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德育原理》笔记

合集下载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1)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2)关于德育信念的形成与培养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1)个体品德社会和道德内化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1)道德价值论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1)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2)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1963年至1968年,他们通过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试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时从模仿他人行中得来的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米切尔等人1966年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从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五阶段是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就鹅蛋是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1)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3)劳动教育的思想4)纪律教育的思想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德育原理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2.简述德育规‎律的特性。

1.3.简述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

1.4.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5.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6.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内‎容。

1.7.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8.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1.9.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1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11.简述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2.1.简述德育的‎定义。

2.2.简述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2.3.简述学校德‎育的几个特‎征。

2.4.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2.5.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2.6.试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进行简要评‎说。

3.1.原始形态德‎育有何特点‎?3.2.古代学校德‎育有何特点‎?3.3.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3.4.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1.什么是品德‎发展?4.2.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4.3.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什‎么?4.4.简述德育品‎德发展的涵‎义。

4.5.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5.1.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5.2.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5.3.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5.4.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6.1.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6.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6.3.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6.4.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6.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的‎原则有哪些‎?6.6.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式‎有哪些?6.7.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有哪些不‎同?7.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7.2.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如‎何表述?7.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原理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檀传宝(志行天下)笔记摘录:△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克里夫贝克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

△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三条:学校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判断、行动”三个方面。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公正团体学校和参与性民主实验。

△价值澄清理论,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源于课堂对话。

△诺丁斯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建构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思想等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的教育要素。

!1992年,美国28位专家参加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约瑟夫松学院主办的主题为“道德与品德教育:应当、能够和将要做些什么?”的研讨会。

会议结果是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

号召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品德。

△2000年,美国“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11条标准”作为优质品德教育鉴别与评价的依据。

这11条标准是:一、提倡以核心伦理价值作为美德的基础;二、品德必须要综合理解,应包含思想、情感与行为;三、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意识、积极和综合地提高学校生活所有层面的核心价值;四、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或关怀的社区;五、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六、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并鼓励和帮助所有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学习上获得成功;七、品德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八、学校教职工应当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努力保持与用以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的一致;九、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合乎道德的学校和学生管理;十、学校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作为支持品德教育的伙伴;十一、品德教育评价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认可的程度。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用心爱心恒心专心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参考示例 15第一章节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理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德育理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二章节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的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三章节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德育原理 个人整理笔记三栏小份 .

德育原理 个人整理笔记三栏小份 .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一般规律(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德.德育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科学阶段3真正科学阶段德育原理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常用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德育定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用通俗的形象比喻的说法,德育是叫人学做人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的定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滴传。

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式受教育者一定德育的活动。

品德的定义是个人按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四种品质发展边或的大体顺序或轨迹: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学校德育的特征(1多样性 2动态性 3相对稳定性 4主导性)相对于家庭德育、社会的鱼来说,学校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受教育者是学生,他们或是年轻一代或是成人,主体是年轻一代,都是经过组织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有利于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活动的。

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室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实现的。

通过这种搞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个性化,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

定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第二章学习笔记

德育原理第二章学习笔记

德育原理第二章学习笔记第三节价值澄清理论一,产生时间地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广为流传诞生标志:1966年拉思斯与哈明·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对该理论有重要贡献的人和著作:凯钦鲍姆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超越价值澄清》《高级价值观澄清》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由通讯,交通等手段迅速发着导致信息空前丰富和移民社会等因素来到的)2,当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形同虚设3,理论基础:拉思斯等人从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儿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

二,理论特点1,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有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过程上去。

2,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A,个人价值或价值观是经验的产物,价值没有真伪对错,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因而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观。

B,我们作为成人,有能力和义务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教会儿童价值澄清的过程。

三,价值澄清的过程1.自由地选择。

只有是个体自有选择的结果,价值才会被个体珍视,并长期坚持。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只有当有一种以上的选择时选择才成为可能,价值选择才会实现。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只有在认真考虑每一种可供选择的后果进行后进行的选择才会形成价值。

4,赞同与珍视。

我们界定的价值必须是我高兴地做出选择结果。

我们会赞同并珍视那些价值并用以指导生活。

5,确认。

我们为我们的选择而自豪,被别人问及时我们愿意当众确认我们的选择,甚至为之辩护。

6,根据选择行动。

我们信奉的价值观时时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存在不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引的价值观。

7,重复。

价值观往往会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价值澄清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内容:选择(1-3),确认(4-5)行动(6-7)四,价值指示器概念:价值澄清理论把指向价值但尚未达到价值水平的表达方式称为“价值指示器”。

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檀传宝(志行天下)笔记摘录:△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克里夫贝克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

△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三条:学校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判断、行动”三个方面。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公正团体学校和参与性民主实验。

△价值澄清理论,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源于课堂对话。

△诺丁斯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建构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思想等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的教育要素。

!1992年,美国28位专家参加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约瑟夫松学院主办的主题为“道德与品德教育:应当、能够和将要做些什么?”的研讨会。

会议结果是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

号召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品德。

△2000年,美国“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11条标准”作为优质品德教育鉴别与评价的依据。

这11条标准是:一、提倡以核心伦理价值作为美德的基础;二、品德必须要综合理解,应包含思想、情感与行为;三、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意识、积极和综合地提高学校生活所有层面的核心价值;四、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或关怀的社区;五、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六、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并鼓励和帮助所有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学习上获得成功;七、品德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八、学校教职工应当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努力保持与用以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的一致;九、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合乎道德的学校和学生管理;十、学校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作为支持品德教育的伙伴;十一、品德教育评价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认可的程度。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考点汇总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考点汇总

1、考试内容2、考试题型——共4大题型题型数量分值405*5'252015*1153、课程重点3、课程重点4、课程难点5、复习建议6、应试技巧考过逢必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原理的特点例题【正确答案】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发端于苏格拉底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育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4: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2:德育的本质首先应该明确本质的内涵事物是什么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3:德育功能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个体的品德发展本体性功能。

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社会发展所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的起源生物学前提社会现实基础考点1:德育的起源劳动和交往人教育内容介质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2: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选】生活式习俗传承全民性。

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

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奴隶社会独立的教育形态飞跃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组织化程度增强等级性明显凸显阶段性神秘性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4: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5: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选】【简】个人全面且自由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全球化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

自学考试《德育原理》笔记

自学考试《德育原理》笔记
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
1,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
2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
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
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德育,它的特点有:
⑴、原始的融合性。
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
。⑶、没有阶级性
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
⑴、学校化组织。
⑵、阶级性和等级性。
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料。

德育原理笔记

德育原理笔记

德育原理笔记.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教书而不是教书育人,教师首先是人师而后才是经师)德育原理,顾名思义,“原”德育之“理”,即探究道德教育的学理。

其中,探讨学校德育中“是什么”和“曾经是什么”之类问题,所形成的事实陈述,属于科学范畴;讨论学校德育中“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形成的价值-规范陈述,属干哲学范畴。

科学原理描述德育现象,揭示德育规律;哲学原理树立学校德育的信念或价值取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总之,德育原理属于基础理论。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

一、德育的名与实1、“德育”一间的由来人们常常提到古代德育。

其实,古人并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

“德育”乃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2、“德育”的名实关系可以说,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

古代有德育之实,但无德育之名。

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我们可以用现代德育话语重述古代教育事实与观念,但不能因此而以今度古,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点去图解历史上的德育。

古今德育,名同实异。

不循名责实,混淆两者的界限,就失去了研究古代德育的价值。

同理,对中外德育也需加区别。

现代汉语“德育”一词虽自从西方引进,其用法和含义却未必与西文一致。

中外德育,很可能名同实异。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异的现象。

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还使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

它们意思相同或相近,实指德育,可以说是“德育”的别称。

二、古代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

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在此阶段,儿童得到了足够的关怀就会获得安全感;反之,如果关怀不够,或关怀不一贯或根本没有关怀,儿童就会对社会、世界、对人产生害怕和怀疑心理并延续到以下各阶段。爱氏认为在此阶段最有影响的人是妈妈或类似妈妈的人。
(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的依赖性减少而自主性增强,他们开始出现一种自控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阶段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或人物。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什么是道德认识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情景、道德关系、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最终要升华到对社会共同重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什么作用?
道德认识帮助个体认清道德情景与关系;
道德认识告诉个体,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怎样的选择与行动;
道德认识是交流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基础。
他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他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是很必要的,否则儿童的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变得过分羞怯,难为情,或者变得疑虑。当然让儿童实现自主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参加法制生活有所准备。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疾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进行各种运动。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个性冲突二目标冲突三规范冲突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一目标趋同二尊重信任三心理相容四智能互补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类型集体组织关系教育促进关系心理情感关系专制型权威管理控制一切畏惧服从放任型松散放任疏于指导冷淡疏远民主型合作协调教育指导与自我教育尊重信任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一尊重与爱护1从哪些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目标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公正对待学生公正是信赖的基础宽容对待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协调统一而非全知全能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对于学生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偏爱依照主观情绪错爱爱才爱钱爱地位溺爱一味放纵袒护泛爱事无巨细全盘掌控不爱对学生淡漠缺少关注爱法不当纯粹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1. 个性发展原理德育原理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长。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原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美感和劳动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3. 实事求是原则德育原理强调实事求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

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以德育为首原则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 笃信笃行原则德育原理强调笃信笃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仰和行为自律。

教育要引导学生笃信任何宗教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等,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能力。

6. 教育为主原则德育原理认为教育是引导性的、塑造性的过程,要贯穿“教育为主”的原则。

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上的引导和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德育原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了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德育为首、笃信笃行、教育为主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贯彻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会受到挑战,而德育原理则可以成为稳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

同时,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发展,德育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教育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活理想是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和追求;事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社会理想教育应当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或终极状态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社会目标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职业理想建立在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实现的中介;社会理想则是生活与职业理想的方向指导;2.由于三者的统一关系,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如果孤立地进行某项理想教育,就肯定会导致教育上的偏颇;25.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是以下几点:1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2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3.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来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4.从影响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等特征;26.三纲八条目:在大学中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八条目”,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7.本质的德育过程体现的是德育对象获得价值建构或道德自主建构,德育主体发挥价值引导或道德价值引导;2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29.“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上体现的是转化说;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德育主体要完成的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德育对象老师:道德价值;学生:道德对象30.为了使品德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应做到:1.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2.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1.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有: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32.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1.教师的师爱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33.德育方法组合的三项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34.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 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35.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1.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2.范式定向36.社会环境对于德育环境影响的现实性是: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指具有德育潜在或可能价值的社会环境;37.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理解。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基本目标,以优秀人格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德育的核心。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德育的直接对象。

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形成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目标。

因此,德育应该是与学生互动并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依靠学生作用发挥,形成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

德育需要注重引导,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道德知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只有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道德成长之路,才能使德育真正达到目的。

二、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启发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情感。

道德榜样对于德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优秀的榜样可以唤起学生对于道德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对于德育意识的启示和德育情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当提供丰富的道德榜样,包括历史人物、当代名人以及生活中身边的先进人物,这些榜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道德成长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良好的德育形象。

三、科学设计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科学的德育课程设计是德育中的关键一环,德育课程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

德育课程应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需要与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专项德育活动,同时也需要严格把握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

四、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与手段。

德育方法与手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应当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包括教学法、活动法、讲座法、互动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

德育原理笔记期末总结

德育原理笔记期末总结

德育原理笔记期末总结一、导言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德育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德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原理。

二、德育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同时,德育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自律和自控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的原则德育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其中,个别发展原则是德育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

激励原则要求教育者应当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德育活动。

团队合作原则是强调学校和家庭应当密切合作,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是指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其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德育领域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要求教育者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发掘学生内在的主动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德育能力。

同伴教育方法是指引导学生利用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情感教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交流和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和情感智力。

五、德育的评价德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德育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它不仅是教育者对学生德育实践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重要依据。

德育评价的重点是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同时,德育评价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觉接受和主动参与德育评价,提高他们的德育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
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
⑸、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
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熟性。
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⑴、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⑵、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
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5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
6大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7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自学考试《德育原理》笔记
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⑵独立科学阶段:
⑶真正科学阶段:
3.“德”的基本涵义: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3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映和表现。
4从联系、综合、整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
⑷、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有影响。
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
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接作用。
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1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联系:
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
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1.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
①校内各方面的德育影响要求一致
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③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④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它们密切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德风尚与习惯等。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区别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
一方面,德育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
另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
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
⑵、生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⑶、其差异性对品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
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标准和原则:
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
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
⑴、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
⑵、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
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的活动。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分组成。
14、现代德育的特点:
⑴、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⑵、功能的全面性。
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⑷、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⑸、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⑹、本质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
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⑵科学性和民主性;
⑶变革性;
⑷开放性;
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15.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⑧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16.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8.德育过程;
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9.学校德育过程:
是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德的统一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换为学生品德的过程。
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⑶、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
⑴、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
⑵、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⑶、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
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
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
答:、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极其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用。
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主要特征:
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
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
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德育,它的特点有:
⑴、原始的融合性。
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
。⑶、没有阶级性
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
⑴、学校化组织。
⑵、阶级性和等级性。
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料。
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其次,是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总之,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