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借助钉子板复习已有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请到一位神秘的小助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生:想。
师:就是它,钉子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每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那这一格的面积是?生:1平方分米。
师:好,你能用算式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生:2×4=8(平方分米)师:再来个难度大一点的。
谁来?生:3×4=12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生:平行四边形。
二:推导公式1.由易到难,沟通联系(1)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师: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生:沿高剪下再平移,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师:看来你学的很认真,沿高剪下再平移,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很好,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么推导呢?如果把三角形也沿高剪开(教师拿普通三角形演示),能求出他的面积吗?生:不能。
师:看来用剪拼的方法来解决一般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有些困难,那我们就从简单、特殊的三角形来研究。
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生:0.5平方分米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怎么想的?生: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他的一半。
师:真了不起,你把求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仔细观察,除了正方形,还多了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师:哪个三角形?生:上边那个。
师:这个三角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生:一模一样师:也就是说这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
(板书)2.由扶到放,体验过程(1)指导操作,合情推理师:好,老师想把这个三角形变一变,看,它的底在变?那他的面积呢?再拉长?生:变大师:猜一猜,三角形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你来。
生:可能与他的底有关师:再看,我把它的高拉高,面积呢?再拉高?一起说,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呢?生:变大,变大。
与高有关。
师:对,三角形的面积我们猜测与他的底和高有关,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1. 引言三角形的面积是数学中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以及学生在研究和掌握该知识点方面的情况。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角形面积的定义:教材会介绍三角形面积的定义,即底边乘以高并除以2。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会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包括通过底边和高、通过两边和夹角等方法。
- 实例和练题:教材会提供一些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
3.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查和观察,以下是学生在研究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方面的情况:- 理解困难: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困难,容易混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 计算错误: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常常出现计算错误,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三角形时容易出现错误。
- 缺乏应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能力较弱,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仍不够熟练。
4. 改进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以下是一些建议:-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利用图形、实物等辅助工具来展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组织互动练: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讨论、练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准确性和速度。
- 针对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该知识点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三角形面积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三角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而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画三角形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法指导与应用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
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规律,形成技能。
这节课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6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6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6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新课标教材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观察和操作三角形学具,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6.2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6.2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2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自主探索: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引导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应用:学生分组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面积 =底×高 ÷2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_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P91-92《三角形的面积》及做一做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调取、激活经验1、由钉子板引入,简单介绍钉子板基本信息。
2、在钉在板上围长方形,借助长方形加深对钉子板的应用及面积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调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准备为引入新的方法埋下伏笔。
】二、改进、创造经验1、比谁有创意。
让生围一个和老师的图形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的图形。
生1:长方形生2:平行四边形(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生3:三角形(生围的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初步感受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围的三角形面积是6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接下来拿出学具纸,同位两个一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5、汇报:方法一:拼。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分米,高是4分米,面积是24平方分米,所以说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简单汇报。
方法二:剪。
说好对应及公式推导。
方法三:折。
说好公式推导。
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发现无论是拼,剪还是折都是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总结字母公式。
回到最初的钉子板上的三角形,用公式验证面积到底是几?拓展:你还能围一个面积是6但是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初步感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人教五上《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4~P8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
3、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出示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什么?你知道制作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它是什么形状?要想知道制作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我们就必须算出它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卡片,看一看有些什么类型的三角形,比一比你发现什么?(突出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我们之前已经学会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2、分组操作,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四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屏幕出示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操作:我们是用()拼成了()。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探究新知时,设计了通过拼摆,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身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教学设计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尝试自主学习与完成实践操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能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然而,部分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容易混淆公式,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够解决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作实践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黑板、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份三角形纸片、彩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尺、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2. 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课标和教材解读新课标解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
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整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
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
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它让学生体验着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三角形警示标志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实施,数学教材中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也有了一些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解读,并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优缺点。
一、新课标解读在新课标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到了简化和优化。
过去,我们常使用的面积公式为:S = 1/2 ×底 ×高。
但在新课标中,这一公式被进一步拓展,考虑到了不仅仅是底和高,还涉及到了三角形的边长。
新课标中提出了两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是通过三边长度直接计算,即使用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的表达式为:S = √[p(p-a)(p-b)(p-c)],其中p代表半周长,a、b、c代表边长。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无需知道高或底边的情况。
第二种方法则是针对特殊情况,即已知底边和高的情况。
这时可以直接使用传统的面积公式:S = 1/2 ×底 ×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底和高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特殊情况。
通过以上的新课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的面积计算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题目需求。
二、教材分析在新课标的数学教材中,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首先,教材通过引入海伦公式,将三角形面积计算和三边关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面积计算并不仅仅依赖于底和高这一简单的关系。
给出的计算公式和示例题目都能够清晰地展示这种计算方法的应用。
其次,教材中还介绍了特殊情况下的面积计算方法,针对已知底边和高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特殊情况,使学生能够对应用场景进行灵活运用,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在教材中对于面积计算的整体结构安排方面,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计算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和选择的讲解。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22页三角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三角形模型四、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提出问题谈话:(出示情景图及1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合作探究(1)要求标志牌面积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请你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2)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小组交流(4)同学们有了很好的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验证:选择你们喜欢的三角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小组中分工合作,明确本组的研究步骤,互相帮助。
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动作快!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三)展示提升A例如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锐角三角形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锐角三角形面积B交流不同的三角形的拼法或剪法并作相应的解释或小组质疑。
(四)释义拓展同学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了。
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整理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解决课前问题: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五)当堂达标填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教法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重点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依据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所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课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永登县城关小学“目标导学”的课堂模式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铜陵县新桥湖城小学刘国发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84-85页二、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任务。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我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操作—推导—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加深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后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作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因此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动手拼、摆等实际操作,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不过,让学生切实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却不是很容易。
如:公式中为什么要用“底×高”除以2?这个“底×高”求出来的是什么?要想让学生完全领悟,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
七、教学过程:一、启发提问,引入课题师:同学们都是少先队员吗?(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屏幕出示红领巾图或实物)做一条红领巾用多少布,是求三角形红领巾的周长,还是面积?(面积)师: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新课标)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课件展示)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本节课的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题,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老师,深入了解多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一门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二、说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2、结合身边熟悉的场景一道学生观察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同时在一些常见的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意识。
3、体验生活数学化的思想,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数学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难点: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新时期的教学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训”出来的,而是在数学活动和数学情境中进行熏陶。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三角形的面积
标题: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三角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过程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如三角形的广告牌、墙角等,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如拼图法、剪拼法等。
(3)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培养合作精神。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思考:如何计算任意四边形的面积?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涉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面积课标和教材解读
新课标解读: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
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整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
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
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它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
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三角形警示标志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猜想、归纳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面积推导过程,而且五年级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同学之间也有一定的默契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他们的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教学目标的确定: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突破传统的以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通过对例题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猜想: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操作进行初步的归纳,进而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抽象出面积公式。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由建立猜想到实验验证,再到归纳发现的全过程,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