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合集下载

公开课寓言二则笔记摘抄(3篇)

公开课寓言二则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猴子学艺》故事简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它听说人类的世界里有很多奇妙的知识,于是决定去学习。

猴子来到了人类居住的地方,找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工匠,向他请教各种技艺。

老工匠看在猴子诚恳的眼神里,决定免费教授猴子技艺。

然而,猴子学艺心切,却总是急于求成,结果学到的技艺都是半途而废。

笔记摘抄:1. 猴子学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

2. 老工匠的耐心和爱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者的伟大。

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下一代,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猴子虽然聪明,但过于自负,导致学艺不成。

这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盲目跟从他人。

猴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结果一事无成。

5. 猴子学艺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二、《井底之蛙》故事简介: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有一口井,井底有一只青蛙。

青蛙每天生活在井底,只知道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有一天,一只从远处飞来的鸟儿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非常美好。

青蛙不相信,认为自己的井就是整个世界。

直到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才真正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

笔记摘抄:1. 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我们要学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世界。

2. 青蛙在井底生活久了,已经习惯了那种狭小的环境。

这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摆脱不良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

3. 青蛙不相信鸟儿的话,说明它缺乏信任。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信任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青蛙跳出井口后,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震惊。

这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5. 井底之蛙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二年级下寓言二则

二年级下寓言二则

二年级下寓言二则寓言一: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蝉从前有一只勤劳的蚂蚁和一只懒惰的蝉。

当夏天来临时,蚂蚁开始努力地为将来的冬天储存食物。

它们一天天地工作,不停地搬运着食物,将之储存在它们的巢穴里。

而蝉则整日无所事事,只会欢快地鸣叫。

冬天来临,天气寒冷,蚂蚁躲在巢穴里,安心地享受着储存的食物。

而蝉则冻得直打颤,肚子饿得咕咕叫。

它来到蚂蚁的巢穴门口,请求蚂蚁帮助它。

蚂蚁对蝉说:“你夏天的时候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像我一样储存食物呢?现在冬天来了,你只能自食其力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懒惰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勤劳的人会为将来做好准备,而懒惰的人则只顾眼前的享乐。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过上幸福的生活。

寓言二:渔夫和金鱼从前有一个年轻的渔夫,他每天都在河里捕鱼。

一天,他捕到了一条金鱼。

金鱼开口对渔夫说:“如果你把我放回河里,我将会帮助你实现三个愿望。

”渔夫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将金鱼放回了河里。

金鱼履行了它的承诺,给予渔夫三个愿望。

渔夫第一个愿望是变得非常富有。

金鱼立刻把他的简陋的渔船变成了一艘华丽的大船,船上装满了黄金和宝石。

渔夫第二个愿望是变得非常聪明。

金鱼使他变得聪明智慧,他能够回答所有问题,解决所有难题。

渔夫第三个愿望是拥有永恒的青春。

金鱼回应说:“我不能给你永恒的青春,但我可以让你拥有年轻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

”渔夫非常满足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明白了财富、智慧和快乐的真正含义。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和快乐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能力。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一:《乌鸦喝水》
从前,有一只乌鸦口渴得很,找到了一口水井。

井水很深,乌鸦喝不到水。

它看到井里有一些石子,于是它一个个地投入井中,直到水面上升到了井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道理:勇于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寓言二:《兔子和乌龟赛跑》
从前,兔子和乌龟一起参加了赛跑比赛。

兔子很快就跑到了前面,但他自以为自己跑得很快,于是停下来玩耍和休息。

而乌龟一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跑,最终赢得了比赛。

道理:不要自满和懒散,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寓言二则课文

寓言二则课文

寓言二则课文1. 原文-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 字词解释- 亡:丢失。

- 牢:养牲畜的圈。

- 窟窿:洞。

- 街坊:邻居。

3.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重点句子分析-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是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想法,他没有认识到羊圈破损会继续造成羊的丢失,表现出他的固执和短视。

-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这里体现出养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及时补救的重要性。

5. 课后练习思路(假设)- 如果有要求用“亡羊补牢”造句,可以这样写:小明在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不理想,但他亡羊补牢,每天认真复习数学知识,期末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 如果是让复述故事,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丢了一只)、经过(街坊劝告不听,继续丢羊)、结果(修羊圈后羊不再丢)的顺序进行复述。

1. 原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故事——寓言二则

寓言故事——寓言二则

寓言故事——寓言二则
【小蜜蜂与油菜花】
一只小蜜蜂看到一株油菜花正在流泪。

小蜜蜂便前去问道:“美丽的油菜花,你为什么悲伤呢?”
油菜花回答道:“明天我的生命就将凋谢,我的美丽就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
小蜜蜂问道:“你是否已孕育了种子呢?”
油菜花回答道:“我内心正膨胀着很多种子。


小蜜蜂说道:“美丽的油菜花,那么你不仅不必悲伤叹气,而且你应该庆幸自己——只要你拥有美丽的种子,不久的将来,你还可以开出绚丽的花,你的美丽还将再现。


只要你永远拥有美丽的种子,你就可以开出成功之花,拥有美丽的未来。

【山羊与斑豹】
一只山羊初次见到一只美丽的斑豹时,它对斑豹身上漂亮的斑纹极为喜爱,羡慕不已。

于是,山羊便兴高采烈地走到斑豹面前,禁不住喜悦之情去抚摸斑豹身上美妙的斑纹。

斑豹却对送上门来的猎物毫不留情,它凶残而又津津有味地吞食了这只可怜的山羊。

这只山羊临死时悲叹道:“我真愚蠢,我原以为凡是美丽的东西都是善良可爱的,结果却因爱美之心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些美丽的东西也是致命的陷阱。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后,街坊劝他修补羊圈,他开始不听,后来丢失更多羊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只要及时补救,还来得及。

《揠苗助长》则说的是一个农夫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些,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死了的故事,寓意是做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两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还比较陌生。

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喜欢听故事,但对于故事背后的寓意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通过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会认“寓、则、亡”等12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8个字。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寓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如动画展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寓意。

3.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看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笔记给我们带来的大道理

看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笔记给我们带来的大道理

1.忍耐是一种美德。

第一则寓言讲述了一只蜗牛和一只兔子比赛的故事。

兔子因为骄傲和轻敌而输给了慢吞吞的蜗牛。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耐心和坚持,不要轻视别人。

2.同舟共济能够克服困难。

第二则寓言讲述了一群鼠在面对猫的追击时,通过合作和团结,最终成功逃脱。

这告诉我们,在困难时期,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合作才能成功克服难关。

3.即使弱小也能逆转局面。

两则寓言中的主人公都是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比较弱小的角色,但通过不同的方式,他们都能逆转局面,获得胜利。

因此,表面上的弱小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利用自己的优点,从而获得最终胜利。

4.强者应该有同情心。

在第二则寓言中,猫因为贪婪而追赶鼠群,最终却失手失败。

这告诉我们,强者不应该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应该关心弱者的处境。

5.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第一则寓言中,兔子因为过于自信而拆除了森林中的许多树木,这导致其他生物失去了栖息的地方。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寓言二则》译文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寓言二则》译文

《寓言二则》译文
《郑人买履》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

寓言二则的故事

寓言二则的故事

寓言二则的故事故事一:鸟儿与蝇虫的友谊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鸟儿生活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

这只鸟儿非常善良和友好,总是乐于助人。

一天,它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蝇虫。

蝇虫是个孤独而悲伤的生物,它一直被其他动物忽视和排斥。

鸟儿感到非常同情,决定帮助蝇虫找到属于它自己的地方。

于是,鸟儿将蝇虫带到了森林的另一边,那里有一片美丽而宽广的草原。

蝇虫非常高兴,它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它生活,有足够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

从那以后,鸟儿和蝇虫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互相支持和鼓励。

他们帮助彼此克服困难,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无视物种的差异。

只要我们愿意帮助和接纳他人,就能找到真挚的友谊,彼此相互支持和关爱。

无论是大鸟还是小虫,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就能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

故事二:乌鸦与狐狸的智慧交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乌鸦飞越了一片绿树成荫的森林。

它看见一只狐狸静静地坐在树下,一副陷入思考的样子。

好奇心驱使着乌鸦飞近狐狸,询问它正在想些什么。

狐狸回答说,它想要一些美味的葡萄,但树上的葡萄太高了,它够不着。

乌鸦觉得狐狸似乎有些愚蠢,因为乌鸦知道这只狐狸是一只非常聪明的动物。

于是,乌鸦提议用它的羽毛帮助狐狸。

乌鸦先飞上树枝,用它锋利的嘴咬断一根树枝,使葡萄藤降下来。

狐狸高兴地看着乌鸦,不经思考地称赞乌鸦的智慧。

乌鸦轻轻地告诉狐狸:“这只是一个小技巧,我并没有真的特别聪明。

葡萄是你自己的,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狐狸听了乌鸦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

它明白了自己被乌鸦愚弄了,并因为自己的傲慢而自食其果。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智慧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内在的财富。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被他人的奉承和诱惑迷惑。

真正的智慧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

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

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一、《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夜晚。

小女孩是个穷苦的孩子,她被迫卖火柴来维持生计。

她没有温暖的家,也没有足够的衣物来御寒。

小女孩走在街头,看到通过窗户透出来的温暖和热闹的家庭场景,对此感到非常羡慕。

雪花纷飞,大街上寂静无声,小女孩冷得发抖,她看到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但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够力气继续行走了。

就在这时,她点了一根火柴,一瞬间她的周围变得温暖明亮。

小女孩看到热闹的圣诞树和过去的亲人,这给她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然而,火柴熄灭之后,小女孩又回到了寒冷的现实中。

她用完火柴后,再也没有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最终,小女孩倒在了雪地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很多人都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困苦之中。

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伊索寓言: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是一则著名的伊索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只聪明的乌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饥饿的乌鸦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

乌鸦想要喝水,但是瓶颈太小,它无法将嘴伸进去。

乌鸦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它用石子一颗颗地扔进瓶子里,让瓶内的水位一点点上升。

终于,水位上升到了乌鸦可以够到的位置。

乌鸦喝饱了水,满足地离开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

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关于二年级寓言二则课文的内容。

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许多困难和不幸,我们应该懂得关心他人,给予帮助。

而《乌鸦喝水》则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克服困难。

这些课文能够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智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寓言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智慧。

《寓言二则》(第1课时)

《寓言二则》(第1课时)

结合译文,解释词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

走。
止 停,停止。 若此 像这样。 求 找,寻找。 惑 糊涂。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 也跟着移动,但掉到江里的剑 并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 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 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 到剑的。
结合译文,注音释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 (shè) 渡。 坠 (zhuì) 掉下。
契 (qì) 刻。
吾 (wú) 我的。
遽 (jù) 赶紧,急速。矣 (yǐ) 了。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告 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 变化的人。告诉我们:必须 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 跟着变化。
对照译文,字词注音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 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 )不得履。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履 (lǚ) 度其足 (duó)
宁 (nìng) 吾忘持度 (dù)
宁信度
(dù)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 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 )不得履。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生活中的例子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生活中的例子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生活中的例子
1. 就像有时候你总丢三落四,有一次把钥匙弄丢了,哎呀,这可麻烦了不是吗?但后来你吸取教训,每次出门都认真检查有没有带钥匙,这不就是亡羊补牢嘛!
2. 有个同学平常不认真学习,考试成绩很差。

但他没有一直这样下去,而是开始努力学习,这就跟亡羊补牢一个道理呀!
3. 你看有些大人总熬夜,身体变差了才意识到要早睡早起,这不就像是亡羊补牢么?
4. 我记得小时候我总挑食,结果长得很瘦,后来我改正了这个毛病,多吃各种食物,不就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嘛!
5. 有个邻居一开始随便对待自己的宠物,养得不太好,后来他意识到问题,开始认真照顾,这难道不是亡羊补牢吗?
6. 比如说你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却总是忘记做,等人家不高兴了你才重视起来,赶紧去弥补,跟亡羊补牢是不是很像啊?
7. 我们村子里之前有人不注意保护环境,垃圾乱扔,后来发现环境变差了好多,才开始好好收拾,这不也是一种亡羊补牢呀!
8. 有个朋友开车总是很莽撞,有次差点出了事故,好在后来他改了,变得小心谨慎了,这就是典型的亡羊补牢示例嘛!
结论:生活中这样亡羊补牢的例子真的很多呀,我们要从这些事情中吸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二年级下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二年级下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二年级下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二年级下 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下册第 12 课《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

从前啊,有个牧民,咱们就叫他老张吧。

老张养了好多好多的羊,这些羊是他最宝贝的财产啦。

老张有个用木头围起来的羊圈,每天晚上,他都会把羊赶进羊圈里,然后安心地去睡觉。

可是有一天,老张早上起来去羊圈一看,哎呀!少了一只羊。

这可把老张急坏了,他左看看右看看,发现羊圈破了一个大洞。

原来是夜里有狼从这个洞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老张的邻居看到了,就劝他说:“老张啊,你赶快把羊圈修一修,把那个洞补上吧,不然还会丢羊的。

”可是老张呢,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羊都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说完,他就拍拍屁股走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老张又发现少了一只羊。

这下老张可后悔极了,他想:“要是我昨天听了邻居的话,把羊圈修好,就不会再丢羊了。

”于是,老张赶紧找来工具,把羊圈那个破洞补得结结实实的。

从那以后啊,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里面可有大道理呢!老张一开始丢了羊,却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导致又丢了羊。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当老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把羊圈补好,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太晚。

比如说,有的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很粗心,经常写错字或者算错题。

如果不及时改正,考试的时候可能就会因为这些小错误丢分。

但是如果能发现自己的粗心,认真改正,以后做作业和考试就会越来越棒!再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睡懒觉,上学总是迟到。

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如果不改正,不仅会影响学习,还可能养成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但是只要能认识到错误,每天早点起床,就不会再迟到啦。

所以啊,小朋友们,我们要从《亡羊补牢》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错误或者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像一开始的老张那样,觉得无所谓,等到造成更大的损失才后悔。

寓言二则七年级上册 杞人忧天

寓言二则七年级上册 杞人忧天

寓言二则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
一、主题概述
"杞人忧天"是一则古代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无端担忧、焦虑过多的人。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忧,以免自寻烦恼。

二、杞人的行为
杞人是一个普通百姓,他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每天忧心忡忡,生活过得十分焦虑。

他不愿意面对现实,总是想象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三、杞人的担忧内容
杞人所担忧的是天塌下来这样的事情,他相信天空是支撑在四方的柱子上,而一旦柱子崩溃,天空就会塌下来。

他担心天塌下来后,自己和其他人都会遭殃受苦,因此一直处于恐惧之中。

四、其他人的反应
周围的人了解杞人的情况后,纷纷前来劝解他,告诉他天空是自然现象,不会轻易塌下来。

但是杞人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总是认为其他人在安慰他而已,并不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担忧。

五、结局
杞人因为过度的担忧和焦虑,生活过得十分痛苦。

他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最终忧郁成疾而死。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过度的担忧和焦虑只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忧和焦虑,要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减少过多无谓的忧虑。

如果我们总是担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像杞人一样,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

《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

《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2〕,身无所寄〔3〕,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4〕,曰:“天,积气耳。

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5〕,终日在天中行止〔6〕,奈何忧崩坠乎〔7〕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8〕?”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9〕,亦不能有所中伤〔10〕。

”其人曰:“奈地坏何〔11〕?”晓者曰:“地,积块耳〔12〕,充塞四虚〔13〕,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14〕,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5〕,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16〕,曰:“虹蜺也〔17〕,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18〕;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19〕。

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20〕?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21〕。

难终难穷〔22〕,此固然矣〔23〕;难测难识,此固然矣。

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24〕。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25〕。

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26〕:“言天地坏者亦谬〔27〕,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虽然〔28〕,彼一也〔29〕,此一也〔30〕。

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31〕,去不知来。

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32〕!”〔1〕杞(qi)国:周代诸侯国名,始建都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几次迁都,前455年为楚所灭。

崩坠:崩塌陷落。

〔3〕身无所寄:无,《诸子集成》本作“亡”。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选本改。

下文的“亡处亡气”、“亡处亡块”亦据改。

亡:通“无”。

寄:依附。

〔4〕因:就。

晓之:开导那人,使其明白。

〔5〕若:你。

屈伸:指身体四肢活动。

〔6〕行:行动。

止:停留。

〔7〕奈何:怎么。

〔8〕星宿(xiu):星座。

古人所指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星宿。

〔9〕只使:即使。

〔10〕中(zhong)伤:被击中而受伤害。

《庄子寓言二则》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寓言二则》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寓言二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庄子寓言二则》《庄子》(一)匠石①之②齐,至于曲辕③,见栎④社树。

其大蔽⑤数千牛,絜⑥之百围⑦,其高临山⑧,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⑨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⑩不顾,遂行不辍(11)。

弟子厌观(12)之,走(13)及(14)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15),勿言之矣! 散木(16)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17)椁(18)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19),以为柱则蠹(20)。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苦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21)曰:“女(22)将恶乎比予哉? 若(23)将比予于文木(24)邪?夫柤(25)梨橘柚,果蓏(26)之属,实熟则剥(27),剥则辱(28);大枝折,小枝泄(29)。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30),自掊击(31)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32)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33)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34)! 若无言! 彼(35)亦直(36)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37)也。

不为社者,且几(38)有翦(39)乎! 且也彼其所保(40)与众异,而以义(41)喻(42)之,不亦远乎?”(二)宋元君(43)夜半而梦人被(44)发窥阿门(45),曰:“予(46)自(47)宰路(48)之渊,予为(49)清江(50)使河伯(51)之所,渔者(52)余且(53)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54)之,曰:“此神龟也。

”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

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三篇

【导语】课⽂由《亡⽺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组成,分别说明了⼀个深刻的道理。

《亡⽺补牢》讲的是⼀位养⽺⼈修⽺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为了让秧苗长得快⼀点,⽽把秧苗拔⾼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语⾔浅⽩,道理易懂,适合⼆年级学⽣阅读学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

2.能分⾓⾊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过程与⽅法】 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内容,体会寓⾔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理,做事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懂得应该听取他⼈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语⾔故事,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揭⽰的含义 第⼀课时 (⼀)导⼊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12课《寓⾔两则》。

板书,提醒 谁想展⽰⼀下你的预习作业,教⼀教⼤伙你昨天已学到的东西。

1.记字形,学写⽣字:疲筋 2.认读⽣字词,理解词义. yù zé jiāo jīn pí mèn 寓⾔两则 焦急 筋疲⼒尽 纳闷 3.读通课⽂ 4.按课⽂内容填空 古时候有个⼈,因为想让⾃⼰的⽲苗就把⽲苗结果。

告诉我们。

⽣:寓⾔就是⽤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个道理。

(⼆)⾃读⾃悟,理解课⽂内容 1.⾃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读准⽣字新词。

标出⾃然段序号。

(2)理解⽂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2.⾃读⾃悟: (1)这篇课⽂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先咱们就要揣摩⼀下⽂中这个⼈的动作语⽓,把⾃⼰当作这个⼈,来,⾃⼰试着读读课⽂。

(2)把你认为读的的⼀段读给⼩组的⼈听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 (1)第⼀⾃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为什么这样着急?(巴望⽲苗快点长⾼)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段中还有那些地⽅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

寓言二则优秀7篇

寓言二则优秀7篇

寓言二则优秀7篇《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寓言二则》,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寓言二则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说说喜欢的原因。

2、小结揭题:寓言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都非常的喜欢。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纪昌学射》。

3.读准“昌”的字音,记住“昌”的字形,注意与“冒”的区别。

4.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猜课文有可能写什么?(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3.你们猜想的问题文中都写出来了吗?能否用上几句话连起来简单的说一说?随机板书: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理解百发百中)小结:用几句简单的话说出“谁怎么样地干什么,结果怎样”,这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你又有什么疑问呢?(梳理问题: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三、抓重点词句,研读文本(一)、感受纪昌苦练精神1.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呢?请默读课文地2、3两个自然段,划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反馈:句一: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七年级上册-5、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七年级上册-5、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文翻译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词语注释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丁姓人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若:如,像。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4]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七上《寓言二则》

七上《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一、注释、翻译: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量长短;坐,同“座”,座位。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等到;操,拿,携带。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4.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就返回家拿尺码。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遂,终于。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6.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7.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宁可。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文言虚词:1.置之.其坐:它,指量好的尺码2.至之.市:到……去3.而忘操之.:指量好的尺码4.反归取之.:指量好的尺码5.何不试之.以.足:指鞋子用三、文本分析:1.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变通的人。

2.启示:我们做任何事要懂得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采取措施,不能太死板,太机械。

刻舟求剑一、注释、翻译: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坠,落。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立即;契,雕刻;是,这儿。

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寻找。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糊涂。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文言虚词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指楚人的2.遽契其.舟:那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楚人4.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义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三、文本分析:1.寓意:讽刺了那些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
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
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

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碰→响→发

掩耳盗铃掩伸偷

没想到碰→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待遇吹竽鼓腮帮捂着装腔作势
齐缗王继承溜走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
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一、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二、练习写字:
掩盗零滥竽装腔势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一起吹一个一个吹
充数溜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

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