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教室】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 雨说 导学案汇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2《雨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出示文题、作者)
课前出示雨的诗句画面创设情境。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X愁予先生一起走进雨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背诗。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详见“备习”对应栏。
预 习
一、初读课文: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
习
二、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读诗,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导学案
课题:2、雨说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笔下“雨”的形象。
学法指导: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
然后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
运用联想想象法和探究学习法,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禁()gù()留滞.()喑.()哑.()suō()衣襁.()褓.()润如油gāo()喧răng()2、动手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整理后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3、反复朗读本诗,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词,说说诗中“雨”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雨二、学习研讨1、导入。
2、将诗题“雨说”改为“说雨”可以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预习导学”中“雨”的形象来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4、诗中多处提到“笑”,雨为何要教孩子们“笑”?有何深意?(可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5、这首诗语言典雅而又不失清新活泼,很大程度缘于诗人将古典诗词融于诗中,例如“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很容易让人想到“微风燕子斜”等古诗句,试从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一例。
三、巩固延伸(一)阅读《雨说》4~8小节,思考以下问题。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1、根据你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说说上面的前两个诗节朗读时应该用什么语气。
九年级语文上册 2《雨说导学案》导学案2 新人教版
雨说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牧场、鱼塘、小溪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明确: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3、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明确: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三、探究质疑1、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明确:“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明确: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明确: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5、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明确: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四、欣赏品味(1)细腻精巧的运笔“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三、推荐作品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六、小结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雨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2《雨说》导学案 - 常青树 - sxyqjmh的博客2《雨说》导学案 - 常青树 - sxyqjmh的博客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
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课外收集描写“雨”的诗句。
语文九年级上第2课《雨说 》精品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雨说现代诗郑愁予学案学习目标:1、读准“圃”、“喑”、“襁褓”、“锢”、“滞”字音。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难点】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教与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这首词的主题。
学习过程:一、背景资料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
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
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二、预习反馈1、给加黑的字注音,解释词语意思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知悉:2、划出句子朗读节奏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4、阅读《雨说》节选,探究问题。
①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②第二样事,我还是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的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③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1)第②段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③节寄予了作者对儿童怎样的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整首诗来看,其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雨”给人一个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展示、评议四、课后读文,自设问题,同桌交流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继续学习本首诗,品析重点词句含义及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赏析、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丝风片是春天最多彩的笔墨,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笔赞美它:好雨知时节--------渭城朝雨-------沾衣欲湿----------天街小雨-------春潮带雨----------黄梅时节------------(学生背诵补充)这些咏雨的名篇已经融入大家的情感世界,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作名篇《雨说》,看看他又赋予了雨什么样的情致。
二、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3.学习作者塑造博大、宽广的胸怀,以造福于人为自己的幸福的精神。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2、《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
2023年最新-人教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雨说》教案篇一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体会这首诗的清新的情味。
3.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难点解析师:请同学说说作者的情况。
生:郑愁予,1933年生,中国台湾诗人,诗集有《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雪的可能》《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这篇课文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写在1979年。
师:第一段写的是什么?生:这一段写的是春雨到来的时间、环境。
四月,初春,还有淡淡的余寒。
田圃冷冻,牧场枯黄,雨塘寒浅,小溪暗哑。
师: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生:这首诗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样写让小读者感到亲切、生动,从而被春雨的温柔的爱意深深地打动。
师:第一段和第五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生:第一段的3-6句和1、2两句相照应。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照应第一句“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子”照应第二句“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照应。
这样写便使内容联系紧密,结构紧凑。
师: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表达了怎样的心意?生:诗人通过春雨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表达了温柔、亲切的爱,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的祝福;祝福他们自由、快乐、勇敢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
《雨说》导学案篇二导学提纲:1、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1、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4教学设想:1、教法: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预习目标】1.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3.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重、难点分析】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手法。
【预习指导】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圃()锢()滞()喑哑()嚷()蓑()笠()膏()耸()绕()襁褓()(2)解释下列词语。
①禁锢:②寒浅:③留滞:④喑哑:⑤喧嚷:⑥蓑衣:⑦润如油膏:⑧安息:3.反复诵读课文朗读指导: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显示主旨)。
4.了解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5.作家作品: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九年级语文上册 2 雨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
2雨说精彩开篇词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
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
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当金黄的油菜花在江南的田间竞相绽放时,当乡间小路夹杂着春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时,无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同时也会让人又无限的遐思。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丝缕.(lǚ)喧.(xuān)嚷帘.(lián)子耸.(sǒng)立蓑.(suō)衣斗笠.(lì)油膏.(gāo)襁褓..(qiǎng bǎo)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课《雨说》导学案
雨说知识导学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第一部分(第1节):写春雨在人们的期盼中如期到来。
第二部分(第2----5节):写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受她、接受她,她将带着孩子们去体会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第三部分(第6---9节):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拟人手法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这首诗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
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
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九年级语文上册 2《雨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雨说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三)达标练习1、注音。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 )哑( ) 襁( )褓(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答: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答: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答:二、探究案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答: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答:7.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答:8、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答: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答:【精读精练】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答: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答: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答: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
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主题阅读】呵,有一只鹰(曾卓)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有一只鹰在飞翔它飞得那么高呵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呵,鹰,蓝天的骑士你也有你的歌么更高更高地飞吧,鹰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呵,有一只鹰在高飞怀着真正的鹰的心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15、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16、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共3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共3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雨说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塘月色》,在课文中重点讲述了荷塘清幽,月色皎洁等优美景色,让我们对美好的自然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一次,我们将学习另一篇文章《雨说》,在雨水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情感丰满,值得深入学习。
一、文本解读1.文章简介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借助雨水这一元素,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文本分析(1)“一千多年以前,唐朝诗人杜甫就写过一首诗,叫做《望岳》。
诗中有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段的引言,为本文作铺垫,同时也显示了本文立意高远,借古人诗句来印证自己的思想。
(2)“雨水总是像过客一样来去匆匆,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句话是本文的关键,作者借助雨水的流逝,暗示我们生命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每一时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拓展自己的人生经验。
(3)“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身处何地,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在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段语言简洁明了,用条理清晰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作者认为生命的重要性不在于位置、物质条件等因素,而是在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自身的修养。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过出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4)“我们要像雨水一样,去滋润孕育未来的生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阳光积极,充满活力,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这句话是文章最后的核心,通透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期许。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去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在传递着这样的正能量去帮助他人。
二、课外拓展1.同步欣赏在学习了《雨说》之后,推荐大家欣赏一下周杰伦的一首歌曲《七里香》。
在这首歌中,周杰伦通过香水、音乐等元素描写自己对过去岁月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歌词中“七里香味重过初恋”,“彩虹被你藏在心里面”,这样具有浓郁情感的元素,跟本文中“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饱含内涵的句子相辅相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导学案教师版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学习目标:(预习之前,先认真识记勾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展开预习吧!)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找出本首诗中的意象。
2、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拟人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3、理解作者关爱孩子、热爱祖国的真情,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体会诗的意境,领会其主题。
2、品味诗歌凝练、丰富的语言,学习诗中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预习课导学】预习课自读自悟:《雨说》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将这首诗的重点词语及诗句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找出诗中的意象,理清诗人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并试着以优美的语言叙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并划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亲至台湾。
重要诗作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刚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关注着祖国内地。
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感,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三,文体知识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反映的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导学案
第2课雨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春雨美好形象,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运用象征、拟人手法写作。
3.品味诗歌语言魅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 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二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 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作背景:《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学法指津】吟咏春雨,人们往往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疽'现代作家朱自清曾在《春》中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描绘出雨丝在柔和春风吹拂中倾斜着、互相交错着飘落下来的样子。
而《雨说》一诗作者郑愁予同志却在本诗中赋予了春雨生动活泼的灵气,同学们朗读时宜用喜悦、轻快的语调。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喧嚷()• • • • • • •()知悉()蓑衣()斗笠()油膏()• • • • •襁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赏析、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丝风片是春天最多彩的笔墨,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笔赞美它:好雨知时节--------渭城朝雨-------沾衣欲湿----------天街小雨-------春潮带雨----------黄梅时节------------(学生背诵补充)这些咏雨的名篇已经融入大家的情感世界,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作名篇《雨说》,看看他又赋予了雨什么样的情致。
二、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3.学习作者塑造博大、宽广的胸怀,以造福于人为自己的幸福的精神。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郑愁予,原名郑文韬,_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_49年随家人去台湾,_51年开始发表作品,_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雨说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
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
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当金黄的油菜花在江南的田间竞相绽放时,当乡间小路夹杂着春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时,无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同时也会让人又无限的遐思。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丝缕(lǚ)喧(xuān)嚷帘(lián)子耸(sǒng)立蓑(suō)衣斗笠(lì)油膏(gāo)襁褓(qiǎng bǎo)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背景链接《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文本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二)深层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 齐读全诗。
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1—3):雨的到来二、(4—5):雨的邀请 雨说 三、(6—8):雨的来意四、(9):雨的祝福 五.拓展延伸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交流】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形象:美丽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感情:殷切的希望,诚挚的祝福怎样的内涵。
【交流】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1.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朗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亲的形象。
2.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
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
(2、3、4节)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
(7、8节)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9节)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
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
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
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
)【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体现了这一特色,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板书设计雨说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牧场自由鱼塘、小溪幸福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传递自由、幸福信念的使者雨的来意——勇敢的笑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四、拓展延伸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交流】示例: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小草说:“这是一场欢快的雨,它落在泥土上,我就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燕子说:“这是一场送信的雨,我们一收到信,就立刻返回美丽的家乡。
”农民伯伯说:“这是一场催我播种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了繁忙的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