容较为繁杂,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教材三:《实用三角形应用》该教材注重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场景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示例多样,涵盖了建筑、导航、天文等领域,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然而,该教材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比较简略,对于理解三角形性质的深度分析较少。
教材比较总结- 初级教材适合初学者,但缺少实际应用案例;- 高级教材内容深入,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实用教材丰富实例,但在理论分析上有所不足。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可以综合选用不同教材,包括初级教材为基础,逐步引入高级教材的内容,并通过实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选择适合学生的三角形教材至关重要。
教材应结构合理、内容简洁明了,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
综合运用多种教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1 - 参考书目2。
初中数学_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关系。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延伸,是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必备的基础;直角三角形判定是平面几何中证明垂直问题的一个常用工具;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和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两个定理的探究形式体现了由几何实验到几何论证的研究过程.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相对严密地给出概念.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进行了探索,使学生具备了利用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关系,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了验证和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小学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时是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的,具备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分析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能指出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基本元素,能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三角形以及这些基本元素;经历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获得一定的推理活动经验;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判断出给定三角形的形状.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四、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概念讲解;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猜角游戏;第五环节:巩固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达标检测;第八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设计找相同游戏,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图片中找出有关三角形.活动目的: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在课堂上用源于生活实际的图片展开教学,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很好的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实例,如斜拉桥、塔吊、自行车的大梁、房屋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第二环节概念讲解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屋顶框架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自己添加字母)(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活动目的: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设计添加字母,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点的表示方法的掌握.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已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能在图中找出三角形的个数.第三环节 合作学习活动内容: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陈述理由.活动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是并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答案,而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觉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理由,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小组讨论、展台演示等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师生间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附学生设计验证方法: 斜梁 斜梁横梁第四环节猜角游戏活动内容:1、教师借助下图提出问题:(1)下面的图(1)、图(2)、图(3)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试着说明理由.(2)将图(3)的结果与图(1)、图(2)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将三角形如何按角分类?2、进一步学习上述游戏活动中得出的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直角三角形的符号、斜边、直角边,并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有许多性质,你能发现它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使学生从游戏中归纳出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只能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请其他同学说出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当只露出一个内角为锐角时,引导学生发现三种情况都是可以的,即两个锐角,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反证法奠定基础.第2个活动是学生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之后的延伸——直角三角形的符号、斜边、直角边以及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在游戏中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发现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具体形状无本质关系,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与其形状有关——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活动内容:在这个环节设计了想一想、随堂练习想一想1、观察下图中的三角形,你能够按角将它们的形状分类吗?随堂练习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1)30度和60度(2)40度和70度(3)50度和20度活动目的:关于练习的安排是考查学生对于三角形分类及内角和定理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够积极参与,顺利解决这两题.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法及有关概念,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三角形按角分类.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并敢于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困惑,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思索走出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第七环节达标检测活动内容:设计六道难易程度不一样的题目。
三角形说课稿(通用3篇)
Fear of the unknown is a common feature of human being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三角形说课稿(通用3篇)三角形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
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三角形教案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角形教案篇一1.内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内容解析: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样,三角形的外角也是研究三角形时重点研究的一类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外角与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为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计算和证明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既学会发现,又学会归纳、概括,逐步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的探索和证明。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3)能运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在具体的图形中正确识别三角形的外角、理解三角形内外角及其位置有相对性。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特殊的、具体的计算问题,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并能探究多种方法进行证明。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正确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的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辨认三角形的内外角有一定困难,在证明的推理过程中要做到步步有据也有一定难度,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更加困难。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分析证明结论的思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问题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怎么证明?师生活动: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说出证明的方法:剪图、拼图或折叠,画出图形,推理,表述清晰。
问题2 在ABC中,(1)∠C=90°,∠A=30° ,则∠B= ;(2)∠A=50°,∠B=∠C,则∠B=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本章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和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7篇)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7篇)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角形是最简洁、最根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更好地熟悉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像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行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2、找到全部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洁、广泛地适用性。
7、培育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沟通、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预备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亮胶等(师生同备)五、学生状况及教学构思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动身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日我们在一起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熟悉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很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识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三角形教材分析
三角形教材分析《三角形》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图形的拼组。
本单元教材中,首先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实验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再通过分一分探讨三角形的分类情况,三角形可以按角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例5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例6和例7的教学是用三角形拼组图形。
我简单分析如下:1、本单元知识内容框架2、本单元的编写结构是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点的。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的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而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图形的拼组。
这些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和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的图形的面积打下了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以及我对本单元的认识,我把本单元的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会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图形。
(5)会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三角形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操作实验,实验验证等学习方法。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三角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份关于三角形的认识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内容概述该教材是一份针对初中生的三角形认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1. 三角形的定义:介绍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并且每个角都小于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阐述了根据边长和角度的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
3. 三角形的性质:列举了关于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4. 三角形的构造:介绍了如何根据给定条件构造出特定类型的三角形,如给定三边、两边和夹角等。
分析与评价该教材具有以下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 清晰明了:教材中使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示,让学生容易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2. 结构合理:教材按照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构造的次序进行讲解,层次清晰,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对三角形的全面认识。
3. 活动丰富: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实践活动,如通过折纸实现构造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互动性。
局限性1. 缺乏实例和应用:教材中没有充分展示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三角形的测量、面积计算等,限制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 无足够练:教材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练题和题解析,对于巩固研究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够充分。
3. 可能过于简化:教材中使用了简化的语言和图示,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或复杂问题的理解不足。
结论综上所述,该份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清晰度和结构上具备较好的优势,但在实例和应用、练习题的提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学生在使用该教材时,建议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增加练习题数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情况,以提高对三角形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角形平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姜爱琴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图形的拼组。
原义务教材中“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第七册教学。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三角形。
再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排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其他科学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1.丰富了对三角形认识的内容。
●增加了三边的关系、按边分类:从三角形内在的联系来认识三角形。
●增加了图形的拼组。
体会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初步体会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由它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其他图形可以分解成三角形),提高学习的兴趣。
2.注意通过体验、探索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本单元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讨论、交流,获得。
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
四、具体编排●教学时,也可出示一些其他的情境图。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教材是通过制作三角形来体会稳定性,也有的通过与长方形的对比来体会。
●教学中也有老师创造出更好的办法。
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参考教案:教参P153—155关于稳定性:(文章)(录像)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
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实验探究的重点:“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
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参考教案:教参P155--158●分两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层次,按边分,认识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
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第84页“做一做”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种是让学生任意画,然后说说是什么三角形;另一种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需要学生考虑所围图形的特性,是一个探究与构思的过程,难度要大些。
●测量的方法。
●拼摆的方法。
●折叠的方法。
要验证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以便学生获得普遍的规律。
●安排了一个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想一想: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了解到可以拼成,并且拼成的四边形可以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由此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活动时,不只是拼出一些美丽的图案,拼好后,应让学生说出图形之间的关系。
如房子的墙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等,让学生了解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密铺本单元之后,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介绍平面图形密铺的知识。
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家庭、商场、街道用地砖铺的地板、走廊,厕所里铺的墙壁等,密铺成的图案绚丽、美观,装扮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教材因版面所限仅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
在最后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密铺现象,即小密蜂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界奥秘的同时惊叹于小密蜂的独运匠心。
五、教学建议从教学手段、方法的角度看:1.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
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从内容要求的角度看:1.注意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把握知识的数学本质。
原来认识三角形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要从定义、特征等方面来认识,抽象概括的程度提高了。
●如这里认识三角形,是在学生知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什么是三角形。
●再如按角分类,教学时一般都让学生自己给各类三角形取名字,在给每类起名字时,都要概括出这类三角形共同的本质属性。
这些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载体。
这一点老师们都很清楚,但稍不留神,就错失了良机。
●如教学三角形定义,一般老师都很关注对“围成”的理解,认为这样概念的教学就严密了,考试学生也不会落下“围成”二字了。
由于太关注“围成”,淡化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大目标,就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如有的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老师再出示一个不封口或出头的图形问学生这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当然说不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要用三根小棒围成。
在此过程中,重点好像是用三根小摆,怎么摆才是三角形,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二是只要能摆成三角形,学生谁也不会摆成那样的,这样偏离了概括三角形的目标,从而也偏离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大目标。
有的老师是先让学生说什么是三角形,学生会说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老师会说是吗?然后举一些反例,引导学生说出围成。
这里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质。
但不太重视学生的概括,其实学生的概括依照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是对的,只是不够严密,那么老师应他们的概括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嗯,三角形有……我们都看到了,是不是准确呢?”学生可能会举一些反例来修正他们的概括。
如学生没有异议,老师再引导“是不是只要有……就是三角形了?”引导学生去补漏洞。
学生不一定能说出围成,但只要能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再让他们看书,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去概括,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说出每类三角形的名字就过去了,没有就各类名称是否恰当,也就是是否概括了这类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如应这样引导:提到钝角三角形,会不会认为是另两类(不会,因为这两类三角形中没有钝角)?你想像一下它的形状,它的三个角是什么角。
这样说来这个名字是比较合适的,不会引起误会,我们就把这类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这样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自然到位,润物无声。
2.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
●三角形按边分类不是目的,是要在按边分类的过程中,从边的角度来认识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因此按边分类不强调分成几类。
●图形的拼组,拼图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美,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主要是与四边形的关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并说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密铺的知识,只让学生通过欣赏密铺图案,感知什么样的图案是密铺成的就可以了,不要给密铺下定义,也不研究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关于密铺:五上实践活动还将安排:铺一铺。
设计密铺图案。
案例: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材料选择方式一:1、创设情境:王师傅想钉一个三角形木架子,他已经找到了3厘米和7厘米长的两根木条。
他找的第三根木条长几厘米,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2、请学生先用小棒试着搭一搭三角形,研究哪些长度的小棒能与3厘米、7厘米长的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并记录下来,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3、学生活动:操作、记录、交流。
4、反馈结果。
能组成三角形:3、7、5;3、7、6;3、7、7;3、7、8;3、7、9不能组成三角形:3、7、1;3、7、2;3、7、3;3、7、4;3、7、10;3、7、11;3、7、12;3、7、13;3、7、14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初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6、同桌两位学生一人画一个三角形,另外一人任选三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
然后算一算,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初步发现的规律。
7、小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学习材料选择方式二:1、请学生从5根小棒中选3根搭三角形,并利用表格计算、分析、比较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操作材料是5根小棒: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
)2、学生活动,操作探究。
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并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记载表中。
不能组成三角形:2、3、6;2、3、8;2、4、6;2、4、8;2、6、8;3、4、84、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